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音乐家介绍——莫扎特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在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他父亲是出生在德国奥格斯堡的音乐家。
十八世纪的奥地利还没有脱离德意志联邦,那时候奥地利的统治者还戴着德意志的皇冠。
莫扎特接受奥地利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哺育,为奥地利启蒙运动的民族精神所鼓舞,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者之一;与此同时,莫扎特又把自己当做德国人,把德国当做可爱的祖国而引为骄傲——祖国这一概念,在他的心中是把奥地利和德国融为一体的。
莫扎特在家庭音乐气氛的熏陶之下,自幼就显出特殊的音乐才华:四岁起学习钢琴,五岁开始写作乐曲,八岁时已经有几首奏鸣曲和交响曲作品问世。
莫扎特的父亲在萨尔斯堡大主教乐队里拉小提琴,他的一本关于小提琴技术教程的著作,是他唯一的成就,除此之外,他的一生可说从未得志。
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他发现儿子早熟的音乐才能时,盼望儿子成功的心更切;于是,他带着六岁的莫扎特和莫扎特的十岁的姊姊,先后在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瑞士和意大利等国旅行演奏,获得很大成功。
这历时整整十年的旅行演奏,莫扎特被称为“神童”载誉全欧,但这同时也是他在苛刻的条件下,身心经受不胜负担的沉重劳动和考验的十年。
为了筹措必要的旅费,不管旅途的劳累,随时都要当众演奏;他的父亲为了宣扬孩子的天赋,竟异想天开地要求孩子按听众提出的条件演奏,如在用布蒙住键盘的钢琴上演奏,不经练习而视谱演奏技巧很难的乐曲;根据听众提出的低音即席创作曲调并根据所要求的调性即兴演奏;为歌唱家和长笛独奏家即席伴奏;在一个音乐会上全部演奏他自己的作品,而且每一次音乐会又往往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
像这样残酷的职业生活和劳动强度,使小莫扎特疲困不堪,旅途中几次得了重病,但这一段生活经历也有好处,那就是使莫扎特开扩了艺术视野——在凡尔赛听了著名教会歌手的宗教音乐合唱和管风琴演奏;在巴黎听了训练有素的交响乐队演奏的法国作曲家的新作,了解到旧宫廷歌剧同喜歌剧的斗争;在伦敦又接触了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神剧,结识了德国作曲家约翰·赫里斯齐安·巴赫;在佛罗伦萨、罗马和那不勒斯熟悉了各种类型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和意大利歌剧的特点;在波伦亚跟意大利音乐理论家马蒂尼学习对位技巧,才十四岁就被选为著名的波伦亚学院院士。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百科名片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
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
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
查看精彩图册中文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外文名: Wolfgang Amadeus Mozart国籍:奥地利出生地:奥地利萨尔茨堡出生日期: 1756年1月27日逝世日期: 1791年12月5日职业:作曲家代表作品:《安魂曲》,《牧人王》等目录莫扎特简介艺术生涯初露锋芒(1762年~1773年)成熟时期(1774年~1781年)维也纳时期人物生平展开莫扎特简介艺术生涯初露锋芒(1762年~1773年)成熟时期(1774年~1781年)维也纳时期人物生平展开编辑本段莫扎特简介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他的父亲里奥波尔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
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
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猝于维也纳,终年35岁。
其中最出名的歌剧是《费加罗的婚礼》和《唐璜》和《魔笛》。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毕生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7首钢琴协奏曲,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莫扎特简介莫扎特简介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A.WolfgangAmadeu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5岁。
奥地利作曲家,3岁会弹钢琴,六岁开始作曲。
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1791年莫扎特贫病交加在维也纳逝世,享年仅35岁。
莫扎特的主要代表作有: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TheMarriageof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G小调(K.550)第40号交响曲是莫扎特音乐中最受世人珍爱的作品,是超越了一切时代的纯音乐典范,整个音乐史上真正完美的杰作之一。
这首作品中,莫扎特使用了罕见的G小调,给人以凄凉之感,但首乐章的悸动式跃进的主题仍带有青春朝气。
第二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主题明朗、平和而抒情,但其中闪现的不安搏动的因素,隐含着忧郁。
小步舞曲节奏感很强,刚毅而严峻,同一般的小步舞曲大相径庭,三声中部舞曲旋律细腻抚人,犹如明媚的阳光。
末乐章的极快板充满狂热的幽默,其主题多少流露出悲剧意味,尽管第二主题是歌唱性的,但中间一段凄厉的和弦互相撞击,结尾收在阴暗基调的G小调上。
