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及模型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80.33 KB
- 文档页数:11
J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报告 目录 J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报告............................................................................ 1 1.1吉林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发展阶段 ........................................................................................... 1 1.1.1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准备阶段 .............................................................................................. 1 1.1.2 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 2 1.1.3体系发展阶段 ...................................................................................................................... 2 1.2 吉林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 3 1.2.1 农业气象观测体系建设现状 ............................................................................................. 3 1.2.2 农业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设现状 ..................................................................................... 4 1.2.3 农业气象情报体系建设现状 ............................................................................................. 5 1.2.4 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现状 ..................................................................................... 6 1.2.5 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 8
气象行业标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导则》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
2022年10月28日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正式下达给国家气象中心(气法函(2022)33号),项目编号B-2023-012,为约束类标准。
2.起草单位本标准由国家气象中心负责起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山东气候中心、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杭州市气象局、农芯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协助起草。
3.主要起草人及所做工作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何亮、郭安红、侯英雨、赵春江、吴华瑞、张蕾、刘维、王纯枝、姜月清、陈金华、董智强、袁小康、朱兰娟、缪祎晟、朱华吉、郭旺,具体分工见表Io4.主要工作过程(1)前期工作基础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主要从事国内外作物产量预报与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评估的研究与业务服务。
近10年主持科技部、财政部、中国气象局科研与业务建设项目达50余项。
单位主持完成国家标准《农业干旱等级》和气象行业标准《农业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文件格式》、《农业气象数据库设计规范》、《卫星遥感冬小麦长势监测图形产品制作规范》等制定。
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技术层面,构建分作物分灾种站点和格点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
基于智能网格天气预报数据、作物发育期监测预报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形成了“分作物、分灾种、分区域”的近20种全国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格点产品。
基于气象数据、作物发育期观测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标模型,构建1981年以来17种与作物相关的农业气象灾害历史和实时个例库,为农业气象灾害分析预警提供客观产品支撑。
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流程方面,初步构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流程。
2022年期间,国家气象中心与省级农业气象业务部门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与农业农村部共享农情监测和灾害预测信息;双方根据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区域大小和程度适机启动预警,经过国省气象农业部门分析会商和相关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制作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风险预警产品制作后,通过国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布,此外,产品还通过华风影视、涉农企业部门、网站、APP等多媒体渠道进行传播。
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与应对措施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气象灾害常常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及时有效的预警和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对于保障农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一、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干旱干旱是一种长时间降水不足导致土壤水分缺乏的气象灾害。
它会使农作物生长受到抑制,叶片枯黄、凋萎,甚至死亡。
在干旱地区,农作物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水分供应,根系无法正常吸收养分,生长发育迟缓。
例如,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干旱是较为常见的气象灾害,一些耐旱性较差的农作物如水稻,在干旱时期就难以生长。
洪涝与干旱相反,洪涝是由于短时间内降水过多,河流泛滥或者排水不畅造成的。
洪水淹没农田会直接冲毁农作物,使农作物倒伏、被泥沙掩埋。
长时间的积水会导致土壤通气性变差,根系缺氧,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像南方的一些水稻产区,在雨季如果遭遇强降雨天气,就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低温冻害低温冻害主要发生在气温骤降的季节。
