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唯识宗三性三无性思想及其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三类境三性三无性—唯识名词瑜伽学派将心、心所,所缘的尘境(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的相分),分为三类,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1.性境:性,是体性的意思。
性境就是真实的境界,是由体性种子所生的境(赖耶种子所生)。
例如前五识所攀缘的色、声、香、味、触五尘,以及第八识所缘的种子、根身、器界三种境,都属于性境。
好比说,我们眼前所看见的树、耳朵所听闻的钟声等,都是实境,都是由真实的种子所生,来自于阿赖耶识的"现行"。
2.独影境:由意识妄想、颠倒认识而生起的境,只有影像相分。
此境并非真实存在的影像,它无能生的种子,亦无所托的本质,是有情心识想象而有的,只是一种幻觉,是第六意识的作用。
又可分为二种:“有质独影”:如闭起眼睛,遐想古剎晚钟、湖光山色。
这在心理学上,只是一种实有物的影像重现;“无质独影”:属于一种幻想、幻相,如龟毛、兔角等的假想境。
3.带质境:所缘是有实体的性境,但所呈现的影像,不是所缘性境的本质,而为妄情所支配,是兼有性境本质和主观妄情。
例如:作梦时的五境,朦胧昧略,就是带质境。
这也是第六意识所缘的境。
三性三性,就是三种自性。
是依"有"的观点来说。
1.遍计所执性:凡夫由于妄情的驱使,对于因缘所生的假法,妄起实我、实法的迷执(执有、执无、执常、执空)。
好比说,有人怕蛇,见绳而误以为蛇,绳本非蛇,但以妄情迷执计度,遂误以为蛇。
2.依他起性:依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世间万法,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本无体性,必须依靠其它诸缘和合而成,其本身并无实体。
所以宇宙中的万法,远至外太空、山河大地,近则个己的衣物,乃至身心,无非都是阿赖耶识(种子)所生起,这些万象都是依我人过去世所造善、恶业,所造漏、无漏业而"异熟"生起的,因此名为依他起性。
论述“三性三无性”之思想一、三性三性,是唯识学的核心命题,也是唯识理论的特质所在。
全面、正确地理解三性思想,对学习唯识乃至全部佛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切法都离不开三性,因此要学会以三性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认识诸法。
何谓唯识?唯有三义差别:一简持义,简是简去的意思,就是否定遍计所执的我法二执,因为这是根本没有而为妄情所计执的;持是持取义,就是肯定依他与圆成二性是有的,因这两者一个是依他缘生的识相,一个是圆成真实的识性。
二决定义,就是于缘生世俗法中,决定有二空的真理,因真不离俗,反之,二空真理的胜义法中有缘生的事相,因俗不离真。
三显胜义,就是借心识的活动,有主体及附属就是心所,而识不说心所是因识的功能殊胜及范围广故。
识的定义是了别,了谓知觉,别谓别境即了知别别不同的差别,所以名之为识。
总观唯识思想,可说是包罗万象,但都超越不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旨趣。
并以此来表诠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
把事物的染净、真妄等性相,都归结于人的认识思想范畴。
因此,唯识性相就是万法的体性,为更明了地阐明其义理,唯识学用肯定和否定两种方式来说明“三性”和“三无性”。
所谓三性,即遍计所执性(迷妄性),依他起性(缘生性),圆成实性(真实性),这是唯识学所肯定的说法。
唯识派主张,一般人普遍认为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是实有的,都是虚妄分别造成的,人们妄执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是实有,认为宇宙万有(法)和“我”(起主宰作用的灵魂)都是独立实有,有自性,这就是遍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又作因缘相、依他性,即指圆成实性又作第一义相、真实相,依他起的真实之体(真如)遍满一切法(圆满),不生不灭(成就)、体性真实者,故称圆成实性由各种因缘所生起之法。
圆成实性顾名思义,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就、真实的体性,也就是真如法性。
圆满显示其体周遍,成就显示其体常住不灭,而真实则表示其体真实不虚。
遍计所执与依他起,依他起是虚妄分别,为世俗谛,是“有“法,二者非不异,一切法虽是依他起缘生,但不是真有实有,常识上以执我法为实,不知因缘生法依他起性空。
略论唯识三性哲学本文以略论唯识三性哲学为题,旨在揭示唯识三性哲学的基本思想,并对其进行系统的阐释和分析。
唯识三性哲学,也被称作唯心变动论,是印度古典哲学的重要内容,隶属于唯识主义的学派。
它的主要思想是:认识论上的客观实体是三性,即未受识别的空间、时间和理论;所有曾受识别的客观实体都是在它们之上的变化,并将识别退缩到神秘的原初空间中。
