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犯罪学研究热点问题透析
- 格式:pdf
- 大小:471.02 KB
- 文档页数:5
2023年度涉众型经济犯罪打处问题研究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犯罪嫌疑人通过欺骗、扰乱市场秩序、侵占他人财产等手段,实施了一系列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涉众型经济犯罪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有效打击和防范涉众型经济犯罪,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研究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打处问题。
经济犯罪现状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经济犯罪数量也在不断上升。
尤其是涉众型经济犯罪,危害严重,数量颇多。
在这些涉众型经济犯罪中,最常见的就是欺诈行为、非法集资、网络犯罪等。
并且,这些犯罪的手段、手法也日臻高超,不断凸显出跨界、跨境的特点,给打击和防范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治理现状目前,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打击和防范。
例如,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如《公司法》、《非法集资条例》、《电信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为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打击和防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基础。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联合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机制,由公安、工商、税务、证监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了合力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对策。
同时,加强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群众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认知和防范能力。
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些犯罪分子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犯罪时,使用的虚拟身份和虚拟交易,如虚拟货币等,难以被追查和定罪。
针对这些新形势下的犯罪行为,我国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尽快完善技术手段,提高反黑有验能力。
建议加强治理为了打击和防范涉众型经济犯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借鉴。
首先,加强刑事打处力度。
对于涉众型经济犯罪,应该加强刑事打处,并明确行业规则,加强行业监管。
第二,加强行政管理。
对于涉众型经济犯罪,一方面应实行更为规范的行政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应以治理内在矛盾为目标,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加强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和协作,形成社会治理预警机制,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积极推动涉众型经济犯罪打击和防范的协同性和高效性。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白领犯罪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作者:罗婷来源:《辽宁经济》2019年第11期〔内容提要〕随着我国新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领域犯罪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告别于传统的盗窃、诈骗,新型犯罪手段层出不穷,作为舶来品的“白领犯罪”这一特别身份,在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下呈现的姿态愈加错综复杂。
〔关键词〕经济白领犯罪企业家一、什么是白领犯罪“白领犯罪”最早由美国著名犯罪学家、社会学家萨瑟兰提出,他研究出的不同交往理论认为白领犯罪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习得的过程,这种过程同时被所处环境影响,当行为人身处一个犯罪圈的环境时,原本排斥违法行为、犯罪行为的人,在被环境影响、熏陶下,不知不觉就被影响,进而接受、认同职务行为中的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是正常的。
此研究随即引起了犯罪学、社会学、刑法学等众多学科学者的白热化探讨,并从多角度、多学科对白领犯罪进行了理论阐述,然而即便如此,白领犯罪的研究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白领概念也不够明确。
《中国百科全书》中将白领定义为:“西方社会对企业中不需做大量体力劳动的工作人员的统称,又称白领阶层。
”可以理解为,早期根据公司职位高低,以衬衫颜色划分,穿白衬衫一般多为领导,定义为“白领”,蓝衬衫多为普通工人,定义为“蓝领”。
这种划分在早期的发达城市随处可见,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社会快速转型这一阶段,国家、社会、企业的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等成为新兴白领。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党群组织负责人、企事业单位主要控制人、负责人,各知识领域的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也纳入白领阶层。
笔者认为,白领属于社会学概念,是对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集合,是指具有相对体面地位、较高文化程度,是以脑力劳动为主,如会计师、医生、律师、高级职员、管理人员、企业出资人、股东等。
该类群体掌握专业知识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并且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和不断提升,因此白领群体应当是动态、发展变化的。
中国犯罪问题研究这一研究案例引自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犯罪学家严景耀1934年在芝加哥大学撰写的博士论文。
严先生的这一研究是参与观察、个案研究与统计调查相结合的范例。
一、研究目的、意义及理论观点“本文试图以社会观点研究形成犯罪的过程。
通过对于犯罪的调查,观察他们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对于他们的行为的影响和关心等作文参考来研究中国的犯罪问题。
本文的研究是把犯罪作为一个人来看待的。
……犯罪即被看作是一个人,他的犯罪不过是他的行为的一方面。
派克认为“行文”就是一个人的自觉的个人的行为。
这种犯罪行为不一定是不道德的,但可能是被那个集体认为是“错误的”或“不受欢迎的”,或者是仅被集体中统治者所认为是犯罪的。
但是我们的行为,不管是正确的或错误的,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受欢迎的或不受欢迎的,都是社会决定的。
……人们的自觉行动总是经过对于社会情况的考察而决定的。
