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建筑如何地域性
- 格式:pdf
- 大小:311.39 KB
- 文档页数:2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的地域性表达分析摘要:加强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的地域性表达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的地域性表达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住宅规划设计地域性表达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居住建筑地域性发展的局限和方向在居住建筑地域性的发展中,更多的表现为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和对传统建筑形式的当代借用。
物质生活的提高导致精神生活的需求多样化,无疑会引起建筑形式的某种程度上的概念化的形成和表现。
传统地方建筑形式的凝练、升华,形成形式上的转变,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使当代建筑中含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并与传统建筑有一定距离,且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但是,其本身在实践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和误区,主要表现为:(一)盲目跟风,攀比成风成功住宅作品的出现必然引起群起而效仿,不能形成自己的独有特点。
如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在全国许多城市住区中都出现,至今势头依旧不减。
在这些表现地域性的作品中不乏上乘之作,但也有许多是粗制滥造,对民众起到了误导作用。
(二)关注传统空间的表达,但对地域文化的人文关怀相对欠缺地域文化要想透过建筑来体现可谓深邃而复杂。
由于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展以及开放性的现代地域系统,造成二者均与外界进行互动,因此,只能从注重过程的角度来看待文化的发展和演进。
地域文化能否通过建筑的承袭来衡量,关键在于一个建筑的包容性、参与性达到何种程度。
( 三 )注重当地材料的运用,但对气候及节能的关注相对缺乏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恰当运用地方建筑材料是国内城市住区减少对地貌原态影响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处理原则,或者利用“对景”、“借景”等设计手法,使建筑形态与自然景观产生视觉上的联系,以此把自然环境利用成景观元素。
我国辽阔的疆域,气候特征的千差万别,探索各地域节地、节能的绿色技术、处理恶劣气候的相关措施等方面显得不足,特别是在倡导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今天,这个局限显得十分突出。
文化与地域特色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与传承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室内设计越来越注重将文化与地域特色融入其中。文化与地域特色在室内设计中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情感连接的体现。它们赋予空间独特的个性和氛围,并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然而,在体现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过程中,设计师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探讨文化与地域特色在室内设计中的意义、体现与传承方式,以及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关键词:文化;地域特色;室内设计;传承;体现 引言 在室内设计中,文化与地域特色的体现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设计师越来越注重如何将当地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使空间更具个性和归属感。然而,这一过程并非没有挑战。设计师需要面对文化碰撞、传统与现代的平衡、资源保护等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文化与地域特色在室内设计中的意义、体现与传承方式,以及应对问题的解决策略。
1.文化与地域特色在室内设计中的意义 文化与地域特色在室内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地域特色则承载着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将文化与地域特色融入室内设计,不仅可以赋予空间独特的个性和氛围,还能反映居住者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连接。通过体现文化与地域特色,室内设计可以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提升居住体验的质量。同时,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推动室内设计领域的多元发展和创新。因此,为了创造更具个性化和包容性的空间环境,对文化与地域特色的理解和应用显得至关重要。 2.文化与地域特色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与传承 2.1如何体现文化与地域特色 在室内设计中,体现文化与地域特色是通过多方面的设计元素和手法来实现的。可以从材料选择入手,选用当地传统材料或具有地域特色的材料,如木材、石材等,以展现当地的建筑风格和传统工艺。装饰元素也是体现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关键之一,可以运用当地民俗图案、传统纹样等来点缀空间,营造独特的氛围。另外,空间布局也承载着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表达,可以参考当地传统建筑的格局和布局方式,将家居空间划分出不同功能区域。此外,色彩搭配也是重要的因素,在室内设计中选择符合当地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的色彩搭配方案,能够增强空间的整体感和凝聚力。
建筑中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几点基本问题黄蔷薇(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42)摘要:结合建筑自身功能及建筑发展的本质,探讨了建筑中地域主义的内涵及外在表现,批判性的思考了建筑对文脉与地域的传承及创新,指出地域性与全球化并不冲突,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进步。
