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东山瑶传统服饰之美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6.86 KB
- 文档页数:1
贺州瑶族文化体验馆——瑶绣工艺品
贺州过山瑶家瑶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服饰·刺绣传承人李素芳,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发民族特色,把刺绣用于工艺品,形成一件件精美的有过山瑶族特色的瑶绣工艺品。
2020年8月17日下午,我和几位摄友跟随北方龙陈老师走进贺州瑶族文化体验馆,用手机镜头记录最真实的贺州过山瑶家瑶绣工艺品,并与大家共享。
贺州瑶绣走进联合国,可喜可贺。
2015年,贺州市被列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广西旅游示范项目试点之一。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结合贺州瑶绣手工艺特色,以瑶绣手工艺保护与发展,帮助贺州瑶绣妇女实现旅游文化产业扶贫为目标,向世界推介瑶绣工艺品。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征集了贺州瑶绣用于装饰商务笔记本。
从此,贺州瑶绣工艺品走上世界舞台。
当代流行文化下瑶族服饰的审美变迁——以贺州瑶族支系土
瑶为例
江浩
【期刊名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19)006
【摘要】土瑶服饰在当代流行文化催化作用中迅速汉化.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对贺州土瑶服饰文化的审美变迁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强烈的审美落差、复杂语言体系的影响、传统服饰手艺传承的断裂,是土瑶服饰审美变迁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江浩
【作者单位】贺州学院设计学院,广西贺州542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2
【相关文献】
1.现代背景下的白裤瑶铜鼓文化变迁研究--以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瑶里村瑶里屯为例[J], 余胜;莫小兰
2.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 [J], 郑威;余秀忠
3.广西瑶族支系“长鼓舞”差异性探析——以恭城过山瑶和富川平地瑶为例 [J], 黄小明
4.《皇清职贡图》所绘岭南瑶族服饰图像叙事与区域变迁考察
——南岭民族走廊瑶族服饰文化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J], 朱晓佳;谢丰泽;孔祥翔5.人类学视阈下的瑶族服饰文化——以广西贺州瑶族为例 [J], 汤桂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贺州瑶族服饰图案的构成要素及文化内涵作者:黄戈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2期【摘要】我国少数民族众多,风俗习惯各异,民族服饰各具风采。
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贺州瑶族服饰以其独特的图腾象征展现着自己的民俗元素符号,从而形成自己的精神寄托。
本文从瑶族服饰构成要素解读出发,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弘扬中国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贺州瑶族;服饰图案;构成要素;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D033.4 【文献标识码】A一、瑶族服饰中的图腾溯源图腾是贺州瑶族用来代表吉祥的一种观念,预示着未来得美好、祥瑞、和谐。
古代瑶族先民生活在原始社会初期,自身对抗大自然的能力有限,在各种灾难来临之际往往表现的无能为力,只好借助许多在他们心中惧怕的景象的顶礼膜拜来消除虚幻的观念,把日、月、风、雨、雷等各种自然现象奉为神灵,也就自然而然地描绣在他们日常的服饰中。
[1]这些服饰中的图腾是由文字和图案构成的,是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或事物的敬畏和崇拜,是在用人敬天神的形式,表达着人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二、贺州瑶族服饰元素及其构成特点每个民族服饰的符号元素都是对长期生活中的自然景物进行加工,同时把本民族的精神向往和追求融入其中,图腾图案在整个要素中占有主导地位,并且具有较高的思想和文化价值,地域色彩非常明显。
在瑶族服饰中所使用的元素符号多是视觉平面构成的形式,而且经常是重复出现。
[2](一)贺州瑶族服饰中的主要元素分布于瑶族服饰上的主要元素是图案花纹,采用刺绣艺术装饰于服装的袖口、裤脚、胸襟、护肩、腰带、头帕、围裙的边缘,也有整个服装的绣饰,但并不多见。
对于服饰的色彩搭配非常讲究,使用深青色布料,用红黄绿白的绒线挑绣,纹路刚柔相济,图案生动活泼,色彩丰富和谐,既美观又实用。
图案给人以对称的视觉效果,描绘自然界中的花草和动物,优良的制作工艺达到了装饰和穿戴的完美结合。
(二)贺州瑶族服饰元素的构成形式在贺州瑶族服饰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于十字形、人字形和万字形等元素,既像字又像符号,连续地排列在瑶族服饰的腰间部位,虽然图案的构成形式相对简单,但是却传达出瑶族人并肩奋斗、携手共进的团结精神。