不想长大为什么就是找不到无邪的玫瑰花为什么遇见的王子都不够王子啊我并不期盼他会有玻璃鞋和白马我惊讶的是情话竟然会变成谎话为什么幸福的青鸟要飞的那么高为什么苹果和拥抱都可能是毒药我从没想过有了他还孤单的可怕我突然想起从前陪我那个洋娃娃不想长大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又笨又傻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我就会失去他我深爱的他深爱我的他已经变的不像他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我就会失去他我深爱的他深爱我的他怎么会爱上别个他不想长大为什么水晶球里面看不出他在变为什么结局没欢笑而是泪流满面我愿意在他回来前继续安静沉睡但他已去到别座城堡吻另一双嘴为什么对流星许愿却从来没实现为什么英勇的骑士会比龙还危险我当然知道这世界不会完美无暇我只求爱情能够不要那么样复杂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我就会失去他我深爱的他深爱我的他怎么会爱上别个他不想长大让我们回去从前好不好天真愚蠢快乐美好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我就会失去他我深爱的他深爱我的他怎么会爱上别个他。
“名曲欣赏”----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
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
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在西方音乐历史中,只有他被毫无疑问地公认为音乐界的旷世奇才。
莫扎特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
此外其作曲风格同时兼具旋律及艺术性,悦耳开朗,却又不失优雅,令其作品同巴赫贝多芬同一地位,亦能让人感受到音乐风格由巴洛克时期转向古典主义时期。
也因狂飙运动显露出早期浪漫主义曲风,直接预示了贝多芬式的英雄性音乐的出现。
他也是第一位公开脱离保护人的自由作曲家,使其人格备受后世音乐家敬仰。
其中最出名的歌剧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幼年时被誉为“音乐神童”,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毕生创作了754部作品,622部已完成,132部未完成,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7首钢琴协奏曲,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同时,他被认为是狂飙运动中第一个进入浪漫主义的音乐家。
他在晚期音乐中极大的扩张了音乐的深度,主要表现在其音乐主题突兀和不确定性,这种特征可集中发现在他晚年的三大交响曲中的《g小调第40号交响曲》(又称维特交响曲)。
而被公认为首次提出浪漫主义的交响乐则是其23岁萨尔兹堡时期的《第三十号交响曲》,最大限度的将叛逆和不羁的变幻旋律发挥到极致。
为《莫扎特传》设计名片摘要:一、莫扎特简介二、《莫扎特传》概述三、设计名片的元素四、名片设计过程五、成品展示正文:一、莫扎特简介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 阿马德乌斯- 莫扎特,生于1756 年1 月27 日,是一位来自奥地利的作曲家。
他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是古典乐派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莫扎特天生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父亲的教导下,他从小就开始了音乐的学习和创作。
二、《莫扎特传》概述《莫扎特传》是一部关于莫扎特生平的故事片,由米洛斯·福尔曼导演,默里·亚伯拉汉、汤姆·休斯克等人主演。
该片讲述了莫扎特从童年开始,在父亲的带领下,漫游欧洲,进行旅行演出的成长经历,以及他成年后的音乐创作和生活。
影片以莫扎特的传奇一生为主线,展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和对音乐的执着追求。
三、设计名片的元素在设计《莫扎特传》的名片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元素:1.影片的基本信息:片名、导演、主演、上映时间等;2.影片的主题:莫扎特的生平、音乐成就、旅行演出等;3.影片的视觉元素:电影海报、剧照等;4.影片的获奖情况:如奥斯卡、金球奖等。
四、名片设计过程1.确定名片的尺寸和材质:名片的尺寸一般为90mm×54mm,材质可选择纸质或塑料;2.选择合适的字体和颜色:字体可选择简洁、易读的无衬线字体,颜色可选择黑白或单色;3.布局名片元素:在名片上放置片名、导演、主演、上映时间等基本信息,以及影片的主题和视觉元素;4.添加影片的获奖情况:在名片上注明影片曾获得的奖项和提名;5.检查名片的完整性和美观性:确保名片上的信息完整,排版美观大方。
五、成品展示经过以上设计过程,我们得到了一张《莫扎特传》的名片。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及其作品简介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一主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变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数百部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
在交响乐领域,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音乐史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
莫扎特还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
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
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金色的童年和少年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莱奥波尔德•莫扎特是一个提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所着的小提琴演奏教程,不仅在奥地利和德国,而且在欧洲其他国家都享有盛名。
