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 格式:ppt
- 大小:353.50 KB
- 文档页数:57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强调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经济发展与地理因素分析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资源、交通、市场等。
探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1.3 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阐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
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包括政策、历史、文化等因素。
第二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2.1 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地理意义介绍农业生产的特点,如季节性、地域性等。
探讨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等。
2.2 农业布局与农业区划分析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土壤、市场需求等。
介绍农业区划的原理和方法,如按照作物类型、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等划分。
2.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问题。
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土地保护、水资源管理等。
第三章:工业发展与地理环境3.1 工业发展的特点与地理意义介绍工业发展的特点,如集聚、扩散等。
探讨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
3.2 工业布局与工业区划分析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如原料、市场、交通等。
介绍工业区划的原理和方法,如按照工业部门、工业地域等划分。
3.3 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讨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问题。
分析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等。
第四章: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4.1 城市发展的特点与地理意义介绍城市发展的特点,如人口集聚、经济活动集中等。
探讨城市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结构等。
4.2 城市规划与城市地理分析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如可持续性、公平性等。
介绍城市地理的研究内容,如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等。
4.3 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讨论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压力等。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世界经济绪论1.1 课程介绍理解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与意义掌握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1.2 教学目标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理解国际经济组织与世界经济治理1.3 教学内容世界经济的定义与构成世界经济的历史演进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1.4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实际数据解读1.5 作业与评估课后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报告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1 课程介绍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框架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特点与类型2.2 教学目标学会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现实问题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选择与制定2.3 教学内容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绝对优势等国际贸易政策: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国际贸易协定与组织:WTO等2.4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2.5 作业与评估课后练习题案例分析报告第三章:国际金融市场3.1 课程介绍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功能与结构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与运作机制3.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与趋势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与机遇3.3 教学内容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外汇市场、资本市场等3.4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小组讨论与模拟操作3.5 作业与评估课后阅读材料模拟操作报告第四章:国际直接投资4.1 课程介绍掌握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理解国际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影响4.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战略与风险了解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与管理4.3 教学内容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市场规模、资源寻求等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与管理:跨国公司的角色4.4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4.5 作业与评估课后练习题案例分析报告第五章:世界经济一体化5.1 课程介绍理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与历程掌握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与挑战5.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利弊了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未来发展5.3 教学内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历程: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贸易、投资、政策等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与应对:政策协调、竞争力等5.4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模拟操作5.5 作业与评估课后阅读材料模拟操作报告第六章: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6.1 课程介绍理解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相互作用掌握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主要理论与实践6.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了解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6.3 教学内容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基本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实践: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国际组织与贸易政策:G7、G20等6.4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6.5 作业与评估课后练习题案例分析报告第七章:区域经济一体化7.1 课程介绍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与类型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与挑战7.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未来发展7.3 教学内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类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贸易、投资、政策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与应对:政策协调、竞争力等7.4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模拟操作7.5 作业与评估课后阅读材料模拟操作报告第八章:国际劳动力流动与移民政策8.1 课程介绍理解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与政策8.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利弊了解国际劳动力流动的政策与管理8.3 教学内容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人口流动、就业机会等国际劳动力流动的政策与管理:移民政策、国际合作等8.4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8.5 作业与评估课后练习题案例分析报告第九章:国际能源市场与环境政策9.1 课程介绍理解国际能源市场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与挑战9.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国际能源市场的动态与趋势了解国际能源市场的风险与机遇9.3 教学内容国际能源市场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国际能源机构:IEA、OPEC等国际能源市场的运作机制:供需关系、价格变动等9.4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小组讨论与模拟操作9.5 作业与评估课后阅读材料模拟操作报告第十章:世界经济展望10.1 课程介绍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10.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10.3 教学内容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全球化、数字化等世界经济发展的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气候变化等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创新、可持续发展等10.4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模拟操作10.5 作业与评估课后阅读材料模拟操作报告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世界经济绪论难点解析:理解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与意义,掌握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1、国际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2、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3、贸易值:也叫贸易额,是用货币表示的反应贸易规模的指标。
4、贸易量:是指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表示的反应国际贸易的指标。
5、贸易差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6、直接贸易(Direct Trade):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直接进行的货物买卖行为。
