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 - 副本
- 格式:doc
- 大小:113.04 KB
- 文档页数:5
《大自然的文字》的教案(优秀10篇)《大自然的文字》的教案篇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自然就好像是一部书,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字”,要想认识和了解自然,首先要学习和掌握这些“文字”请同学们交流自己仿写的有大自然知识的小文章,看谁的文章仿写的像原文。
(一)明确目标1.继续分析课文,把握作者的。
写作思路。
2.分析重点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
4.学会注意观察和虚心好问的学习精神。
(二)整体感知读第13~25自然段,作者又从鸟、石子方面所含道理,进一步解释有关大自然的“文字”的知识,大量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本来抽象的物候现象,说得具体、形象、生动,读者易于理解。
作者用大雁南飞,表示冬天即将来临,从建筑工地上的普通的灰色石头,分析出其真实面目——石灰石,进而考查出,很古的时候,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从在森林里偶然遇到的花岗石块,分析出它本来的名字——漂砾,并揭示出很久以前的事——当时这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出来的。
最后,作者向读者提出了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就应当注意观察,多向有学问的人请教的倡仪。
这样,你才能轻松地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目标1.复习提问(1)《大自然的文字》作者是谁?并介绍他。
(作者是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他的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2)作者所说的大自然的文字其实是什么?(其实就是大自然的各种现象。
)(3)前面第1~12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哪些说明方法?(逻辑顺序,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是由于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比。
)2.一人一段,朗读课文第13~25段。
3.这次作者讲述大自然文字中的哪个字母?它能告诉我们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些关于鸟类的物候现象吗?请举出例子来。
(鸟,它能告诉我:天气的阴晴,春夏秋冬季节的更换;麻雀囤食要落雪;布谷鸟出来,农民开始种庄稼。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
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请大家速读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
(学生读课文,教师画书样)明确:大自然好像一部书,
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鸟、石等物。
??2.大自然这本书可分为两个分册。
下面,请大家依据课文给分册取书名并
编写目录,让我们共同尝试编书的滋味,好吗?明确:这两本分册,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
神奇的天书的目录有星、云、鸟;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漂砾。
(板书)
3.大自然这部书就像老师画得这么厚吗?这有多厚、多重?(请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大家看板书,根据你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说说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教师小结:本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然后分天空和大地,列举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加以说明,读来趣味盎然。
三、品读课文,感悟重点
?1.请学生从“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段文字,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好,可以按照这种形式叙述:文字-情态-破译的内容。
(情
态主要包括位置、形态、高度、飞姿、叫声等)启发引导:(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画面(雷雨云图片),请学生找出相关的语段,带领学生体味文章是怎样描述和破译这种云的。
然后学生自由发言,赏析自己喜欢的语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为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人类与自然共生存,共发展的主题选择的,作者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深奥的大自然知识,并把它们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学生很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认知领域: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领域: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领域: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二、教材处理: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各种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
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四、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五、教学设计:1、导入课文: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有关大自然的文章《大自然的文字》。
2、学生默读自读提示。
3、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读准字音。
霪雨铁砧4、继续读课文,标好段序。
5、学生讨论分析,明确全文24段,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及认识它们的作用、方法、成因。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思考问题: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认识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好处?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想一想:本文选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学生可举例回答。
6、揣摩重要词语,句子。
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大自然的文字》说课设计钱惠娟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大自然的文字》是六年制小学国标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
我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引导学生自学为主组织教学。
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赏析语言,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导向——初读,整体感知——品读、美读,赏析语言,突出重点——写读,拓展延伸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这时学生会提出:“大自然的文字指什么?大自然有哪些文字?大自然的文字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启示?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大自然的文字?”让学生明确:大自然好像一本书,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鸟、石等物。
随后告诉同学大自然这本书可分为两个分册。
《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8篇)《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8篇)《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1 一、说教材:本课为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
全文共7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
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区分方向、观察气象、理解地质变化。
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说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
在《大自然的文字》一课的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平时观察到事物,怎样读懂他们的意思,继而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展探究;在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大自然文字的作用是什么”的过程中,老师那么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当学生就“课文是怎样把森林里的花岗石介绍得详细、生动、形象的”进展讨论交流时,老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区分者。
这本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三、说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p 问题的才能;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4、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四、说流程1、快速阅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介绍的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2、学生交流:课件引领:〔星、云、石灰石、花岗石〕3、这些文字组成了“大自然”这本奇妙的书,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吧。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一、教材背景和教学目标1.1 《大自然的文字》课文介绍《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篇课文。
本文主要通过描写大自然中各种自然现象的“文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大自然的奇妙和多样性。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受、想象和联想能力。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并认识到它们的美丽与多样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受、想象和联想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大自然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投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方法和教具3.1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纳法:引导学生概括出大自然中各种自然现象的共性和特点;•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2 教具准备•课文《大自然的文字》的教材;•黑板、彩色粉笔。
四、教学过程安排4.1 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出示一些大自然中的图片,例如太阳、月亮、星星、云朵、流水等,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自然现象都属于大自然中的文字吗?•你们每天都会接触到这些文字吗?•这些文字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启示或感受?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思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4.2 学习篇章(40分钟)4.2.1 阅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大自然的文字》,师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课文讲述了哪些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有着什么特点?•这些文字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感受?通过课文的阅读,让学生对大自然中的文字有一个初步认识,并引导学生使用形容词来描述这些文字的特点。
4.2.2 分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然现象,例如明亮的太阳、洁白的云朵、蓝蓝的天空等,对这个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
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
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他们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句子。
教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诵读小诗,导入新课《秋》是学生刚学的一首小诗,从诗中的一篇红叶引出大自然的文字,便于学生理解。
紧接着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
华阳中心校段丽君
是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很多自然现象里都有学问、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走进自然的情感。
作为一篇科普小文,本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这里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字”即知识。
接着,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从奇妙的天书到不可思议的地书,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
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让学生读来感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
而且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
科普文教学与其他故事类、情感类、人物传记类课文教学的不同之处,往往在于,这类课文的教学,不是着力于挖掘课文的深度,而是往往在于它的宽度。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学会并理解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4. 感悟作者如何用语言文字将大自然的文字描写的妙趣横生。
重点: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
难点:感悟作者的写法
【设计理念】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揭题质疑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盛放。
读着这句诗,你有什么疑问?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
他小时候读到这句诗,就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你知道原因吗?
