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示范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82.08 KB
- 文档页数:1
水稻侧深施肥机械化技术O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_、技术概述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时,与插秧机配套的侧深施肥装置同步完成开沟、施肥、覆泥等作业,实现在秧苗侧深处定位、定量、均匀施肥的技术。
图1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作业二、技术优势传统的水稻施肥方式施肥次数多,施肥量大,但稻谷的产量和品质却没有相应提升,主要存在4个问题:一是污染大,肥料施撒在田块表层,会随水流飘散流失,造成面源污染;二是投入大,撒施的肥料在田间分布均匀性差,精度差,肥料利用率低,达到同样效果需要施用更多肥料,增加了化肥投入和种植成本;三是草害大,撒施的肥料位于土壤表层,大部分没有到达作物根系层,生长于表层的杂草更容易获取养分,造成草害;四是劳动强度大,水稻基肥施肥量普遍在每亩25kg以上,依靠人背手撒,不但劳动生产率低,对人员健康也有一定威胁。
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水稻机械插秧的同时用侧深施肥装置将适宜的肥料,按照农艺要求一次性施在秧苗根部侧下方的泥土中,施肥深度5cm,肥料距秧根侧向距离3~5cm。
插秧过程中同步向水稻根侧精量施肥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水稻栽培方式和施肥方式,降低了水稻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符合转型时期水稻轻简化和机械化生产要求。
该技术将肥料集中输入土壤,减少了施肥量且利于根系吸收利用,能够较大程度的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三、技术要点1.妥装合适的施肥机。
在插秧机上安装螺旋侧深施肥机,实现插秧、施肥同步作业。
该装置的技术核心,一是螺杆强制推进技术,二是施肥量的闭环控制技术。
2.选择适宜种类的肥料。
1)机插时,同步施用的基肥需选用普通复合肥料或者控释肥料。
2)肥料形状呈球形,宜径大小在2~5mm范围内,大小均匀一致。
3)用手挤压肥料颗粒,不易碎。
4)吸湿性较弱,肥料颗粒不相互黏连,不易结成团和块。
5)当选用普通复合肥时,需要采用一次侧深基肥+—次追肥的肥料运筹方式,施肥总量较常规施肥可减少15%左右。
当选用控释肥料时,中釉稻可采用一次侧深基肥+_次追肥,或者采用一次性侧深基肥的施肥方式(此时需要选用氮含量适宜、在6、7月份的环境温度下控释期30天,之后的30天需释放85%的肥料),施肥总量较常规施肥可减少15%~20%左右。
/科普/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作业成本。
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缓解农忙季节农村劳力不足的矛盾,大幅度减少种植业从业人员数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二、三产业的发展。
二是提高肥料利用率。
水稻生产中化肥投入成本已占生产资料成本的50%以上。
采用人工浅施或机械抛洒表施等落后方式大量投入氮肥,不仅不能大幅度提高产量,有时反而导致病虫害增多以及倒伏,造成减产,并导致氮肥利用率下降。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改变了传统施肥模式,在单产基本相近的情况下,与人工常规表施相比,肥料用量可以减少20%~40%,但实际氮肥浓度比常规施肥高5~6倍。
水田氮肥深施可以充分利用氮肥的效能,减少其在田间的挥发和径流损失,大幅度提高氮肥利用率。
有研究表明侧深施肥,氮肥利用率可提高35%左右。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后同步覆土,既能防止肥料中的氮挥发,减少损失,还能增强土壤对氨态氮的吸附,较好地维持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增加土壤的肥力,从而有利于秧苗对养分的吸收,增加肥料养分利用率。
三是提高水稻产量。
大量的生产实践证明,水稻机插侧深施肥与传统抛洒表施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平均增产10%~15%。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能增加水稻分蘖初期的分蘖能力,促进分蘖早生、快发,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简析口/李世峰*下转25页* 长期以来,水稻施肥多以人工撒施尿素为主。
但这种表施方式下的氮肥损失多,肥料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现象严重。
加之,农业生产劳动力矛盾日益突出,研究推广水稻机械化施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机插侧条施肥技术是指利用侧条施肥机具在插秧时将缓/控释肥料一次性集中施于秧苗一侧5cm 左右处,肥料在水稻根系附近形成一条“贮肥库”,持续提供养分供水稻吸收,具有明显的节肥、省工特点,该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2018年10项重大引领性技术之一,2019年我市农技推广部门开展水稻机插侧条施肥技术试点,示范推广侧条施肥机具60多台套,示范面积近8,000亩。