对生产国而言是直接出口,对消费国而言是直接进口。
7、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
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GNP或GDP的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Z为对外贸易依存度、X为出口总值、M为进口总值Z=(X+M)/GDP*100%8、贸易条件: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比。
第二章:1、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产生于15—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它追求的目的就是在国内积累货币财富,把贵重金属留在国内。
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
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重金属外流。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塔福。
晚期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即认识到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增加国家财富,但强调必须保持贸易顺差。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他的代表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被认为是重商主义的“圣经”。
2、绝对优势:是指一国(人)生产一个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国(人)同类商品的生产、则称该国(人)在生产该商品上有绝对优势。
3、劳动生产率:指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用L‘表示。
相对劳动生产率:指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
4、生产成本: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严肃投入数量、用C j表示。
相对成本:指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个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世界经济导论1.1 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1.2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1.3 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1.4 世界经济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国际分工与贸易2.1 国际分工的定义与形式2.2 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证2.3 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2.4 贸易自由化与保护主义第三章:国际金融市场3.1 国际金融市场的概述3.2 国际货币体系3.3 外汇市场与汇率决定3.4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监管第四章:国际经济组织4.1 国际经济组织的概述4.2 世界贸易组织(WTO)4.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4 世界银行集团(WBG)第五章:区域经济一体化5.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类型5.2 欧洲联盟(EU)5.3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5.4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六章:全球产业分布与跨国公司6.1 全球产业分布的特点与趋势6.2 跨国公司的角色与影响6.3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与经营策略6.4 跨国公司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第七章:国际转移定价与税收7.1 转移定价的概念与方法7.2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策略7.3 国际税收体系与税收协定7.4 转移定价对国家税收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第八章:国际政治经济关系8.1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8.2 国家利益与国际合作8.3 国际冲突与经济制裁8.4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九章: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9.1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9.2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内涵9.3 国际环境治理与合作9.4 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第十章:世界经济前景与挑战10.1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10.2 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风险10.3 全球化进程中的政策选择10.4 我国应对全球经济挑战的策略与展望第十一章:国际金融市场与衍生品11.1 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构成11.2 金融衍生品市场概述11.3 利率、汇率和股票市场的衍生品11.4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与管理第十二章:国际能源市场12.1 世界能源资源分布与消费12.2 国际能源市场的基本机制12.3 能源价格的决定因素12.4 能源政策与国际合作第十三章:国际劳动力流动13.1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类型与原因13.2 劳动力流动对迁入国和迁出国的影响13.3 国际移民政策与管理13.4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劳动力市场第十四章:国际旅游产业14.1 国际旅游产业的基本特征14.2 旅游需求、供给与国际旅游市场14.3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4.4 旅游政策与国际合作第十五章:世界经济与中国15.1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5.2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15.3 中国对外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15.4 中国与世界经济未来的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世界经济导论重点:理解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组成部分。
1.封闭条件下,中国和美国的小麦与布的交换比率分别为1:4和2:5,那么在两国之间展开贸易后,小麦与布之间的交换比率可能为.A。
1:6B。
2:6C。
3:6D。
4:62。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只要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存在着价格差异,那么比较利益理论就仍然有效。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A。
正确B.不正确3。
作为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基础之一,规模经济意味着随着产量增加,()A。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下降B. 平均成本变化不确定,边际成本下降C。
平均成本下降D。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上升4。
以下说法中,()是错误的。
A。
绝对优势理论是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的,而相对优势理论则是以机会成本递增为前提的B。
相对优势理论可以部分地解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层次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C.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D。
无论是生产技术差异还是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导致国际贸易产生,都是以两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为前提1。
下列()属于李嘉图模型的假定前提条件。
A.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B。
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C。
生产要素可以在两国间自由流动D.生产要素非充分利用因此机会成本不变2.下列()不属于重商主义的观点。
A。
货币是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B。
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提高所有贸易参与国的福利水平C.出口意味着贵金属的流入D。
进口意味着贵金属的流出3.下列关于技术差异论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分为绝对技术差异论与相对技术差异论B.劳动力在国内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而且机会成本保持不变C。
参与贸易的两个国家福利水平都可以得到提高D。
一国比另一国家的技术优势越大,则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福利增加越大4。
下列哪一条不是重商主义的理论主张()A。
贸易不是“零和”的B.多卖少买,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C。
国家应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D。
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1.假定每单位x产品的生产需要4单位劳动与6单位土地,每单位Y产品的生产需要2单位劳动与4单位土地,如果本国有100 单位劳动与200单位土地,外国有200单位劳动与300单位土地,则根据H—O理论可推出()A。
第一章1.转口贸易:是指国际贸易中进出口货物的买卖,不是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国转手进行的贸易。
2.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3.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指一定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多少进口商品。
4.总贸易:一国的对外货物贸易包括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
以货物越过国境为标准来划分进出口,在对外贸易统计时,以国境为界,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反之,凡是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则一定时期该国的进出口额之和称为该国的总贸易。
第二章1.绝对优势: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3.相对价格:两种产品的价格之比,反映了贸易之前两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和贸易中两种产品的交换比例。
第三章1.生产要素禀赋: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以内,通常通过国与国之间要素的相对比例加以反映。
2.里昂惕夫之谜:按照H-O理论模型,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反之亦然,但经列昂惕夫研究美国进出口情况得出结论,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赫-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里昂惕夫之谜。
第四章1.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2.产品生命周期: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的,基于导入期,成长期,成熟和标准化时期三个阶段的划分和分析,用于说明国际分工转换的理论。