瑶族服饰调研总结报告瑶族服饰调研总结报告一、引言瑶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在其传统服饰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为了了解瑶族服饰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瑶族服饰调研,并撰写此报告,以总结调研结果。
二、调研目的1. 了解瑶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2. 研究瑶族服饰的材质、款式、颜色等方面的特点;3. 探索瑶族服饰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三、调研方法我们通过书面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和与瑶族民众进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了调研。
四、调研结果1.历史渊源瑶族服饰有较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
它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最古老、最有特色的一种类型。
瑶族的服饰同时受到地域差异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因此在瑶族不同地区和不同宗教群体中,服饰的样式和特点也有所区别。
2.材质与制作工艺瑶族服饰的主要材质有棉布、丝绸、纺织品和绒毛等。
瑶族人们善于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通过自家纺织和刺绣等工艺进行制作。
其中,瑶族服饰的刺绣技艺被认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3.款式和颜色瑶族服饰的款式丰富多样,包括上衣、下衣、背心、披肩等。
不同地区和民族群体的款式略有差异,但总体上都具有鲜明的瑶族特色。
而在颜色方面,瑶族服饰主要以红、黄、青、绿等明亮鲜艳的颜色为主,象征着瑶族人们的喜庆和热情。
4.发展现状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年轻一代的崛起,瑶族服饰正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流行潮流的不断变化,使得瑶族服饰在一些地区和年轻人中逐渐式微。
然而,一些传统服饰仍然得到了一定的保留和传承,特别是在瑶族传统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
五、调研结论瑶族服饰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使得瑶族服饰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挑战,需要在保留其特色的同时,加强与现代时尚的结合,以推动其发展与传承。
六、建议1.加强瑶族服饰的宣传和推广,增加人们对其的了解和认同;2.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到瑶族服饰的传承与设计当中,以使其与现代潮流相结合;3.支持相关研究机构对瑶族服饰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其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作者:李彦周莉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9期摘要: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的特色为尖头形状,色彩斑斓、图案丰富,是瑶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将从过山瑶尖头头饰的造型、图案纹样、色彩等艺术特征为切入点,揭示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广西贺州过山瑶其下包括东山瑶、西山瑶等瑶族分支,主要分布在大宁、莲塘、贺街、沙田、公会、黄洞等多个乡镇。
以格入公路为界,路东称为“东山瑶”,路西称为西山瑶。
而尖头头饰不仅是区别过山瑶和其他瑶族的直观形象,也是区分内部各族系、支系的重要依据。
1 尖头头饰的艺术特征1.1 尖头头饰造型塔式尖头头饰。
塔式尖头头饰样式呈“金字塔”形状,是东山瑶服饰的显著标志,也称“东山瑶塔式尖头头饰”。
帽子尖顶形状制作是用一根小木棍作为龙骨,用一块长约67厘米,宽约16.5厘米的黑布以竹棍为轴心,缠绕成笋尖形。
将20条带须长约100厘米的黑短帕与红短帕逐一叠加,并把大红帕放在第二层和倒数第二层;把带须长约267厘米的黑色长帕顺缠两圈绑定住,将绣有盘王印的方形短帕环绕中间的高梗向后依次叠好成锥形;这时将大约27厘米长和15厘米宽的银帕放置于正中间,顺时针绑好;再由前往后绑上长帕,打结,将绑于内部的黑色长帕由下往上向后折去,塞于带内固定,然后将由前往后的长帕再次往前缠绕,置于前方,露出纹样;绑上红长带,把系有六条锦穗的织带固定于帽子的后方。
斜形大尖头头饰。
西山瑶头饰造型是“斜形”形状,又称之为“西山瑶斜形大尖头头饰”。
尖顶制作是将竹笋的壳剥下来取出竹笋,再将剥下来的壳合回去呈“锥形”或“A字型”;用黑布把合回去的壳包起来,系上带子,然后将靠最里面的竹片用火烧以呈现出弧形的斜式形状。
一般是将准备好的24层短帕放置于腿上依次折叠好,并把绣有花纹的短帕放在最上层;将第一块短帕到最后一块短帕折叠长度逐渐递减,从第四层短帕开始折叠两次,露出2.5厘米左右的五彩包边带子;将叠好的短帕绕竹壳尖顶逆时针包裹住,在背后理好每一层短帕;用花带(绳子)打结,绑住固定,重复两次;将竹壳尖顶的花带卸下后,从内部的尖顶取出来顺时针绑住;用8.5厘米的毛巾绣围帽子环绕三圈,将绣纹露在外面,再用细线固定好毛巾绣;将红色绸缎由前向后捆绑,后面垂挂六条;最后将毛巾绣环绕,对齐摆好,绣纹一定要置于前方。
