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11
南京市 2019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1. 【建议答案】C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有条不紊:紊:乱。
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
这里说唱腔,应该是有条不紊。
淡妆浓抹:(1)指浓淡适宜,颜色很好看(多用来形容优美的风景、华丽的衣着)。
妆:化妆。
(2)浓艳和淡雅两种不同的装饰,也比喻浓丽和素雅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色。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这里形容唱腔,用的是轻描淡写的本意,和后面浓墨一挥形成对比。
丝丝入扣:丝丝:每一根丝;扣:织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
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
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
环环相扣:一环接着一环,形容连接紧密。
此处的“扣”,是动词,义为套住或搭住。
环是圆圈形的物品,环与环相互套在一起,很牢靠,没有脱落之虞。
比如自行车的传动链条,就是“环环相扣”,一节与一节衔接得很牢固。
这里说唱腔应该是丝丝入扣。
2. 【建议答案】B【解析】①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季汉;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
此为鄂润泉撰成都武侯祠联。
望重南阳:郡望以南阳为重。
南阳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十年躬耕地,我们课本上学到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等。
羽扇纶巾:手握羽扇,头戴纶巾。
纶巾,青丝帛的头巾。
形容儒雅从容。
泽周:恩泽遍布。
西蜀:诸葛亮辅佐三国时期西蜀刘备。
浣花濯锦:成都的浣花溪、濯锦江,地临武侯祠。
意译:先生的郡望,世人推重南阳。
遥想当年仪容,头戴纶巾,手握羽扇,忠心耿耿扶持汉室。
你的恩泽遍布西蜀。
我喜爱此地有浣花溪、濯锦江。
后人纪念你,香烟缭绕着武侯祠。
②一画本天开,破上古洪荒草昧,无须绳更结;六书随世换,供后人摹写英雄,未免笔难投。
此联概括仓颉。
“一画本天开”化用了“一画开天”的典故,因伏羲画八卦始于乾卦第一画,乾为天,故曰一画开天。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语文(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19.5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 在下列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谭鑫培的唱腔,其感情上的描绘,尺寸上的操持,长短腔的安排,都是章法分明,________。
《空城计》散板前六句用腔简捷,到第七句腔调迂回曲折,如行云流水,悦耳动听,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
有时________,耐人寻味;有时浓墨一挥,气象万千。
听之似乎无板眼之拘;细拍之则________,意到神随,美不胜收。
A. 秋毫无犯淡妆浓抹丝丝入扣B. 秋毫无犯轻描淡写环环相扣C. 有条不紊轻描淡写丝丝入扣D. 有条不紊淡妆浓抹环环相扣2. 下列对联中歌咏的人物依次对应正确的一组是(3分)()①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季汉;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
②一画本天开,破上古洪荒草昧,无须绳更结;六书随世换,供后人摹写英雄,未免笔难投。
③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只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A. 周瑜周文王史可法B. 诸葛亮仓颉史可法C. 周瑜仓颉文天祥D. 诸葛亮周文王文天祥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小品文是散文之一种。
“小品”这个名词,晋代就有了,指的是佛经的简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这就和晚明公安、竟陵的小品大不相同了。
①现代小品文又和晚明小品文不同②直到晚明时代,才有所谓小品文③还强调要用平易的语言,讲出高深的道理④它受西洋随笔的影响很深,往往有幽默感⑤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一不可以写⑥既强调要写出作者的个性,又强调要描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A. ②①④⑥⑤③B. ②④③①⑤⑥C. ④②①⑥⑤③D. ④③②①⑥⑤4. 下面这段话中,画线词语表达都得体的一组是(3分)()先生乃三湘大儒,得知我祖籍湘潭,常①叨陪末座,相谈甚欢。