该技术总体来讲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减轻劳动强度。
Z h o n g f e i n o n g y a o本试验是2018年的时候,选择在当地的某园区开展的种植技术展示。
开展的活动采用龙粳46作为试验品种,经过技术试验获得的结果如下:基于不同肥料的处理下,水稻生长不同,与中化对照相比,在分蘖方面,使用大三元作为施肥,获得的分蘖数最高,具体可达到12.6个/穴,较对照高出1.0个/穴;而处理后,可以达到的分蘖数为11.4个/穴,较对照降低了0.2个/穴;在株高方面,经过大三元施肥处理植株高度可达98.4cm,较对照高1.4cm,中海油的株高最低为92.8cm,较对照降低4.2cm;大三元产量最高677.6kg/亩,较对照增产4.44%,中海油和碳基施肥与实际对照种植株相比较,分别降低2.44%和3.59%,其中经过大三元施肥进行处理的植株,其产量最高可达到669.5kg/亩,其平方米有效穗数最高为539.4个/m2,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为农业种植高产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黑龙江垦区作为种植粳稻的主产区,其产出的粳稻从全国角度来看,都是质量优良的品种。
为了实现该垦区种植粮食总产量突破的大关,保障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显得十分重要。
由此可见,规模化生产是实现粮食产量大关的必要条件。
水稻在进行插秧的时候,其位置、定量等都保障秧苗获得良好成长的关键,均匀的插秧才能保证秧苗均匀的吸收肥料,实现健康成长。
在水稻成长过程中,保持其长势均匀是实现高产的重要条件。
其中,稻侧深施肥技术,利用的是侧深施肥插秧设备。
在进行水稻插秧的同时将肥料共同施于秧苗一侧的土壤中,以保证实现水稻插秧可以按照定量、均匀的方法来施肥,可以有效保证为水稻秧苗提供均匀的养分,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时,促进水稻稳定成长。
除此之外,通过上述方式处理,同样符合环保效应,能够有效减少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但值得注意,为了进一步评价不同处理方式的效果,明确其对水稻的影响,还需要为其提供展示平台,切实的通过实验来观察结果。
水稻侧深施肥的好处及技术要点侧深施肥具有促进前期生育,肥料利用率高,减少施肥量等优点,所以一直以来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那么侧深施肥用在水水稻上效果如何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水稻侧深施肥的好处以及技术要点。
水稻侧深施肥的好处1、提高肥料利用率水稻侧深施肥是在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距稻苗3~125px、深125px 的土壤中,肥料呈条状集中施于耕层,距水稻根系较近,利于根系吸收利用,由于肥料条施集中,在土壤中浓度较高,增加了吸收压力,使水稻吸收速度加快。
因而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因此侧深施肥可节省速效化肥20%~30%。
2、促进水稻早期生育寒地水稻的高产稳产重要的是促进水稻前期营养生长,确保充实的分蘖茎数。
采用侧深施肥可使水稻根际氮素浓度较全耕层施肥提高5倍左右,可解决因低温、地冷、冷水灌溉、早期栽培、稻草还田等造成的水稻生育初期营养缺乏问题,这是常规施肥难以达到的。
3、水稻生育期和成熟期提早采用侧深施肥可提高水稻前期生长量,即使在不良条件下也能促进肥料的吸收(与常规施肥相比),最高分蘖期出现较早,出穗期(50%出穗)略有提早,可确保安全成熟,在低温年份和三冷田(寒地、井水灌溉、山间地)表现尤为突出。
4、水稻无效分蘖少、抗倒伏影响水稻倒伏的主要因素有生长过旺、氮素过多、长期深水、病虫害等。
侧深施肥施用速效肥料,在水稻插秧后30d左右土壤氮深浅、有机质含量的不同而不同,但最少要在300px以上,耕层过浅,水稻生育中后期易脱肥。
5、减轻环境污染由于侧深施肥是将肥料埋于土壤中,肥料流失较少。
实践证明采用侧深施肥的稻田。
由于藻类所需的氮、磷营养元素少,藻类等杂草危害明显减轻,同时随排水流入江、河的肥料也少,可防止江、河水质污染。
6、高产、优质侧深施肥可促进水稻早期生育,低位分蘖多,早期确保分蘖茎数,穗数增多,倒伏减轻,结实率高,因此一般年份可比常规施肥增产5%-10%,低温年可达10%-13%。
另外侧深施肥水稻病虫害轻,可提早抽穗成熟,使水稻结实期积温相对较高,品质较好,据测定,食味值比常规施肥增加10个点数,在低温和条件较差地块更明显。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研究总结作者:宁岩孔繁军苗忠文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05期摘要:通过对奥宝复合肥与三大肥料、侧深施肥的不同基肥施用量与常规施肥的对比,探索侧深施肥的最佳施肥量。
结果表明:奥宝复合肥常规侧深施肥最高产量627kg/亩,比对照增产10kg,增产1.6%,三大肥料常规侧深施肥最高产量为626.3kg/亩,比对照增产16kg,增产2.6%。
在氮肥、磷肥、钾肥相同含量的情况下最佳侧深施肥的是奥宝复合肥常规基肥减量20%。
关键词:水稻;侧深施肥;产量;研究前言侧深施肥技术能够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已经被广泛认可。
但受限于田间操作的难度,一直没有被大面积的应用;随着侧深施肥插秧机的出现,水稻测深施肥技术可以实现大面积的作业。