形状文法下贺州过山瑶头饰纹样设计与应用研究作者:张旭汤洁来源:《美与时代·上》2024年第02期摘要:文章對贺州过山瑶头饰纹样题材进行了梳理和特征、构图的分析,并基于形状文法确定了推选纹样并进行了衍生设计,输出了符合当下审美的创新纹样继而应用于现代服饰品设计中,实现了过山瑶传统头饰艺术与现代设计的深度融合,为现代服饰品设计提供了灵感与素材,对于少数民族头饰文化艺术的现代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过山瑶;头饰纹样;形状文法;服饰品;衍生设计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桂北少数民族传统头饰艺术及其现代演绎研究”(20FMZ053)研究成果。
头饰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非生物基因,是打开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大门的密钥。
瑶族,历史悠久,在诸多支系称谓中许多都是间接或直接来源于头饰的[1]。
位于广西的贺州瑶族支系繁多,主要以土瑶、过山瑶和平地瑶三大支系为主,其中生活且迁徙在高山深林之间的过山瑶的头饰种类丰富多彩,头饰纹样赋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艺术审美价值。
2006年贺州瑶族服饰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与创新一直是其所面临的问题,当前还未发现专门以贺州过山瑶头饰纹样为对象进行梳理和创新设计的著述,对于头饰艺术整体研究还较少。
如何进一步传承和保留少数民族头饰艺术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试图基于形状文法这一设计方法去保留和挖掘贺州过山瑶头饰纹样艺术,以求创作出符合当下审美趋势又不缺失民族趣味的创新纹样新方案。
一、研究方法与应用流程(一)形状文法理论形状文法是一种以“形状”运算为主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它以一定的构成规则对产品或形态的外观造型进行推衍,自动生成新的形状。
该设计方法最先由George Stiny和James Gips 提出并应用于绘画与雕塑创作,后来扩展到创新设计、产品品牌识别等领域[2]。
通过这一方法可使得图形经过演变后具有一定形式美感,更符合现代化审美偏好。
瑶族服饰调研总结1. 引言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拥有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
为了深入了解瑶族的服饰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瑶族服饰调研,本文将对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2. 调研目的和方法2.1 调研目的调研瑶族服饰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了解瑶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分析瑶族服饰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2.2 调研方法为了获得准确和全面的瑶族服饰信息,我们采用了以下调研方法:•文献资料调研: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学术论文和互联网资料,收集瑶族服饰的历史、形式和文化背景等相关信息;•实地调研:前往瑶族聚居地,与当地瑶族民众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观察其服饰的样式、工艺和用途。
3. 瑶族服饰的历史渊源瑶族服饰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文献记载,瑶族先民使用树皮、兽皮、草叶等原始材料制作服装。
随着社会的演变和文明的进步,瑶族服饰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特点。
在明清时期,瑶族服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
瑶族人民开始使用丝绸、棉布等材料制作服装,采用刺绣、染色等工艺进行装饰。
这些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还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才华。
4. 瑶族服饰的特点和文化内涵4.1 瑶族服饰的特点瑶族服饰具有以下特点:•多样性:瑶族地域分布广泛,不同地区的瑶族服饰风格各异。
比如,龙胜瑶族服饰以红、黑为主要色调,色彩鲜艳;广西的桂林瑶族服饰则更注重刺绣和织锦的工艺;•色彩丰富:瑶族服饰以丰富多彩的色彩为特点,常使用红、黄、蓝、绿等鲜艳的颜色,寓意吉祥和美好;•刺绣工艺:瑶族人民善于刺绣,瑶族服饰常常采用精细的刺绣工艺进行装饰,使服饰更加美观精致;•纹样独特:瑶族服饰上的纹样常常以动植物为主题,寓意丰收和福气;•男女区分:瑶族男女服饰有明显的区别。
男子常穿襦和长裤,深色为主;女子则穿着襦和长裙,色彩鲜艳。
