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退税原理
- 格式:docx
- 大小:40.23 KB
- 文档页数:2
一种简化的出口退税计算方法及原理要读懂“免、抵、退税”的核算原理,首先要明确:(一)会计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没有精确的概念,只有合理性、逻辑性及计量上的相对准确性。
(二)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该方法个人认为是假定出口售价全部由材料价格组成,由此导致该方法是个比较粗略的计算方法。
而退税率的规定也对该计算方法起到一定程度的修正或者是调整的作用。
“免、抵、退税”核算方法实际上是对企业出口货物采取的三重优惠政策,且这种政策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先看一下该原理的表述:“免”,即国家出于鼓励企业出口创汇使出口企业以较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而给予的免征增值税的优惠,即免征出口货物销售环节的增值税销项税额。
“抵”,对于出口货物含的进项税额,准予从当月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中抵扣。
通常来讲,增值税特别强调抵扣链条的不间断性完整性,出口货物没有销项税,进项亦无从抵扣。
但为鼓励出口,不但免出口货物销售环节的销项税额,而且出口货物对应的进项税额亦可绕过增值税抵扣链条的规定准予从内销货物的销项中得到抵扣。
“退”,是针对抵的优惠后的进一步鼓励,即出口货物所含的进项税如果不能从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中抵扣完,则剩余部门以货币资金形式退回企业。
免抵退,免是直接免销项税,抵和退针对的是出口货物所含的进项税,抵和退具体反映在当月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中。
以上文字表述表面上不难理解,但要将该原理真正消化也是要花一番功夫的,经长期思考与实践,针对该原理,我总结出方法为:“两问”、“一转”、“一计算”、“一分析”。
两问:第一问:出口货物含多少进项税?计算公式:出口售价(FOB价)*增值税征税率第二问:出口货物应退多少进项税?计算公式:出口售价(FOB价)*增税税退税率一转:免、抵、退中,免对应的是销项税,抵和退都是针对的进项税。
上面两问计算出的进项税额只差不能参与应纳增值税的计算,要做进项税额转出。
一计算:即计算当月内销货物应纳增值税额。
免抵退税的计算原理是什么免抵退税的计算分两种情况:1、出⼝企业全部原材料均从国内购进。
免抵退税的基本计算步骤为五步:第⼀步——剔税,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离岸价格×外汇⼈民币牌价×(增值税税率⼀出⼝退税率);第⼆步——抵税,计算当期应纳增值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期末留抵税额;第三步——算尺度,计算免抵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出⼝货物离岸价×外汇⼈民币牌价×出⼝货物退税率;第四步——⽐较,确定应退税额,⽐较当期应纳税额和免抵退税额的⼤⼩,取较⼩者;第五步——确定免抵税额。
2、出⼝企业有进料加⼯业务。
免抵退税的基本计算步骤为七步:第⼀步——计算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抵减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视同进项)=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X(出⼝货物征税率⼀出⼝货物退税率);第⼆步——剔税,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出⼝货物离岸价格×外汇⼈民币牌价×(出⼝货物征税率⼀出⼝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第三步——抵税,计算当期应纳增值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期末留抵税额;第四步——计算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进⼝货物退税率;第五步——算尺度,计算免抵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出⼝货物离岸价×外汇⼈民币牌价×出⼝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第六步——⽐较确定应退税额;第七步——确定免抵税额: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
“免”税,是指对⽣产企业出⼝的⾃产货物,免征本企业⽣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产企业出⼝⾃产货物所耗⽤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产企业出⼝的⾃产货物在当⽉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原理分析〗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内销的进项税额+外销的进项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内销的进项税额-外销的进项税额=内销的应纳税额-外销的进项税额外销进项税额中,由于我国的增值税的征税率和退税率存在着不⼀致,中间的差额部分不予退税,我们称为“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
所以要在上边的公式中剔出该部分数额,公式变为:应纳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内销的进项税额-(外销的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数学运算后变为:应纳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算出后的结果,⽆⾮是两种:>0,不涉及退税的问题;<0,需要进⼀步计算。
这个得出的负数不⼀定是全部应退的税额,如果全部内销的情况下,当期的进项⼤于销项也会出现应纳税额为负的情况,所以,我们还要计算税法最多允许退多少,即:出⼝货物离岸价×外汇⼈民币牌价×出⼝货物的退税率,算完⽐较,哪个⼩按哪个退,出⼝退税额就出来了。
