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行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36例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47.15 KB
- 文档页数:3
温阳法治疗肝硬化腹水验案一则作者:李亮周洁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3年第05期关键词:温阳法;肝硬化腹水;验案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5.039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5-0091-01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是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共同作用的结果,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时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肝硬化腹水即中医的“臌胀”。
《灵枢·水胀》曰:“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较详细地描述了鼓胀的临床特征。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精孤于内,气耗于外……”提出“五脏阳以竭”而致精中无气,阴中无阳,阳气亏虚,气化失司,水湿凝聚,寒凝血停,气机郁滞,水湿不运,日久成腹水征。
可见,阳虚是臌胀形成的重要原因,温阳法为臌胀的治疗大法之一。
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以温阳法诊治1例此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1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55岁,2010年9月8日初诊。
主因双下肢水肿,腹胀1年余,加重2周就诊。
刻诊:双下肢水肿,腹胀,巩膜及皮肤黏膜轻度黄染,纳食尚可,无恶心呕吐,大便色黄成形,小便量少,夜寐尚可,舌黯,苔白厚腻,脉弦数。
既往酒精性肝硬化病史5年余。
查体:神清,双下肢水肿(++),腹水征(+),巩膜及皮肤黏膜轻度黄染。
查血常规:白细胞(WBC)5.24×109/L,红细胞(RBC)3.15×1012/L,血红蛋白(HGB)125 g/L,红细胞压积(HCT)35%,血小板计数(PLT)62×109/L,余正常。
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02 U/L,白蛋白(ALB)31.8 g/L,球蛋白(GLO)49.1 g/L,总胆红素(TBil)52.3 µmol/L,直接胆红素(DBil)40 µmol/L,γ-谷丙酰转肽酶(GGT)182 U/L,碱性磷酸酶(ALP)318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59 U/L,余正常。
温阳健脾化瘀行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马春玲;阮永队;赵竞秀;付昕;陈红梅【摘要】目的:观察温阳健脾化瘀行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温阳健脾化瘀行水法中药组30例和利尿剂组30例,疗程为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常规、腹水量的变化及两组治疗后的总体疗效.门诊随访1年,观察腹水复发率.结果:中药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降低,腹水量减少,尤其在升高血清白蛋白、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腹水复发率方面疗效优于利尿剂组(P<0.05).中药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利尿剂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温阳健脾化瘀行水法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有显著疗效.【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5(014)002【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温阳健脾化瘀行水法;肝硬化腹水;臌胀【作者】马春玲;阮永队;赵竞秀;付昕;陈红梅【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医院 523721;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医院 523721;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医院 523721;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医院 523721;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医院 523721【正文语种】中文肝硬化腹水见于各种病因导致肝硬化的失代偿期,预后不良。
一旦出现腹水,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升高,大约15%的腹水患者在1年死亡,44%的腹水患者在5年内死亡[1]。
目前,本病的现代医学治疗是以利尿为主要措施,首选螺内酯、呋塞米。
但有20% ~30%患者会发生利尿剂抵抗,而且存在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血容量不足等副作用的风险。
腹穿放液术在大量放腹水后可引起急性严重的血容量下降、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且术后腹水很快积聚。
自身腹水浓缩回输术可对消退腹水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并不理想,而且对感染、心力衰竭、近期上消化道出血、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及感染性腹水的患者均不宜行本法治疗[2]。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105期171投稿邮箱:zuixinyixue@·中医中药·观察温阳健脾利水法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邹文爽(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0 引言乙肝肝硬化主要是由于慢性乙肝肝炎发展所致,其死亡率极高,而腹水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较为突出的表现,约有40%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会在10年内出现该症状,腹水发生与肝脏疾病会随着肝脏疾病进展而升高,临床上以当药物治疗6周后腹水消退未达到满意效果则被判定为顽固性腹水[1]。
