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2、谁轻谁重 精品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3
谁轻谁重【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二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在比较大橡皮、小橡皮、乒乓球、木块、塑料块五种物体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物体的轻重特性,明确不同物体的轻重是不同的。
2.在比较中知道称量比预测和掂量能更准确地比较物体的轻重。
◆科学探究1.能依据已有的经验、感观,对五种物体的轻重进行预测、掂量并排序。
2.能借助简易天平,对五种物体的轻重进行称量并排序。
◆科学态度:1.在物体轻重的预测、掂量比较中,引发更精确比较物体重量的探究愿望,并积极寻求方法解决问题。
2.感受人类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聪明才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能初步感知和认识等量转换解决问题的方法。
【器材准备】为学生准备:简易天平,大橡皮、小橡皮、乒乓球、木块、塑料块等五种物体、记录表。
教师准备:简易天平,大橡皮、小橡皮、乒乓球、木块、塑料块等五种物体,记录表,PPT等。
【教学过程】一、聚集: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1.创设比较不同物体轻重的情景,引出如何比较物体轻重的问题。
2.根据学生课前谈话中提出的方法,出示研究与学习的任务。
二、探索: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五种物体的轻重1.预测比较五种物体的轻重(1)出示和认识大橡皮、小橡皮、乒乓球、木块、塑料块等五种物体。
(2)学生观察,并预测五种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
(3)展示学生的预测,对比不同小组的排序,引出排序结果不一样问题。
(4)诱导和引发学生尝试掂量比较物体轻重的欲望。
2.掂量比较五种物体的轻重(1)学生用掂量的方法比较五种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
(2)展示学生的结果,对比不同小组的排序,引出排序结果不一样问题。
(3)组织研讨,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
3.称量比较五种物体的轻重(1)出示并认识简易天平和圆形针。
(2)学生用称量的方法比较五种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
(3)展示学生的结果。
(3)师:取走橡皮,再出示胶水。
让我们看看胶水和剪刀哪个重呢?(4)幼:胶水比剪刀重。
(记录在重的后面打勾)(5)师:剪刀、橡皮、胶水,三个东西哪个最重呢?(记录在重的后面打勾)7、总结:三个物体进行比较轻重时,先进行两者之间比较轻重,然后再拿重的物品和另一个物体进行比较。
小朋友们你们记住了吗?8、讨论: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老师准备了一些积木和铁,请小朋友们来帮我称一下哪个重哪个轻好吗?9、请一位幼儿到前面演示,先各放一块积木和铁在天平的两端。
发现铁的一端重些,老师指导要怎样就能使两端一样重呢?在积木的一端不停的加积木,到两端平衡为止。
10、总结:看了积木和铁的称重,我们发现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体积小的物体不一定就轻。
三、作业练习、小结讲评1、讲解作业练习上的要求。
根据图示,给右边最重的秤盘涂上红色,第二重的涂上黄色, 最轻的涂上蓝色,并按有重到轻的顺序标出1-3.2、组织小朋友进行作业练习。
3、进行作业讲评永远元气满满!教师寄语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2.谁轻谁重》教案一. 教材分析《2.谁轻谁重》是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重量的概念,学会比较物体的轻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对于重量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直观的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量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重量的概念,学会比较物体的轻重。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量的概念。
2.比较物体的轻重。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操作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材料:不同重量的物体、天平、秤砣等。
2.学生准备:记录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引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重量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不同重量的物体。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和秤砣,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巩固对重量和轻重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重量的物体会产生不同的压力?轻重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量的概念和比较物体重轻的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些物体,比较它们的轻重,并记录下来。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量的概念和比较物体的轻重。
以上是针对《2.谁轻谁重》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教学。
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一、教学情境在教学《2.谁轻谁重》这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以一个有趣的动画引入,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谁轻谁重【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概念目标:让学生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二)科学探究目标:1.让学生知道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让学生知道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三)科学态度目标:让学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2.让学生知道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1)出示5个物体: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
小学一年级科学《谁轻谁重》教学设计第一篇:小学一年级科学《谁轻谁重》教学设计《谁轻谁重》教学设计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一、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2课,其隐含的概念是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在一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了解质量的概念,更无需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即可。