本试验力求通过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的对比,明确侧深施肥对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提升效果,为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寻求新途径。
1 试验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肥料生产用常规肥料:尿素含N 46%,磷酸二铵含N 18%、含P2O5 46%,硫酸钾含K2O 50%。
奥宝复合肥:含N 13%、含P2O5 17%、含K2O 15%。
1.2 供试品种空育131,主茎11片叶1.3 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设在前进农场科技园区,土壤类型为白浆土,前茬作物为水稻,秋翻地,肥力中等。
1.4 耕作栽培管理亩施肥量:磷肥6公斤、40%硫酸钾10公斤、尿素9公斤。
(1)基肥:氮肥总量的30%、磷肥的100%、钾肥的60%。
(2)蘖肥:氮肥总量的30%,在水稻返青后(四叶期)立即施入或在插秧后3~4天及时施入。
(3)穗肥:氮肥总量的40,钾肥总量的40%。
水层管理:全生育期采用浅、湿、干灌溉,灌溉水层3—5厘米。
1.5 试验设计和安排采用小区对比试验,设16个处理,不设重复,单排单灌,池埂为土埂,小区面积48m2(3m×16m)。
三大肥料(尿素、二胺、钾肥):处理1:尿素、二胺、钾肥常规用量。
处理2:尿素、二胺、钾肥常规用量减量5%。
邳州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探析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民们也在不断探索更加高效、科学的种植方法。
邳州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种植基地之一,其中水稻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邳州的农民采用了一种新的插秧侧深施肥技术,本文将对这种技术进行探析。
一、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原理插秧侧深施肥技术是一种将肥料直接插入土壤深部、与水稻根系接触的肥料施用方式。
传统的水稻肥料施用方式是在水田中匀布肥料,而插秧侧深施肥方式可以将肥料深入到水稻根系附近,更有效地利用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
具体来讲,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可以提高肥料与根系的接触面积,使肥料更容易被吸收,同时还能减少肥料直接进入水中的浪费,达到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插秧侧深施肥技术的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合适的施肥器材,通常选择锄头形状的肥料施放器、侧深肥施仪等。
2.在插秧前,将肥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并将其放入施放器中。
3.插秧时,将肥料施放器插入地面,将肥料直接插入土壤深部(一般为15-20厘米)。
4.插完肥料之后,需要及时的针对性浇灌水分,使肥料能够更好地渗入土壤深层,并保证作物正常生长需要的水分。
相比传统的肥料施用方式,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肥料利用效率高:将肥料深入土层,更加接近作物根部,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减少了浪费。
2.水资源利用高:侧深施肥可以减少肥料流失到水中,节约用水资源。
3.施肥方便:插秧侧深施肥可以在插秧的同时施肥,省去了施肥的额外时间,同时也可以减轻劳动量。
1.选择适宜的深度:不同的土壤类型深度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来施肥的选择。
2.吸肥根与肥料间距应当适当:距离过于接近肥料有可能会对吸肥根造成伤害,距离过远则会影响肥料的利用效率。
3.浇水时间应当得当:深肥施放需要及时的浇水,但是过于频繁的浇水可能也会影响肥料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插秧侧深施肥技术是一种非常高效、科学的肥料施用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Z h o n g f e i n o n g y a o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推广应用的,多年来,采取此项技术的水稻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与之相适应的栽培技术措施也越来越完善。
大量的实践证明,侧深施肥技术具有促进水稻前期生长发育、抗低温冷害、节约肥料,促进水稻增产增收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施肥措施,希望为水稻施肥提供参考。
一、应用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所产生的效果1、肥料利用率得到提高水稻侧深施肥是在插秧的同时实施的,边插秧边在秧苗的一侧开沟,将肥料以条状施入沟中。
肥料与秧苗的距离和深度均在5厘米左右,肥料集中在与秧苗根系比较近的耕层中,为秧苗吸收并利用养分提供了便利。
而且由于肥料相对集中,以较高的浓度存在于土壤中,使水稻吸收养分的速度快于常规施肥。
