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民国史)
- 格式:ppt
- 大小:360.00 KB
- 文档页数:15
一种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
一种从1644年开始,可以直到新时代。
两种分法,都有问题。
用一场实际上没有对中国的日常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战争(太平天国加第二次鸦片战争才是)把中国历史硬生生分为两半固然是某种殖民—抵抗叙事的偏见,但把清史纳入近代史行列,却也多少陷入了断代为史的陷阱。
如果说清代前中期已孕育了近代的因子,那么晚明呢?如果按这个逻辑一直往前推,中国近代史是不是要从宋代开始?就像某些日本学者做的那样。
———通史部分的分割线———1《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这应该是快速了解近代史的最好书籍。
书写得很薄,从语言到线索都无比清晰简练。
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不少方法、结论虽然家喻户晓但其实有些过时了,历史常青,而历史学是会进步的。
不过,考虑到它超强的可读性,我还是把它放在第一位了。
中国近代史(彩图增订本)2《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很适合近代史小白入门的书,我甚至觉得,它是当下最理想的高中、大学近代史读本。
阶级史观的根本立场虽然没有改变,但陈旭麓在很多方面大大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固定的写史方式,这个从书名就看得出来。
它聚焦的是近百年间中国社会因外部入侵,内部改革所引起方方面面的变化。
整个叙述克制、平和,没有官定近代史中各种莫名其妙的义愤填膺或者肉麻兮兮的颂扬,但在各大事件的判断上却极其正统。
对于抗拒说教但又对红色中国抱有强烈认同感的年轻人来说,没有比它更好的近代通史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精装本)3《中国近代史》徐中约中国的出版商给它起了个副标题叫《中国的奋斗》,听起来倒挺让人热血沸腾。
可是,一想到这本书几乎被砍掉了四分之一,又觉得这个名字其实带有莫名的反讽。
在国内,建国前的历史尚被容许某种程度的个人化叙述,建国后的历史,则连这有限的闪转腾挪的空间都被挤压殆尽。
徐中约在处理诸多敏感事件时采取了尽量审慎的态度,但这仍不足以使他关于当代中国的评述为国内读者所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因为,在国内,当代中国的叙述其实是断裂的,某些事件因为当下的需求被刻意地淡化,某些又被刻意地夸大,这导致一个学生往往能对建国以前的所谓苦难历程倒背如流,却对当代发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活动缺乏最基本的线性了解。
中国近代史必读书目
1.张宪文:《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4.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5.邓野:《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6.丁言模:《鲍罗廷与中国大革命》,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姚金果 :《陈独秀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舒龙等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江苏人民
出版社1999年版。
9.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东史郎日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欢迎阅读
中华民国史读书笔记
听了中华民国史老师在课上的介绍,我在课下也自己接触了一些关于中华民国史的书籍,老师提到的很多书籍我并找不到资源,甚至查无此书,但是徐中约先生所作的《中国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在网上却评议颇多,于是我在网上找到了该书的中译版研究了一番,略有感悟。
远。
19世
划分的侧重点在于整个完整的历史事件,包括历史时间发生前期的各种条件、原因和铺垫,而我们的历史教学体系则是按照历史时间的发生和期待来的结果评判的。
除此以外,本书还将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定在21世纪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与我们传统教学中的新中国的成立的节点有所不同。
其次,本书对这近400年纷繁复杂的历史,对这期间许多重要的史事与人
物,作出较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评论。
例如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的概括性论述,既十分有作者独到的个性,又很贴近历史的实际:“近代中国展示了一幅如此光怪陆离的纷繁景象……变化的动态表明,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
时代””
,
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启一个新秩序的大胆而又相当成功的努力。
”(第208页)对这样一场复杂的运动分析得如此准确、深刻而又生动。
我认为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徐先生大胆提出很多与我们的原有历史体系相违背的看法和观点。
历史本就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很多久远的历史事件的真相也已难以考证,这样的话,多看看新想法,有一些新的思路对我们对历史的清晰的
理解认识其实是有帮助的。
民国时期的历史概况(提纲初稿)一、民国史分期与主要历史事件(中共党史上的重大事件未列)民国史的时限:1912至1949。
共37年。
主要分三个阶段:(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自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至同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止。
时间为三个月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的公布、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自1912年4月2日,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至1928年6月,张作霖退出关外,国民革命军进入北京止,共16年。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4个阶段:甲、袁世凯统治时期:自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至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止,共4年。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国民党人在南方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华革命党和进步党联合发动的护国战争。
乙、皖系军阀统治时期:自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始,至1920年7月皖系军阀被直系军阀打败止,共4年。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张勋复辟、五四运动。
丙、直系军阀统治时期:自1920年7月皖系兵败,直奉两系控制北京政府,至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止。
共4年。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有:第一次直奉战争、曹锟贿选、护法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党改组、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丁、奉系军阀统治时期:自1924年10月曹锟被囚,奉系控制北京政府至1928年6月张作霖退出北京止,约4年。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孙中山北上与逝世、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国民党左右两派的分化、北伐战争。
蒋介石清党反共。
二次北伐、奉系出关。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自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10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22年(时间上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小有交叉)。
可分三个阶段:甲、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自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值得看的书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值得看的书如下:
1.《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它从历史、政治、
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问题。
此书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情况,还对于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近代中国八十年》:这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近代历史的书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
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它不仅包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还分析了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此书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各个方面。
3.《中华民国史》:这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华民国的历史书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
个方面。
