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公开课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5
共目录•引言•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概述•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与虚词用法引言复习目的与意义01加深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通过复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02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大量阅读和练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使其能够更自然地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交流。
03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和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课件内容与结构课件内容课件主要包含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分类、例句、练习等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课件结构课件按照“引入-知识讲解-例句分析-练习巩固”的思路进行设计,首先通过引入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详细讲解特殊句式的相关知识,接着通过例句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掌握程度。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概述分类根据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可分为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类型。
定义特殊句式是指在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常规句式结构不同,具有独特表达方式和语法特点的句子形式。
特殊句式的定义与分类句式结构灵活多变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在结构上灵活多变,常常出现倒装、省略等现象,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理解。
表达方式独特特殊句式在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性,如使用古代汉语特有的词汇、修辞手法等,增加了句子的表达力度和美感。
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对于了解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结合语境理解由于特殊句式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注意辨析词义、分析句子结构、把握语境等。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判断句判断句的定义与结构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余姚八中 黄洁
教学目标
:
1.了解特殊句式的标志及类型
2.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教学重难点
:
辨别特殊句式的类型并掌握翻译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PPT
教学过程
:
一.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
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内容中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
其是在翻译题中,因此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二.句型介绍: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
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
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
法。
三.分类说明,重点为“宾语后置”和“定语后置”、“省略句”。
• 文言文中常用五种形式表示判断
• 《核按钮》P124 PPT3
•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
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
句子,称为被动句。例如:《核按钮》P124题1
• 现代汉语完整的句子结构是:
• (定)主 // [状]谓<补>+(定)宾
• 我们村里的(定)农民(主) //往冻土上(状)铺了(谓)一层(定)麦
秸(宾)
• 他//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 幻灯片展示:
• 学语文,有口诀
•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
• 六者关系难分辨,心中有数析正误。
• 什么谁称主,做是怎样才充谓;
• 宾语动支配,回答谓语什么谁。
• 前置状语目(的)时(间)地(点),意义不变能复位。
• 补语从后说前谓,定语才和后宾配。
• 介宾短语多状补,不能充当宾主谓。
• 的定地状与得补,语言标志定是非。
• 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或介词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
2
或介词的引出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或
介词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夫晋,何厌之有?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何安 孰谁奚 ”等宾语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⑷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⑸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
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即“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
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烛之武退秦师》)
(即:佚之狐于郑伯言曰。介宾短语“于郑伯”表对象,作状语,后置到了动
词中心语“言”的后边。)
再如: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即:嘉为(之)先于秦王言曰。介宾短语“于秦王”表对象,作状语,后置
到了动词中心语“言”的后边。)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樊於期)遂自刎。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后宾语的省略
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3
(4)介词后宾语的省略
人不敢与(之)忤视.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5)介词的省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课堂反馈:
关于“宾语后置”可以较多的补充实例,结合现代汉语的句子进行补充!
省略句的种类可以多补充几句!
4
师生交流促成和谐语文课堂
——评语文组陈蕾《想北平》
2012年10月12日上午,语文组举行教研活动,由高一年级段陈蕾老师执
教老舍的散文《想北平》。
整整一个上午的教研会,两节听课两节研讨,与会者参与热烈的讨论,精彩
的评课触发了思维灵感,和谐的互动提升了全组教师的语文素养,现将从我个人
的角度对这节课作一个简单的评价:
一、评学生学习行为
1、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指学生对学习及学习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心理
活动不易察觉,只能通过学生注意状况和情绪状况的外在表现来谈谈这节课:
陈蕾老师授课的高一7班学生积极配合,四人小组讨论热烈,较投入。从表
情上看,态度非常诚恳,回答者语言流畅、连贯,非常干脆,有自己的体会,如
一位女生对“不说了,已落泪了”的理解是:“情感已经溢满,无法再表达!”
相当不错。即使回答过程中出现“文化比较丰盛”的表达,也仍然感觉学生思考
的投入,概括的积极。
2、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
态过程。对话是教育的基本精神,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语文的阅读教学是
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主要包括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而在各种形
式的对话中,要让享有了“话语权”的学生真正“有话可说”,关键在于落实“生
本对话”。否则,学生缺乏“谈资”,又哪会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
呢?
生本对话,学生与课文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
活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
第一需要立足文本,入情入境。立足于文本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独特感悟,不
能离开文本泛泛而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兴趣盎然地走进文本,预
习充分,导入水到渠成。
第二是深入文本,潜心会意。独立、充分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抓关键句,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品读。
第三是超越文本,张扬个性。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化,适
度延伸,但两节课都因时间关系未充分展开。
生生对话有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陈蕾老
师采用四人小组讨论,是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整节课都开展了以引导学生体验
方式为主的师生对话,陈蕾老师个人说得较多,语言优美,学生表现淡定。课堂
上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师生对话充分。
3、评学习活动:
第一是参与学习的深广度。先从广度分析,教师能引导学生参与并关注课堂
各环节,其中陈蕾老师的课上有12位学生发言。再看深度,整班学生都能做到
比较积极主动地探究。
5
第二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效度。在教师有效引导和学生合作学习下,学生均
能当堂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训
练。不过,几乎所有问题均是教师课前预设,学生质疑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说思维的密度。整节课均设置一定的问题量,因此,课堂学生思维密度
较大,并且能环环相扣。由于陈蕾老师加了较多延伸拓展部分,所以思维密度更
大一些。
第四是学生能自我评价。对于这一点,陈蕾老师总体关注度不高,甚至有剥
夺嫌疑。比如,课堂上有学生提到“文化很丰富”,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自
我评价、自我纠正。
4、评学习效果:
陈蕾老师本节课上得比较大气,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给出足够的时间,让
学生自行提炼北平的特点。在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情感时,适时点拨,点拨
很有智慧,很到位;后面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比较老舍《想北平》与林语堂《说
北平》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尾处的理解,将写作纳入,有较为明显
的写作指导意识。
发言者:八中语文组 黄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