关键词:建筑,地域主义,全球化,批判的思考中图分类号:T U-023 文献标识码:A在建筑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从人类文明的初始就赋予了建筑其本身功能以外的含义,并且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认识到建筑的本质和它的系统结构时,认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主要社会功能和它的演变规律,对于我们这个时代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地探索并且发掘出体现这个时代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的生活各个方面只处于自己的地区的范围之内,远距离通讯旅行都是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范围以外,大家热爱着自己生存的土地。
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社会、工业、经济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和信息的发展影响了整个人类发展,全球化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首先建筑是有自己的灵魂的,是建筑师和当时工匠们的全部灵魂的体现,建筑师和工匠们的思想,技艺,深深地在他们的作品上得到体现。
但是建筑师的成长过程深深的烙上了这个地域的文化背景。
其次人是精神的动物,拥有个体的世界观及人生观,也就是自己的哲学观。
在建筑设计的因素中,建筑师或者开发者对建筑的哲学观是影响建筑形态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技艺等其他方面仅仅是形式的表达,只有渗透出思想的建筑才是具有生命力的。
比如说安藤忠雄住吉的长屋(即安藤的早期反映日本本土建筑与空间的哲学的作品),所以,今天讨论的问题就是客观因素的———地域主义和主观因素的———建筑的哲学观,它们是如何结合在一起来主导文明发展中的建筑设计实践,让我们批判的思考当今建筑的设计发展。
对于建筑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论,就是批判的思考。
什么是批判的思考,通俗地讲,批判性思考就是:对一切不轻信、不盲从、不屈服、不武断、不虚骄、不固定、不保守。
浅谈全球化对地域性建筑的影响徐志恒(新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8)【}青要]中国的她域.挂建藐蕴涵着巨大的创作潜力,我们要重新认识地瑚出与全球化的关系。
在全球化对地瑚睦建筑的影响之下。
认为中?国建筑既r要呋向琨卉Ⅵ匕叉要找回自已的传虢,b蹄她域艘b陕键闭建筑;全球化;地坳巨?…r i}¨|J????i。
,?j?…I r|j。
_、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是全球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价值体系走向—体化或单—化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技术,甚至文化都有一定的趋同现象,建筑也不例外。
全球化的现象,既是人类发展的一大进步,又起了某种负面作用。
有时它破坏了传统的文化,冲击了传统的建筑理论与思维方式,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存在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谳民族性和地域性与国际性的关系,未来的建筑领域应是—个趋同与多元化共生的新格局。
当然,建筑的。
全球化”不仅意味着建筑必须遵循某种。
统一。
的法则,更意味着建筑对。
民族性。
与。
地方性‘的尊重。
二全球化进程中建筑的趋同。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建筑避免不了会受到影响,全球化给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领域内国际规划师与建筑师的参与。
此外,城市空间与城市建筑的趋同性、传统城市和历史风貌建筑的大量灭绝也已经成为当代中围建筑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
0经济对建筑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使得发达国家曾经强大—时的传统工业中心开始解体(如底特律、曼彻斯特、名吉屋)。
世界经济结构格局的变化,全球性的影响到城市结构。
经济活动是人类的文明行为之一,而建筑的发展更无法脱离经济环境的制约。
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经济—体化进程的发展,经济活动对建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全球建筑文化趋同,城市特色消失等问题愈加突出;同时,在商品经济的束慨}下,文化的产生与传播日益依赖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
文化。
蜕变为一种技术性的产品或附属品,出现了。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论述摘要: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观念。
人们对于所居住的环境及审美意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对于所居住的建筑物,从仅仅满足个人生活的够大,够坚固,向着建设外形美观,内部空间舒适等多方面要求而改变着,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在建筑设计时,一定要顺应时代的需求,从多方面论证并进行设计,以保证建筑的质量和美观性,统一性相结合。
本文对在建筑设计中渗透地域文化进行建筑设计,增强建筑物的美感和特色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一个地区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因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会形成一种独特的地方特色,如语言,价值观念,审美等。
都与其它地区不同或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反映在建筑上也有所不同。
因此,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把各方面因素都考虑进去并在设计中得到体现。
时代性,地域文化性相结合并完成统一,才能保证建筑的整体风格放在整个城市中的和谐和统一,毫无违和感。
1.地域文化简单介绍所谓地域文化,意指在时间进程时,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形成的在一定范围内的人文特色或宗教特色。
可以反映出这一区域内人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
经过时间的沉淀,各地域的建筑物受地方的影响,外在和内部空间都各有不同。
例如,陕西民窑的独具特色,是因为当地少雨,干燥且木材稀少,而形成的地方特色建筑。
2.地域文化应用在建筑设计上的意义在建筑设计中以地域文化作为参考,所设计出的建筑物更符合当地人的需求。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形成也造就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北方的粗犷大方,南方的婉约清新,都为建筑史上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