当温度低于农作物所能承受的临界温度时,农作物细胞内的水分会结冰,冰晶会破坏细胞结构,导致农作物组织受损。
在北方的冬季,果树如果没有做好防寒措施,很容易遭受冻害,影响来年的产量。
对于一些喜温的蔬菜,如辣椒、西红柿等,春季的倒春寒也会对其生长造成严重危害。
台风沿海地区的农业经常受到台风的威胁。
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可以摧毁农作物的枝叶,折断茎杆,甚至连根拔起。
台风引发的风暴潮还可能淹没沿海的农田。
例如,东南沿海的一些省份,在台风季节,大片的甘蔗田、香蕉园等可能会遭受重创。
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气象监测系统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系统是预警的基础。
这个系统包括气象卫星、地面气象站、雷达等设备。
气象卫星可以从太空对地球的气象状况进行宏观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大面积的气象异常情况,如台风的生成、移动路径等。
地面气象站则负责对当地的气温、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精确测量。
雷达能够对降水等天气现象进行实时监测,提供更精细的气象信息。
这些监测数据会被汇总到气象部门的数据库中,经过分析处理后,为预警提供依据。
基于GIS的平利县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摘要:利用平利县历年气象灾害数据、气象资料和GIS系统,根据气象灾害评估原理和方法,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载体暴露度和脆弱度、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确立平利县暴雨、大风、低温、干旱、高温、雪灾等6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以此提升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各方面的损失。
关键词:平利县;气象灾害;风险区划1、研究区概况平利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介于北纬37°37′- 32°39′、东经109°- 109°33′之间,东邻湖北竹溪县,南接重庆市城口县,西连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北靠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市,居陕、鄂、渝三省交界处,属典型的省级边关县。
县城距安康市中心城区76公里,距省会西安市453公里,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下辖11个镇137个村6个城市社区,总人口23万。
2021年,平利县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4.07亿元。
平利县是中国名茶之乡,平利在唐代就被列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乾隆年间平利三里垭毛尖成为贡茶。
目前全县有茶园20万亩,茶饮产业年产值超过了10亿元,有三家茶饮企业获得欧盟认证、5家获得有机认证,“平利女娲茶”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秦汉古茶”恢复创新在平利,被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泰斗陈宗懋先生称之为“丝路瑰宝”。
平利县也是中国绞股蓝的原产地。
全球发现的13种绞股蓝属植物中,平利就有7种。
绞股蓝有提高免疫力、保护心血管、降低血脂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被医学界誉为东方神草。
平利现有绞股蓝基地5万亩,“平利绞股蓝”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和“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网民喜爱产品”。
2、数据来源以及数据处理用于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资料主要包括:①基础地理数据:平利县1∶50 000分辨率的DEM数据、行政区划图、水系湖泊图、土地利用分布图。
农业气象灾害预防对策分析农业气象灾害预防对策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农业气象灾害成为威胁农民生产与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干旱、洪涝、高温、低温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对农作物和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制定并实施科学的农业气象灾害预防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农业气象灾害预防对策的制定需要有系统的气象监测和预警机制。
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加强对气象数据的收集和监测工作,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
在发现灾害风险时,需要快速向农民传递相关信息,以便他们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同时,通过建立气象调查预警系统,将气象专家与农业技术人员紧密结合,共同制定应对策略,提供预防灾害的指导。
其次,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设,为农民提供经济保障。
农业保险可以在农作物遭受自然灾害或气象灾害时,为农民提供相应赔偿,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政府可以通过引导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产品,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保险购买,以提高农业生产风险的抵御能力。
第三,推广气象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农民的预警意识与应对能力。
通过智能手机、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向农民传递气象预警信息,提高他们对气象灾害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灾害防治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应对灾害的基本技能,提高应对能力。
此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多种农作物、畜禽品种的种植养殖,降低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风险。
通过农业产业多元化,可以有效降低对单一品种的依赖性,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效的农水系统,提高农田的抗旱排涝能力,减少因气象灾害而导致的农作物减产。
最后,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防与应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通过深入研究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预警机制,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为农业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还应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预防与应对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应能力。
