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部新作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写近代社会史的书
1、《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本书从社会文化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的变迁,包括城市与乡村、精英与大众、传统与现代等多个层面,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丰富多样性。
2、《近代中国八十年》:本书系统梳理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20年代的中国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史》:本书以社会生活为切入点,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4、《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本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革、文化观念的更新等多个方面,对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5、《近代中国城市社会研究》:本书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近代中国城市的兴起、发展及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展现了近代中国城市社会的独特魅力。
中国近代史相关的书籍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晚清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历史事件。
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巨大变革。
了解中国近代史对于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本与中国近代史相关的书籍,介绍它们的内容、作者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贡献。
二、《晚清七十年》1. 作者简介《晚清七十年》是中国历史学家王国维的著作。
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驱之一,他对中国历史的批判性分析以及与西方历史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内容介绍《晚清七十年》是王国维对晚清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详细研究。
在书中,王国维深入探讨了晚清时期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以及中国与西方的冲突与交流。
他通过对晚清社会各个方面的细致观察和数据分析,揭示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困境和改革的迫切性。
3. 对中国近代史的贡献《晚清七十年》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作者通过深入研究晚清时期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统治的弊端,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为后来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革命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辛亥革命史》1. 作者简介《辛亥革命史》是中国学者张宗昌的著作。
张宗昌(1890-1951)是一位早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和历史学家,他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和分析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2. 内容介绍《辛亥革命史》详细记录了辛亥革命(1911年)及其前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还原了辛亥革命的各个阶段、参与者的角色以及革命的影响。
这本书以客观、详实的描述,展示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 对中国近代史的贡献《辛亥革命史》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作者透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辛亥革命对于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颠覆性影响。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严昌洪教授新著《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读后张艳国 2011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严昌洪教授的新著《中国近代史史料学》最近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列入“博雅大学堂·历史”出版发行。
该著作分十三讲,三十四万余言,是作者三十年来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的心血之作,也是中国近代史料学学科建设的一部力作。
史料,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有一份史料说一分话已成为行内的常识。
掌握准确翔实的史料,是史学研究能够得出科学结论的重要基石。
在近代史研究中,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曾说过,由于近代史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很近,在史料的甄别和运用上难度更大,因此近代史料学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的意义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史学界已经推出了三四种中国近代史料学的著作,但离近代史的教学科研所需还有一定的差距。
本书突出近代史料这个重点,又兼顾了中国近代史料学的学科体系,涉及到近代史料学的理论概说、近代史料的鉴别、查阅史料工具书的运用以及史料选读,这就既使本书具有完整的体系结构,“像一本研究生教学用书”;又使本书有别于已有的几种同类著作,有自己的书魂和亮色。
譬如,在史料的分类上,已有前辈以及当代学者的各种概说,如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的两种十二类说,陈恭禄在《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中的五类说,荣孟源在《史料和历史科学》中的四种分类法,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编写的《中国近代史文献必备书目》的十五类别说等。
而作者基于对以上研究的分析比较,提出了自己的中国近代史料十类说:档案类、奏议政书类、传记类、结集类、志书和典制类、史实记载和笔记类、野史类、口碑和文物类、丛书和史料选集类。
本书的主体部分九讲就是由对以上十类史料的研究分析所构成。
这就使本书从史料分类入手,逐一讲解各类史料的载体、研究价值以及运用,从而赋予每一种类史料的具体规定性和研究适用性,把一般意义上的近代史料讲细、讲深、讲活、讲全了。
尤其是作者在分析中结合每种史料的具体运用,还指出应予逐一注意和重视的若干问题和细节。
中国近代史书单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期。
这段历史经历了社会变革、政治动荡、战争与革命等重大事件,对中国以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单,介绍了几本重要的著作,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1.《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通史著作,由司马光编纂而成。
虽然不是专门讲述近代中国历史的书籍,但它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可以对中国近代史中一些重要事件的前因后果有更全面的认识。
2.《晚清世纪之变》《晚清世纪之变》是历史学家王恒健的著作,详细记录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该书以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为背景,深入剖析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揭示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内外因素交织的复杂关系。
3.《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史》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洪烈的作品,系统梳理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和影响。
该书详细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策划与实施过程,以及辛亥后民国政府的建立和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
4.《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著名历史学家王德峰的著作,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
该书从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梳理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节点和转折点,探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历程。
5.《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纲要》是历史学家高云鹤的作品,是一本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近代史的著作。