其实过程很简单,以上我们没考虑有免税购进原材料的情况,有这种情况只是在上边的基础上作⼀个修正。
具体我们来看⼀下:出⼝“免、抵、退”税的计算⽅法,计算分两种情况:1、出⼝企业全部原材料均从国内购进,“免、抵、退”办法基本步骤为五步:第⼀步剔税: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出⼝货物离岸价格×外汇⼈民币牌价×(出⼝货物征税率-出⼝退税率)第⼆步抵税:计算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第⼀步计算的数额)-上期留抵税额第三步算尺度:计算免抵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出⼝货物离岸价×外汇⼈民币牌价×出⼝货物的退税率第四步⽐较:确定应退税额(第⼆步与第三步相⽐,谁⼩按谁退):注意:第⼆步⼤于第三步的情况下,当期应纳税额与确定的应退税额的差额为下期留抵税额。
增值税出口退税“免、抵、退”方法解析2014年新年伊始,对于我国税制体制改革来说又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
从1月1日起新的《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号文件开始执行,铁路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增值税范围,前期陆续出台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相关政策,得到进一步的细化和明确。
铁老大被纳入了“营改增”范围意味着我们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原营业税纳税人转身投入增值税纳税人的阵营中来。
相对于营业税,增值税纳税人的核算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说营业税是一只大雁那增值税就是一只雄鹰,营业税是一只小马驹增值税就是一匹千里马。
想训服雄鹰,驾驭千里马,就要求财务人员要有训鹰人的技巧,骑士的能力。
在增值税的核算体系中,出口企业的核算法相对较为复杂,不但要计算纳税金额,还要计算退税金额。
随着经济体质改革的逐步深入,扩大内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改革需要,更多的要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出口,鼓励企业走出去赚取外汇。
为了给企业减轻负担卸掉枷锁,更好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国家对出口企业实行免税、抵、退税等一系列优惠措施,让企业的产品、服务等以零税率的方式近入到国际市场,以期占有更好的竞争优势。
平时财务人员接触出口退税的业务较少,且“营改增”以后许多新纳税人对增值税掌握不够全面。
现就“免、抵、退”计算方法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免、抵、退”计算法适用于生产企业(包括: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服务、劳务或委托外贸企出口自产货物、劳务、服务。
1、“免”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劳务、服务,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2、“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支付的进项税额,可以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3、“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因出口原因导致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以下详细解释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具体应用:一、出口型生产企业当期内销应纳税额的计算生产性企业出口适用“免、抵、退税”计算方法。
出⼝退税的计算⽅法及要领是什么外贸企业在办理出⼝退税的时候,常常会在计算出⼝退税的税额时出错,也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定的⿇烦。
那么,出⼝退税的计算⽅法和要领有什么呢?下⾯店铺⼩编来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出⼝退税的计算⽅法及要领出⼝退税可分为三种⽅式:⼀是“免、退”税;⼆是“免”税;三是“免、抵、退”税。
免税就是不缴税,实际操作中不需要计算,需要理解和计算的,只有退税,这也是我们把出⼝货物退(免)税简称为出⼝退税的原因。
(⼀)免、退税这种⽅式针对的是外贸企业,即进出⼝贸易的商业企业。
外贸企业出⼝退税的计税基础是购进价格。
例如,某外贸企业购进⼀批货物全部出⼝,以不含税价格100万元购进,以200万元价格出⼝,税率17%,退税率13%。
出⼝的时候,免销项税,不⽤单独计算。
退税的时候,应退增值税=100×13%=13(万元)。
税率差产⽣的4万元,作进项税额转出,计⼊销售成本。
(⼆)免税这种⽅式没有退税,没有计算,不多做解释。
(三)免、抵、退税这是出⼝退税业务的难点,专⽤名称多,不容易理解,其实,弄明⽩“抵”税的原理,该项业务就迎刃⽽解了。
⾃产货物在⽣产中涉及原材料、⽔电费和运费等众多可抵扣项⽬,⽆法准确区分出⼝货物和内销货物对应的进项税。
即使能够准确核算各⾃的进项税,由于⽣产企业的内销部分缴纳增值税,⽽出⼝部分实⾏退税,双轨运⾏,必然会增加征纳双⽅的成本。
由此引⼊“抵”税概念。
“抵”可以理解为⼀个计算退税的过程,也就是全⾯计算⽣产企业实际应纳税额。
如果进项税抵完了,应纳税额是正数,企业需要缴纳;如果该进项税抵不完,应纳税额是负数,国家应该退还。
因此,“免、抵、退”中的“退”税,实际上应该理解为出⼝部分对应的应退进项税=免抵退中的“抵”+免抵退中的“退”。
免抵退税计算并不复杂,只有五步。
⽣产企业出⼝退税的计税基础是出⼝货物离岸价格(FOB)以上便是⼩编为⼤家整理的相关知识,相信⼤家通过以上知识都已经对此有了⼤致的了解,如果您还遇到什么较为复杂的法律问题,欢迎登陆店铺进⾏律师在线咨询。
出口退税原理出口退税是指政府为了鼓励出口贸易,对出口商品实行免税或者退税的政策。
出口退税的原理是通过对出口商品的增值税、消费税等税收进行退还,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出口退税是国际贸易中常见的一种贸易政策,对于促进出口、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出口退税可以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