南京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2019.05.05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6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 在下列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谭鑫培的唱腔,其感情上的描绘,尺寸上的操持,长短腔的安排,都是章法分明,。
《空城计》散板前六向用腔简捷,到第七句腔调迂回曲折,如行云流水,悦耳动听,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
有时,耐人寻味;有时浓墨一挥,气象万千。
听之似乎无板眼之拘;细拍之则,意到神随,美不胜收。
A.秋毫无犯淡妆浓抹丝丝入扣B.秋毫无犯轻描淡写环环相扣C.有条不紊轻描淡写丝丝入扣D.有条不紊淡妆浓抹环环相扣【建议答案】C【解析】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有条不紊:紊:乱。
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
这里说唱腔,应该是有条不紊。
淡妆浓抹:(1)指浓淡适宜,颜色很好看(多用来形容优美的风景、华丽的衣着)。
妆:化妆。
(2)浓艳和淡雅两种不同的装饰,也比喻浓丽和素雅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色。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这里形容唱腔,用的是轻描淡写的本意,和后面浓墨一挥形成对比。
丝丝入扣:丝丝:每一根丝;扣:织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
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
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
环环相扣:一环接着一环,形容连接紧密。
此处的“扣”,是动词,义为套住或搭住。
环是圆圈形的物品,环与环相互套在一起,很牢靠,没有脱落之虞。
比如自行车的传动链条,就是“环环相扣”,一节与一节衔接得很牢固。
这里说唱腔应该是丝丝入扣。
2. 下列对联中歌咏的人物依次对应正确的一组是()(3分)①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季汉;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2.B3.A4.C5.C6.D7.(1)孙晟每次入宫拜见烈祖,过了一段时间才出来,特别注重谨慎保密,没有人能看出他的底细。
(4分)(2)这次出使应当交给你,然而我若是推辞了,这就辜负先帝了。
(3分)(3)李重进献上金陵的密信,信中有很多离间的话,因此周主发怒。
(3分)8.冒死承担出使重任,不愿劝降寿州守将,不肯吐露江南虚实,从容赴死以身报国。
(4分,每点1分)9.先以小舟出钓穿鱼而归表现闲适之情;然后引用子牙直钩之典,表达怀才不遇的怅恨;最后描写食鱼饮酒,抒发自得之乐与孤独之苦。
(6分,每点2分)10.视听结合,表现出笛声的清越悠扬和秋天山峦的青翠;笛声吹彻,云山转翠,既照应上阕的江上烟雨,又暗示作者的心情渐趋开朗。
(5分)11.(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来吾道夫先路(3)则素湍绿潭(4)艰难苦恨繁霜鬓(5)孰能无惑(6)浩荡东风白日斜(7)过则勿惮改(8)操千曲而后晓声12.反映山里物质的贫乏,暗示边疆生活的简单质朴,与下文以喷水壶作玩具相呼应,为下文写孩子们的游戏做铺垫。
(4分)13.性格文静,勤快懂事,自然优雅,做事认真,受人喜爱。
(5分)14.对天真质朴、勤劳能干、热情坚强的孩子们的喜爱;对边疆居民艰辛而简朴、和谐而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肯定;对劳作中蕴含的美的欣赏。
(6分)15.C16.A17.研究视角的转变,从偏重生产和供给转向供给、需求相互制约;研究对象的转变,从“生产之事”到“生活之人”;研究目的的转变,从服务各种经济体到服务人类的幸福和自由;研究方法的转变,从学者的思维构建到依据现实经济生活发现总结。
(6分)18.B19.D20.诗歌翻译需要有客体感受力;诗歌翻译应同时体现作者的风格和译者的风格;提倡经典重译。
(6分)21.略语文附加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2.足下师孔宗孟/交荀友扬/尤病今文之冗长/必欲祛烦为简/使圣朝言无枝叶/章卓立而词振起/斯诚有志执圣训以救群言之乱者也。
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诗,表达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区域。
青春就是读诗的旺季,这时的你,内心清澈、葱茏、,没有磐重的世故、杂芜的沉积和理性的禁忌,你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是吻合的,美能够轻易地诱惑你、俘虏你,你会地跟她走。
A.单纯轻快心甘情愿B.纯粹轻快坚定不移C.纯粹轻盈心甘情愿D.单纯轻盈坚定不移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A.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B.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D.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文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我们相识几十年,你现在退休要回家乡养老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咱们干了这一杯离别酒!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微风像孩子的手,拂醒一夜沉睡的人们;嗅着窗外桂花香气,倾听着鸟语,感到一天的心情都是愉悦的。