唯识三性哲学的基本概念有三个,即空间,时间和理论。
空间是指所有客观实体及其关系的组织形式;时间指的是其变化的持续时间;理论是指所有客观实体及其关系的印度哲学的解释。
唯识三性哲学的基本假设是,所有客观实体都是在空间、时间和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唯识论”的构想。
唯识三性哲学的主要思想之一是“俱有的”论,即客观实体与空间、时间和理论“俱有”,而它们均是无限的。
这一理论被称为“联合复原”,对有机物和非有机物都有着重要意义。
唯识三性哲学的另一主要思想是“未已”论,即客观实体在受识别之前就存在了,它将客观实体归结为未受识别的原初空间。
唯识三性哲学还强调客观实体之间有无限的互动,它们会产生新的客观实体,并经历一系列的变化。
唯识三性哲学的基本思想重点在于:存在的唯一原则是无限的空间、时间和理论,所有客观实体都是在它们之上的变动;客观实体受识别之前就存在,它们之间有无限的互动,而客观实体之间的关系则是一个有机的体系。
一方面,唯识三性哲学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其哲学思想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唯心变动论,深刻地影响了印度传统哲学的发展和变异;另一方面,唯识三性哲学也极大地影响了印度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当时印度社会的领域。
总之,唯识三性哲学是印度古典哲学的一种重要内容,唯心变动论是其主要思想。
它牵扯到“俱有的”论、“未已”论以及客观实体之间有无限的互动,并对印度传统文化及西方哲学形成了深远影响。
唯識觀的意義楊維中南京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在印度佛教中,接續中觀學而出現的中期大乘佛教教派,其名稱是“瑜伽行派”。
“瑜伽”意譯應該是“相應”,是一種類似於禪定的修行方法。
而佛教的“瑜伽行者”則是以“唯識觀法”為核心而“轉識成智”成就佛果的佛教修行者。
瑜伽行派遵奉的經典傳譯到中國之後,在唐代形成了一個宗派,通稱為“法相唯識宗”。
與其他宗教的信仰方式相比較,佛教是最重視“心靈解脫”的,“心淨則國土淨”的精神純淨之道,即便不是絕無僅有,也應該說是無與倫比的。
而佛教所講的“觀心法門”,以中觀學言之,核心是“中觀”;以天臺宗言之,核心是“圓頓止觀”;以華嚴宗言之,核心是“妄盡還源”;以南宗禪言之,核心無疑是“頓悟”;而以唯識宗言之,核心就是“五重唯識觀”。
可以說,在“觀心”修證上,唯識宗儘管常常以“唯識觀”或“唯識性”表達,但根本方向與“觀心”(甚至“禪定”)是一致的。
從其本質上說,“唯識觀”固然是一門修行成佛的法門,但退一步就世間的凡夫而言,“唯識觀”也是一門深入分析眾生心理結構及賢聖境界的理論,其理論闡明了通過怎樣的修行途徑而達至究竟的佛果。
因此,也可以說,“唯識學”也是一門最有深度的心理學,一門思辨性很強的特殊形態的“哲學”。
將唯識學的宗旨貫徹于修行實踐層面則有兩大法門:一是“五重唯識”的觀法,二是“唯識五位”的修行位次。
這一解脫修行法門與五種姓的佛性論、種子熏習說以及轉依的四緣說等等,相互貫通。
其中所貫注的成佛之機須內因、外緣齊備的觀念,與隋唐佛教其他宗派只注重“心解脫”而不論外緣的理念相比,更為重視主觀、客觀二者皆須同時變革,具有更為積極的意義。
從古以來,人們都以唯識為難治之學。
也有一種觀念認為,創立于唐代的唯識宗三代不傳,成為絕學,似乎說明唯識觀念在中國佛教中影響不大。
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
首先,如許多論者所指出的,日常生活中流行的“心意”、“意識”、“習氣”、“熏習”、“現行”等等語詞,追根究底,都來源於唯識學。
有与空——论三性与三无性有与空——论三性与三无性济群法师2010年元旦,为复旦大学禅学会学员所讲(顶礼济群法师)三性代表了唯识宗认识世界的三个层面,也是整个唯识理论的建构基础。
所谓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
在唯识宗,性和相的概念是相通的,又称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
通过三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空与有的真相,获得中道的如实智,从而摆脱生命中的一切迷惑。
一、”空“、”有”两宗的差别我们知道,中观和唯识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两个思想源流。
中观以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为依据典籍,论曰:“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二谛是通过二分法(对立法)认识世界。
所谓世俗谛,即凡夫认识的世俗世界。
所谓胜义谛,即圣贤体认的诸法实相。
这个实相就是空性,就是圆成实,并非一般人所能认识,惟有具备空性慧才能通达。
但我们也不必气馁,因为这一能力是众生本自具备的,只是被无明遮蔽了,不曾产生作用。