目前常用的西医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病情变化适量的控制患者摄入水和钠,并给予利尿剂、抗醛固酮类药物等,但一些患者对于利尿剂治疗效果不显著,治疗后容易反复发作,或者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效果欠佳[2]。
随着中医学在临床上治疗各种疾病的疗效逐渐显现,我们发现温阳健脾利水法的利尿作用持久且缓慢,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次研究针对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采取温阳健脾利水法治疗展开相应的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临床资料,符合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诊断标准,且排除伴有上消化道出血、肝癌、腹水感染、肝性脑部以及休克患者。
病程1-16年,平均(3.14±1.21)年,年龄18-65岁,平均(42.15±2.73)岁。
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检测ALT :(214±26)U/L ;ALB :(28.25±2.42)g/L ;TBIL :(39.15±6.13)μmol/L 。
1.2 方法。
常规西医治疗:叮嘱患者卧床休息,并告知患者饮食以高维生素、高蛋白和热量的易消化类食物为主,并合理控制水(1000 mL/d )与钠(低钠严重则<500 mL/d )含量的摄入,对于控水与钠含量未起效者则可给予起始剂量40 mg 螺内酯与100 mg 呋塞米,若效果不显著,可逐渐加大使用剂量,必要情况下可静脉滴注血白蛋白10 g ,2次/周左右;对于伴有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可适量给予喹诺酮类或者三代头孢菌素,并注意保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依据肝功能具体情况加以支链氨基酸、还原性谷胱甘肽等治疗方式[3];温阳健脾利水法治疗:泽泻10 g 、猪苓10 g 、丹参30 g 、黄芪50 g 、大腹皮10 g 、芦根30 g ,对于血瘀者加以红花10 g 、醋鳖甲10 g 、桃仁10 g ,对于气滞者则加以厚朴6 g 、沉香10 g 、郁金9 g ,对于阳虚者则加以仙茅10 g 、附子10 g 。
温阳健脾化瘀行水法配合白蛋白、血浆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温阳健脾化瘀行水法配合白蛋白、血浆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疗效。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应用温阳健脾化瘀行水法加静脉白蛋白、血浆交替输注,对照组应用白蛋白、血浆交替输注配合利尿剂治疗。
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症状改善时间。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更优(P<0.05),观察组的症状改善时间比对照组更短(P<0.05)。
结论温阳健脾化瘀行水法配合白蛋白、血浆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效果满意,有效的缩短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对临床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标签:温阳健脾化瘀利水法;乙肝后肝硬化腹水;临床研究乙型肝炎在治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为肝硬化腹水,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症状以腹胀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是比较困难的[1]。
中医药疗法在我国的肝硬化腹水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本课题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下,运用古中医理论指导[2~4],运用中药温阳健脾化瘀行水法复方汤剂配合白蛋白、血浆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60例,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2014年10月—2018年3月东莞市塘厦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20例,经B超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患者。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别纳入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
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8~71岁,平均(42.4±12.2)岁,肝硬化史7月~8 a,平均(3.6±1.2)a。
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30~69岁,平均(43.6±12.3)岁;肝硬化史5月~6 a,平均(3.4±1.0)a。
2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1.2.1 一般治疗(1)饮食后漱口或使用软毛刷刷牙,加强口腔护理。
温阳健脾法为主治疗肝硬化伴顽固性腹水38例
李厚根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02(011)004
【摘要】@@ 2000年3月~2001年12月笔者采用温阳健脾法为主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伴顽固性腹水38例,获得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rn1 资料与方法
rn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性29例,女性9例;年龄32~67岁;合并上削化道出血7例,原发性腹膜炎15例,肝昏迷2例,肝肾综合征8例,肝性糖尿病3例;合并原发性肝癌2例.
