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1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第一课时)一、课程标准及解读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本章节的要求是“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在《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考虑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可介绍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管道运输可不介绍。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主要可通过运时(速度)、运量、运价比较,学习时宜结合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各种运输方式特点的认识,又可学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大致的分布格局,基本上可描述为东部地区稠密,西部地区稀少。
根据我国地域广大的特点,交通运输网络应以铁路网络为主,而铁路网络也以铁路干线为宜。
学习重点在“网络”,不必让学生记住具体的“线”的名称。
随着我国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公路运输在我国客货运输中的比例稳步提高,而且,公路运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最为密切。
因此,可适当介绍公路运输,特别是我国高速公路的分布,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3、了解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并能够分析交通枢纽应该具备的特点;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计划。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边读边画,并通过问题设计强化训练的方式,形成铁路干线网络,同时结合亲身体验,让学生学会运用列车时刻表和认识高速公路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交通运输线的建设成就和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材分析1、结构分析本节内容共有四个标题,思路也非常明确。
教材首先强调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介绍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路线;接着了解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以及重要的交通枢纽;最后结合实际生活,介绍如何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记住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3.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2.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路线。
3.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注意交通安全的观念。
教学重点1.我国主要铁路线的名称,我国重要交通枢纽名称。
2.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地区分布特点。
3.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难点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
教学方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活动法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收集的资料、活动设计的资料、多媒体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第二课时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第三课时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
这里的路指的是什么呢?(交通)我国的交通情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交通。
(板书)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板书)一、交通运输概念[讲授新课](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都借助什么工具呢?(让学生结合实例谈生活中的交通,引起学生探讨兴趣,活跃气氛)(学生回答)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厂里的接送专车等。
(启发思考)各种车除了拉人外,还可以拉什么呢?(拉货)能拉人拉货的工具还有哪些呢?(飞机、轮船等)日常生活中,大家观察哪些活动都要借助这些工具呢?(自由发言)农民收粮食用拖拉机游长江三峡坐轮船商店进货用卡车到外地出差坐火车外国与中国间运包裹用飞机等(启发思考)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到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使人或物发生了一种改变。
那么是什么发生了改变呢?(人或物的位置随交通工具在变) (归纳总结)像这样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就是交通运输。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课时备课日期:讲课日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通运输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实例练习、学会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交通运输工具相对滞后的了解,进行国情、国策教育。
教学重点:学会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交通运输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什么是交通运输呢?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呢?新课讲授:一、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观图4.1 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古代:手提肩扛、牲畜驮运现代: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1.哪种交通运输方式最便宜?票价/元公路运输(长途汽车)300航空运输(飞机)850铁路运输动车346(一等软座)空调快速150(硬座)2.不同运输工具运输量有多大差别?一艘散装货轮,一次运量可达几万吨至几十万吨一列货运列车,一次运量可达上千吨一辆载货卡车,一次运量可达几顿一架大型客机,一次可搭载乘客400人以上3.不同运输工具的一般速度怎样?不同运输工具一般速度比较火车80—350千米/时汽车60—120千米/时海伦30—40千米/时飞机400—1000千米/时归纳小结:一般来说,水路运输运量最大,价格最低;铁路运输运量较大,价格较低;公路运输方式运量运费运速其他页1第完成活动:比较与选择交通运输方式1.人们根据不同的出行目的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A .乌鲁木齐某学校王校长接到去北京开会的通知,要求第二天必须赶到。
航空运输(飞机)B.刘晓和妈妈准备暑假从石家庄到香港旅游。
他们想选择比较经济的旅行方案。
