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意义与用法(11--20)
- 格式:ppt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21
常见文言实词1.爱(1)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1)安全,平安谢庄遂安.(《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2)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3.被,读音一:bèi(1)被子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训俭示康》)——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遭受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史记•陈涉世家》)——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4.本(1)草木的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希望树木长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稳固。
(2)根本,基础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3)推究本源,考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5.鄙(1)边界,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蜀地的边邑有两个僧人。
(2)以……为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爱①喜欢 喜爱②爱护 爱惜 顾惜③吝惜④同情⑤爱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师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袁有守多惠政 民甚爱之《书博鸡者事》安①安定 安逸 安适②使……安③哪里④怎么⑤安慰6容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郭橐驼传》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前赤壁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时时为安慰 久久莫相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京中安不得身《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按①用手压或摁②压抑 止住③巡行 巡视④追究 查究项王按剑而跽曰 《鸿门宴》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 察看《廉颇蔺相如列传》拔①超越 超过②攻下③提拔④拔出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其后秦伐赵 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鸿门宴》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陈情表》是以先帝间拔以遗陛下《出师表》拜①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②拜谢③拜见 拜会④授予名位或官职⑤接受任命6拜上 呈上拜送书于庭 拜 行过叩拜礼 《廉颇蔺相如列传》若从君惠而免之 三年将拜君赐 拜 拜领 《秦晋殽之战》拜夫人于堂上《左忠毅公逸事》拜为上卿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诏书特下 拜臣郎中《陈情表》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南录后序》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陈情表》报①报告 告诉②回答 答复③报复④报答 酬谢⑤报效6通“赴” 到……去至军中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似报主知《促织》计未定 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老母已死 虽欲报恩将安归《苏武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未报秦施而伐其师《秦晋崤之战》孟尝高洁 空余报国之情《滕王阁序》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被①覆盖②表示被动③被子④遭受 蒙受未几 成归 闻妻言 如被冰雪《促织》同是被逼迫 君尔妾亦然《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公虽自信清约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久之 闻左公被炮烙 旦夕且死《左忠毅公逸事》倍①加倍②同“背” 违背尝以十倍之地 百万之师《过秦论》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悲①哀痛 伤心③思念 同情②眷顾④叹息 感慨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黄州快哉亭记》谓沛父兄曰 “游子悲故乡”《史记·高祖本纪》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北①北方②特指元军③向北④败逃 败逃的人⑤相背将军战河北 臣哉河南《鸿门宴》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阿房宫赋》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追亡逐北《过秦论》食人炊骨 士无反北之心《战国策》奔①跑②逃亡江出西陵 始得平地 其流奔放肆大《黄州快哉亭记》至京口 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本①草木的根②本来 原来③来源④探求 考察⑤抄本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予本非文人画土 甘受诟厉《病梅馆记》本无谋 又非亲属 何谓相坐《苏武传》有本者如是 是之取尔《诸子喻山水》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今存其本不忍废 道中手自钞录《〈指南录〉后序》彼①指示代词 那②他 他们③别人 对方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前赤壁赋》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师说》彼实构吾二君《秦晋崤之战》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孙子兵法》逼①接近 迫近②强迫 威胁细赡景状 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促织》我有亲父母 逼迫兼兄弟《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蔽①遮住 遮掩 掩护②掩饰 隐藏 蒙蔽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前赤壁赋》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毕①完 完成 结束②使……结束③全部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项脊轩志》六王毕 四海一 此处为完结 指为秦所灭 《阿房宫赋》卒廷见相如 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兰亭集序》便①有利 便利②(piáan)能说会道③就④合适因利乘便 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过秦沦》年始十八九 便言多令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7、表并①合并 吞并②并行 并列③一起 都 一并④并且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过秦沦》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武卧 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苏武传》两股间脓血流离 并虫不能行捉矣《促织》29、伯伯①排行第一 老大 伯父②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③古代一方的首领④同“霸”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陈情表》晋侯秦伯田郑《左传·僖公二十年》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桓公 五伯之上也《韩非子·难四》薄①微薄 薄弱② 逼近 靠近③轻视 ④(土地)贫瘠⑤与“厚”相对6浅薄不终岁 薄产累尽《促织》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陈情表》不薄今人爱占人《戏为六绝》薄田五十顷《三国志·诸葛亮传》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诗经·小曼》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陈情表》博①宽广 广博②换取 讨取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不如拼博一笑《促织》操①拿着②从事 担任③掌握 控制 操作④操守 品德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有成名者 操童子业 久不售《促织》津人操舟若神《列子·黄帝》虽贾人 有贤操《汉书·张汤传》长①长(与“短”相对) ②擅长③长久④一直 经常⑤生长⑥增长 成长⑦年长的人⑧列在首位的⑨年纪大 辈分或职位高⑩长久的 久远的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蒹葭》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二章》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非有能硕而茂之也《种树郭橐驼传》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兰亭集序》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训俭示康》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石钟山记》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鸿门宴》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师说》朝①朝拜 朝见 上朝②使……朝拜③朝代(朝廷)④早晨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过秦论》逮奉圣朝 沐浴清化《陈情表》朝歌夜弦 为秦宫人《阿房宫赋》诚①确实 的确②真心 真诚③如果 果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愿陛下矜悯愚诚 听臣微志《陈情表》诚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49、除除①台阶②去掉 清除③授官。
支付宝首页搜索“933314”领红包,每天都能领。
付款前记得用红包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B级(识记、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各种意义和用法。