莫扎特从三岁时就显出了非凡的音乐天才,他时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
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年方四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父亲问他在乾什么,他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当他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看时,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这里写的一切是多么正确而且是有含义的啊!”莫扎特有着惊人的听觉和音乐记忆力。
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用父亲的朋友沙赫特涅尔的小提琴演奏,两天后莫扎特又在自己的提琴上练习。
当沙赫特涅尔再次上门时,莫扎特对他说,我现在用的小提琴比前两天奏的那把小提琴低八分之一个音。
沙赫特涅尔以为他在开玩笑,但莫扎特的父亲完全了解自己儿子,他请朋友把小提琴从家里取来,经校对后,发现莫扎特的判断完全正确。
莫扎特作品中反映出的时代性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6岁。
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
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
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
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在西方音乐史上没有什么谜语会比莫扎特的谜语更大,也更有意味。
莫扎特一生的作品洋洋大观,几乎涵盖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人们在惊叹于其所留有的作品两百多年来给予人类的震撼之余,无一例外的想探究其短短的35年生命历程中,不为人知的“戏剧”人生,无一不想在其生活过往的每一处角落挖掘到其音乐每一小节的出处。
无一不想在其生命过往的人群中找到其歌剧中每一个角色的音乐雏形。
但是人们无不怅然若失在维也纳叫做Duomo街5号的那个户主曾叫做莫扎特的居所前…… 很多乐评家再也找不到凌驾于各种“阿谀”概念之上的人间词汇了,宁愿把他放入神界,顶礼膜拜。
这位“天使”来到人间,手持着女人巧手编制的绿柳花篮,一路笑着从人们的身边穿过,采拾着人间属于人性,属于生命的美丽花朵,用音符将其逐一串起,再点缀在那个叫做“人类”的冠冕上。
“人类”疑惑——那是来自“天庭”的礼物吗?“天使”回答——那是经由我手,来自人间的礼物!是的,他的歌剧题材的世俗特征不是说明了这一点吗?那激昂的、灌满生命力的管弦乐序曲刚刚响起,通体烙上了“莫扎特”的印章,无论你在何处,都会立刻辨识其身份,认识的越是久了,越是对其真实“身份”不再怀疑。
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特点:西洋歌剧是西方音乐文化的瑰宝,带给人类的,是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可代替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作曲家,在艺术风格上又有着各自的不同,在演唱过程中对歌剧艺术特点的把握是歌唱者正确再现作品灵魂的必备条件。
所以要了解一个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应该从了解其作品的社会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入手。
一、莫扎特歌剧作品的社会性莫扎特的歌剧作品的社会性集中表现在他作品鲜明的时代性与世俗性中。
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都会带有其生活的时代的特性的不同层面,在莫扎特35年的生命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歌剧领域中不断地求索、前进。
1781年莫扎特毅然离开萨尔斯堡的大主教,怀着对自己的未来的憧憬、希望和信心独自来到维也纳。
18世纪后期的奥地利,正处于法国、德国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人的价值由才能和道德决定的意识开始取代出身限定。
开始被社会逐渐广泛的接受。
启蒙时代贵族的绝对权威意识已经逐渐开始瓦解,而平民敢于向贵族公然蔑视,正是戏剧走向世俗的基础。
莫扎特将世俗的欢乐和崇高音乐非常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费加罗的婚礼》就是莫扎特歌剧社会性的重要代表作,剧中描绘的故事发生在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对封建贵族阶层不遗余力的进行了揭露和讽刺。
注重体现原作的基本思想,通过仆役与贵族的对立,将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即:让已经消亡的农奴制度复辟还是让它彻底消亡戏剧性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女人心》的剧本虽然拙劣,内容无聊,情节胡闹。
但是却是人类社会主题——人类本性与道德规范的戏剧性较量。
莫扎特把人性中的随性性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激烈碰撞,以极为浪漫、优美的音乐气质展现在人们面前,既掩饰了剧本的不足,又让人类社会生活中这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意识形态以柔美的方式向人们娓娓道来。
让人们轻松于情节的诙谐之余,又将人们引入了社会性道德范畴的评说及思考;再如《唐璜》虽是反面人物,莫扎特肯定他充满生命力的激情及荒唐的执着,莫扎特没有抱着贬抑社会上这一新型人物的态度;以及选择《魔笛》这一童话题材的三流剧本,其故事虽荒诞无稽,但内容以善恶的两级分化和对真挚爱情的渴求为主线,既让人们获得大众化童趣的轻松快乐,又以庄严、崇高的宗教式神秘感将“大爱”主题弘扬出来。