修行所做的,正是开启这一蒙尘已久的智慧,由此体认空性。
对于空性的表述,中观和唯识有着不同侧重。
中观讲空性,偏向用空来表述,故称空宗。
但这种空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空无所有,而是超越空和有两边的。
唯识讲空性,偏向从有来表述,故称有宗。
但这种有也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实实在在的有,同样是超越有和空两边的。
所以空性是非空非有的,无论说它是空或有都会落于一边,是片面而不完整的。
除了对空性有不同表述外,中观和唯识的主要区别还体现在对现象世界的分析。
对于现象世界,中观称之为世俗谛。
唯识宗则分为依他起相和遍计所执相两个层面,将缘起现象和呈现在认识上的影像作了区分。
我们看到桌子,看到房子,看到世间万象,其中都包含着这样两个层面:一是缘起现象,一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影像。
我看到的你们也是同样,一是缘起现象,也就是你们的五蕴身,属于依他起相;一是你们呈现在我认识上的影像,也就是我所看到的你们,属于遍计所执相。
作者: 纯一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10-22页
主题词: 三无性;唯识学;圆成实性;自性;胜义谛;中观学派;纯一法师;依他起性;成唯识论;所缘缘
摘要: 三性与三无性作为唯识学派剖示存在问题的三个概念,是唯识宗立教的基本原则之一。
从思想渊源上看,存在问题向来为佛教所重,人生的痛苦即源自对存在理法(依他起)的无知,由此追寻到般若、中观时代,始发现最高的存在(胜义谛)根本不在我们认知的范围内,凡为我们所思所想的存在都是空。
然而,何以在我们的心识上又呈现为有?由有而空,主体如何认识?这些问题都非中观学派所能解答(或不屑解答),唯识学派的继起,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分析存在的性质,替各种存在找出何以呈现之根。
纯一法师以此为题,用唯识学本义对此作了疏理、剖析式的工作,并列了一些图表加以说明。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宗承法师在印度主导大乘佛教思想的有二个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以龙树、提婆的思想为主;研究客观世界,提出八不中道,以悟缘起证入性空为目的。
二是唯识学派,以无着及世亲的思想为主,研究主观真理,提出三性三无性思想,以断遍计、了依他、证圆成为目的。
「唯识」,就是不离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一切都是识的产物。
每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在精神和思想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见闻觉知,就是主观能动性缘起变化的一种作用。
我们生存在现实的世间里,常觉得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宛然呈现在自己的面前,但这却无一不是自心上所现起的似境影像而已,「世界是意识的表象」,我们根本亲缘不到事物的真实特征,只是内心自变自缘。
因此,唯识学主张「唯识所现,心外无境」。
人一看到「心外无境」,马上就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佛教讲「唯心」是否定客观存在。
其实不然。
佛教不重视客观世界,但不否定客观世界。
因为客观世界不能直接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的人生大问题。
了脱生死,证入涅盘,全凭自心修习,要靠主观能动性不断去努力,才能证到涅盘胜境。
客观世界是我们的共相,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埸所,提供每一个人一期生命果报体的资生物具。
根据缘起性空的原理,客观世界也是众缘和合而成,剎那生灭,迁流不住,当体即空。
正如《金刚经》所说:「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经文中之「一合相」就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根本就没有单一存在不变的个体,所以是缘起而性空。
只因人们迷不知此理,对缘生如幻的现象界产生一种实有的观念,以为是离识而有,驱役自心,随外境而转,光凭自己的见闻觉知,攀缘一切妄境,将之坚执为实有,劳虑飘绵,造诸业因,受大苦恼。
略谈对三性思想的认识心悟内容简介:三性思想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作者在将三性思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三性与中道、唯识的关系,以及悟入三性的方法和它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中道作者简介:释心悟,比丘尼,闽南佛学院第六届届毕业生。