“情况”已经建立了,婴儿出生在这个集体中,他无力改变这些情况已适应他个人的想望。
个人的想望于社会的情况总是有矛盾的。
研究社会情况就是总结社会行动的经验,以维持集体的安定。
道德规范阻止人们追求享乐。
犯罪不是对作为社会情况的产物个人的部分的行为孤立地研究的,而是作为个人之间的社会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来研究的,用柯里的话说,是作为一个活的整体的情况来研究的。
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犯罪问题的目的是透过犯罪的表面现象探索犯罪者的冲动同环境的有效刺激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揭示犯罪者因社会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行为变化。
社会学者的假设是人类处于各不相同的社会集体中,不管他们之间有多少不同,但总是表现出那个集体的文化。
因为习惯与风俗、人格与文化、个人与社会,往往是同一事物的各个方面。
派克认为,个人与他所生存的社会的关系总是比他所设想的社会更为真实,比那即便是最早对这一社会感兴趣的人人士更清楚。
按照派克在他的《人的本质与社会秩序》一书中的说话:我们都知道个人与社会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说明犯罪不是个人问题,而是集体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犯罪发生原因及对策在任何一个社会,犯罪的发生都是不可避免的,其根源就在于人类社会中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各种社会矛盾。
当各种社会矛盾产生并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状态时,犯罪的发生就是必然的了。
现代犯罪学研究证明,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既不是单一的因素,又不是不分层次的多元性因素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由多种犯罪因素有机组成的原因系统。
犯罪原因系统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和变化的各种社会现象的总和,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社会管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因素。
1.经济原因在决定犯罪的复杂因素中,经济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和占主导地位的因素。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带来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由此导致不同的经济成分和不同利益主体在经济利益上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其次,分配方式发生的变化,使社会成员的收益差距增大,分配上的差距势必形成新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分配差距过大和不合理分配的问题,极易造成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不平衡,诱发各种社会问题;再次,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重大变化,决定了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也必然发生变化,这种广泛、深刻而又剧烈的社会变革对原有的一系列社会准则造成冲击,同时还造成社会个人化的障碍,造成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
2.文化原因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异质文化接触、碰撞就会产生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严重阻碍着人的正常社会化过程,会使人的社会化过程出现缺陷,这种缺陷,将导致一些社会成员出现越轨行为,甚至实施犯罪行为。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多元文化思想的涌入与传统民族思想文化的坚持不断发生冲突和撞击,影响和动摇着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变化,使人的社会化文化目标,社会化制度,社会化方式等发生缺陷,导致人们的行为发生偏差,即违法和犯罪行为发生。
此外,亚文化和文化垃圾(黄、赌、毒等各种反社会文化元素)是重要的致罪因子。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新型金融犯罪问题探究新型金融犯罪问题探究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给金融犯罪分子提供了更多机会,使新型金融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旨在对新型金融犯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加强对该问题的了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新型金融犯罪的定义及特点新型金融犯罪是指利用现代金融工具和技术手段,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财产、干扰金融市场秩序或损害金融机构利益的犯罪行为。
其特点主要包括:1. 高技术含量:金融犯罪分子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高科技设备等手段,实施犯罪活动,使其难以被察觉和打击。
2.跨境性:新型金融犯罪往往涉及跨国界的操作,通过虚拟货币、境外账户等方式进行资金的转移和洗钱,使犯罪活动更为隐蔽。
3. 高利益和低风险:相对于传统犯罪行为,新型金融犯罪往往利益巨大且风险较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参与其中。
二、新型金融犯罪的类型及案例分析1. 电信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冒充公安机关、银行、企事业单位等进行诈骗活动。
例如,某犯罪团伙利用技术手段获取银行客户信息,并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进行骗取资金的犯罪行为。
2.网络侵入:黑客利用漏洞或钓鱼网站等手段入侵他人计算机系统,窃取个人敏感信息或盗取财产。
例如,某黑客组织入侵某银行系统,窃取客户账户信息并转账至境外账户。
3.证券市场操纵:犯罪分子通过恶意收购、传播虚假信息、操纵股价等手段操纵证券市场。
例如,某上市公司高层人员非法操纵公司股价,获取巨额利益。
三、新型金融犯罪的原因分析1. 技术进步与犯罪工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犯罪分子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网络攻击、数据窃取等犯罪活动。
2. 监管不足:金融监管机构法律法规滞后,对新型金融犯罪手段缺乏有效监控和打击力度,使犯罪分子得逞。
3. 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市场本身存在风险,犯罪分子通过操纵市场等手段获取非法利益。
四、应对新型金融犯罪的对策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新型金融犯罪的惩治力度,并加强与国际合作,形成有效的法律协作机制。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刑事法律适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一些新的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对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围绕刑事法律适用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法律体系提供参考。