在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而且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也不尽相同。
如果一个国家的商品在出口到其他国家时需要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等税收,那么这些税收将会成为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负担,使得其商品的价格相对较高,竞争力相对较弱。
而通过出口退税政策,可以将出口商品的增值税、消费税等税收进行退还,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使得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大的价格竞争力。
其次,出口退税可以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商品的质量和价格,还取决于商品的税收政策。
通过出口退税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提高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得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吸引力,更有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买家,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最后,出口退税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各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出口退税政策,可以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强商品的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高国际贸易的规模和水平,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综上所述,出口退税是一种为了促进出口贸易、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政策。
通过对出口商品的增值税、消费税等税收进行退还,可以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强商品的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对于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退税的好处为什么要申请退税退税对个人和企业而言,都有着重要的好处。
退税是指在缴纳税款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以申请将一部分或全部已缴税款返还的过程。
本文将讨论退税的好处以及为什么个人和企业应该积极申请退税。
一、个人退税的好处1. 经济负担减轻:退税可以减轻个人的经济负担。
对于那些收入较低的个人来说,少交税款意味着他们将有更多可支配的收入用于生活开支和个人储蓄。
这对于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个人福利非常重要。
2. 激励经济活动:退税可以激励个人主动从事经济活动。
通过减少个人的财务负担,退税可以鼓励人们更积极地参与消费、投资和创业。
这将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并为个人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3. 公平与正义:个人退税可以实现税收的公平与正义。
通过适当的退税政策,政府可以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减少贫富差距。
此外,退税也可以纠正税务政策可能导致的不公平现象,确保每个纳税人都得到适当的待遇。
二、企业退税的好处1. 促进投资:企业退税可以促进企业进行更多的投资。
税务政策的灵活性和退税机制的存在,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新设备、扩大规模和开展研发活动。
这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增长。
2. 增加就业机会:企业退税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减轻企业的财务压力,退税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加资金投入。
这将有助于扩大企业规模,增加生产就业和服务就业的机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3. 提高竞争力:企业退税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减少税收负担,企业可以在价格上更具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此外,退税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创新和研发,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为什么要申请退税1. 合法权益:作为纳税人,享有合法的退税权益。
按照法律规定,纳税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申请退税,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
申请退税不仅是合法的,也是每个纳税人的应尽权利。
2. 资金回流:退税可以使税款回归个人或企业的资金流中。
工厂退税的计算公式工厂退税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材料、设备和其他生产成本的增值税,可以通过申请退税的方式返还给企业。
工厂退税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财务政策,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中国,工厂退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了解相关政策和流程,同时也需要掌握退税的计算公式。
