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汽车金融服务业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35.13 KB
- 文档页数:3
RCEP 背景下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基于中国与日本的比较随着中国参与RCEP 的签署,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与日本的比较出发,分析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中国应该采取的发展对策。
一、中国与日本汽车零部件产业比较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两大车市之一,二者之间在汽车零部件产业和市场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首先,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与日本相比,在产业规模上差距较大。
日本目前是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的领跑者之一,其零部件企业数量众多,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
而中国零部件产业则相对较为薄弱,很多企业集中在低端市场,缺乏标准化、专业化的产业链。
其次,在技术创新方面,日本汽车零部件产业远远领先于中国。
日本零部件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和集成能力,在安全、环保、智能化等方面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已经形成了多个领域的技术优势。
而中国零部件企业则主要依赖进口技术和技术引进,还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在品牌影响力方面,日本汽车零部件品牌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更高。
举例来说,日本的丰田、本田、日产等汽车零部件品牌在国际市场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而中国回收兴旺板、华晨宝马等品牌则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相对较低。
二、RCEP 背景下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中国已逐渐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的重要角色之一。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RCEP 的推动下,国际企业将进一步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力度。
机遇:1.客户需求不断增长,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更大、潜力更大;2.RCEP 签署后,国际企业的市场进入和技术合作会促进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与国际市场的融合;3.华为、达芙妮等国内企业切入智能汽车领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挑战:1.国际品牌和技术的竞争压力加大,中国的企业必须提升技术含量和品牌知名度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2.消费升级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环保性、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快研发创新以适应客户需求;3.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加剧,中国的企业必须面对更大的竞争压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德日汽车金融服务的比较(二)[摘要]日本虽然国土狭小,但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拥有国,汽车密度居世界前列。
日本实行汽车分期付款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开始阶段,主要……日本模式日本虽然国土狭小,但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拥有国,汽车密度居世界前列。
日本实行汽车分期付款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开始阶段,主要是以银行为主体来开展这项业务。
到了60年代前期,由于美国要求日本开放汽车市场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与美国汽车进行竞争,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提出了通过充实分期付款销售内容,以增加对国产车需求的建议,并提出应创办专业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
以此为契机,各汽车制造商纷纷成立了自己的金融公司来开展汽车信贷服务等。
如今,在日本50%以上的汽车用户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购车。
日本汽车信贷的方式有以下三种:(1)直接融资(传统式贷款)通常是用户直接向银行贷款购车,并以购买的汽车作为贷款的担保品,然后再向银行分期付款。
(2)间接融资流程与美国的间接融资大致相同,即经销商先将愿意以分期付款方式购车的用户资料交给专属于汽车制造商的汽车金融公司进行信用评估;通过评估后经销商再将与用户签订的分期付款合同转让给汽车金融公司;最后,汽车金融公司才将贷款和佣金拨给经销商。
(3)附担保的代理贷款即金融机构(通常是保险公司)给用户提供购车贷款,但整个贷款的作业从信用核准到贷款后的服务以及催收均由信托公司处理。
信托公司保证在客户不付款时要代替客户向金融机构支付贷款,信贷公司则向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收取一定的报酬。
这是日本采取的独具特色的一种做法。
其业务流程如图2-3。
它的好处在于,金融机构(银行或保险公司)对用户的贷款通过专业信托公司的管理及对贷款的担保,可以把贷款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图3 日本汽车分期付款业务流程资料来源:程振彪,《WTO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对策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347页。
中日会计准则对比研究摘要:中日两国的会计准则都是在国内的法律框架下制定的,中日两国的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在许多关键领域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报告和业务决策产生影响,因此,在国际业务中应该考虑到这些差异。
本文旨在比较中日两国的会计准则,主要关注它们在财务报告、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面的异同点,希望能够对相关会计研究和实践有所参考。
关键词:中日会计准则对比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截至2021年,日本已经成为中国第三大外商投资来源国。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日本在华投资总额达到1322亿美元,累计实际投资项目数为8894个。
而且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领域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领域。
其中,汽车制造、电子、机械等制造业是日资企业在中国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根据相关资料发现,日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形式多样,包括独资、合资、并购等多种方式。
其中,合资是比较常见的投资方式,日本企业通常选择与中国企业进行合资,共同开发中国市场。
日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地区也非常广泛,涉及中国的东部、中部、南部和北部地区。