从施用氮肥的情况来看,采取侧深施肥技术14天以后,氮素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0%,远远高于常规施肥的30%。
从施用磷肥的情况来看,常规施肥由于深度较浅,易被土壤中的难溶物质固定,影响肥料的利用;而采取侧深施肥技术,将磷肥施于土壤深处,可以减少养分损失,使肥料利用率提高。
经测算,应用侧深施肥技术,化肥的节约率高达30%。
2、促进水稻前期生长发育寒地水稻前期的营养生长对水稻获得高产十分重要,是保证分蘖茎数达到计划数量的关键。
应用侧深施肥技术,在水稻根际氮的浓度上,比常规全耕层施肥高5倍左右,可使水稻前期因低温冷害等不利因素导致的营养缺乏问题得到缓解,而常规施肥难以解决此类问题。
侧深施肥的实践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水稻前期的生长发育表现良好,分蘖茎数多近32%,而且低位分蘖数量增加明显,为未来水稻的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3、使水稻提早进入生育期与成熟期应用侧深施肥技术,提高了养分的吸收与利用率,促进了水稻前期的生长,使水稻的分蘖期高峰期和结穗期提前出现,使水稻如期安全成熟得到了保障。
尤其是前期低温、冷水灌溉等较差条件下的稻田,水稻侧深施肥表现得更为突出。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的探讨水稻生长过程中,施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正确的施肥技术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而深施肥技术则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将对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进行探讨,包括技术原理、施肥方法、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等内容。
一、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的技术原理机插侧深施肥技术是指在水稻机插过程中,利用机械设备将肥料深度施入土壤,使其能够更好地与水稻根系接触,提高肥料利用率。
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提高肥料利用率:传统的施肥方式往往是将肥料直接洒在地表,容易受到粗放管理的影响,导致肥料损失较大。
而深施肥技术可以将肥料施入土壤深层,减少肥料流失和挥发,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2. 促进根系吸收:深施肥技术可以使肥料与水稻根系更好地接触,促进其吸收。
尤其对水稻的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疏松的地块,深施肥技术可以更好地供应养分,提高产量和品质。
3. 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深施肥技术可以减少肥料的溶解和流失,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同时也能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符合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的具体施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地块准备:在水稻机插前,对地块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平整土地、施肥覆膜、开沟等。
2. 施肥装置:选择适合的机械设备,在机插作业中进行深度施肥。
通常可以利用专门的深施肥器具,通过机械设备将肥料深度施入土壤中。
3. 肥料选择: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数量的肥料进行施肥。
通常可以选择有机肥、化肥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混合施用。
4. 施肥深度: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和根系发育情况,合理确定施肥深度。
一般来说,深施肥的深度可以在20-30厘米左右,以保证肥料与根系良好接触。
5. 施肥时间:通常在水稻机插作业的同时进行深施肥,使肥料能够紧密接触到根系,提高吸收效率。
经过实践验证,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在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节约肥料和水资源等方面效果显著。
2. 改善品质:充分供应养分可以有效改善水稻品质,提高稻米的外观质量、食味品质和加工品质。
简析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中寒地水稻是生长环境比较苛刻的一种,对土壤要求较高,同时寒地水稻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也比较大,因此科学施肥对于提高寒地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对于传统的化肥施用方式,侧深施肥技术在提高肥效、减少肥料浪费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下面将对该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侧深施肥技术是一种将肥料沿作物根系侧方深入土壤中施用的技术。