工厂退税的计算公式主要涉及到增值税的计算和退税率的确定。
在中国,增值税的计算公式如下:增值税 = 销售额×增值税率进项税额。
其中,销售额是指企业生产产品的销售收入,增值税率是由国家税务部门规定的税率,进项税额是企业在购买原材料、设备和其他生产成本时支付的增值税。
在工厂退税的计算中,需要根据企业的销售额和进项税额来确定实际退税金额。
退税率是根据国家税务部门规定的政策确定的,一般为销售额的一定比例。
因此,工厂退税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实际退税金额 = 增值税×退税率。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需要按照国家税务部门的规定,填写退税申请表格,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如销售发票、进项发票等。
税务部门会根据企业的申请材料和实际生产情况来确定退税金额。
工厂退税的计算公式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企业合理规划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同时,企业需要了解国家税务部门的相关政策,及时调整退税申请的流程,确保能够顺利获得退税。
除了工厂退税的计算公式,企业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合理管理进项税额。
企业需要及时记录和归集进项税额,确保能够准确计算增值税和退税金额。
2. 了解国家政策。
国家税务部门会不定期发布关于工厂退税的政策,企业需要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变化,避免因为政策不符合而导致退税申请失败。
3. 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可以增加销售额,从而提高退税金额。
4. 合规经营。
企业需要合法合规经营,遵守税法规定,确保能够顺利获得退税。
总之,工厂退税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政策,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免抵退税”的原理、计算和账务处理
出口退税中的退税政策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按照免抵退方法退税。第二种是按照先征后退方法退税。本篇主要
是介绍免抵退方法退税的原理以及免抵退体系中的计算问题以及相关账务处理。我们首先看免抵退体系原理图以及相
关解释,然后再分析例题,解剖免抵退体系的实质。
免税是指免征出口销售环节的增值税。说得更通俗一点,那就是在出口的时候,不存在销项税额这个概念。税法这
样规定至少会让你在账务处理的时候少写几个字。
抵税是指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所含的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出口的货
物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闭门造车”,也是要消耗原材料的、也是需要零部件的,也需要动力的。这些所谓原材料、
零部件、动力在采购或购买的时候是有进项税额的。根据增值税原理,这些进项税额最后是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的。现
在的问题是出口销售免税,因此就不存在销项税额。那么,这些进项税额如何处理呢?
这些进项税额可以用来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在免抵退体系下,抵税就这样自然而然产生了。见“免抵退”体系原
理图红色箭头部分。
退税是指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经过主管税务机关批准,未抵顶完的税额进行
退还。按照“免抵退”体系原理图红色箭头部分,出口产品涉及的进项税可以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这样就会出现这
样的情况,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较小,而当期出口产品涉及进项税额较大。如果是这样,就会存在当期出口产品涉及进
项税额抵顶不完。这样的情况,就存在退税,即退还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退税,退的是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进项税额。
下面举一案例进行说明。
案例:某生产出口企业生产一种台灯出口。7月份为了出口,采购了一批灯泡、铁架、弹簧、螺丝,电线等材料和零部
件,这些产品进项税额为20万元。工人把这些产品全部生产成台灯,75%用于出口,25%用于内销,内销销售额是40
万元(不含税)。假定期末全部销售完毕,期末无存货。不考虑动力等其他事项。
分析:我们不考虑免抵退体系具体细节、税率及退税率差异,只考虑免抵退思路。
第一步,不管出口销售额多少,都不用计算销项税额,因为出口销售免税。
第二步,内销部分应纳税额是40*17%-20*25%=1.8万元。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第三步,外销部分进项税额是20*75%=15万元怎么处理呢?我们把外销产品所用的材料和零部件所涉及的进项税额15
万元去抵顶内销应纳税额1.8万元。能抵顶完吗?抵顶不完。
外销产品所用的材料和零部件所涉及的进项税额还有15-1.8=13.2万元没有抵顶完,予以退还。
这是一种思路。实际上也是把外销这部分的进项税纳入了内销销售这一块税务处理之中。当然了,实际工作的免抵退
工作比较复杂,但掌握了这个基本原理思路一切都会变得轻松起来。
下面看看企业的应纳税额是如何计算的。
应纳税额=内销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内销销项税额-(内销部分进项税额+外销部分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内销销项税额-内销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额-(外销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内销应纳税额-外销可以免抵退税额
下面分别情况对上面公式进行说明。
第一种情况:如果某企业应纳税额是200元。免抵退税额是200元。这意味着什么吗?