C.常常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
D.“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谁都逃脱不了天道的惩罚,从出生就无限接近死亡,这是一条永远改变不了的规律。
4.下列诗句不是描写我国传统元宵节的一项是(3分)A.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B.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C.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D.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清秋的月亮,从东边的篱笆上升起来,在弧形的天顶上踽踽独步,遥望大地,到晨晓,月色也是微淡的了。
彼时,隐没在西天尽头的朝云里。
①鹅在河岸上吃草,伸头一啄,露水簌簌而下②露水濡湿了瓦檐和瓦檐下的蛛网③它自己,微淡微淡的影子④月亮的那一点黄,那一点红,都化作露水洒给了大地万物⑤也濡湿篱笆上朝颜花的叶和花蕾A.①④②⑤③B.②⑤①④③C.①⑤②③④D.②⑤④①③二、文言文阅读(1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南京市2019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解析(相关解析是新东方自己的解析,答案已经经过重新整理)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1. 【建议答案】C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有条不紊:紊:乱。
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
这里说唱腔,应该是有条不紊。
淡妆浓抹:(1)指浓淡适宜,颜色很好看(多用来形容优美的风景、华丽的衣着)。
妆:化妆。
(2)浓艳和淡雅两种不同的装饰,也比喻浓丽和素雅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色。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这里形容唱腔,用的是轻描淡写的本意,和后面浓墨一挥形成对比。
丝丝入扣:丝丝:每一根丝;扣:织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
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
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
环环相扣:一环接着一环,形容连接紧密。
此处的“扣”,是动词,义为套住或搭住。
环是圆圈形的物品,环与环相互套在一起,很牢靠,没有脱落之虞。
比如自行车的传动链条,就是“环环相扣”,一节与一节衔接得很牢固。
这里说唱腔应该是丝丝入扣。
2. 【建议答案】B【解析】①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季汉;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
此为鄂润泉撰成都武侯祠联。
望重南阳:郡望以南阳为重。
南阳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十年躬耕地,我们课本上学到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等。
羽扇纶巾:手握羽扇,头戴纶巾。
纶巾,青丝帛的头巾。
形容儒雅从容。
泽周:恩泽遍布。
西蜀:诸葛亮辅佐三国时期西蜀刘备。
浣花濯锦:成都的浣花溪、濯锦江,地临武侯祠。
意译:先生的郡望,世人推重南阳。
遥想当年仪容,头戴纶巾,手握羽扇,忠心耿耿扶持汉室。
你的恩泽遍布西蜀。
我喜爱此地有浣花溪、濯锦江。
后人纪念你,香烟缭绕着武侯祠。
②一画本天开,破上古洪荒草昧,无须绳更结;六书随世换,供后人摹写英雄,未免笔难投。
南京市2019年高考三模语文试卷【试卷满分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列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谭鑫培的唱腔,其感情上的描绘,尺寸上的操持,长短腔的安排,都是章法分明,。
《空城计》散板前六向用腔简捷,到第七句腔调迂回曲折,如行云流水,悦耳动听,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
有时,耐人寻味;有时浓墨一挥,气象万千。
听之似乎无板眼之拘;细拍之则,意到神随,美不胜收。
A.秋毫无犯淡妆浓抹丝丝入扣B.秋毫无犯轻描淡写环环相扣C.有条不紊轻描淡写丝丝入扣D.有条不紊淡妆浓抹环环相扣2.下列对联中歌咏的人物依次对应正确的一组是()(3分)①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季汉;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
