高等教育改革——中国近30年改革最大的失败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岩孙毅颖(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奇和赞叹的巨大成就。
在这三十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977年―2007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一、全面恢复阶段(1977年―1984年)(一)专科教育恢复1977年,中国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恢复时期。
这期间,高等专科教育恢复招生、职业大学诞生。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1977 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专科教育随之恢复。
1978 年全国恢复和新建专科学校98 所,招收专科生12.37万人,在校专科生37.96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45.3% 。
1979 年,专科招生人数减少,在校生人数为34.85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34.2% 。
专科教育在满足当时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上模仿本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快地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
(二)职业大学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随着改革开发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才紧缺的矛盾,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创办职业大学的设想,一种新型高等院校——职业大学诞生。
1978 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
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
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
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7)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8)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有开创性和战略性现代化基础工程,在改革开放之初历史性转折的关键时刻,百废待兴、百乱待治、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力挽狂澜。
已恢复高考为开辟新政政治局面的突破口,以科教领域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先导,以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为对外开放的开端,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纵贯1978—至今30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改革的动态来看,中国教育最鲜明的特点是以人为本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尊重知识正本清源,1982年在党和国家系列方针政策的推动下教育经费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协调比例关系从根本上得到确立,并且把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作为一项基本财政政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解放思想,改革体制,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为推动教育事业迈向全面改革的快车道,1983年10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体制转轨、依法治教、党和国家切实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这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改革发展的蓝图,是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加快教育体制转型的纲领性文件。
同年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有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逐步进入法制化的发展轨道,并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法规的基本框架。
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科学发展观作为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把优先发展教育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提升教育品质。
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基本动力,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本措施,作为建设公平、效率、和谐社会的基石,针对我国国情,为保证城乡义务教育的政策性公平,在优先发展中史无前例地建立了义务教育全部免费制度,为新型势下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走内涵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为大力提高国民教育现代化水平迈出了坚实了步伐。
第十二章清末以来的近代学制改革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定环境中。
但它并不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教育上的反映,而是外来军事技术、教育思想和学校教育制度对传统中国科举教育进行冲击的结果。
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这成为中国教育走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其后历经40余年,以建立军事学堂为基点,洋务派兴办了一大批新式学堂,从而为近代学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而“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的相继出台,极大地促进了清末以来我国新式学堂和新式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教育的普及,并逐渐在制度上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第一节近代学制的产生虽说在洋务军事自强运动和维新变法之后,我国的新式学堂大量增加,这客观上使长期以来沿用的以科举选才为中心、儒家经典为内容的古代学制框架已无法进行。
但新建学堂的主办者多因观念不同,在学校性质、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诸方面各自为政,互不统属。
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又颁布“兴学诏书”,令“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①各式学堂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在入学条件、修业年限、课程设置以及各级各类学堂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给予明确的规定。
于是,“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相继出台,中国有了自己全国性统一的学制,这可以说既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
一、“壬寅学制”的制订1902年8月15日,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制订的《钦定学堂章程》奏呈批准并颁布,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政府名义正式颁发的学校系统文件。
它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共六份文件,总称《钦定学堂章程》。
因这一年为阴历壬寅年,故史称“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的颁布是中国新学制的开端,“教育之有系统自此始。
高等教育改革——中国近30年改革最大的失败社会保险(养老和医疗)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国策,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综合国力上取得令世界惊奇的骄人成果,但在这上述三大领域的改革,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众人所知,社会保险(养老和医疗)制度尤其是医疗制度的改革是最先被公开批评的失败之举,不须多议;住房制度改革应该说也是很失败的,导致大多数“无产者”无房可居。
所幸我们的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早就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并正在下大力进行修正。
通过经济和行政的举措,在这两项制度改革中的失误和失败会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纠正和完善到位,不会伤及国家的根本。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相对于上述前两项改革的失败给我们国家和民族造成的伤害,教育制度改革的失败就要严重的多,其所带来的危害会影响两代、三代、乃至百年。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教育改革产业化方针,大的思路是对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尤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为今天的后果埋下“炸弹”,这个“炸弹”迟早会爆炸,今年的世界金融风暴只是将这颗“炸弹”提前引爆。
回顾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毕业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高校的本科、研究生教育阶段应该是一个国家相对的精英教育阶段,培养的目标是造就整个国家和社会中的高、中知识阶层的人员,是一个国家的栋梁阶层。
进入这个阶段学习的学生,应该通过高考择优选拔中学阶段的“智、德、体优秀”的学生,尤其是在智力能够适应高等教育,全面完成大学、研究生学业的学生。
而且这个阶段的学费和生活费应该由政府承担或进行补贴,以保证每个学生不管家境贫富都能够完成学业(建议专家去好好研究这个问题)。
可是,回头看看我们国家扩招后、所谓“产业化办学”大环境下的大学,到处都充满“铜臭味”,简直乱了套:大学校长不管教学研为了生存成为“企业家到处”而找钱、商人和企业家为逐利去办大学而成为“大学校长或校董”、教授和讲师们不甘清贫去走穴授课、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因就业前途渺茫而虚青春年华、社会上各类公费报销且不学无术的在职“硕士生、博士生”到处乱飞,新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整个社会显得非常的浮躁。
整个社会如此,高等学府如何能够培养的出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将来他们能够担当我们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何面对未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世界强手如林的国家竞争。
可能有人会说:“到2005年为止,按照每万人大学生数量的标准来看,美国为520人,加拿大为580人,韩国为571人,而中国仅为120人,中国的大学生和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相去甚远。
”
对这个观点,我是很有不同意见的。
美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他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约3亿人口的移民国家,集聚着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加拿大也是世界移民国家,也集聚世界各国很多高级人才;韩国是一个弹丸小国,依傍美国的支持成为亚洲四小虎之一,人口不多,工业和科技也比较发达。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国家经过上百年的积累和世界范围的人才引进,他们集聚的是有绝对质量的人才,而决不是滥竽充数的“人才”。
而我们中国的大学的师资和实力,还没有能力以造就那么多的高质量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因而造就了很多的“南郭先生”,也使得中国高校在世界公信度非常低,认为中国大学生含金量总体较低。
中国每年500-600万的大学生毕业生,有三分之一是有真才实学的就很不错啦,可见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不是“拔苗助长”下造就的大学生的数量来衡量的,必须要有质量,要有积淀、逐步提升,想用一夜之间的扩招扩容去凑人数去赶超世界发达国家,那只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