其中,上海、广东、北京等地是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的主要地区。
中日两国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会对会计工作产生影响。
例如,日本企业注重长期经营和稳健发展,而中国企业更注重短期效益和快速发展。
这导致日本企业更注重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准确性,而中国企业则更注重会计信息的策略性和灵活性。
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会对会计工作产生影响,会计人员需要了解并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工作方式,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同时,也需要加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促进文化的融合和共同发展。
一、理论基础在会计准则研究中,有两个基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分别是会计伦理学和会计信息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会计伦理学会计伦理学是研究会计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学科,它探讨会计人员应该如何行动才是正确和道德的。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研究摘要我国汽车金融业的发展凭借良好的国际经济形式呈现出十分蓬勃的发展态势,虽然国内相关汽车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时间较晚,但是借助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国内众多汽车金融企业已经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经营战略。
随着汽车金融服务业的规模化发展,汽车的经济产业链得以延长,产业效益增值。
但是受体制和整体经济环境影响,国内汽车金融服务企业也存着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解决。
本文主要选取广汽汇理金融公司和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为主要实际案例,分析国内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生存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汽车金融;经济;金融服务Abstract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 finance industry with goo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form showing very vigorous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time of the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utomobile financial services late, but with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many domestic auto finance companies have explored a business strategy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With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tiv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chain to extend economic, industrial value-added benefits. But by the system and the overall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domestic automotive financial services companies also kept a lot of problems,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solve. In this paper, choose Guangzhou Automobile Agricole Finance Corporation and Dongfeng Nissan Auto Finance Co., Ltd. as the main practical case analyzed the survival status of the domestic automobile financial services company, we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on this basis.Key words:auto finance; economy; financial services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绪论 (3)(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3)(二)研究结构及内容 (5)(三)研究的题目及引言 (5)(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二、汽车金融相关概念理论 (5)(一)文献综述 (5)(二)汽车金融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7)(三)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发展历程 (9)三、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一)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11)(二)我国汽车金融发展问题分析 (12)(三)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13)四、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14)(一)重视商业银行的作用 (14)(二)新媒体的广泛影响 (15)(三)建立借款人诚信档案 (15)(四)开启多种方式并存的混合经营模式 (16)(五)完备我国法律体系 (16)结论 (17)参考文献 (18)一、绪论(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现今,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金融,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力度更是十分广泛。
中日金融服务贸易现状及竞争力的对比分析李中尧;郭健全;蒋玉婷【摘要】从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中日两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现状,然后通过相关的竞争力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中日两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结果发现,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与日本相比处于竞争劣势,日本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比中国好很多.由此可见,我国只是一个金融服务贸易大国,而不是金融服务贸易强国,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基于以上的研究,提出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建议.【期刊名称】《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10页(P65-74)【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比分析【作者】李中尧;郭健全;蒋玉婷【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4;F752.68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进程的加快,服务贸易在一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近些年,服务贸易增长迅猛,其增长速度远超于货物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在从商品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发展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银行、保险等新兴金融服务贸易倾斜,金融服务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由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起步较晚,基础较弱,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规模还稍显弱小。