这意味着该企业当月不存在退税,还应该纳税,其纳税额为200元。从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其内销应纳税额应该
是400元,只是外销部分涉及到的进项税抵顶了其内销应纳税额,因此整体纳税200元。
第二种情况:如果某企业应纳税额是-200元。免抵退税额是100元。这意味着什么吗?
既然免抵退税额标准是100元,这说明最多退税100元。这种情况内销应纳税额是-100元。由于该企业的进项税额太
多,以至于内销产生的销项税额没有完全抵扣进项税额,造成了内销应纳税额借方余额。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该企业
可能内销不多,以至于没有一定数额的销项税额。
第三种情况:如果某企业应纳税额是-200元。免抵退税额是300元。这意味着什么呢?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内销应纳税额是100元。根据应纳税额和免抵退税额各自的绝对值孰小退税原理,该
企业退税200元。免税和抵税部分100元刚好抵顶了内销应纳税额100元。
下面举一例子说明问题,并对例子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账务处理。
假定某企业是生产出口企业。每月存货无期初余额、也无期末余额。8月份采购200万材料,增值税进项税额34万元。
该部分材料发票已经认证。且该部分材料全部用于9月份生产。该公司实行内销、外销分开核算,而且材料管理非常
严格。假定该公司50%用于出口,出口销售额200万;50%用于内销,内销销售额120万。出口退税率13%。该企业适
用于17%税率。
下面就按照免抵退体系的计算方式来计算退税额。
由于退税退的是该企业在采购环节中的进项税,因此不能免抵或退税税额是200*(17%-13%)=8万元。该部分不能免
抵或退税税额进入主营业务成本,账务处理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 8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转出) 8
该企业按照正常计算,其当期应纳税额=120*17%-(34-8)=-5.6万元。 (1)
该企业免抵退税额=200*13%=26万元。 (2)
(1)和(2)谁的绝对值小就按照谁退,因此该企业按照5.6万元退税。账务处理如下: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 5.6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5.6
出口退税退的是进项税额,因此进项税额就会减少,从而增大了应交税费贷方余额,所以三级科目“出口退税”在贷方。
根据标准可以退税26万元,现在只退5.6万元,剩余的部分是外销部分进项税额抵顶了内销应纳税额,其额度为
26-5.6=20.4万元。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递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20.4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20.4
上面两笔分录可以合并,即为: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 5.6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递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20.4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26
上面的免抵退体系的计算过程也可以从免抵退体系的原理中得到印证。该企业的免抵退税额是26万元,这是标尺。也
就是该企业这个月最多退税26万元。根据免抵税原理,外销部分的进项税额可以抵顶一部分内销部分的应纳税额。下
面我们计算一下外销部分可以抵顶的进项税额以及内销部分的应纳税额。
外销部分可以抵顶的进项税额=外销部分进项税额-不准免抵或免税的税额=17-8=9万元。
内销部分的应纳税额=120*17%-17=3.4万元。
既然可以抵顶内销应纳税额是9万元,而内销应纳税额才3.4万元,还有9-3.4=5.6万元没有抵顶完,因此予以退还。
理解“免抵退”体系的原理,正确计算退税税额,并能做出正确的账务处理,是出口销售涉税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只要思路清晰,工作认真,就能够对这些工作得心应手。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往往并不能明确区分哪些材料用于内销
产品的生产,哪些材料用于出口产品的生产,因此采用免抵退体系中的计算方式是比较好的,也是符合实际的。本文
由于要阐述免抵退的原理,所以将内销和出口产品所涉及的进项税额区分开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其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