【总页数】1页(P264-264)
【作者】李厚根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武汉,43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2;R442.5
【相关文献】
1.温阳健脾汤加减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临床研究 [J], 张健;刘海平;汤继军
2.对肝炎肝硬化伴顽固性腹水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分析 [J], 张秀红
3.腹水回输配合温阳利水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 [J], 倪亚利;海志刚
4.自体腹水浓缩后腹腔回输治疗肝硬化伴顽固性腹水36例 [J], 陆海林
5.疏肝健脾法为主治疗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伴巨脾三案 [J], 严正松;叶宝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阳利水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8-11-26T11:55:37.18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8期作者:刘立群谢迪刘浩[导读] 肝硬化腹水是慢性肝病发展到肝功能失代偿期,治疗难度大,死亡率较高,我们选取鼓胀之脾肾阳虚型。
(齐齐哈尔市中医院 161000)肝硬化腹水是慢性肝病发展到肝功能失代偿期,治疗难度大,死亡率较高,我们选取鼓胀之脾肾阳虚型,采用温补脾肾,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法,研制中药“温阳利水汤”治疗,并与西药组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6年3月—2018年3月门诊及住院病人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100例,男88例,女12例,年龄36~70岁,平均52岁;病程3 ~15年,平均10年。
对照组100例,男82例,女18例,年龄38~69岁,平均53.8岁;病程5 ~16年,平均12.6年。
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胀满、小便量减少,或胁肋疼痛,畏寒肢冷,伴有不同程度双下肢浮肿。
检验ALT、AST升高大于等于正常值2倍,ALB下降小于35g/L,超声提示有腹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201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1]为诊断标准。
同时超声检测证实有腹水。
1.3排除标准(1)肝癌、心源性肝硬化腹水、结核性腹水。
(2)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衰竭,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严重的心血管、肺、肾、内分泌、血液系统、神经系统严重原发病及精神病患者。
(3)妊娠、哺乳期妇女。
(4)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4治疗方法两组病人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注意休息,清淡饮食,维生素类,对症保肝降酶、补蛋白、利尿等。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温阳利水法,给予“温阳利水汤”治疗,方药白术30g、黄芪20g、制附子6g、桂枝10g、大腹皮30g、茯苓15g、泽泻10g、丹参15g、鳖甲15g、白茅根15g,随症加减:气滞加香附20g;湿阻加砂仁10g;黄疸加茵陈30g;大便稀加山药15g生薏米20g;出血倾向加小蓟15g,藕节15g;水煎取汁200ml,日2次,一次100ml口服,15天为1个疗程,连用4个疗程。
▲肝硬化腹水--温阳利水,疏肝健脾治愈
01、案例:
患者:应先生,50岁。
患者胁痛三年,腹臌胀而满三月,经检查为“肝硬化腹水”,屡用利水诸法不效。
诊见:腹大如鼓,短气撑急、肠鸣漉漉、肢冷便溏、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为:阳虚气滞,血瘀水停。
疏方:桂枝、生麻黄、生姜、甘草、大枣、细辛、熟附子、丹参、白术、三棱等。
进程:服药三十剂,腹水消退,诸症随之而减。
后以疏肝健脾之法,做丸善后。
病机:臌胀形成的基本病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裹积于腹中而成。
早在《内经》就已论述了本病的证候及治疗方药。
《素问 . 腹中论》说:“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臌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评述:臌胀是以心腹大满为主要临床表现;l
其治疗方法繁多,本案所用方药为张仲景“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加味。
《金匮要略 . 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说:“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所谓“气分”病----巢元方认为是“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
▲ 陈修园则潜心临证,颇有所悟道:此证“微露出其臌胀机倪,令人寻译其旨于言外”。
a 凡是大便溏薄下利,若脉弦或脉沉,腹满以“心下”为界的,则用本方,每用必验。
b 腹胀而两胁痞坚的,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其效为捷。
c 腹胀居中而且利益甚的,用理中汤,服至腹中热时,则胀立消。
d 若小腹胀甚,尿少欲出不能,则用真武汤,附子可制大其服,则尿出胀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