(1)常见文言实词(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通假字(5)词类活用(6)偏义复词(7)兼词【粤考趋势】实词的考查绝大多数是常见常用的词语。
在2009年的12套高考试卷中,共涉及70个;其中“责”“拜”“徒”“诣”“致”均出现多次出现,单音节出现65次,双音节出现3次。
考生平时复习时,只注意《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用实词是远远不够的,常见实词应引起高度重视。
古今异义的考查,主要出现三种形式:①在考查实词中综合考查,如:广东卷的“悦服”、湖北卷的“羁旅”;②单独命题考试,如上海卷的“宾客”“观览”“衣冠”“东西”;③偶尔在文言翻译中综合考查,如2005年全国卷Ⅱ的“妻子”。
对于通假的考查也在对实词理解、翻译句子中得到体现,如2006年福建卷在考查实词时考到了“责-债”,在翻译中考到了“振-赈”“罢-疲”;2006年浙江卷在考查实词时考到了“属-嘱”;2004年湖北卷第11题C、D项考到“趣-促”“闲-娴”。
广东高考历年所考词语均在120个实词以内。
以单音节词为主。
【考点透析】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一)古今异义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
如:变化情况示例词义扩大范围扩大色(古:脸色;今:颜色)皮(古:兽皮;今:皮肤-表皮)病(古:重病;今:病)江(古:长江;今:江河)兵(古:士兵;今:军队-战争)义项增多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词义缩小范围缩小臭(古:气味;今:坏气味)金(古:金属;今:金子)丈人(古:老人;今:岳父)义项减少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怜(古:爱,怜悯;今:怜悯)词义转移涕(古:眼泪;今:鼻涕)偷(古:苟且;今:偷窃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走(古:跑;今:步行、行走)狱(古:案件;今:监狱)感情色彩变化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恨(古:遗憾;今:仇恨)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锤炼)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
常见文言实词(120个)A(2个)爱爱(爱不释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去来兮辞》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喜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怜惜、同情(爱民如子)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房宫赋》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苏武传》吝惜、舍不得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爱日惜力)安安稳(安步当车)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全(安邦定国)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苏武转》安逸、安乐(国泰民安)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安心郊境之内,民不安业《魏书·司马朗传》安放、安置(安贫乐道)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疑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苏武转》“沛公安在?《鸿门宴》疑问副词,怎么、哪里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B(6个)被被子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覆盖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霜雪《促织》蒙受、遭受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项羽之死》介词,表被动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东南飞》通“披”,穿、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倍背向、背着右倍山陵《史记·淮阴侯列传》通“背”违背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一倍,加倍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狱中杂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更加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本草木的根或茎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根源、来源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究其本源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乎《伶官传序》根本、基础的东西不若别置一所,为拔本塞源之道也《狱中杂记》本来的、原来的变其本而加厉《文选序》本来本自无教训《孔雀东南飞》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是无难,别具本章《狱中杂记》鄙边疆,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高考常考120个实词汇编1、爱·喜爱,宠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欢,爱好。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吝啬,吝惜。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爱慕,欣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通“(ài)”,隐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静女》)2、安·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全。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罗贯中《失街亭》)·安适,安逸。
然后得一夕安寝。
(苏洵《六国论》)·安抚,抚慰。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司马光《赤壁之战》)·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罗贯中《失街亭》)·疑问代词。
哪里,哪儿。
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养。
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3、被读音一bèi·受,遭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司马迁《屈原列传》)·覆盖。
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读音二p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司马迁《陈涉世家》) ·披散,散开。
被发行吟泽畔。
(司马迁《屈原列传》)4、倍·通“背”,背离。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司马迁《鸿门宴》)·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苏洵《六国论》)·越发,更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本·草木的根。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
盖亦反其本矣! (《齐桓晋文之事》)·本来。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高考成语和120个常见文言实词详解详释1.安:安分守己:安,安守。
安守本分规矩老实。
安土重迁:安:安心,习惯,安于。
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
形容留恋故乡。
安居乐业:安:安于;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
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
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
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
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
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安闲自得:安:安闲。
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安堵如故,安:安稳。
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
相安无事:安:安稳。
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安身立命:安身:容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
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
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计将安出:安:怎么,怎样。
如何制定计谋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2.爱:爱不释手:爱:喜爱。
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节用爱民:爱; 爱护。
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爱惜羽毛:爱:爱惜,珍惜。
羽毛:比喻人的声望。
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爱才若渴:爱:爱慕。
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爱财如命:爱:吝惜;舍不得。
吝惜钱财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样。
形容对钱财的贪婪、吝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3.被泽被后世: 被:覆盖。
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被褐怀玉,被,通“披”穿。
褐,泛指粗布衣服。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
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
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
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被发详狂: 被,通“披”披散。
披散头发,装作疯狂聪明反被聪明误: 被:表被动. 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坑害被灾蒙祸: 被、蒙:遭受。
指遭受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