在寒地水稻的生长阶段中,由于冬季长时间的低温和融雪,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含量降低,因此在春季播种前或者冬季沉淀期间行侧深施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
通过侧深施肥技术可以降低氮素、磷酸盐等肥料在土壤表面的挥发、渗漏损失,使肥料更好地被利用。
同时,侧深施肥还可以减少由于肥料滞留在土壤表面造成的光照、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不过,在实际的侧深施肥操作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选择适当的肥料类型。
在寒地水稻生长阶段中,氮、磷、钾是必备的养分元素,而肥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土壤性质和水稻生长需要进行合理的调配。
二、施用肥料数量的计算。
施用肥料数量需要结合土壤养分水平、水稻品种和生长周期等因素进行合理计算,并且需要对不同时期的施肥量进行合理的调配。
三、深度的掌握。
在施肥过程中需要控制深度,需要保证肥料沿作物根系侧方深入土壤中,并且需要注意不同养分元素施用深度的区别。
在操作侧深施肥技术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操作,灵活掌握施肥的时机和数量,才能更好地提高寒地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总之,侧深施肥技术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水稻机械侧深施肥技术水稻机械侧深施肥技术是一项以侧深施肥为前提,与培肥地力、培育壮苗、灌水管理、肥料选用、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选用等单项技术综合组装配套的栽培体系。
实践证明,水稻机械侧深施肥技术具有节肥、增产作用,可促进水稻前期生育、防御冷害、降低成本、减轻水质污染,是一项适于寒地水稻高产、稳产、降低成本的栽培技术。
一、水稻机械侧深施肥技术应用效果1.提高肥料利用率水稻机械侧深施肥是在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距稻苗3~5cm、深5cm的土壤中,肥料呈条状集中施于耕层,距水稻根系较近,利于根系吸收利用,由于肥料条施集中,在土壤中浓度较高,增加了吸收压力,使水稻吸收速度加快。
从氮素变化来看,侧深施肥在水稻插秧14d后0-7.5cm耕层的氮素占全耕层的80%,氮素利用率由30%提高到50%。
从磷的施用来看,如磷肥表施于氧化层,则与高价铁、锰等化合生成难溶性物质而被土壤固定,采用侧深施肥可将肥料施于还原层,减少了磷素的损失,因而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因此侧深施肥可节省速效化肥20%-30%。
2.促进水稻早期生育寒地水稻的高产稳产重要的是促进水稻前期营养生长,确保充实的分蘖茎数。
采用侧深施肥可使水稻根际氮素浓度较全耕层施肥提高5倍左右,可解决因低温、地冷、冷水灌溉、早期栽培、稻草还田等造成的水稻生育初期营养缺乏问题,这是常规施肥难以达到的。
实践表明侧深施肥水稻生育初期生长发育好,插秧后30d分蘖茎数较常规施肥多30%左右,且低节位分蘖明显增多,为确保分蘖茎数和穗的质量打下基础。
3.水稻生育期和成熟期提早采用侧深施肥可提高水稻前期生长量,即使在不良条件下也能促进肥料的吸收,最高分蘖期出现较早,出穗期略有提早,可确保安全成熟,在低温年份和三冷田(寒地、井水灌溉、山间地)表现尤为突出。
4.水稻无效分蘖少、抗倒伏影响水稻倒伏的主要因素有生长过旺、氮素过多、长期深水、病虫害等。
侧深施肥施用速效肥料,在水稻插秧后30d左右土壤氮素浓度降低,由于侧深施肥促进了水稻早期生育,确保了分蘖茎数和生长量,可及时晒田,所以易于控制倒伏。
简析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一种针对寒地水稻生长特点而设计的施肥技术,通过深度施肥,有效提高了水稻的肥料利用率,促进了水稻的生长发育。
今天我们就来简析一下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寒地水稻的特点。
寒地水稻生长季节短,气温低,光照弱,土壤肥力较低,这些都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是寒地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
该技术主要是在水稻生长期间,将肥料从水田的侧面沟道中施入水中,让稻根在浅层土壤和水田中获取肥料养分。
这种施肥方式比传统的表层施肥更有效,可以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挥发,提高肥料利用率,为水稻生长提供更好的营养条件。
那么,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有哪些优势呢?该技术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
通过侧深施肥,可以将肥料直接施入水中,减少了肥料的流失和挥发,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这对于寒地水稻来说,特别是在肥力较低的土壤中,意义重大。
侧深施肥可以减少氮肥的损失。
在水田中,氮肥容易被水分冲刷走,造成氮肥的流失。
而侧深施肥将氮肥直接施入水中,减少了流失的可能性,保证了水稻对氮肥的充分吸收利用,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侧深施肥可以改善土壤肥力。