该书通过概括性的叙述,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呈现给读者,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
6.《近代中国的奋斗与探索》《近代中国的奋斗与探索》是历史学家杨继绳的作品,以描绘近代中国社会的奋斗与探索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
该书从晚清时期的改革思潮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讲述中国近代史的书籍
1.《中国近代史》(徐中约著)。
这是一本系统全面地讲述近代中国历史的专题著作。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比如“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建国运动等等,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含义和历史演进变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民国:1912-1949》(王亚南著)。
这是一本涵盖了中国现代完整历史时期的经典著作,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后到解放战争之前中华民国时期的历史。
该书清晰准确地论述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对于理解中国民国时期的历史进程和文化背景非常有帮助。
3.《新清史》(罗家伦著)。
这是一本介绍清朝晚期至民初时期历史文化的专题著作。
本书深入浅出、详实具体地揭示了中国近代国家和社会的复杂变化过程,为读者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4.《中国的危机与转型:1895-1949》(周国平著)。
这是一本以阐述中国现代历史危机与转型为主题的专题研究书籍。
该书详细描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演进变迁、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抗拒、革命与改革等多元议题,在思考历史进程、文化传承、祖先传承等方面深入引导。
5.《中国近代史纲要》(林义学著)。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值得看的书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值得看的书如下:
1.《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它从历史、政治、
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问题。
此书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情况,还对于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近代中国八十年》:这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近代历史的书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
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它不仅包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还分析了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此书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各个方面。
3.《中华民国史》:这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华民国的历史书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
个方面。
它不仅详细介绍了中华民国的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还对于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此书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中国现代文学史》: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书籍,介绍了从清末到当代的
文学发展历程。
它不仅介绍了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作家,还分析了这些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此书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有关中国近代史历史的名著有哪些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全书约70万字。
1981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然后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字体较大(4号字)的版本,不久红旗出版社还出了这部书的简本。
2、《中国近代史新编》
《中国近代史新编》是2007年6月1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苑书义。
本书主要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历史。
3、《帝国主义侵华史》
《帝国主义侵华史》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丁名楠、余绳武、张振鹍、沈自敏、贾维诚、康右铭、李明仁。
本书包括了从1840到1895年,即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这个历史时期。
4、《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百年史》
《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百年史》是199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孟雪。
5、《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
本书是李育民从事中外条约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旨在从国际法和制度的角度探讨不平等条约,解析中国*** 所遭受的侵害,揭示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度内涵。
有关中国近代史的文献综述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涉及到许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清朝末年的政治动荡,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抗日战争等重要事件。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文献综述。
《中国现代史》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的一本综合性历史学术著作,涵盖了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时期。
该书从多个角度出发,研究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并探讨了不同社会阶层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命运和作用。
《辛亥革命史》这是一本系统而详细地记录辛亥革命历史事件的专著。
该书主要研究了辛亥革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并特别关注了各种政治派系的斗争和合作关系。
这本书对于了解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选集》该书是毛泽东著作的精选集,其中涵盖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要思想和理论。
这些思想和理论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对中国现代历史和世界历史都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共产党历史》这是一部系统难题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党的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史》该书是中国历史学家所撰写的一部专著,全面地阐述了日本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以及这场战争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总之,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文献和著作,通过对这些文献和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进程,对中国的现代化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刘宗周记载一、刘宗周简介刘宗周(1909年-2001年),字夏侯,江苏省无锡市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文化名人。
刘宗周先生是中国现代历史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近代中国史学的奠基人”。
刘宗周先生于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
在师从陈寅恪先生的指导下,刘宗周先生对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他的学术探索之旅。
二、刘宗周的历史著作刘宗周先生的历史著作以研究中国近代史为主,他的研究成果丰硕,对中国近代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晚清史纲要》《晚清史纲要》是刘宗周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部经典之作。
该书以清朝晚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晚清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和演进。