莫扎特的音乐是通俗的,取材比较新颖,甚至是合乎时代的,是普通老百姓喜欢的故事,不回避的直接反映当时社会情况,揭露某些社会现象,他的歌剧最显著的特点是建立在一种平民的感情基础上,开创了一代歌剧的新风。
二、莫扎特歌剧作品的思想性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决定这一个人的思想意识。
起源于中世纪石匠和教堂建筑工匠的行会——共济会,在世界上可算是最大的秘密团体了,尽管屡屡遭到个宗教团体和一些国家的反对,最后终于延续了下来,并得到公开接受,这是因为共济会以互助为宗旨,强调道德、慈善原则。
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参加者必须是相信上帝的存在并坚信灵魂不灭的成年男子。
由此吸引了许多开明人士和知识精英,包括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弗兰克林。
莫扎特在1771年成为共济会会员,共济会的宗旨无疑灌注在莫扎特的思想领域中。
也是他关注社会现象,注重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来源。
是莫扎特用他的音乐将席卡内德的三流剧本《魔笛》捧入了歌剧圣殿,席卡内德也是共济会成员,据说他是为拯救自己的剧院恳请莫扎特创作这部歌剧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为弘扬共济会“大爱”精神受命而作的。
《魔笛》最重要之处是莫扎特在作品中深切表达了他的共济会的理想,《魔笛》的深切含义,是歌剧的情节是建立在真正的“爱”和它如何有助于“善”去战胜“恶”的主题上。
年轻的莫扎特毅然离开供养他的大主教,只身来到维也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这也鲜明的反映他要求个性独立,争取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因而,在莫扎特的歌剧中有许多反映个性解放及对自由生活向往的叙述。
启蒙时代贵族的绝对权威意识已经逐渐开始瓦解,整个浪漫主义艺术其实是一次全面的平民暴动,他浓烈的感情指向正式摆脱了贵族的虚假文化的羁绊而走向人性的解放。
在莫扎特的时代,虽然还没有这样清醒的意识,但在他的音乐中这种思想已经初露端倪。
这些我们在他的《费加罗的婚礼》中可以看到。
三、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性 1.莫扎特歌剧题材及音乐形式的的创新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莫扎特的个性全然在与音乐,他主张音乐是歌剧的结构基础,他是继格鲁克之后,给歌剧艺术注入了新鲜活力的重要人物之一,与格鲁克不同,他强调音乐在歌剧中的重要地位,他曾说“诗必须绝对顺从音乐”,这并不是说莫扎特的音乐脱离剧情,而是着重强调音乐在塑造人物形象及反映角色内心活动上的作用是巨大的。
他在以极为精妙的艺术手笔安慰自己和别人的同时,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位伟大的改革者了。
莫扎特的歌剧脱离了阉人歌手千篇一律的唱腔,突出了声音之间的对比,更真切的表达了歌剧角色之间的戏剧关系,在《后宫诱逃》中,莫扎特对曲式演变做了改革,采用新颖的和声法和那时还为人所陌生的独创的配器法,为剧情的需要,他还创造性的使用伴奏乐器,增加了乐队营造戏剧性效果的力量。
甚至用不同的音色来刻画不同的人物,此外,莫扎特在伴奏中对某个动机进行交响式的发展,借以推动戏剧的发展。
这两点我们可以在《唐璜》中唐璜怀抱吉他演唱的意大利式小夜曲《请到窗前来》和墓地的石像开口规劝唐璜的场景中清楚的看到。
他的歌剧旋律优美流畅,注重用音乐刻画角色性格与内心性格的表述,宣叙调也赋予歌唱性,从而使人声的部分更为动人。
由于莫扎特具有超乎于常人的音乐天赋,并能够大胆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因此,他的歌剧艺术表现力远胜于格鲁克。
在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中,除让人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轻松、活泼、幽默的同时,也通过歌剧中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音乐人物形象,创造出种种纵横交错的独特主导动机,着重人物心理戏剧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他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
他不需要借助古希腊的诸神的事迹进行回望,或用象征来表达思想身边的琐事在莫扎特的妙笔下就被寓以了深刻的内涵 2.莫扎特歌剧风格的综合性莫扎特的音乐有着真正的、切实的感情,并不刻意追求崇高,但同时他的音乐又有着非凡的崇高气质。
他的歌剧作品所涉猎的范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意大利风格的喜歌剧,德国风格的歌唱剧及正歌剧。
其中“情趣”代表意大利歌剧特点。
意大利歌剧带给莫扎特对于完美形式与优美声音的感觉;“知识”代表德国音乐特点。
总是笼罩着一层文学光环格鲁克式的格局创作带给莫扎特的是赋予幻想与诗意的自由精神。
而德国式的内心指的是莫扎特歌剧创作中反映出的深刻的民族性。
【结语】莫扎特的音乐是鲜活的,极具生命力的。
他用音乐将每一个人物的性格、身份、心志、思想、愿望、向往呈现在人们面前,他以“天使”的眼光置身事外,却透视其中,让人们陶醉在独属于人世间的情愫中,久久不忍离去….. 保罗•亨利•朗在他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有这样一段话“莫扎特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音乐戏剧天才。
他有这样特殊的地位,得益于他能以绝对客观的心态对待所有事物、所有情境和所有人物。
他不像贝多芬,期望企及最崇高的理想境界;他不像亨德尔,希望成为上帝的代言人。
对于莫扎特而言,每一种情境和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变成了音乐,他的整体概念具有纯粹的审美性质,而音乐是他的语言。
他以旷世奇才保持意大利音乐的古老优良品质,将其与德奥的超验玄想熔于一炉,体现了这个即将结束的世纪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