二、热点问题一: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实施与适用2017年11月4日,我国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该修正案涉及诸多方面,如增设新罪名、调整刑罚等,对刑事法律适用产生了重大影响。
1. 新罪名的设立与适用修正案新增了多项罪名,如“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
这些新罪名的设立,有利于打击新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
然而,在具体适用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新罪名的构成要件、犯罪主体和主观方面,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难点。
2. 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与实施修正案对部分罪名的刑罚进行了调整,如提高盗窃罪的量刑标准。
在适用修正案时,应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确保刑罚的公正、合理。
同时,要注意区分新旧法律的规定,避免出现重复处罚或遗漏处罚的情况。
三、热点问题二:刑法修正案(十一)中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修正案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如增设“自首情节”、“立功表现”等量刑情节。
这些规定有利于引导被告人悔罪、认罪,提高司法效率。
1. 自首情节的认定与适用自首情节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体现。
在适用自首情节时,应严格把握自首的构成要件,确保公正、公平。
同时,要注意区分自首与坦白的区别,避免出现滥用自首情节的情况。
2. 立功表现的认定与适用立功表现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手段。
在认定立功表现时,应充分考虑立功的性质、情节和后果,确保立功情节的公正、合理。
此外,要注意立功与自首、坦白等情节的区分,避免出现重复评价的情况。
四、热点问题三:刑诉法修改与刑事法律适用2018年10月26日,我国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犯罪调研报告犯罪调研报告引言:近年来,犯罪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犯罪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本研究选择了几个关键的犯罪类型进行调研。
本报告旨在分析犯罪的发展趋势、犯罪者的特征以及应对犯罪的措施,期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一、犯罪发展趋势1. 犯罪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公安部门的统计数据,过去十年中,我国犯罪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由此可见,社会治安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2. 犯罪手段与科技的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分子也逐渐借助科技手段来实施犯罪。
电信诈骗、网络盗窃等新型犯罪行为屡见不鲜,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传播性。
3. 青少年犯罪频发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一些青少年渐渐走上犯罪道路。
青少年犯罪不仅破坏了犯罪者自身的前途,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二、犯罪者特征1. 年龄和性别根据研究数据显示,男性犯罪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而且,在青少年和中青年阶段的男性犯罪率更高。
2. 社会经济地位犯罪往往与社会经济地位有所关联。
一些犯罪分子由于贫困和缺乏机会而走上犯罪道路;然而,也有一些高收入人群涉及到经济犯罪,这表明犯罪并不完全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限制。
3. 教育水平犯罪行为与教育水平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较低的教育水平可能导致缺乏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加了犯罪的风险。
4. 家庭背景一些犯罪分子来自不稳定、问题严重的家庭环境。
家庭暴力、父母不良的行为范例以及缺乏有效的监护等因素,都可能对犯罪行为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三、应对犯罪的措施1. 加强社会教育通过教育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
加强学校法治教育、开展社区矫正等活动,能帮助青少年远离犯罪。
2. 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法律制裁力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加强警察力量建设,优化执法技巧和手段,并配备现代化设备,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犯罪行为。
当前大学生违法现象的透析作者:文卫王欣来源:《老区建设》2009年第20期[提要] 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文章对其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违法犯罪;透析;建议[作者简介]文卫(1972—),男,宜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经济师;(江西宜春336000)王欣(1983—),女,南昌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音乐系教师,硕士研究生。
(江西南昌330046)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08YB160)研究成果之一。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步入转型期,高等教育也步入快速发展期,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的毛入学率急速提高,大学生人数剧增。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实际录取约600万人;到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数约629万。
但是,在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的同时,大学生的素质和行为模式却越来越良莠不齐。
近些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出现上升趋势,大学生犯罪的涉案范围也有所扩大。
一、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及特点(一)涉案范围扩大。
首先是大学生犯罪案件增多。
据权威资料显示,“文革”前五六十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并不突出,仅占20-30%,其中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占犯罪人数的60%,大学生犯罪上升为2.5%;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青少年犯罪呈现逐年上升之势,近几年来占到了刑事犯罪的80%,大学生犯罪也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17%。