不但符合其各个地域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与当地的气候等地理环境相呼应,增强了建筑物的功能及使用年限,因此,在建筑设计中不但要追求时代性,同时还要考虑地域因素的影响,设计建造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能够真正与其地建筑相融一体的建筑物来,不但美观且毫无违和感。
3.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基本上是功能开发居多,建筑物的外观趋于形式化,几乎全是高楼林立,地域文化很难体现出来,从一个城市走向另外一个城市,几乎都差不太多,因此,现代许多人都发出了居住在城市,我却找不到家[2]。
岭南建筑设计特色与地域性体现摘要:岭南建筑与中华传统建筑一脉相承,是黄河中下游古代中原建筑的重要分支。
岭南建筑在延续中原传统建筑形制和建筑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地形和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岭南当地的自然资源,创造出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表现出独有的地域性特色,反映了岭南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审美观念。
本文主要分析了岭南建筑设计特色与地域性体现。
关键词:岭南特色;建筑设计;地域性1、岭南建筑的风格岭南建筑的风格受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势及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岭南地区的传统建筑表现出了其不同的地方特性,由此可见,地域文化是影响岭南建筑发展的关键。
岭南建筑风格总体概括有三大部分:(1)与自然融为一体;岭南地区的地势比较复杂、气候潮湿,建筑在设计时都会充分利用山、水等大自然环境,顺应环境优势而建造,让建筑的整体与自然充分融合为一体。
让人有身临其境、感悟万千的大自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2)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岭南建筑在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同时,还注重与周边建筑环境的整体性,不同建筑群体相互呼应、统一和映衬。
(3)兼收并蓄的开放建筑风格;岭南地区的建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并加以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岭南当代建筑风格,因此,在岭南地区有很多中西合璧风格的园林、建筑。
岭南建筑对于创新非常重视,当今时代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让岭南建筑深受影响,形成很多新的花样,如板式建筑带形窗,高层平顶加裙房等都是岭南建筑风格创新的重要典型。
2、岭南地域特色岭南地处中华大地南部,以南岭山脉为界与中国广阔土地间隔开来,倚南岭而面南海,自古就为闷热潮湿之地。
岭南也因远离中原大地,建筑设计上较少受到传统法制和等级制度的约束,日常生产与活动的功能性便是建筑设计的主要考量因素。
因此,自岭南建筑诞生之日起,使用者结合自身感受,解决潮湿与闷热问题便伴随着建筑的发展而发展。
遮阳、通风与防潮是岭南建筑最为显著的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当代建筑中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 作者:陈晓敏 来源:《建筑与文化》2013年第01期
【摘 要】建筑文化是集建筑物质与建筑精神财富为一体的一种特殊文化,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之间具有不同的建筑物质特色与地域文化特征。本文主要以岭南地区为例,从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形成和特征、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途径方式以及岭南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等方面,进行当代建筑中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分析。
【关键词】当代建筑;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岭南地区;分析 建筑对于时代以及社会文化发展变化具有真实的反应作用,建筑设计的过程也是人类在进行社会历史文化创造中,进行建筑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的过程。因此,建筑作为人类物质与文化财富的总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不同地域之间的不同文化、气候、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通过建筑设计呈现不同的建筑文化特征,这也是建筑中设计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的关键。随着国家对于地域文化保护发展的越来越重视,作为地域文化特征重要承载的建筑实体,进行设计过程中,应更加注意将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
1、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形成与特征表现 建筑设计作为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承载者与真实反映者,在进行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不同地区或者是地域之间的不同文化影响和限制,那么,同样的在不同地域和地区之间的不同文化发展与特征限制下,就形成了不同地域和地区之间的建筑文化,也就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建筑文化。比如在我国,北方建筑与南方建筑设计中,就有由于南北温度和习惯差异所形成的不同建筑特征。
随着建筑地域性文化的逐渐形成与发展,也就是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地域性文化特征融合体现,地域性建筑文化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特征表现。根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特征的融合情况,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也就是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
论现代主义建筑与地域主义之间的关系作者:孙俊桥邓海纳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现代主义建筑和地域主义建筑的本身性质出发,以两个不同类型的建筑主义思想作为两个不同角度,分析了现代主义建筑和地域主义建筑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在不同时期面对的问题,并试图从中提取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同时把他们之间的联系落实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实例之中。