长期以来,传统的表层施肥方式会导致土壤中养分失衡,特别是表层土壤肥力下降。
而侧深施肥方式可以让水稻根系在浅层土壤和水田中获取充足的肥料养分,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侧深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水稻需要更多的养分来抵抗外界环境的影响。
通过侧深施肥,可以为水稻提供更多的营养支持,增强水稻的抗逆性,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
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改善土壤肥力和提高水稻抗逆性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在实际生产中,结合其它栽培技术,将侧深施肥技术应用到寒地水稻生产中,可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为寒地水稻生产带来更多的优势和机遇。
邳州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探析首先,什么是侧深施肥技术?它的作用是什么?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机插式拔秧机施肥时统一采用的一种施肥技术。
在机插式拔秧机的作业中,每穴施肥的部位有一层土墙,肥料施放在此处,通常称为“穴沿”。
而采用侧深施肥技术,是在穴沿施肥的同时,在每穴旁施深肥。
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侧深施肥可以增加水稻的生长营养。
施肥时间越早,水稻吸收的养分越多,长势也越旺。
因此,在一些水稻施肥有限的区域和土壤较差的地方,可以通过侧深施肥来补充营养,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其次,侧深施肥可以节约肥料。
在传统的穴沿施肥中,肥料营养比较容易流失,同时也浪费了一部分肥料。
然而侧深施肥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采用侧深施肥技术,可以在穴旁直接将肥料倒入地下,避免了营养流失和肥料浪费的问题。
最后,侧深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
在干旱季节,如果没有施好深埋肥料,容易出现水稻死亡的现象。
然而,通过侧深施肥技术,可以提高水稻根系的健壮程度,让其更加适应干旱环境,同时也可以增强水稻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第1步:选择合适的施肥机。
邳州水稻的机插式侧深施肥通常采用两行式施肥机,它可以同时完成穴沿施肥和侧深施肥的工作。
第2步:确定施肥量。
为确保施肥的效果,需要根据地块的土质、水稻的品种和生长周期等因素来确定施肥量和肥料种类。
第3步:播种前施肥。
在播种前,先将肥料施放在每一行的穴沿处。
不同种类的肥料也要施在不同的深度,一般为5~10厘米。
第4步:安装施肥机。
将两行式施肥机安装在机器上,并将它沿田间灌溉沟行进,以完成施肥作业。
第5步:进行侧深施肥。
在穴沿详施肥后,依次向每个穴旁施深肥。
具体施肥的量也要根据地块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6步:整合田面。
施肥完成后,需要使用万能耕田机重新整平田面,并将剩余的土料盖在穴旁施肥的肥料处。
与传统的穴沿施肥相比,采用侧深施肥技术可以达到更好的水稻生产效果。
然而,在施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根据地块的实际情况以及水稻的品种、生长周期等因素来合理安排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科技成果——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技术开发单位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成果简介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之一,全省有耕地2.2亿亩,全年粮食产量在1500亿斤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6000多万亩,是我国粳稻主产区之一,而目前水稻生产全程基本实现机械化,只有施肥环节还主要依靠人工撒施,而且需要撒施4-5次,劳动强度大,肥料利用率低,对水田周边水体污染严重,为解决这一农业难题,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引进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该项技术是将水稻基肥和孽肥在插秧的同时施入到距离水稻苗带侧5厘米深5厘米的位置上,减少1-2次,提高肥料肥料利用率,在减肥10%-20%的前提下,能够水稻产量不受影响,提升稻米品质,经过多年的示范推广,目前全省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应用面积近500万亩。
应用情况从2012年我省开始进行试验示范,经过多年试验示范,现全省应用面积近500万亩,2018年被列为农业农业部十大农业引领性项目之一,目前全国主要水稻种植都已经开始应用该技术。
减肥10%情况下,平均增产29.7公斤/亩,增产率5.8%;减肥20%情况下,平均增产15.9公斤/亩,增产率3.14%;减肥30%情况下,平均增产5.1公斤/亩,增产率1.02%。