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例还不足1%,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比例7.7% 的水平。
反观日本,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加快了金融业改革的步伐,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均居世界前列,给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可以发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这对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日韩汽车产业政策比较及启示摘要:本文从对中日韩汽车产业初始成长阶段的产业政策剖析入手,比较分析了中日韩汽车产业政策,提出借鉴日韩经验,中国应明确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目标,调整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思路,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水平。
关键词:汽车产业;产业政策;日本;韩国中日韩都选择了政府主导下相对独立型的汽车产业发展道路,但由于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条件、内外环境等不同,中日韩发展汽车产业政策的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通过对中日韩汽车产业初始成长阶段保护扶持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技术资金引进政策和促进集约规模化生产政策的比较分析,指出中日韩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差异,对我国调整汽车产业政策提出了启示。
一、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集中在卡车方面,没有将产业关联效应强、市场潜在需求大的轿车和小型卡车生产部门作为支柱产业,实施重点倾斜式的扶持发展政策措施。
(二)保护扶持国产轿车发展政策。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限制进口轿车的措施,并将汽车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
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政府在继续扩大汽车产业利用外资的同时,更加重视提高轿车零部件生产的国产化率。
加入WTO后,中国政府积极鼓励支持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三)促进技术引进与资金合作政策。
中国政府鼓励支持企业通过资金合作形式引进技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合作装配生产外国车型。
如,上海汽车与德国大众合作生产“桑塔那”等。
(2)通过购买“技术专利”进行技术合作。
如,天津汽车公司购买日本大发工业技术专利,合作生产“夏利”等。
(3)委托开发。
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委托外国企业设计开发,然后购买部分核心技术,如,奇瑞与奥地利AVL公司在“ACTELO”发动机方面的委托开发合作等。
(四)促进规模化与集约化生产政策。
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非常重视汽车生产的“集约化政策”,先后提出重点支持发展“三大三小两微型”的汽车生产企业集团化、集约化战略等。
中日韩汽车产业政策比较及启示摘要:本文从对中日韩汽车产业初始成长阶段的产业政策剖析入手,比较分析了中日韩汽车产业政策,提出借鉴日韩经验,中国应明确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目标,调整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思路,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水平。
关键词:汽车产业;产业政策;日本;韩国中日韩都选择了政府主导下相对独立型的汽车产业发展道路,但由于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条件、内外环境等不同,中日韩发展汽车产业政策的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通过对中日韩汽车产业初始成长阶段保护扶持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技术资金引进政策和促进集约规模化生产政策的比较分析,指出中日韩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差异,对我国调整汽车产业政策提出了启示。
一、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集中在卡车方面,没有将产业关联效应强、市场潜在需求大的轿车和小型卡车生产部门作为支柱产业,实施重点倾斜式的扶持发展政策措施。
(二)保护扶持国产轿车发展政策。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限制进口轿车的措施,并将汽车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
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政府在继续扩大汽车产业利用外资的同时,更加重视提高轿车零部件生产的国产化率。
加入WTO后,中国政府积极鼓励支持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四)促进规模化与集约化生产政策。
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非常重视汽车生产的“集约化政策”,先后提出重点支持发展“三大三小两微型”的汽车生产企业集团化、集约化战略等。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集约化政策重点正从鼓励作“大”向支持作“强”转变。
二、日本汽车产业政策(二)保护扶持汽车国产化政策。
上世纪40年代末,日本开始恢复生产轿车,并将轿车产业确定为重要战略性产业。
为保护日本轿车产业,日本通产省通过实施小型轿车进口高关税政策和“外汇配额制”,限制外国整车的进口。
为扶持轿车发展,1951年日本出台了重点扶持轿车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如,为汽车生产企业购买设备提供长期贷款,帮助企业进口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等。
中日汽车产业海外发展的差异比较与几点启示中日两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比两国汽车产业的海外发展,可以为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经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中日两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战略定位存在差异。
日本汽车企业主要采取技术输出与本土化生产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技术优势和质量管理的优势为海外市场提供高质量、高性价比的车辆和零部件。