②一画本天开,破上古洪荒草昧,无须绳更结;六书随世换,供后人摹写英雄,未免笔难投。
③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只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A.周瑜周文王史可法B.诸葛亮仓颉史可法C.周瑜仓颉文天祥D.诸葛亮周文王文天祥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小品文是散文之一种。
“小品”这个名词,晋代就有了,指的是佛经的简本。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
这就和晚明公安、竟陵的小品大不相同了。
①现代小品文又和晚明小品文不同②直到晚明时代,才有所谓小品文③还强调要用平易的语言,讲出高深的道理④它受西洋随笔的影响很深,往往有幽默感⑤宇宙之大,苍绳之微,无一不可以写⑥既强调要写出作者的个性,又强调要描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A.②①④⑥⑤③B.②④③①⑤⑥C.④②①⑥⑤③D.④③②①⑥⑤4.下面这段话中,画线语句表达都得体的一组是()(3分)先生乃三湘大儒,得知我祖籍湘潭,常①叨陪末座,相谈甚欢。
南京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 在下列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谭鑫培的唱腔,其感情上的描绘,尺寸上的操持,长短腔的安排,都是章法分明,________。
《空城计》散板前六句用腔简捷,到第七句腔调迂回曲折,如行云流水,悦耳动听,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
有时________,耐人寻味;有时浓墨一挥,气象万千。
听之似乎无板眼之拘;细拍之则________,意到神随,美不胜收。
A. 秋毫无犯淡妆浓抹丝丝入扣B. 秋毫无犯轻描淡写环环相扣C. 有条不紊轻描淡写丝丝入扣D. 有条不紊淡妆浓抹环环相扣2. 下列对联中歌咏的人物依次对应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季汉;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
②一画本天开,破上古洪荒草昧,无须绳更结;六书随世换,供后人摹写英雄,未免笔难投。
③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只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A. 周瑜周文王史可法B. 诸葛亮仓颉史可法C. 周瑜仓颉文天祥D. 诸葛亮周文王文天祥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小品文是散文之一种。
“小品”这个名词,晋代就有了,指的是佛经的简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这就和晚明公安、竟陵的小品大不相同了。
①现代小品文又和晚明小品文不同②直到晚明时代,才有所谓小品文③还强调要用平易的语言,讲出高深的道理④它受西洋随笔的影响很深,往往有幽默感⑤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一不可以写⑥既强调要写出作者的个性,又强调要描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A. ②①④⑥⑤③B. ②④③①⑤⑥C. ④②①⑥⑤③D. ④③②①⑥⑤4. 下面这段话中,画线词语表达都得体的一组是(3分)( )先生乃三湘大儒,得知我祖籍湘潭,常①叨陪末座,相谈甚欢。
江苏省南京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阔绰./绰.绰有余结.合/结.结巴巴萎靡./所向披靡间..断/间.不容发B.活塞./塞.翁失马便.利/便.宜行事纰缪./未雨绸缪辟..邪/开天辟.地C.轻佻./挑.弄是非氛.围/五彩纷.呈押解./坚持不懈襟..怀/如不禁.风D.裨.益/稗.官野史剽.悍/骠.勇善战诋.毁/抵.掌而谈账.单/为虎作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向是A.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地铁爆炸案发生后,所有的地铁站都加强了警戒,大批携带武器荷枪实弹的警察牵着警犬守在地铁入口处。
B.《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去世后,无数异国他乡的读者为之黯然,短短几天时间,全球众多报刊登载了大量的缅怀他的文章。
C.为了应对水危机,中国政府去年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修订,施行“流域限批”和河流休养生息,并试图通过调水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D.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
3.近日,北京一名中学生针对学校不敢组织学生外出活动的现象,发出了“我要春游”的呼吁,引起社会的普遍反响,诸以“我要春游”开头,运用比喻,排比手法,写一段文章表达对自然的向往,对春游的渴望。
(不超过50字)(5分)我要春游:4.根据下列研究成果写出结论。
(不写具体数字)(4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近期发布结果。