铁路运输(火车)C.周强和同学约好,国庆长假期间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水路运输水路运输(轮船)2.根据下列情景,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例如上海有一位患者需要移植骨髓。
初中地理《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网的组成、发展历程和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交通运输业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交通运输网的组成、发展历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地理信息。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料3.教学视频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张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交通运输线路。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重要的交通运输线路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网的组成、发展历程和特点。
三、课堂讲解1.讲解我国交通运输网的组成,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
2.讲解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驿站、官道到现代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
3.讲解我国交通运输网的特点,如网络化、高速化、智能化等。
四、案例分析1.展示一组我国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地图,让学生分析这些地区的交通运输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我国交通运输网的组成、发展历程和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我国交通运输网的组成、发展历程和特点有哪些?2.展示一张我国高速公路网规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我国高速公路网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吗?二、课堂讲解1.讲解我国高速公路网的发展目标,包括覆盖范围、车道数量、速度等级等。
2.讲解高速公路建设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带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等。
三、实践活动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该地区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高速公路网的发展目标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历程;(2)掌握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优缺点;(3)学会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我国交通运输网中的作用及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发展现状;(2)利用地图、示意图等,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我国的分布及作用;(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如何优化我国交通运输网。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事业的关注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意识到交通运输网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历程;(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优缺点;(3)我国交通运输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 教学难点:(1)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我国交通运输网中的作用及地位;(2)如何优化我国交通运输网。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相关资料、图片、地图等;(2)设计教学活动及问题探究。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做好课堂记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历程图片;(2)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何重要性?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优缺点;(2)学生通过地图、示意图等,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我国的分布及作用。
3. 课堂讨论:(1)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我国交通运输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典型交通运输网案例,如京广高铁、长江航道等;(2)学生分析案例中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作用及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我国交通运输网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2. 结合家庭所在地或学校所在地,调查当地的交通运输网发展状况,分析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下节课分享。
八年级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历程;(2)掌握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3)分析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布局及优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发展现状;(2)利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布局及特点;(3)学会比较各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事业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 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历程;2. 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3. 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布局及优势。
教学难点:1. 交通运输网布局的优化;2. 各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比较。
教学准备:1. 教材《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2. 相关地图、图表、资料;3. 调查工具(如问卷调查、访谈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交通运输网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运输网有哪些重要发展?三、课堂讲解1. 讲解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网的重要发展。