而中国汽车企业则更多地采取品牌输出和拥有全球供应链的战略,通过不断优化及提高自身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品牌。
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定位需要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中日两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上存在明显差异。
日本汽车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为广泛的市场渗透度和品牌影响力,拥有诸如丰田、日产、本田等著名的汽车品牌。
而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相对较低,因此需要在品牌建设、营销渠道拓展、市场推广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第三,中日两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规模和国际化程度存在差异。
日本汽车企业在全球拥有大量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在全球市场的市场份额较为均衡。
与之相比,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除了一些大型车企之外,很多企业的国际布局还比较有限。
因此,中国汽车企业需要在扩大海外业务规模、加强跨国合作等方面加强努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最后,中日两国汽车企业在品牌形象、产品质量、研发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日本汽车企业长期以来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产品质量的控制和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汽车制造体系和技术体系。
而中国汽车企业在品牌形象、产品质量、研发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需要在这些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综上所述,中日汽车产业海外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蕴含着一些重要的启示。
诚信声明我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成晓星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中日汽车行业的产业内贸易研究[摘要]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贸易方式的主流。
产业内贸易在给贸易各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还促进了贸易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作为产业内贸易的行业典型范例——汽车产业,集中表现为汽车产业链的日益全球性配置,即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与研发等主要环节的配置日益呈全球化趋势。
本文拟从中日汽车行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入手,在探讨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汽车贸易结构优化与趋向基础上,提出中日汽车行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这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及中日经贸关系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汽车行业;策略Chinese and Japanese auto industry intra-industry trade researchAbstract:along with the world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intra-industry trade has become the main trade way. Intra industry trade in the trade to bring trade interests at the same time, also promoted trade of China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industry upgrade. As a typical example of intra industry trade industry -- auto industry, focus on the performance of automobile industry chain of increasingly global configuration, namely the investment, production, procurement, sales and after sale service and R & D main link configuration is a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Japanese auto industry intra-industry trad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analysis, in the discuss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utomobile Trad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trend basis, put forward China-Japan auto industry intra-industry trade development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which i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Sino-Japanese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the significance of.Key words: Intra industry trade; automobile industry; strategy目录1 绪论 (5)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5)1.2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1 国外研究现状 (5)1.2.2 国内研究现状 (6)2 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 (7)2.1 人均收入差距 (8)2.2 市场规模 (8)2.3 企业的规模水平 (9)3 中日汽车企业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9)3.1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9)3.1.1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水平低 (9)3.1.2 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大 (9)3.1.3 整车出口滞后 (10)3.1.4汽车业内部产业内贸易发展极不平衡 (10)3.2对中日汽车企业产业内贸易存在问题的分析 (10)3.2.1理论分析 (10)3.2.2实证分析 (11)4 中日汽车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策略 (11)4.1 发展差异化产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11)4.2 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 (12)4.3 加强汽车行业公司实力 (12)4.4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12)4.5 减少中日摩擦达到互利共赢 (13)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1 绪论1.1 研究目的及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显著加深,世界贸易模式也发生相应变化,从带有传统色彩的产业间贸易逐渐发展为产业间与产业内贸易并存的格局。