在城市,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6倍、55.5倍、281.55倍和323倍。
而重点高校农村学生的比例变化也值得关注,如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1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6.3%,比1990年减少2.5个百分点。
结论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太守王翔命为功雷,孙策征会稽,朗拒战败绩,亡走浮海。
翻追随营护,朗谓翻曰:“卿有老母,可以还矣。
”翻既归,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身诣翻第。
策好驰骋游猎,翻谏曰:“明府用鸟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虽汉高帝不及也。
至于轻出徽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则不威,愿少留意。
”策曰:“君言是也。
”翻出为富春长。
策薨,诸长吏并欲出赴丧,翻曰:“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
”因留制服行丧。
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
翻与少府孔融书,并示以所著易注。
融答书曰:“闻延陵之理乐,睹吾子之治易,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
孙权以为骑都尉。
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
吕蒙图取关羽,称疾还建业,以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亦欲因此令翻得释也。
后蒙举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
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a乎?”蒙即从之。
权既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
权去,翻起坐。
权於是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惟大司农刘基起抱权谏曰:“大王以三爵之后手杀善士,虽翻有罪,天下孰知之?且大王以能容贤畜众,故海内望风,今一朝弃之,可乎?”权曰:“曹孟德尚杀孔文举,孤於虞翻何有哉?”基曰:“孟德轻害士人,天下非之。
大王躬行德义,欲与尧、舜比隆,何得自喻於彼乎?”翻由是得免。
翻尝乘船行,与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驱曰:“避将军船!”翻厉声曰:“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
后翻乘车行,又经芳营门,吏闭门,车不得过。
翻复怒曰:“当闭反开,当开反闭。
岂得事宜邪?”芳闻之,有惭色。
翻性疏直,数有酒失。
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
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远委.城郭,必致不虞委派B.闻延陵之理乐,睹吾子之治.易研究C.有性不协俗,多见谤.毁诽谤D.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假装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虞翻“性疏直”的一组是()(3分)①至于轻出徽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②翻与少府孔融书,并示以所著易注③翻数犯颜谏争④失忠与信,何以事君⑤彼皆死人,而语神仙⑥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虞翻先后两度担任会稽郡功曹,先是侍奉太守王朗,后市归附孙策,并受到了孙策的礼遇,孙策还亲自到虞翻家看望他。
B.虞翻兼有多方面的才能,担任地方长官能够审时度势,随军作战又能出谋划策,并且知晓医术,擅长音乐,精通易经。
C.虞翻的学问收受到了孔融的赏识,被称为“东南之美”;而他的才干也受到了同僚的肯定,大司农刘基就认为他是个“善士”。
D. 虞翻常直言进谏,孙权早就心怀不满,在酒宴上竟要杀了他,后来又因虞翻讥评谈论神仙之事,将他流放到了偏远的交州。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夫君人者不重则不成,愿少留意。
(3分)译文:(2)且大王以能荣贤蓄众,故海内望风,今一朝弃之,可乎?(4分)译文:(3)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能事宜邪?(3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病军人卢纶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袁吟古城下,不堪秋气人全疮。
河潢旧卒张乔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1)两首诗中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
(4分)答:(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3)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