2. 讲解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如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
3. 分析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布局及优势,如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较为发达,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逐渐完善等。
四、课堂讨论1.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你们认为我国交通运输网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2. 调查身边的交通运输设施,了解其布局及作用;3. 思考如何为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发展献计献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历程、特点及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环节安排】
教师提出训练要求(时间、规范等),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
师生共同校正补偿。
1.(2009年泉州)连接我国北京和上海两直辖市的铁路干线是
A. 京沪线
B. 陇海线
C. 沪杭线
2.目前,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
A.航空运输 B.铁路运输
B.②京广线
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的铁路线是和 (填数字
位于青藏高原的铁路线是 (填数字)。
其中2006年7
,终点是。
从上海到昆明旅游,乘火车经过的铁路线依次是
线。
A 2、
B 3、D 4、
C 5、C 6、
D 7
、(1)⑦和⑧(2)⑾格尔木拉萨(3)沪杭线、本课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教学要求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3.了解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并能够分析交通枢纽应该具备的特点;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计划。
4.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结构分析本节内容共有四个标题,思路也非常明确。
教材首先强调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介绍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路线;接着了解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以及重要的交通枢纽;最后结合实际生活,介绍如何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在第一个标题中,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着手,并结合北京的四环路和“扶贫路”两个例子,使学生对交通运输在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所认识。
在此基础上,安排了关于“四大米市”的形成和五岭县的经济变化两个实例,通过分析上述现象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交通运输重要作用的印象,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第二个标题下,学生首先可以通过地图了解我国的主要铁路和高速公路。
同时教材又将重点放在了铁路上,不仅安排活动使学生了解“三横五纵”,还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铁路线命名的规律,并且结合实际生活,简单介绍了列车车次和时刻表。
在学生了解主要交通运输线的基础上安排第三个标题,这样非常合理自然,恰恰说明了交通枢纽是如何产生的,同时也可了解其功能所在。
学生了解了关于运输的基本常识后,教材又通过对各种交通运输形式的价格、速度以及运输量等基本属性的对比,使学生了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同时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结合实际需要合理安排交通运输方式的能力。
内容点析1.关于图4.1。
这幅图概括了交通运输工具发展的几个阶段,但最后一个阶段的内容容易使学生误会,即“现代的交通工具就包括这四种类型”。
教师在这里可结合交通运输的定义让学生思考,最终明确:地铁、管道也都属于交通运输工具。
2.教材第87页安排了两段新闻报道,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无论是对发达的城市来说,还是对落后偏僻的农村而言,交通运输都是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材料一提到以中关村为核心的“一区五园”,它们分别是海淀中关村科学城、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丰台高科技园区、昌平科技园区、酒仙桥电子城和上地信息产业基地。
3.关于第87页活动1。
无锡、九江、芜湖、长沙四个城市能够成为历史上的四大“米市”,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雨热同期的气候使得这里的农作物以稻米为主;第二,这里位于长江干流和许多支流以及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水运条件非常优越;第三,长江中下游自古就是人口聚集的地区,有很大的市场。
4.关于第88页活动2。
这道题与实际紧密联系,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头脑”。
从A图上看,五岭县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地形上属于山地,有一条河流穿过,东北部有温泉,南部有煤矿。
B图与A图相比,新建了铁路线和公路线,乡村土路也比过去密集了,并且有些乡村土路改建成了公路。
尤其应该注意的是,温泉和煤矿附近盖起了建筑,铁路通到了煤矿,图中最东侧的南北向土路延伸到了山脚下。
这些都是五岭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5.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格局。
总体上来说,分布的特点是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原因可结合前面所学,从人口的分布、资源的分布以及地形来分析。
人口东部多西部少;矿产资源的“北煤南磷”,农产品的“南稻北麦”都向交通运输提出了要求;地形上,东部大部分地区为平原,西部地势较高,地形复杂。
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才形成了如此的格局。
同时,正是因为这种格局,使得我国的东西部经济产生巨大的差异。
为了减小这种差异,同时也为了解决东部的能源和资源问题,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这将改变西部的交通运输面貌。
6.铁路线的命名。
有的铁路线以起止点城市来命名,例如京广线的起点是北京,终点是广州,京沪线的起点是北京,终点是上海;有的以起止点所在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来命名,例如湘黔线的起点是湖南省的株洲市,终点是贵州省的贵阳市;还有的是以起点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一个终点城市命名,例如兰新线的起点是兰州,终点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陇海线的起点是甘肃省的兰州市,终点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原名为海州);还有一种是以铁路线所在的位置来命名的,例如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的北疆线和库尔勒至喀什的南疆线。
