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思考题”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在批判地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可见,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范畴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详见P32四点:(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3)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又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物质世界。(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现代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其一,它为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整个世界,从巨大的星系到微小的基本粒子,从实物到表征相互作用的场,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生物大分子到复杂的生物圈。。。。。所有这些客观实物,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他们一方面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属性,一方面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从而进一步证实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及其对人的意识的决定作用已经毋庸置疑,对人类社会生活本质的物质性和实践性的考虑已经成为人们思想和行动中最基本的准则。

在思维科学领域中,现代信息论、控制论、微电子技术和脑科学的发展,有力地说明了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不管多么复杂,都是以客观的物质过程为基础的,而不是什么神秘的超物质的东西。人脑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物质系统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过程,是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加以描述和模拟的物质过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为现代思维模拟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哲学依据。

其二,在现代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还表现在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的认识与运用方面。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升华与运用的具体

化。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指导我们树立科学意识,反对各种腐朽意识和现代米线的武器。现代科学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即要求人们以严肃的态度、严密的观察和实验、严格的推理来探究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新规律,科学意识要求我们追求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求真务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丝不苟,不断创新。今天,唯物论与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的斗争并未止息。在21的世纪的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P35-39)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人在自然界中产生,又通过实践改造对象性世界。二是实践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除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因而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含地包含着四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所以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无疑是格外引人瞩目的理论热点、亮点,同时也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取得的重大创新成果。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