前言三性思想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
三性概括了整个佛法,如太虚大师所著的《唯识总抉择谈》,即是用三性的思想来抉择大乘佛法三个体系的。
他说:大乘三系中的中观宗般若思想,是立足于遍计所执性,因中观宗破而不立,横扫一切,故专讲空;唯识宗是根据依他起建立的,故专讲有;真常唯心系讲真心、如来藏,故立足于圆成实。
由此说明三性包括一切佛法。
三性思想不但总摄一切佛法,而且是对宇宙万有一切法的总结和归纳。
宇宙万法森罗万象,佛法中常以不同方式予以概括和说明。
如《瑜伽师地论》讲七百六十法,《百法明门论》讲五位百法,《俱舍论》讲五位七十五法,还有诸经论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这些都是对一切法的归纳。
此三相揭示了一切法的现象和本质,具体显示了杂染和清净,真实与虚妄,生死和涅槃给我们开辟了怎样除去执著,体见真如的一条修证道路,可谓是别具一格的示教方法。
佛法要义,释尊本怀均以三性摄尽无遗。
下面谨将三性的内容、关系、有无及断证等分别加以阐述。
一、三性内容三性亦称三相,即指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而言。
所谓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假相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即是说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起,无有实体,只不过是随着有情妄识分别执著名言概念,假立的我法自性或说假我,或说实我,或说有色,或说无色等我法差别,乃令世间有情随起言说。
凡迷众生,不了缘生幻相,事事执著,处处愚迷,这一味计执的我法之相就是遍计所执相。
如看到一支笔,就认为它是实有存在的,进而又分别它的好坏,是张三或是李四的等等,对这支因缘和合的笔作种种差别寻思和错误的判断,由此随境而转,这就是凡夫的遍计所执相。
1试论唯识宗三性三无性
宽见
绪论
三性乃印度唯识学派之重要主张,我国法相宗之根本教义。
谓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从其有无或假实之立场分成三种,称为三性。
说明三性之各别为‘无自性空’之道理,则称为三无性。
系以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为根据而说者,为印度唯识学派所主张,后来成为我国法相宗根本教义之一,亦为华严宗等所采用。
三性又作三自性、三性相、三种自相、三相等。
此三者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者略称遍依圆。
三无性又作三种无自性性、三无自性或三种无性等。
三者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何谓三性
所谓遍计所执性①者,遍计为‘周遍计度’义。
所执是指对象。
即于因缘性诸法,不能看到其本然的真相,而浮起主观的、虚妄的揣度,加上我法的妄执所现的对象。
若加以细别,则有能遍计、所遍计与遍计所执性三重。
能遍计,谓意识遍对客观的事物,起实有的计度,即主观的迷情。
所遍计,谓被能遍计的意识所周遍计度的客观对象。
遍计所执性,谓由能遍计心现于所遍计之上的实有妄境。
所谓依他起性②者,‘他’指因缘而言。
一切有为法都是依因缘而现起的。
即心心所法必具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与所缘缘四缘,色法则须依因缘与增上缘二缘。
既是依因缘和合而存在,所以非固定的实有,而是如幻假有的法。
然而,虽属假有,但与遍计所执性之仅现于妄情,且体性皆无之状况不同。
所谓圆成实性③者,圆为圆满,成为成就,实为真实义。
指遍满一切处而无缺减,其体不生不灭而无变异,且真实而不虚谬,为一切诸法实体实性的真如法性,亦即所谓依他起的根本体性。
为说明以上三性关系,《摄大乘论》以蛇绳为譬喻,说︰
于此悟入唯识性中。
何所悟入。
如何悟入。
入唯识性相见二性及种种性。
若名若义自性差别假。
自性差别义。
如是六种义皆无故。
所取能取性现前故。
一时现似种种相义而生起故。
如闇中
绳显现似蛇。
譬如绳上蛇非真实。
以无有故。
若已了知彼义无者。
蛇觉虽灭绳觉犹在。
若以微细
品类分析此又虚妄。
色香味触为其相故。
此觉为依绳觉当灭。
如是于彼似文似义六相意言。
伏除
非实六相义时。
唯识性觉。
犹如蛇觉亦当除遣。
由圆成实自性觉故。
④
如暗中有人怀恐怖之念,见绳而误以为蛇,此蛇现于恐怖之迷情上,系体性都无之法,此喻遍计所执性。
绳是因缘假有的,此喻依他起性。
绳之体为色、香、味、触等四尘,此喻圆成实性。
换言之,遍计所执性如绳上的蛇,只存在于对依他起性的谬见之上,是无实体的。
依他起性亦如依四尘所成的绳一样,只是现于圆成实性之上的假相,故观其实体,毕竟是无自性的。
要之,宇宙万有,不论色心依正,不分迷悟染净,皆是由因缘现起的如幻假有的东西。
然而,犹如波由水而起,绳依麻而存,此依他起的现象,不可无其实体,此即是圆成实性的真如。
因此,依他起性即现象,圆成实性是实体,现象法虽是差别、无常的、假有的,然而,实体是平等的、常住的、不变的,且是真有的。