铁路的命名还有一个基本的规律:从北京出发的把“京”放在前面,南北向的铁路先说北面的城市或省区,东西向的铁路先说东面的省区。
但陇海线是个特例。
7.我国铁路的“三横五纵”。
南北向的铁路线主要包括:京哈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同蒲线──太焦线──焦柳线,包兰线──宝中线──宝成线──成昆线;东西向的铁路线主要包括:大秦线──京包线──包兰线,陇海线──兰新线──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桂昆线。
需要强调的是,从滨绥线──滨洲线的长度看起来,似乎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线,但由于它只是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所以不能算是一条国家级的干线。
8.关于图4.7。
这组图以北京为例,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交通运输枢纽的“人员流动”和“货物流动”,同时还涉及到了由北京向外辐射的国道、高速公路和机场。
结合下面的文字式课文,学生会意识到,北京是一个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在此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国道的命名。
从北京出发的国道以“1”开头,南北方向的国道以“2”开头,东西方向的国道以“3”开头。
9.武汉和青岛作为交通枢纽的区别。
同样是交通枢纽,但两者有很大的不同: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又位于我国的中南部,所以必然是人流、货流的聚集地,再加上长江从这里经过,因此成为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枢纽;而青岛则是由于它是沿海城市,不仅可以发展海上运输,而且有着优美的风光,所以尽管它在我国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带,但仍然成为铁路、航空和水运的交通枢纽。
10.关于“苗苗旅行社”的旅游线路计划。
从住宿的安排上来说,这个计划非常经济,因为有两晚都是在火车上度过的。
从交通方式的选择上来讲也比较合理,他们注重了采用各种不同的交通运输的方式,同时,乘船到南京恰好可以观赏一下沿江的景色。
但从路线上来说,先经过南京到上海,第二天又乘船返回南京,这样出现了路线重复的现象。
所以建议将旅游线路改为:第一天北京15∶18乘1461次火车赴南京,宿火车上。
第二天7∶48到达南京,游中山陵、明孝陵、玄武湖、莫愁湖。
宿南京。
第三天乘船赴上海。
游外滩、南浦大桥、东方明珠塔、浦江隧道,夜游南京路。
宿上海。
第四天乘旅游汽车赴杭州。
游西湖、灵隐寺。
宿杭州。
第五天自由活动。
21∶40乘T32次火车返京。
宿火车上。
第六天12∶47抵京。
结束全部行程。
11.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教材用两幅图说明了选择客运方式需要考虑时间上的要求、距离的远近和价格等因素,而选择货运方式则需要考虑运送的距离、运费、时间的要求、数量的多少以及货物本身的特性。
而要真正选择合理,还需要了解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归纳起来如下表: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经济发展的“先行官”】1.这个标题并不是难点,所以一上课就可以进行开放式活动,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来谈对交通运输作用的体会。
紧接着让学生读第87页的两段新闻,加深学生对交通运输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2.对图4.1的分析: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发展,证明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由原来只利用自然的原始运输工具改为了利用人工制造的先进工具。
同时也可以就此提问学生:三个阶段的交通工具相比,哪个对环境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
3.对四大“米市”的分析。
学生一般都会很快发现四个城市都在长江流域,如果没有注意到京杭大运河,应该给学生提示。
对其他的原因,如果学生分析不出来,可以问两个问题:“既然是米市,米从哪里来?米又卖给谁?”从而引出对当地气候和市场的分析。
4.对五岭县变化的分析。
在分析了五岭县的自然条件之后,就可以问学生:“当地适合发展什么经济项目?”(山区的多种经营、温泉旅游、煤矿生产等)接着看第二幅图,从基本建设上来看,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在温泉和煤矿的附近新建了建筑?说明这里已经发展了哪些项目?新增的铁路、公路是否发挥了作用?至于书上提到的第4个小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回答,大家讨论,不一定要有统一的答案。
【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1.本标题的引入。
教师可以问问学生去过我国的哪些城市或地区,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沿途经过了哪些城市,知不知道走的是哪些铁路线(或公路线)。
由此引出对我国交通运输线的介绍。
如果班里有去过西藏的学生,再请他们介绍一下,他们是怎样到目的地的,为什么没有坐火车去。
这样引起学生对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好奇,再安排学生观察图4.4。
2.在安排学生读图4.4时,分以下几个步骤提问:(1)看总体分布,在空间分布上哪里密集,哪里稀疏;(2)我国西部的交通运输线稀疏的原因是什么;(3)从这幅图上看,哪种交通运输方式最重要;(4)成为水运枢纽的城市有怎样的共同特征,成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城市有什么一致的特点;(5)找一下我国还有哪些城市没有铁路线,由此引出对青藏铁路的介绍。
3.关于我国的高速公路。
这一段文字教材虽然是阅读材料,但不可忽视。
教师可将图4.5和图4.4结合起来看,这样更能说明我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
并可让坐车走过高速公路的学生介绍一下,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有什么不同。
4.第92页的活动2安排学生用不同颜色标注我国的南北、东西向主要铁路干线,并填表。
教师注意让学生在填表格的同时找到每条铁路线的起止点,以加深印象。
5.关于火车的车次以及列车时刻表的使用,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准备,上课时带来一本列车时刻表,然后让学生观察:(1)从北京出发的列车有什么特点?驶向北京的列车呢?(2)书上的列车时刻表中,小箭头表示的是什么意思?(3)设计一个小情景,让学生利用列车时刻表来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现在是下午16∶30,但小明有急事,想从北京出发到南京,这时除了坐飞机,还能怎么办?(先乘T21次火车到济南,再转乘1461次。
)【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1.活动1:准备8条绳,代表中国的主要铁路干线,上面分别标出名称(或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
先请学生读图4.6,看这条铁路经过了哪些城市,并且选出几位同学做这几个城市,抓住绳子。
接着再请学生读图,找出第二条铁路,仍旧按照上一步去做,遇到已经出现过的城市时,就将绳子交给那位同学。
最终将“三横五纵”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
并且请学生计算一下,哪些扮演城市的同学手里有多条绳子,分别有哪些铁路线经过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