关键词:全球化地域化梦想此时此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人类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巨大无形的力量正把世界推进到全球化的时代。
从最近几十年来看,全球化趋势已不断增强,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但随之带来的优势与弊端也逐渐凸显。
全球化带来的现代主义建筑和地域主义建筑之间的话题成为了一个不得回避的问题。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一种简约的,没有装饰的建筑风格。
虽然这种风格的构想形成于 20 世纪初期,并有很多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及其作品有大量的推广,但是很少有现代建筑是建于20世纪上半叶。
直到二战后,最终是透过成为各种机构和公司的建筑,才成为了居主导地位的建筑风格。
所谓地域主义建筑,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大多数建筑的基本风格和总体特征。
这样的建筑形式是建立在这一地域之内的人们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之中的积累而产生的。
各个地域的地域主义风格建筑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地理环境,传统文化,气候条件,技术水平,思维方式,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展现了各个地域内的不同的地域主义建筑的明显的差异。
地域主义建筑中能集中体现其地方特色的装饰细节与现在主义建筑的建筑风格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现在主义建筑对地域主义建筑占据巨大的优势地位,随之所带来的而是地域主义建筑背后所孕育的民族的长期积累形成的精神面临消失的危险。
1 现代主义建筑现代建筑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建筑的国际化首先是人类文化的全球化,而人类文化改变,必然带来建筑的转变。
现代主义建筑应运而生,一种运用现代技术,适应社会需求“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们”(柯布西耶语)而建造的现代主义建筑迅速风行全球。
12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121丹下健三与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思想1.1丹下健三丹下健三是亚洲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
他的作品擅长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使日本的建筑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形象,在国际建筑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丹下健三青年时期,由于汇入日本的现代主义思想缺乏对日本地域文化的思考和创新,当代日本建筑形式多以传统样式为主。
丹下提出“敢于投身现实的技术世界中,建设性并创造性地运用‘技术’,并敢于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尝试,以合理主义的姿态”[1]。
丹下创新性地将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对日本地域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连续三年凭借日式建筑样式的设计赢得日本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这在此后一直影响着他的创作实践。
1.2贝聿铭贝聿铭作为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华裔建筑师,青年时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执着于寻觅在林立的摩天大厦和地域文化根基之间架设桥梁的方法,使地域文化与建筑共生,如期甚至超预期实现了项目使命和当代价值,用建筑作品诠释对于地域文化创新性的理解。
2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1丹下健三——现代与传统的叠影2.1.1建筑元素符号从丹下健三的诸多作品中,都可以提炼出极具日本地域文化特点的元素符号。
(1)香川县厅舍在设计之初就要求与香川县的风土环境相适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产品和材料,设计成一个服务于县民且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
欧美的古典风格、折衷样式是人们对政府机关的刻板印象,而现代的日本强调民主意识,丹下对于香川县厅舍的建筑形式进行了大胆突破,对地域文化进行了创新。
摘要 在城市化建设的热潮之中,部分现代建筑形式趋于单一,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呈现出不断缺失的趋势。
针对这一现象,文章在反思中国建筑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普利兹克奖得主丹下健三及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从建筑元素符号、构筑手法、空间营造三个方面对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两位建筑师对于地域文化传承手法的异同和创新之处,以期获得对中国地域性建筑发展的启示。
论当代建筑如何地域性
发表时间:
2017-09-20T13:42:01.763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18期 作者: 许丹丹
[导读]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它是经济、技术、哲学、艺术等要素的有机综合体,具体时空性和地域性。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
要】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它是经济、技术、哲学、艺术等要素的有机综合体,具体时空性和地域性。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宏观
背景下
,地域性成为影响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斯蒂文霍尔就曾经提出“建筑不像音乐、绘画、雕塑、电影及文学那样,是受地域性制
的产物,并总是与某一个地区的经历纠缠在一起的
”。文章就如何地域性分析,通过具体建筑实例,研究建筑如何在当代国际化发展迅速的
时代下,继承发扬本身具备的地域性特征。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创作;如何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
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8-0234-02
1.