其次是大学生犯罪类型呈多样化。
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类型主要有盗窃、暴力、性违法等。
(二)因心理异常而诱发的恶性事件增加。
欠合理的学校教育、家庭对子女的过度溺爱以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失衡。
特别是当这种心理失衡受到某种特殊刺激后,极易引发违法犯罪。
此外,大学生都正处于青春期,常常会争强好胜、思想偏激,从而易于冲动、易走极端、不考虑后果,结果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8卷第1期2008年2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 URNAL O F HUNAN IND USTRY POLY TECHN I CVol 18No 11Feb 12008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犯罪现象探析龙运初(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犯罪形势十分严重,形成大案要案突出、犯罪类型多样化、作案手段隐蔽化、组织化程度高且与腐败相联等特点,呈现出国际化、作案手段高科技化、黑社会形式的经济犯罪加剧等发展趋势。
文章针对我国目前经济犯罪的特点,提出了加强经侦队伍业务培训,提高侦办能力,加强情报资料收集和建立统一的经济犯罪情报资料信息网等预防打击对策。
[关键词] 经济犯罪;市场经济;预防打击对策[中图分类号] F014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004(2008)01-0074-02The Cr i m e Ana lysis of Ch i n a i n Curren t Econo m y S itua ti on sLONG Yun -chu(Journal of Hunan Radi o and Televisi o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Huna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 ound of econom ical gl oblizati on and s ocial refor m ing,the econom ic cri m es situati on of china is very seri ous 1Itf or m s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the big and i m portant case is p r om inent,that the type of cri m es diversifies,the method of com itting cri m es is con 2cealed,that the degree of the organizati on is very high and unitieswith corrup ti on 1It p resents the tendency of internati onalizati on,of high -technol 2egy cri m inal method,of aggravati on of the under world econom ic cri m es 1I n vie w of the econom ic cri m es characteristic of our country ,the article has p r oposed a series of counter measures,such as,enhancing the reconnaissance tr oop ’s p r ofessi onal training,shar pening the reconnaissance ability,strengthening intelligence inf or mati on collecti on and s o on establishing unified econom ic cri m es intelligence inf or mati on net w ork 1[Key words] econom ic cri m es;market economy;take p recauti ons against counter measure of attacking [收稿日期] 2008-01-07 [作者简介] 龙运初(1965-),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研究方向:政法。
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犯罪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犯罪问题逐渐凸显。
从传统犯罪向网络环境中的犯罪转移,使得社会学家们开始关注网络犯罪,并以社会学视角进行研究。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网络犯罪,并深入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方法。
首先,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形式,具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影响。
现代社会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同时,互联网为犯罪行为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无论是欺诈、盗窃、网络暴力还是色情交易,在网络空间都能迅速传播和扩大影响。
这就给社会学家提供了研究网络犯罪的契机。
其次,社会学家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网络犯罪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首先,社会经济的差距和不公平分配是网络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的社会中,一些人因为经济困难而选择参与网络犯罪来获得巨大的利益。
其次,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也给网络犯罪提供了土壤。
网络文化的无界限性和匿名性有时候会让人们迷失自我,在虚拟世界里追求刺激和满足,从而滋生出各种犯罪行为。
再者,社会学家还从社会控制和预防犯罪的角度对网络犯罪进行了分析。
社会控制是指通过法律、道德和社会约束来防止和制约犯罪行为的方式。
然而,网络犯罪的匿名性和跨国性给社会控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对于网络犯罪的预防,社会学家提出了加强教育与宣传、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国际合作等多种解决途径。
此外,社会学家还着眼于网络犯罪的受害者,提出了对受害者的支持和保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最后,网络犯罪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领域。
社会学家需要与计算机科学家、法律专家和心理学家等其他学科合作,共同研究网络犯罪的机理和对策。
此外,社会学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分析网络犯罪数据,并建立预警系统,进一步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
总之,网络犯罪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社会学家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社会结构、文化、社会控制等因素对网络犯罪产生了影响,同时对其进行预防和解决也需要跨学科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