实现了减肥不减产,达到了减少作业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收入的目标。
同时,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肥料流失减少,避免了肥料残留引起的土壤板结,尤其是增强了农民科学种田和环境保护意识,加快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
技术水平我站作为参与单位,获得2016-2018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技术要点(一)秸秆粉碎。
秋收时采用配备秸秆切碎或抛洒装置的水稻收获机作业。
秸秆粉碎长度5-10厘米为宜,均匀抛撒地表。
(二)旱整地。
秸秆翻埋,以翻地为主,旋耕为辅。
选择80-120马力拖拉机,配套3+1或4+1加强型翻转犁(加高犁柱,首铧幅宽30-40厘米)进行深翻作业。
简析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摘要】寒地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简析了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介绍了该技术背景及研究目的。
在详细介绍了寒地水稻的生长特点、侧深施肥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以及该技术的效果和应用前景。
在强调了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技术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深入了解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优势和潜力,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该技术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农业生产、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生长特点、原理、操作方法、效果、应用前景、重要性、不足之处、未来展望。
1. 引言1.1 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柱。
农业生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粮食、衣食住行等必需品,也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农业不仅是农民的生计来源,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也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稳定。
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生产力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2 简析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背景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在寒冷地区水稻生产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施肥技术。
在以往的实践中,传统的全田施肥方式在寒地水稻生产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施肥效果不尽如人意、浪费肥料、造成环境污染等。
研究者开始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施肥技术,侧深施肥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
背景中,寒地水稻生产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条件,如低温、短日照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什么叫侧深施肥?主要技术要点有哪些?侧深施肥(亦称侧条施肥或机插深施肥)技术是水稻插秧机配带施肥器,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秧苗侧位土壤中的施肥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可促进前期生育;肥料利用率高,施肥量可减少2 0左右;有利于防御低温冷害,省工、省成本;也可减轻对河川、湖水质的污染。
传统施肥传统的人工手撒肥,施肥量,水稻秧苗吸收肥料不均匀造成水稻高矮不一、结穗大小差异大,接影响水稻产量。
表面施肥损失大,施肥量高,利用率降低,用肥本高,加大投入成本,并且一部分肥料田里排走,含有肥料的水体到沟渠,严重污染生态环境。
测深施肥主要技术如下:(1)稻田耕作、整地深度最少在1 2厘米以上。
更层浅时,中期以后易肥。
水整地精细平整,泥浆沉降时间以3 ~ 5天为宜,软硬适度,手划沟分开,然后就能合拢为标准。
泥浆过软易推苗,过硬则行走力大。
(2)测深施肥要与追肥相结合,侧深施肥虽可代替基肥分蘖肥,但中后期追肥量不能减少。
侧深施肥部位一般为侧3 ~ 5米,深5厘米。
(3)调整好排肥量,保证各条间排肥量均匀一,否则以后无法补正。
在田间作业时,施肥器、肥料种类、转数、度、泥浆深度、天气等都可影响排肥量。
为此,要及时检查调整。
(4)不同类型的肥料(颗粒、粉状)混合施用时,应现混现施,止排肥不均,影响侧深施肥效果。