(4分)答: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古之圣人,其出身也远矣,。
(韩愈《师说》)(2)历览前贤国与家,。
(李商隐《咏史》)(3)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5)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6),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7),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天子坟陈启文一路逆水而行,有时间倒流的感觉,倒流五千年,从攸县,茶陵,一直到炎陵,让数千年的岁月哗哗地呈现,我正走向水的源头。
我早已知道,在那里最终呈现出来的将是一座山一样的坟——天子坟,这坟里长眠着太阳之神——炎帝神农氏。
当年,他率领着一个北方部落,穿越中原腹地,跨长江,过洞庭,走进了一片神赐的土地。
用双手抠出荒草下的泥土,原本就是最懂得土地的他,使劲地揉搓着手中的闪烁着奇异光泽的黝黑泥土,喊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心愿:上苍啊,给我种子!呼唤中一只火红色的神鸟缓慢地飞过天空,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稻穗,穗上的谷粒一粒粒坠落在地上,炎帝便把他们拾起来,种在田间,上苍啊,给我灌溉!呼唤镇南关自然涌现出九眼泉井,井中的水脉彼此相连,他从一眼井中汲水,其他八眼井的水都会一起波动。
上苍啊,赐我阳光!呼唤中,太阳立刻发出光和热来,让无故孕育生长,让天地间渐渐弥漫着成熟的味道……作为南方的天帝,炎帝神农氏不是一个王宫里养尊处优的威严王者,而是一位牛头人身的农耕之神,当他耕耘时,他就变成了一条件,从嘴里喷吐出大口大口的热气,从每一个毛孔里奔涌出淋漓的汗水,他以耕耘统驭百姓,又以耕耘拓荒与狂野,你看见他深深埋向土地的头颅、绷紧了的脊梁,一个民族人文始祖的形象赫然在你眼前了。
人类似乎还要让他来承载更多的东西,他用一条牛鞭来鞭打山中的各种草药,那些草药的药性便一下子显露了出来。
他的神,他的身体是透明的,如果他不幸尝到了有毒的草药,一看就知道中毒在那一部分,并能及时找到解药;另一方面,他有是热人,他备尝人间艰辛,遍尝百草,曾经一天就中毒七次。
最后,他尝到一种可怕的断肠草,肠子断了,无药可救,他和一个普通人一样,死于中毒。
他的死,也是人类赋予一个人文始祖的死亡方式,为了疗救民间疾苦,这个人死了,他为天下而断肠。
这是一个寓言,一个伟大的象征,一个民族至此以神话的方式完成了对一个杰出农人的塑造,同时也完成了他们对自己心中领袖的一次完美塑造。
这些都不是文字写下的历史,但比文字更深地刻在一个民族的记忆里。
我逆着湘江的一条支流走到了这里,这块最终埋葬炎帝神农氏的土地,也是他当年年复一年地耕种过的土地,眼前,一座不朽的坟,很大,与山林浑然合为一体,有一种力量,蛰伏与大地深处,像山一样沉重。
听起来十分神奇,追究起来,却是那么质朴,厚重的质朴,数千年来,一代一代的农人,都在我他们自己的神,为这座大幕培土,它,于是,越长越高,而他们也通过对炎帝神农氏的怀念,演绎出了许多只属于农人的节日和风俗。
很幸运,我赶上了这里的一次祭祀,一个不被日历记载的日子。
很多的农人,从各个山寨里赶来,而他们来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是刚打下来的新鲜稻谷,还沾着露水和泥土的瓜果菜蔬,还有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栗子、梨子、橘子、柚子……在这扑鼻的鲜活的味道里,你恍若觉得,那个只存在于亘古神话中的农人,仍然活着,仍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天子坟,原本就是一座山,一座不断长高的山。
11.从结构上看,文章第一段有哪些作用?(5分)答:12.文章第二段是如何塑造神农氏形象的?(6分)答:13.文章第二至第四段反映了华夏先民哪些初创生活?(6分)答:14.结合全文,探究“天子坟,原本就是一座山,一座不断长高的山”的几层含义。
(6分)答: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告别“诗歌”走向“散文”陈平原幸灾乐祸也好,呼天抢地也好,无动于衷也好,人们都不能不正视这一命题:学术正在贬值。
就看你怎么理解这“贬值”两个字。
如果这指的是应用学科被推到前景,而学术性更强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受重视,跟经济建设没有直接联系的文史哲等古老的学科甚至受到冷淡,这的确很可忧虑;如果这指的是商品经济的冲击以及知识分子待遇的低下,以致学者不能安心治学,而必须盘算如何“生产自救”,这起码也不是什么好兆头;但如果指的是学术研究不会再受受到公众的关注,不再有“雄文一出举国欢腾”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那我倒觉得很正常,既不可喜,亦不可悲。
学术研究本来就是“寂寞的事业”,没多少油水可捞的。
前些年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出书容易,惊世骇俗容易,滥得虚名也容易,一时间学术界似乎也成了“名利场”。
如今则有回到了“冷板凳”。
梁启超有篇名文《过渡时代论》,其中谈到过渡时代容易出英雄,。
出政治上的英雄,当然也出学术上的应“五四”年代能出英雄,前几年也能出英雄,如今则连“各领风骚三五天”都不容易,英雄似乎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