4.2 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瑶族服饰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宗教信仰:瑶族信仰神灵,认为穿上特定的服饰能够与神灵相通,所以瑶族的服饰设计中常常融入了宗教符号和元素;•社会地位:瑶族服饰的装饰程度往往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37No.4 Aug.2020第37卷第4期2020年8月南方民族研处南岭民族走廊瑶族服饰文化研究系列论文之一瑶音新韵:瑶族传统月艮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来晓佳谢丰泽2,李亚雯1(1.贺州学院设计学院,广西贺州542899;2.泰国格乐大学国际学院,泰国曼谷10700)摘要:瑶族具有悠久的民族历史,在漫长岁月中形成了特定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服饰文化艺术。
瑶族传统服饰瑰丽多彩,不仅保留了农耕文明留存下来的经典文化形态,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农耕技术成果。
通过分析瑶族服饰文化内涵、服饰类型特质以及传承瑶族传统服饰的现实意义,创新应用服饰造型、色彩以及图案的设计中的瑶族元素,把民族文化基因融入创新现代服饰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瑶族服饰;文化基因;类型特质;创新应用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91(2020)04-0019-05瑶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蚩尤时期,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区)。
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其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因此形成了十分复杂的服饰文化现象。
玉时阶在《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一书中阐述了富有情趣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意境,他进一步提出,“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它蕴含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社会风貌、民族风俗、社会历史、经济水平、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丰富的内涵,……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110-n o瑶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特点是五彩斑斓,其纹样图案主要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云霞水纹、几何形、文字形、太阳纹、人物等,体现了瑶族同胞战胜自然、崇拜自然、保护自然的人文精神。
如《皇清职贡图》所绘岭南壮族、瑶族服饰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部分,所载服饰中的壮族主聲彗广西境内,瑶族主要分布在今湖南、广西、广东等五岭山区。
民族服饰在婚礼仪式场景中的象征符号——以贺州土瑶服饰在婚礼仪式场景中为例莫碧琳【摘要】[摘要]民族服饰在婚礼仪式中的象征符号研究,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景里进行艺术人类学田野观察,并将其进行深度描述。
在描述过程中不是以纯艺术形态的观点,强调的是在场景中服饰形态背后,服饰在整个婚礼仪式的场景中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象征隐喻。
在婚礼仪式场景中理解和阐释服饰的表征以及符号的意义体系,最终找到一个族群是如何在一场婚礼中表述自己的文化。
文章以土瑶服饰在婚礼仪式场景中为例,论述了服饰在土瑶婚礼场景中的象征意义。
【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6)003【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土瑶服饰;婚礼仪式;归属;价值观;象征符号土瑶是瑶族支系中人口最少的族群(土瑶在世界上只有贺州一支),是当地的瑶族“土著”,土瑶人一生都要举办一场婚礼,土瑶婚礼非常隆重。
土瑶服饰在婚礼仪式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象征符号和隐喻。
结婚是土瑶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他们会用父母或自己一生的积蓄来举办一场婚礼。
土瑶婚礼并不一定在年青的时候举办,他们可以先生小孩,到积蓄足够金钱后才举行婚礼,为了节省金钱他们还可以两代或是三代人同时举行婚礼,这是土瑶很独特的婚俗文化,土瑶人一生都在为筹办婚礼的钱而努力工作。
土瑶婚礼非常隆重,如有族人结婚,在他们居住的两乡26个瑶寨中,每家都要来一个人,有些翻山越岭走一天才能到达。
参加婚礼的人众多,新郎家的亲人和亲戚,新娘家的亲人和亲戚,主持仪式的人,老同(同年同月同日生或是结拜的兄弟),当地文化人、汉人朋友、摄影界的朋友等。
在婚礼仪式中他们穿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服饰,显示出土瑶人对族群传统文化的坚守,服饰在整个婚礼仪式的场景中呈现出不同的象征隐喻。
一、服饰在土瑶婚礼仪式过程中象征着族群的归属和价值观土瑶在婚礼中,必须穿本民族服饰,这是族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他们对身体的装饰部分要求特别严格,婚礼的着装必须合乎族群的规定(没有人会例外),这是土瑶人的宗族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