引言
简单的说,建筑的地域性是“突出空间因素的作用,因自然条件所产生的建筑属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快、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及人口流动规模的加大,传统文化所依存的那种较封闭的社会垂础已逐步弱化甚
至消失。第三产业的发达必然会带来全球化的流行趋势和生活方式,文化趋同现象日益突出。因此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现不能只停留在对
传统建筑符号的引用层面,而应在深入剖析当今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特征的前提下,针对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提出与时代
发展相符合的新的建筑创作原则和手段。能随着时代发展和需求背景的变化真实地反映当时、当地的社会人文状态,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技
术创新和新的技术观念进行地域性建筑创作。
2.
如何地域性总结分析
2.1
基于当地的人文环境
包括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有特色的民族元素与传统空间,这些传统建筑的形式、风格及群体组合方式多处于自然
环境优美,长期形成的生活习俗,乡土氛围浓厚的地域环境之中,通过再现、夸张、象征、植入、隐喻等手法表达建筑的文化内涵。如果
脱离了这些背景因素,建筑就失去了基本的文化价值和存在根墓。
表现地域性更多的是吸取民族元素,对有特色的民族元素进行抽象提取和夸张的表达。例如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主体建
筑外形取材于富有广西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铜鼓,寓意广西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广西民族博物馆作为一个展示由古至今勤劳
勇敢的广西各民族人民创造光辉灿烂文化的场所,建筑设计理念紧紧围绕
“民族”这一主题来展开,整个设计运用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符号。展
馆入口的广场被命名为
“壮锦广场”,入口造型则是一个高32米,直径近50米的巨型玻璃幕墙---“铜鼓”,此外在入口两侧各有一只“铜鼓”,而
且整体布局采用的是瑶族妇女头饰造型,也是一个具有地域性设计的建筑。
除此之外,基于当代人文环境方面,一座城市的特殊文化符号也是表现地域性的一种方式,例如提到南宁会联想到绿城,提到北海会
联想到珍珠,提到百色会联想到红色革命等。以城市文化符号为基础,探寻当代历史,发掘一些元素,加以抽象提炼,最终转化为建筑的
外观造型,有一定的城市象征意义,例如南宁的国际会展中心,钦州体育中心等等。
2.2
基于当地的自然环境
有些地方的气候,地形也能造就地域性,如广西的干栏建筑、骑楼、鼓楼、风雨桥的形式都与自然气候息息相关。
以广西干栏建筑地域性为例:
A
、气候: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由于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广西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4~9
月为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0%~85%,强降水天气过程较频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0~3月是干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
15%~30%
,炎热干旱。
因此,广西干栏式建筑适应广西气候需求,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
要。干栏式建筑凌空地坪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就可以建房,而且满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南
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风问题。但由此带来的建筑困难也比一般地面建筑大得多。
B
、地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貌总体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状。其特征是(1)盆地大小相杂,(2)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
套,(
3)丘陵错综,(4)喀斯特广布,当然也有平地。
因此,广西干栏式建筑适应广西地形地貌,建筑形式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
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栏式建筑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这样的建筑形式就解决了广西山地丘陵型盆地地貌。
建筑形式因地形地貌,自然气候特征而建,自然具备独特的地域性。所以,就如何地域性的思考中,基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必不可
少。
2.3
基于当代的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也是体现地域性的要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域性建筑设计过程中如果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地的传统材料
与技术,拒绝吸收外来科技信息,保持固守狭隘的地域性观念也无疑会阻碍地域性建筑的发展。相反,要体现地域性也不代表一味的追求
高技术,而忽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之前提到的地形气候,人文因素,而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使建筑建造过程克服地形的约束。创造出与
外部环境完全隔离的内部人工环境,其中自然环境特征对建筑制约能力的降低也是建筑地域性特征削弱或消失的首要原因。因此要遵循
“即
时即地
”的原则,当地的地域性建筑才能得到有效的继承与发展。
广西南宁市的国际会展中心,打破狭隘的地域概念,将地域性与高技术巧妙的结合起来。建筑造型是具有地域性标志的一朵绽放的朱
槿花,从地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出发,考虑了气候、通风、开放型的地域特征,将其
12瓣折板型膜结构拱顶由菱形钢桁架支撑,采用双层
PTFE
薄膜,外层是半透明的隔热板,内层是半透明的吸音膜。正是这钢结构和膜结构巧妙地结合,展现了现代技术的结构美,在追求民族
形式之外,也成就了一个具有地域性的标志性建筑。
参考文献
[1]
邹德侬.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2002.5.4.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世杰等译.世界文化报告2000一一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K?
弗兰姆普敦著,张钦楠译.20世纪建筑学的演变:一个概要陈述[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