3.技术差距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基于需求,反应,掌握,模仿差距四个阶段划分的分析,用来说明技术差异对于国际分工格局演变的影响。
第六章1.关税:一国对于进出关境的货物征收的一种特别税,具有强制性,无偿性,间接税的特点。
《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辅导资料2011年1月一、考试说明(一)题型、题量及分值(1)填空题10%(5题,每题2分)(2)选择题20%(含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10题,每题2分)(3)名词解释10%(2题,每题5分)(4)简答题36%(3题,每题12分)(5)论述题24%(1题,24分)(二)考试的时间与形式90分钟闭卷考试二、复习指导考试复习以中央电大期末复习指导手册为依据,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以下内容.●填空题(2分×5=10分)绪论1、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P52、现代意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源起于古典经济学的思想.P203、《马丘比丘宪章》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明了城市规划理论由“功能分区”向功能综合转变的强烈倾向.P224、城市管理思想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循着城市规划思想的阶梯进行的。
P215、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德华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一般被看作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开端。
P21第一章市政管理的主体1、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P392、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P543、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P434、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
三级管理即市、区、街道.P585、随着信息技术和3S(GIS、GPS、R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使用,市民参政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即时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P76第二章现代城市管理基础理论1、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私营企业的态度上。
P862、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
一种是地方化经济,一种是城市化经济。
P90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益、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对价格:Px/Py为X的相对价格,含义是用Y代替货币作为X的计价单位,表示用一个单位的X与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Y的数量。
相对价格曲线又可以表示国民收入预算线。
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
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
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交换利益:如果个体之间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偏好,通过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
(图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产量条件下,消费者福利的改善)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重商主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
故主张取消进口、鼓励出口。
比较优势:如果,则称A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是要素禀赋实际衡量的估算值。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为:kx=Kx/Lx,ky=Ky/Ly,若kx>ky ,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H-O定理: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国际贸易实务》全书电子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第一章:国际贸易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1. 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及定义。
2. 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术语和惯例。
3. 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分类和形式。
1.2 教学内容1.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及定义。
2. 国际贸易的基本术语和惯例。
3. 国际贸易的基本分类和形式。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术语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国际贸易案例,加深对国际贸易形式的理解。
1.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国际贸易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国际贸易政策2.1 教学目标1. 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
2. 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主要工具。
3. 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1. 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
2. 国际贸易政策的主要工具。
3. 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和作用。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主要工具和目的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国际贸易政策案例,加深对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国际贸易政策类型的理解。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国际贸易促进3.1 教学目标1. 了解国际贸易促进的基本手段。
2. 掌握国际贸易促进的主要方式。
3. 理解国际贸易促进的目的和作用。
3.2 教学内容1. 国际贸易促进的基本手段。
2. 国际贸易促进的主要方式。
3. 国际贸易促进的目的和作用。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际贸易促进的基本手段、主要方式和目的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国际贸易促进案例,加深对国际贸易促进的理解。
3.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国际贸易促进手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国际贸易合同4.1 教学目标1. 了解国际贸易合同的基本类型。
第九章全球化与不平衡发展基础过关全练知识点1经济全球化【新情境·生活情境】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各个国家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这也使得全球经济处于下滑的状态。
现在对于全世界来说,抗击疫情是至关重要的,而各个国家团结合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据此,完成1—2题。
1.(2022辽宁沈阳模拟)在疾病防治、疫情控制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国际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B.国际奥委会C.联合国D.世界卫生组织2.(2022辽宁沈阳模拟)新冠肺炎的持续传播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这说明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协作B.各国之间仍为相对封闭、各自为战C.技术、人才、信息互不交流D.各国之间产品生产的分工不协调【时事热点】【新独家原创】2022年7月12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成立,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成立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顺应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潮流,回应了国际社会开展网络空间对话协商合作的广泛呼声。
据此,完成3—4题。
3.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的成立,更加体现了全球的流动和配置 ()A.资源B.技术C.资本D.人口4.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会徽充分体现了互联网信息的 ()A.丰富多彩,政策扶持B.资金充足,科技雄厚C.市场广阔,交通便利D.纵横交错,互联互通知识点2发展问题与南北关系【跨学科·数学】下表示意2020年不同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最高为1,指数越高,表示发展水平越高)。
据此,完成5—6题。
国家美国挪威巴西日本人类发0.926 0.957 0.765 0.919展指数A.美国B.挪威C.巴西D.日本6.(2022辽宁本溪中考)巴西和日本两国的经济合作被称为 ()A.“北北合作”B.“南南合作”C.“南北对话”D.区域经济一体化【跨学科·数学】读某国家进出口产品示意图,据图完成7—8题。
7.(2022山东济南期中)该国所处位置是 ()A.欧洲B.亚洲北部C.温带地区D.热带地区8.(2022山东济南期中)对该国经济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国属于发展中国家B.该国属于发达国家C.该国的工业品种类齐全D.该国资源匮乏,需要进口木材和矿物9.(2022江西中考)加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一般被称为 ()A.“东西对话”B.“东西合作”C.“南北对话”D.“南南合作”知识点3“只有一个地球”10.(2022江苏宿迁中考)2021年宿迁市委、市政府将生活垃圾“四分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推进工程纳入2021年民生实事项目。
高婷婷区域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2)研究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经济政策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第二章1、基本概念: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2、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发展规律):①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②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4)现代区域经济理论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②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③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④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第三章: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合作,相互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部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