它不仅详细介绍了中华民国的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还对于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此书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中国现代文学史》: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书籍,介绍了从清末到当代的
文学发展历程。
它不仅介绍了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作家,还分析了这些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此书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近代史第一讲晚清史(1840-1894年)总体特征:清朝封建制度日益腐败;英法美等主要西方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列强炮舰打开晚清国门,对华商品输出,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传统中国,晚清开始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开始变动;先进分子开始探索自强之路;中国近(现)代化的艰难起步。
一、政治:1、社会性质、政局: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开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中外反动力量暂时和好,联合绞杀太平天国;清朝政局变动,汉族官僚地位有所上升;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①禁烟运动②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③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军事:八旗、绿营兵腐败,地方地主武装崛起,湘淮楚军成为剿灭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一批汉族将领担任地方督抚;洋务运动诞生近代新式海军和军事工业;军事、国防近代化起步。
李鸿章在与左宗棠得海防陆防之争中取得优势,海军现代化率先起步。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订南、附、黄、望、天、北、瑷等不平等条约,丧失大量国家主权,逐步半殖民地化;成立总理衙门,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同时外交也开始近代化二、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家庭手工业破产、农产品产品化提高等);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民用机器工业,开启中国工业现代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三、思想、教育:天朝上国、华夷之辨思想受到一定冲击。
新思潮萌发,林则徐、魏源、洪仁玕向西方学习: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没有引起知识分子共鸣,仅停留在器物层面;《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早期维新思想诞生;洋务派中体西用。
农民革命思想达到顶峰,《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
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教育开始近代化。
一、名词解释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辛亥革命后,由当时位于南京的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具有“宪法”性的文件。
1912年3月8日由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4年5月1日因大总统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而被取代。
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
共七章五十六条。
它第一章第二条即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三章规定立法权归参议院,第五章规定增设国务总理、各部总长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实行责任内阁制;第六章规定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第二章第五至十五条规定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及所享有的名项民主自由权利。
2、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此次战争以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为讨伐对象。
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
至此,国民革命军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
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
这次战争从广东出师北伐,所以叫做北伐战争。
3、驼峰航线“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夏,日军切断了中缅公路这条盟军和中国联系的最后通道,一切物资运输被迫中断。
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开通到中国的路线。
由于海陆已无通道,只能开辟空中航线,于是驼峰空运诞生了。
“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
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中国近代史可参考的书目(桑兵)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出版社,2001年)。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下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
保罗柯文、默尔戈德曼主编,朱政惠、陈雁、张晓阳译:《费正清的中国世界:同时代人的回忆》﹝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柯保安着,李荣泰等译:《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回顾与前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黄宇和:《两广总督叶名琛》(中华书局,1984年)孔飞力着,谢亮生、杨品泉、谢思炜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0﹞萧公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新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2年﹞。
中国近代史论文数据索引:1949~1979/徐立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中国现代史论文著作目录索引:1949~1981;1982~1987/北京:北京大学,1986.建国以来中国史学论文集篇目索引初编/张海惠、王玉芝编.--北京:中华,1992.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金耀基:《中国社会与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
现代化罗荣渠着:《现代化新论续编: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中国近代史(民国史)中国近代史,又称民国史,是指自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经历了从封建帝国到现代国家的转变。
本文将从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共内战等方面介绍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
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国的终结。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成立了中华民国,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然而,由于外部的冲击和内部的分裂,民国初期政权并不稳定。
在辛亥革命后的早期,中国政治局势分化,出现了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
北洋政府成为中国政治的中心,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后来被迫宣布帝制,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反对。
此后,将军阎锡山发动了安庆大起义,反对袁世凯的帝制,并最终迫使袁世凯退位。
随后的中国近代史走向复杂多变。
各地出现了许多军阀割据,政府实力分散。
同时,外国列强的干涉也对民国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饱受战乱之苦,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而拉开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关系。
国共两党曾有过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然而,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国共之间爆发了内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近代史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总结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时期的历史性质和意义。
民革是中国历史上从封建向近代转变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的改革与挫折,也经历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包括孙中山、毛泽东等,他们为中国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共内战等方面。
辛亥革命是民国的开始,标志着封建帝国的终结。
北洋政府是民国初期的中央政府,但政权并不稳定。
国共内战是中国近代史的高潮,最终导致了中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之,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