“大林寺桃花”是大自然的文字,从山上的桃花开得迟可以知道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
二、揭题,质疑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一篇文章——板书:齐读《大自然的文字》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作用呢?……
3.评并总结:同学们问的都很好,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的善于思考,乐于提问。
我们可以把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
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3.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它们?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
)
三、明确任务,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并圈画,师巡视。
检查汇报
1.出示生词和几个难读的词语
小熊、耸立、预兆、铁砧花岗石
解释铁砧,附图片介绍。
认识多音字:岗
2.通过自读,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交流: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
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天上的每一颗星,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这句话也就是说。
)
课文分别介绍了这样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A注意观察;B到书里去寻找;C请教有学问的人。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是大自然的文字,言下之意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了什么呢?(一本书)
2.为了有条理的介绍,作者还把这本书分成了上下两册呢,是哪两册呢?现在就请你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给这两册书分别取个名字。
阅读提示:建议大家注意研究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思考,它可能会帮助你很快理清头绪,概括出最符合作者心意的书名来。
3.交流:你是怎么概括的?(上册:天书,下册:地书)为什么这么概括?
(第二段,星星写成的天书;第四段,脚下这块土地,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第四自然段在全文扮演了什么角色?(承上启下)
它是怎么“启下”的?(下面的5、6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地上的两种文字——指板书提示)
它又是怎么“承上”的?(提示仔细读这句话——“也是”的这个“也”字,告诉了我们,2、3自然段介绍的是天上的文字,所以上册可以概括为天书。
)
(文章第四自然段是过渡段。
但它和以前学过的用“不但——而且”连接起来的过渡段稍有不同,不妨作为一个语言点,训练学生用上这种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去概括2——6自然段的内容。
)
4.是的,你们很能体会作者的心意。
明白了这段的作用,再观察课文的开头结尾,课文的写作思路就了然于心了。
出示:
5.读一读这些选自文中的片段,试着说说课文是怎么样构篇成文的。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交流:先写大自然有自己的文字,再写天书和地书上的四种文字,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懂。
)
6.现在我们一起去向作者学习,学会读大自然的文字,成为聪明的孩子吧。
四、精读课文
【学习第二段:星星】
1.情境质疑:茫茫大海,没有方向可实在危险,漫漫黑夜,又如何明辨方向?有经验的水手一点也不怕,他们抬头望望天空,伸手一指,大声说道:那就是北方!知道为什么吗?赶快读读第二段。
2.交流答案:(引用书中句子)原来北极星给他指明了方向。
3.你们想看看北极星吗?出示星图,适当介绍:我们熟悉的北斗七星位于大熊星座,它的旁边还有一个小熊星座,小熊星座里也有一个小北斗,熊尾巴方向最亮的那颗就是北极星。
由于北极星始终在北天极的方位,所以找到它就能在茫茫大海上辨认出北方。
启发:仅仅只有北极星是大自然的文字吗?不,不,天文学家还会说——
满天的星星,都是大自然的文字,里面有无穷的奥秘。
精确观测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可以让我们知道许多关于宇宙天文方面的知识呢!
4.指导朗读:学到这里,你觉得星星这种文字怎么样?(神奇)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过渡:从云这种大自然的文字里,我们又可以了解哪些信息呢?
出示第3自然段
过渡:大自然真神奇!一颗星,一片云,居然能告诉我们这么多知识!再来领略我们脚下文字的有趣吧。
请大家两人一组,自学课文的5-6小节,看看你能不能完成这个表格?在书上画一画,待会儿交流。
石灰石的来历,让我们知道了地质的变,花岗石的来历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质的迁移)
(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从而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已感悟,只在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北极星的准确位置,砧状云等地方稍作指点。
)
五、体会写法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
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
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1)从这些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大自然真的很神奇)
(2)那么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神气吗?
评:不仅神奇,还很有趣呢?你看冰块还会“爬”呢?这是用的拟人手法。
(拟人,用词准确)
【用问句激发兴趣,运用了设问的手法】
【举生动的有代表性的例子】
不是单纯的介绍科学知识而是放到具体的事情中写。
小结:作者用生动地语言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指明说并板书——伊林)
伊林
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十几部脍炙人口的科普文艺著作,他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通过拟人、假设、推理、设问等形式,娓娓动听的讲述科学知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有了很多收获,课文学到这里,你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或者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这一环节的处理,我采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文中的动词运用也很有特色,如:搬、穿、爬、带、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像地描述了漂砾的形成。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爬”字指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作词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