来源:网络。
种植技术-浅谈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一、技术概述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就是采用安装有侧深施肥装置的水稻插秧机,同步将基肥或基蘖同施肥施入到水稻秧苗的侧深部位,使肥料成条状施入地表以下能够减少常规撒施底肥的人工和肥量,降低生产成本,做到避免肥力流失,提高肥效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
目前,水田施入底肥的常规作业方式是全层施肥,就是在春整地(机翻地或水耙地)之前,用动力撒肥机或人力撒肥机将底肥撒入水田,再通过翻地或水耙地将底肥翻拌到耕作层内,期间肥料经过风吹、日晒、水泡,造成挥发和流失浪费的损失。
而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技术,能完全避免肥料因被风吹、日晒和水泡所造成挥发和流失浪费的现象,同时由于肥效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可以适当减少肥料的施入量(约10%)。
1.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相关要求。
(1)施肥位置。
肥料距离苗带的侧(横)向距离为5cm,施肥深度(地表以下)为5cm,肥料成条状,与苗带平行。
(2)肥料的选择。
优先选用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专用肥作为底肥;使用普通掺混肥或复合肥作为底肥时,应选用表面光滑、不易潮解、用手捻搓不碎、肥料密度在0.8克/cm3以上、各肥料成分密度均匀一致、直径在2~5mm球型或近球型肥料。
(3)耕地条件。
要求做到“整平、耙细、洁净、沉实”。
田块耕整深度均匀一致,地表高低落差不大于3cm,泡田后呈泥、水相间的花达水,称作寸水不露泥;土层下碎上糊,上烂下实;田面无残茬、无杂草、无杂物、无浮渣等;田面泥浆达到泥水分清,沉实而不板结,机械作业时不陷机、不奎泥,泥脚深度小于30cm。
田面水层深应在2cm左右的范围内,超过3cm的水深将影响肥料的掩埋深度,甚至使肥料流动而无法实现定位施肥。
地面硬度过软时,会因泥水涌动而使施过的肥料发生位移,出现肥料距离苗带过近或过远;过硬时,将使施肥部件难以入地,影响施肥深度和覆土效果,会造成施肥不均匀和施肥位置不正确的后果。
鉴别地面硬度是否适合插秧作业的方法:经过翻地、泡田、耙地、沉淀后的地块,以在田间露出的泥面上用手指划沟,观察泥沟复平的状况来确认沉淀的效果是否适合插秧。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年轻人很少从事农业,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耕地使用大型拖拉机,插秧使用插秧机,喷药使用植保无人机,收割使用收割机,晾晒有烘干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就剩施肥没有很好的农用机械。
植保无人机的载重量逐渐提升,一些种植户用来撒施,在作物生长期追肥甚至能精准追肥,主要问题在于电池。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受到重点关注与推广应用,能够驱动机械化播栽施肥一步到位,减少粗放撒肥的种植模式,节省成本,水稻高产高效,所以有着极高的探究与利用价值。
一、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概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将新型农机、专用肥料、与之相配套的农业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是施肥技术的重大革新,也是农业农村部在2018年确定的重大引领性推广技术。
水稻侧深施肥是在高速插秧机的苗厢前安装的机械化作业装置,将基肥或基蘖肥在插秧的同时施在秧苗根旁附近,离侧根3~5cm,深度4~5cm。
由于肥料埋入土壤中,肥料在秧苗附近,等秧苗返青后肥料能快速被吸收,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不同,它肥料相对集中,肥料浓度高,微生物不易获取,脱氮少,肥料被利用率较高。
侧深施肥水稻从茎数变化与常规施肥比,从分蘖初期起分蘖即明显增多,有效分蘖结束期和最高分蘖期都提前,为了防止侧深施肥的水稻初期旺盛生长,中后期衰落,在水稻生育的中后期根据大田水稻生育叶龄情况,结合大田水稻长势长相要及时施用占氮肥总量10%的调节肥和占氮肥总量20%和占钾肥总量30%~40%的穗肥。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减少了肥料的使用量,而且还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并且降低了环境污染。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机械播种或插秧机插秧的同时侧深施肥技术与传统施肥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势:第一,肥料由人工撒施转变为机械深施,改变人工撒施不均匀的施肥方式,能更精准、均匀施用。
第二,肥料选用颗粒状的缓释肥,养分释放缓慢,水稻生长期可以不追肥或穗肥看苗追肥,能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
第三,肥料改深施在稻种或稻根旁边,不容易流失,方便水稻通过根系吸收养分,显著提高肥料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