中日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关于《中日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任何企业融资模式都是在一定的市场背景下进行的。
本文通过中日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构建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基本思路: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融资机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关键词]融资模式;融资结构;治理结构在特定的经济和金融环境中,单个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可能不同,但是大多数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却具有某种共性,即经常以某种方式融资,这就是企业的融资模式题目。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化程度及经济证券化程度不同,加上不同类型国家的公司法、商法对外部投资者保护程度有所差异,从而在不同的国家形成了形式各异的融资模式,进而产生了不同的治理结构模式,终极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中日两国企业的融资模式,找出其差异并阐明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对优化我国企业的融资模式提出一些建议。
一、中日企业融资模式的现状分析1. 中日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现状日本作为后起的产业化国家,由于其证券市场不够发达,决定了其融资方式是以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到高速增长时期,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靠程度不断进步。
但是,自20世纪90 年代开始,由于:(1)经济的不景气,贷款企业在***时期产生的大量债务,加重了企业的偿债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断上升;(2)贷款银行受到自己资本比率的限制,而且1997年后金融体制的不稳定也使得银行对贷款的发放采取了消极的态度;(3)日本政府对金融市场管制的放松,证券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促使日本企业的融资模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主要表现为主银行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企业贷款余额逐年下降,证券融资特别是债券融资方式占据了重要地位。
我国企业的融资体制尽管经历了财政拨款型→银行贷款型→市场多元型的不同模式,但并没有脱离旧融资体制的约束,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从而限制了企业对直接融资的利用。
中美日汽车行业比较分析报告目录一、比较分析理论模型 (3)二、日本汽车市场发展研究 (7)1、日本汽车发展阶段 (7)2、日本各行政区域汽车保有量情况 (10)三、美国汽车市场发展研究 (14)1、美国汽车发展阶段 (14)2、美国各行政区汽车保有量情况 (16)四、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研究 (20)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20)2、中国汽车产业所处阶段判断 (22)3、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空间判断 (25)4、中国汽车保有量增长路径 (28)5、汽车销量中期增速中枢判断 (31)6、压制目前汽车行业估值的因素 (34)五、总结 (39)1953 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标志着新中国汽车发展史的开端。
60 年过去了,13 亿人口的消费需求带动了2000 万辆产销的巨大市场,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环保、能源、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复出水面,汽车产业到底能够走多远一直是汽车投资领域所关心的问题,决定了汽车行业的中长期估值水平。
本文希望通过观察美国、日本等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情况,类比中国汽车消费目前的状况,判断中国汽车产业在整个发展生命周期中的位置,未来的增长空间大小以及未来增长路径。
目前压制汽车估值的四大因素分别是环保压力、交通拥堵压力、能源消耗控制和经济不确定性导致汽车这种强周期股的不确定性,其实这些问题早在20 世纪就已经在各发达国家发生过了,研究他们的情况也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疑虑。
一、比较分析理论模型汽车保有量曲线是研究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曲线。
保有量的斜率(即每年的保有量增长量)与新车销量密切相关,保有量大小还决定了汽车报废更新的数量,即:汽车销量=保有量增长值+报废更新数量(保有量/报废周期)。
保有量增长的趋势受短期经济波动影响小,反映了一个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空间和增长中枢,我们认为汽车的中长期消费趋势可以通过保有量曲线进行表征和研究。
我们认为影响汽车消费的受以下几个因素限制:消费能力(含一次性购买和燃油消费)、交通设施、环境污染、能源控制和其他政府政策。
中美日汽车行业比较分析报告目录一、比较分析理论模型 (3)二、日本汽车市场发展研究 (7)1、日本汽车发展阶段 (7)2、日本各行政区域汽车保有量情况 (10)三、美国汽车市场发展研究 (14)1、美国汽车发展阶段 (14)2、美国各行政区汽车保有量情况 (16)四、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研究 (20)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20)2、中国汽车产业所处阶段判断 (22)3、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空间判断 (25)4、中国汽车保有量增长路径 (28)5、汽车销量中期增速中枢判断 (31)6、压制目前汽车行业估值的因素 (34)五、总结 (39)1953 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标志着新中国汽车发展史的开端。
60 年过去了,13 亿人口的消费需求带动了2000 万辆产销的巨大市场,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环保、能源、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复出水面,汽车产业到底能够走多远一直是汽车投资领域所关心的问题,决定了汽车行业的中长期估值水平。
本文希望通过观察美国、日本等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情况,类比中国汽车消费目前的状况,判断中国汽车产业在整个发展生命周期中的位置,未来的增长空间大小以及未来增长路径。
目前压制汽车估值的四大因素分别是环保压力、交通拥堵压力、能源消耗控制和经济不确定性导致汽车这种强周期股的不确定性,其实这些问题早在20 世纪就已经在各发达国家发生过了,研究他们的情况也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疑虑。
一、比较分析理论模型汽车保有量曲线是研究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曲线。
保有量的斜率(即每年的保有量增长量)与新车销量密切相关,保有量大小还决定了汽车报废更新的数量,即:汽车销量=保有量增长值+报废更新数量(保有量/报废周期)。
保有量增长的趋势受短期经济波动影响小,反映了一个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空间和增长中枢,我们认为汽车的中长期消费趋势可以通过保有量曲线进行表征和研究。
我们认为影响汽车消费的受以下几个因素限制:消费能力(含一次性购买和燃油消费)、交通设施、环境污染、能源控制和其他政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