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鱼中毒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98.00 KB
- 文档页数:11
有毒动物之河豚中毒
有毒成分:河豚毒素,对热稳定,煮沸、盐腌、日晒均不能破坏。
以卵巢毒性最强,肝脏次之。
中毒机制:河豚毒素是神经毒素,可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引起局部刺激作用,还作用于神经系统,阻碍神经传导,引起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麻痹,严重者脑干麻痹,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危及生命。
中毒特征:春季多发。
发病激素而剧烈,潜伏期短,起初感觉手指、口唇、和舌有刺痛,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伴四肢乏力、肢端麻痹和眩晕。
重者全身麻痹、瘫痪。
急救治疗:尚无特效解毒方法,以排出毒物和对症处理为主,改善呼吸循环功能。
预防:新鲜河豚需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放血、去内脏、去鱼头、扒皮后反复冲洗去血污后,经专职人员检定合格后方可食用。
预防河豚鱼中毒(一)分布地区及生长习性河豚鱼因含有河豚毒素而引起食物中毒。
河豚鱼中毒引致死亡的事件在我省沿海地区时有发生。
河豚鱼的有毒成分为河豚毒素,以卵巢和肝脏毒性最强,肌肉和血液中也少量含有河豚鱼毒性随季节变化有差异,春季毒性最强。
(二)中毒临床表现发病急,潜伏期0.5~6小时,先感觉手指、口唇舌尖麻木或有刺痛感,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并有四肢无力、口唇、舌尖、肢端麻痹,进而四肢肌肉麻痹,出现身体摇摆、行走困难,甚至全身麻痹、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三)急救处理无特效治疗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
河豚鱼中毒的病死率为40%-50%,中毒死亡通常发生在发病后4~6小时,最快的可在发病后10分钟死亡,如超过8~9小时不发生死亡,则预后较好。
(四)预防措施河豚毒素耐热,家庭烹调方法难以将毒素去除。
预防河豚中毒的关键,首先是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禁河豚鱼非法上市,市民如果发现市面上有非法售卖河豚的情况,可以拨打当地工商部门电话。
其次,作为消费者,须学会辨认并不进食河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省绝大部分的河豚毒素中毒均以进食河豚为主,但含有河豚毒素的食物不止河豚一种,既往也发生过食用云斑裸颊虾虎鱼引起河豚毒素中毒。
最近,卫生部也通报了浙江地区发生食用织纹螺引起的河豚毒素中毒事件。
(五)案例案例一:2012年8月3日上午,遂溪县江洪镇鱼贩从遂溪县江洪港贩运鲜河豚鱼到纪家镇海昌村和官长村销售,8月3日中午,村民进食河豚鱼后陆续有人出现头晕、口舌手指发麻、四肢无力等症状,合计有18人发病,其中一人抢救无效于当天15:40死亡。
案例二:2012年7月8日,瑞安市人民医院开始陆续接到食用织纹螺中毒的患者。
25岁的瑞安人项小姐是第一个就诊的。
当天项小姐从温州市龙湾区海城街道社门菜场买了1斤织纹螺,全家人一起吃了,她吃得最多。
大家很快感觉到了头晕恶心,于是赶紧去了医院。
涂女士也是从社门菜场买的织纹螺。
河豚中毒
河豚鱼是一种海洋鱼类,全球共有一百多种,我国约有40种,其中常引起人中毒的主要有星点东方豚、豹纹东方豚等。
河豚鱼的毒性是由其体内的河豚毒素引起的。
河豚毒素的化学名叫氨基全氢间二氮杂煮,为剧毒物质。
不同性别、不同鱼体部分以及不同季节,河豚鱼所含毒素的量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卵巢和肝脏含毒素量最多,故毒性也最大,其次是肾脏、血液、眼、腮和鱼皮等处。
多数品种的新鲜洗净的鱼肉可视为无毒。
但鱼死后再贮藏一段时间,鱼肉可染有毒素。
春季为雌鱼的卵巢发育期,卵巢毒性最强,再加上肝脏毒性也在春季最强,所以春季最易发生河豚中毒,夏、秋季雌鱼产卵后,卵巢即退化而令其毒性减弱。
河豚毒素是一种非蛋白质、高活性的神经毒素,微溶于水,易溶于醋,在出介于3~6时稳定,pH大于7时易被破坏,对光和热极稳定,100℃时6h不能将其完全破坏。
河豚肉用浓度为2%的碳酸钠溶液浸泡24h,洗净后可视为无毒。
河豚毒素进入人体后可抑制神经细胞膜对Na离子的通透性,从而阻断神经
冲动的传导,使神经麻痹。
潜伏期一般为0.5~3h,主要中毒症状表现为:初期面部潮红,头痛,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继而感觉神经麻痹,如嘴唇、舌体、手指麻木、刺痛,然后出现运动神经症状,如手、臂、腿等处肌肉无力,运动艰难,身体摇摆,舌头麻木,语言不清,甚至因全身麻木而瘫痪。
严重者可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呼吸困难,以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基于河豚鱼的剧毒性,国家规定禁止出售或食用河豚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