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现状和发展趋势作者:刘东超张忠波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10期摘要:对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分析最早起源于国外,分析主要集中领域是重大自然灾害与经济方面,而对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却相对较少。
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是对灾害规律进行研究对灾害区划、灾害管理以及灾害风险进行预测的重要基础。
本文对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引言:农业气象灾害是对农作物产量与质量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每1年因为各种气象灾害所导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相等庞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非常巨大。
特别是近年来,极端气候天气增多,使得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都呈现上升趋势,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巨大威胁。
因此,需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评估。
一、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现状分析农业上的气象灾害,是当前中国农业产生严重破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农业气象灾害所对农业所产生破坏程度,主要是根据农业灾害性气象的量化体系进行评估的。
而当前我国学者通过多种变量的控制方式,经过多次试验以及对农业气象灾害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渐渐形成一种以农业为主要的对象的灾害性气象的量化指标结构,并且以此作为整个评估的基础,建设起一些与农业气象性灾害评估相关的数学模型,促进了我国气象性灾害问题的评估的发展。
我国的农业气象性灾害的评估已经从定性评估逐渐转化成为量化的评估。
而其中对于主要的农业气象性灾害,比如寒潮、暴雨、台风、干旱以及洪涝等,都被列入到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体系之中。
当前国内以及国外主要评估农业气象灾害的程度的指标,主要是人类的社会所造成的各项财产以及物件的损失,折算后的经济损失,以及有关农作物的产量损耗等。
而我国流行的评估方式主要有综合模型式的评估、作物模型式的评估以及灾害风险式的评估。
1、农业气象性灾害的综合模型评估综合模型式的评估,主要所考虑到的因素比较多,包括了受到农业气象性灾害的地区生产力水平状况,以及所种植的相关农作物的抵御气象性灾害的能力、农作物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敏感程度,以及农业气象性灾害的强度、受到气象性灾害的农作物面积等。
农业自然灾害的统计分析及灾害损失评估体系的构建邹帆;邹若郢;鲁瑞正【摘要】对1978-2008年间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以2008年为例,统计了该年度5类主要农业自然灾害的分类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近年来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分布情况、中东西部地区灾情、抗灾能力的差距,最后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对灾害损失评估体系做了初步的构建.【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8)005【总页数】4页(P9-12)【关键词】农业防灾减灾;自然灾害;灾害损失评估体系【作者】邹帆;邹若郢;鲁瑞正【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43农业自然灾害是指影响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和对农作物收成起破坏作用的自然灾害。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并有群发和诱发其他灾害等特征。
长期以来,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常常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对农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如何预防和治理自然灾害,建立有效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减少农业损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对我国历年来农业自然灾害的受灾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灾害损失评估体系的重要性以及评估方法。
1 农业自然灾害的统计分析1.1 近年主要灾种分析对农业防灾减灾措施的研究首先建立在对灾害种类和影响程度的认识上,表1和图1显示了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受灾面积年份分布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多数年份遭受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均为旱涝灾害,可以说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农业危害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其出现的时间和地区都比较集中,危害程度很大。
南方一般发生在5~6月,北方7~8月。
我国旱涝灾害一般分布于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均每两年都会发生一次大的旱涝灾害,但目前也有向山区、高原延伸的趋势,如2010年上半年在西南各省发生的特大旱灾和洪涝灾害。
农业保险行业农业风险评估与保障方案第一章:绪论 (2)1.1 农业风险评估与保障的意义 (3)1.2 农业保险行业概述 (3)第二章:农业风险类型及特点 (4)2.1 自然灾害风险 (4)2.2 市场风险 (4)2.3 技术风险 (4)2.4 政策风险 (5)第三章:农业风险评估方法 (5)3.1 定性评估方法 (5)3.2 定量评估方法 (5)3.3 综合评估方法 (6)第四章:农业保险产品设计 (6)4.1 保险产品类型 (6)4.2 保险产品条款设计 (7)4.3 保险费率制定 (7)第五章:农业保险风险防范与控制 (8)5.1 风险防范措施 (8)5.1.1 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 (8)5.1.2 加强农业保险宣传教育 (8)5.1.3 建立农业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8)5.1.4 提高农业保险产品创新 (8)5.2 风险控制策略 (8)5.2.1 实施风险分散策略 (8)5.2.2 加强风险审核与评估 (8)5.2.3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8)5.2.4 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管理 (8)5.3 风险转移机制 (9)5.3.1 建立再保险机制 (9)5.3.2 发展农业保险互助合作 (9)5.3.3 摸索与保险公司合作模式 (9)5.3.4 建立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 (9)第六章:农业保险理赔与补偿 (9)6.1 理赔程序 (9)6.1.1 报案 (9)6.1.2 现场查勘 (9)6.1.3 核定损失 (9)6.1.4 理赔申请 (10)6.1.5 审核理赔 (10)6.2 补偿标准 (10)6.2.1 保险金额 (10)6.2.2 保险责任范围 (10)6.2.3 损失程度 (10)6.3 补偿方式 (10)6.3.1 现金赔偿 (10)6.3.2 资产置换 (10)6.3.3 技术支持 (10)6.3.4 贷款贴息 (11)第七章:农业保险政策与法规 (11)7.1 政策概述 (11)7.1.1 政策背景 (11)7.1.2 政策目标 (11)7.1.3 政策措施 (11)7.2 法规体系 (12)7.2.1 法律法规 (12)7.2.2 政策文件 (12)7.3 政策与法规的实施 (12)7.3.1 政策实施情况 (12)7.3.2 法规执行情况 (13)第八章:农业保险市场运作 (13)8.1 市场主体 (13)8.2 市场竞争格局 (13)8.3 市场发展策略 (13)第九章:农业保险国际合作与借鉴 (14)9.1 国际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14)9.1.1 国际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14)9.1.2 国际农业保险市场规模 (14)9.1.3 国际农业保险产品类型 (14)9.2 国际农业保险经验借鉴 (14)9.2.1 支持政策 (14)9.2.2 保险产品设计创新 (15)9.2.3 保险市场运作机制 (15)9.3 我国农业保险国际合作 (15)9.3.1 加入国际农业保险组织 (15)9.3.2 学习借鉴国际农业保险经验 (15)9.3.3 加强国际农业保险技术交流 (15)9.3.4 推动农业保险国际市场拓展 (15)第十章:农业保险发展趋势与展望 (15)10.1 发展趋势 (15)10.2 发展机遇与挑战 (16)10.3 未来展望 (16)第一章:绪论1.1 农业风险评估与保障的意义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摘要:在人们的普遍思维里,农业是靠天吃饭的。
一年风调雨顺,农业就有好的收成,反之就会出现低产甚至农作物绝收,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气象与农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了解气象知识可以适当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通过对气象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精准的分析,让气象为我们从事的农业生产服务,将会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基于此,对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生产;影响引言:农业气象灾害是由于天气变化引起自然灾害而引发的农业灾害事故。
农业气象灾害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损失性,因此要积极防御农业气象灾害,妥善采取相关对策。
我国农业生产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大量土地被闲置浪费,并且对环境的破坏也非常严重,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损耗,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对农业生产进行改革,提高农产品种植效率,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成本,促进粮食增产,实现“绿色”增长。
1农业气象精准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农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水资源,而水资源获取最主要的途径则是当地的天气状况。
农业生产从业人员能否及时掌握近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对整个农业生产活动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全面掌握天气状况,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农业生产效益。
掌握农业气象精准服务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能够加强农民对农业知识和气象知识的了解,使农业生产和农业气象精准服务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农业生产部门开展特色的农业气象精准服务流程,构建卫星遥感精准气象服务站,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气象服务,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和农民服务,为农业生产和转型提供强强有力的支持。
2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灾害性天气不仅在短期内对农业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恶劣的灾难性天气会给农业生产带来长期伤害。
基于大数据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们给生命、财产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降低其影响,基于大数据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应运而生。
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前预警和防范灾害,还能为灾害后的救援和重建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一、大数据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获取和存储数据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大数据涵盖了海量、多样、高速和价值密度低等特点,包括气象数据、地理数据、人口数据、经济数据等多个领域。
这些数据为我们更准确、全面地评估自然灾害风险提供了可能。
例如,气象卫星和地面观测站收集的大量气象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气候变化趋势、风暴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数据,能够揭示出哪些地区更容易受到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影响;而人口普查和经济统计数据则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而评估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大数据的来源与类型1、气象数据气象部门通过气象卫星、雷达、探空仪等设备收集的气温、降水、风速、气压等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预测台风、暴雨、暴雪等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地理数据包括地形高程、坡度、坡向、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城市、道路、农田等人文地理要素。
这些数据有助于分析灾害的潜在发生区域和可能的传播路径。
3、遥感数据通过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获取的图像数据,可以监测地表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变化、水体分布等情况,为评估干旱、森林火灾等灾害提供信息。
4、社会经济数据如人口密度、GDP 分布、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数据,用于评估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
5、历史灾害数据以往发生的自然灾害的记录,包括灾害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强度、损失情况等,为预测未来灾害风险提供参考。
三、基于大数据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1、数据挖掘与分析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