本课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二、学生分析】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
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
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
【三、教学目标】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3、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4、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五、器材准备】 1)乒乓球2)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3)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4)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5)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6)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六、教学过程】一、温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回形针、螺母……)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教学设计【理论指导】1.依据课程标准。
2.建构主义理论。
3.STEAM教育理念。
【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2课,其隐含的概念是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在一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了解质量的概念,更无需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即可。
本课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学情分析】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
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
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物体有轻重,并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测量比较;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综合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严谨操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养成团结协作、共同研究的学习品质,同时培养良好的探究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轻重是物体的基本特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比较物体轻重。
难点:使用简易天平测量物体轻重。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设计意图:调查学生对比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课题 第2课 《谁轻谁重》 单元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一年级下册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知道不同的物体轻重不同,物体的轻重是可以
测量的。
2.知道可以通过预测、掂量、称量等方法来比较
不同物体的轻重,称量比预测和掂量能更准确的
比较物体的轻重。
科学探究目标
1.会使用简易天平,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
2.轻重固定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3.会用一定的方式记录不同物体的轻重。
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预测、掂量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增强探究物
体轻重的欲望,并寻求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
境目标
1.意识到工具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2.意识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
重点 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轻重特征。
难点 能用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法 演示、讲解
教学准备 师: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同样大小的回形
针若干。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小熊量体重 提出问题:他们在做什么?小熊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眼睛。 学生自由回答问题。 1.创设情境,激
发兴趣,引出课
题
2.为后面学习
称量物体做准
备,降低难度。
讲授新课 活动1: 一种物体比较谁轻谁重 1.过渡:生活重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知道谁轻谁重,一起来看,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谁轻谁重吗? 2.在学生汇报基础上,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同一种类的物体,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比较物体的轻重呢? 3. 聆听学生的汇报后,做进一步归纳小结 对于同一种类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物体的大小、多少、厚薄等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1、学生自由发言,汇报观察结果 2、初步尝试归纳分析如何对同一类物体进行轻重的比较。 1.让学生通过
简单的观察,获
得学习的成就
感。
2. 提升学生归
纳分析问题的
能力。
讲授新课 活动2:多种物体比较谁轻谁重 1、 过渡:对于不同种类的物体,我们如何比较它们的轻重呢?观察下列物体你有怎样的发现? 2、 通过观察:比较容易确定谁比谁重的是哪两个物体?通过观察不容易确定谁比谁重的是哪两个物体? 3、 预测 谁轻谁重,按从轻到重的顺序给它们排一排. 4、 像这样掂一掂,再来排一排顺序吧! 1、通过观察初步了解两两比较法。 2、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课前的导入,部分同学可能会联想到用称来通过学生的描
述来了解学生
对物体的观察、
比较为教师后
面的教学调整
提供借鉴。
5、 说一说你们小组是如何排序的?两次排序一样吗?小组成员间排序时有争议吗? 6、 如何做大家才能意见一致?需要请谁来帮忙? 7、 师出示简易小天平及回形针。测量时一边放置被测物体,一边放置回形针。 释疑:回形针总重量=物体重量 称一称的办
法。
拓展延伸 常见的测量物体轻重用仪器 意识到科技进
步带来的变化。
巩固提升 谁轻谁重 出示幻灯,比一比谁轻谁重,谁最轻,谁最重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谁轻谁重 轻重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被测量。 比较谁轻谁重可用预测、掂量、称量等方法。 称量比较科学 课程结束,与老师一起梳理本课知识点 总结本课所学
板书 谁轻谁重 预测 掂量 称量 呈现本课主要
知识点,形成知
识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