只因我人被无始以来的我法妄执所蒙蔽,不但不能观照万有的实体,且对那无自性,如幻假有的依他现象,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此即遍计所执性。
所以,若藉修行的功力,空我法的妄执,离实有的计度,则能证知万有的如幻假有,依他起性的真相自然显出,而实体的圆成实性也会全然显现。
三性的关系,可以说是把宇宙万有从迷悟的见解作三方面的说明。
每一法,若从我人常情上说,是遍计所执,若从因缘所成上言,是依他起性,若从其实体上观,则是圆成实性。
倘拂去妄执,便知除依他起外无宇宙万有;若离开圆成实性的本体,亦无依他起法。
如此,圆成实性的真如与依他起法,相依不离,两者不异。
又,圆成实性为本体,依他起性为现象,一为无为不生灭法,一为有为生灭法,两者非一。
何谓三无性
三无性⑤,是‘三性’之对称。
具称三种无自性性,又称三无自性、三种无性。
指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皆无自性,是空。
《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云︰
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⑥《成唯识论》卷九释云︰
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种无性,谓即相、生、胜义无性。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
说密意言,显非了义。
谓后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
此即名为遍计所执。
为除此执故,佛世尊于有及无总说无性。
云何依此而立彼三?谓依此初遍计
所执,立相无性。
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
依次依他,立生无性。
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
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
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
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
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
如太虚空虽遍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
⑦
兹略释如次︰
(1)相无性⑧︰具云相无性性,又名无相性、诸法无自体相。
系依遍计所执性而安立。
遍计所执法,情有理无,犹如空华,体相非有,故名相无自性。
(2)生无性⑨︰具云生无自性性,又名无生性、诸法无生体性。
乃针对依他起性而立。
盖依他诸法乃托众缘而生,无定实之性,譬如幻事,故称生无性。
(3)胜义无性⑾︰具云胜义无自性性,又名无真性、第一义谛无自体相。
系依圆成实性而安立。
胜义,指殊胜之境,或殊胜之道理。
四种四谛中,第四胜义胜义谛即是。
此胜义(圆成实性),由远离遍计所执之我法而显,犹如虚空众色由无性而显,故云胜义无性。
结论
由以上三性三无性之说,而立‘非有非空’之中道,即三性具有不即不离之关系,其中遍计所执性是情有理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理有情无,故合三性而明中道,是为三性对望之中道。
又三性各具情有理无、假有实无、真空妙有(无相与真实)等性质,故设立每一性之中道,称为一法中道。
又观三性之存在为唯识无境,称为唯识三性观、三性观行。
即遍计所执性为虚妄之唯识性,圆成实性则为真实之唯识性;依他起性为世俗之唯识性,圆成实性则为胜义之唯识性。
说明观此三性之顺序、方法者,称为五重唯识观。
此外,悟入三性之顺序有遍依圆、依遍圆、圆依遍三种。
如上应知,三性三无性不仅是唯识宗的重要教义,更是我们依教起修唯识观的重要指导。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了知诸法是依他缘起如幻,于此幻法不应更起遍计犹如空华,当下即是圆成实性第一义谛,烦恼即成解脱,心得自在。
【注释】
①遍计所执性,梵parikalpita -svabha^va 。
②依他起性,梵para -tantra-svabha^va 。
③圆成实性,梵parinis!panna-svabha^va 。
④《大正藏》卷31,142c。
⑤三无性,梵trividha^ nih!svabha^vata^,藏n%o-bo-n~id med-pa rnam-pa gsum。
⑥《大正藏》卷16,694a。
⑦《大正藏》卷31,48a。
⑧相无性,梵laks!an!a-nih!svabha^vata,藏mtshan-n~id n%o-bo-n~id med-pa。
⑨生无性,梵utpatti-nih!svabha^vata^,藏skyeha n%o-bo-n~id med-pa。
⑾胜义无性,梵parama^rtha-nih!svabha^vata^,藏don-dam-pa n%o-bo-n~id med-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