刘宗周先生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梳理和整理,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中国现代史纲要》《中国现代史纲要》是刘宗周先生的另一部重要著作,该书系统概括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事件。
刘宗周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各个时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特点和演变规律。
该书不仅对中国近代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 《近代中国史研究》《近代中国史研究》是刘宗周先生的另一部重要著作,该书是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全面总结和回顾。
刘宗周先生在书中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法、学术观点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
该书不仅对后来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三、刘宗周的学术贡献刘宗周先生在中国近代史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学术成果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开创中国近代史学研究刘宗周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整理,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
他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近代史书评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着磨难和沧桑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很多的变革和血泪,从传统王朝到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段历史时期充满着许多的故事和传奇。
然而,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近代史不仅仅是历史教科书里的内容,它更是一个民族的痛苦和奋斗的历程,是我们从中吸取教训并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篇文章,将介绍几本我认为是比较好的中国近代史书籍,并加以评述。
第一本是鲁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作品中,更在其学术研究上。
《中国现代小说史》是鲁迅在1925年至1926年间写成的,全书分为前言、史论和各家小说,共计64万字。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流派和代表作品。
在书中,鲁迅批判的目光见长,呈现出震撼人心的思考和观点。
这本书所表现的独特的思想和文化视角,引领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方向,并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本是《大明王朝1566-1644》。
这是一本由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魏德门撰写的关于明朝晚期的历史书籍。
在这本书中,魏德门详细介绍了明朝晚期的各种政治和社会事件,包括内部的纷争、少数民族起义和明朝与外部势力的争斗等。
笔者认为,这本书之所以引起我极大的兴趣,除了其详实和生动的历史叙述外,更因为其深化了我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明朝晚期毫无头绪的内外问题和民生疾苦的深层次本质,而这些问题在中国历史中一直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
第三本是《战争与历史》。
这是一本著名的历史学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全书探讨了战争的本质、战争的条件以及军事战役的实现方式,是世界军事理论的经典名篇。
尽管本书没有直接涉及到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事件,但帮助我们理解战争和决策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政治决策和战争决策,散布的思考量十分巨大。
本书所讲解的原则和思想,也对我们理解军事史、战争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部新作
作者:周亚权
来源:《历史教学》2001年第08期
由张岂之先生任主编,一些著名高校专家、学者担任分卷主编和编者的《中国历史》(六卷本),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全书六卷约240万字,分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宋卷、元明清卷、晚清民国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晚清民国卷》即为其中的第五卷,主编为南开大学历史系陈振江教授和江沛教授。
《晚清民国卷》叙述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民国终结共110年的中国历史。
综观全书,有如下特色和创新之处。
首先,断代较科学,体例新颖,建立起了中国近代史的科学体系。
以往编写的中国近代史教材,上下限一般都定为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而把五四运动后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
虽然史学界早已认识到这种划分是不科学的,但一直未能改变这种现状。
《晚清民国卷》则采用以近代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为依据来划分历史时期。
因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将中国近代史的上下限定为1840年和1949年,以便能够全面、准确地记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及其消亡的历史轨迹,不再把“双半”社会人为地分为前半期和后半期,将前后期一以贯之,使其真正成为完整的中国近代通史,从而在建立中国近代史的科学体系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具有开创性。
此外,为与全套书保持协调统一,主编将中国近代史这一段的名字定为“晚清民国卷”,以“晚清”、“民国”两个时段设置体例和章节,以便能清晰地阐述中国近代前期(晚清)和近代后期(民国)社会转型及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和特点。
其次,内容丰富,结构合理。
全书以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政权变动的时间为序,以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采用章节体与专题综述相结合的编写体例。
内容上既反映了近年来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又旁征博引了大量的书刊资料,尤其参考了一些国内外新发掘出来的资料,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如设“晚清社会风貌”三节: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晚清时期的灾害与荒政;设“学术思想及其成果”四节:进化论的传入、史学成就、文学艺术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发展。
里面的很多史实和内容都是以前同类教材中所没有提及或很少涉及的内容。
以前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教材,大都以政治斗争为基本线索和内容,其中又以革命史为中心,即前半期(1840—1919)以三大革命高潮(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为中心,后半期(1919—1949)则以五四运动,中共创立,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革命战争为主线,均以“中国革命史”或“中共党史”的模式来编写教材,而忽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显得单调和片面,读起来也觉得枯燥乏味。
本书则力图避免这一局限,在讲述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历程的同时,还增加了这一时期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风俗等内容,从而建立起了一个综合性的历史教学体系。
再次,立论公允,分析客观。
全书用50多万字叙述中国近代110年的历史,涵盖面极广,内容涉及中国近代史方方面面的重大问题。
作者在编写过程中,较好地吸收采纳了国内外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新成果,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者在参阅和发掘大量历史资料的前提下,都做了力求实事是的叙述和客观公允的评介。
如:对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评介;对于沙俄策动外蒙古独立和中日在签订“二十一条”中的交涉事实真相的说明;对于台湾“二二八”起义的前因后果和国民政府镇压起义的历史真相叙述;对于国民政府在1927—1937年间财政变革与经济发展,包括相关政策的出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部分成就,关税自主和币制改革措施等,都有详尽的叙述和分析;尤其对于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分析战前中日双方的国力对比,正面战场几次大的战役以及美苏当时对华的真诚援助等,对于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做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等等。
史论结合,立论公允,分析客观,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
总之,这本《晚清民国卷》写出了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之处,相信它的出版,将对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