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 格式:pdf
- 大小:182.24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如何辨治脂肪肝?发布时间:2022-05-04T06:31:18.48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3期作者:刁安建[导读] 近年来,脂肪肝的患病率日趋升高,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生理痛苦和心理负担刁安建彭州丽春刁安建诊所四川彭州 611936近年来,脂肪肝的患病率日趋升高,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生理痛苦和心理负担。
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一、脂肪肝的基本概述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患者肝细胞内脂质积聚,且超过肝湿重的5%,也叫做脂肪肝。
根据患者病因的不同,患者肝内积聚的脂质分为脂肪酸、三酰甘油、胆固醇酯等,其中最多的是三酰甘油。
根据脂肪肝患者脂肪的含量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轻型,二是中型,三是重型,含脂肪依次为5~10%、10~25%、25~50%。
需要注意的是,脂肪肝属于临床现象,不属于疾病。
在发病后,患者病理改变为肝硬化、脂肪变性及脂肪肝炎等,危害较大。
在发病初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够明显,在病情加重后病情凶猛。
该疾病实施实验室检查比较缺乏特异性,可实施肝穿刺活检明确患者的疾病。
脂肪肝属于可逆性疾病,患者实施准确及时的诊断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能够促使患者病情恢复。
从中医的角度看,脂肪肝属于“积证”,患者肝功能失调,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
二、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一)饮食不节导致脂肪肝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暴饮暴食,比较喜欢吃油腻的食物,患者胃纳过剩,超过了自身的代谢能力,导致肥脂湿浊内停,在肝内积聚,从而导致脂肪肝。
(二)气郁湿阻导致脂肪肝患者气机不畅、存在七情内伤,湿邪内蕴是导致脂肪肝的重要原因。
患者的肥脂之气转运不够顺畅,在积累后产生脂肪肝。
(三)瘀血内阻导致脂肪肝患者外伤或者久病瘀血内停,肝经瘀血阻滞,气机不畅,瘀血相搏,从而阻滞患者的肝脏。
(四)肝腑虚衰导致脂肪肝除了内伤饮食、外感风寒等,房室不节也会导致脂肪肝,在发病后损伤患者的正气,且伴随有脏腑功能失调现象。
中医是怎样辩证治疗脂肪肝的作者:马锡太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63期近年来我国脂肪肝发病率居高不下,该病病因复杂,大量相关医学文献研究发现营养失调、肥胖、糖尿病、酗酒、频繁使用皮质激素等都会增加相应人群患病风险。
就目前现实情况而言,我国绝大多数脂肪肝患者普遍有肥胖或者酗酒的特征。
西医对于脂肪肝治疗,手段有限,实际治疗效果也一般,提倡预防为主,中医对脂肪肝通过辨证治疗,可以确保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的理念和方法上进行探讨。
1、脂肪肝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脂肪肝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与其病情发展情况息息相关,比如轻度脂肪肝患者一般临床无显性症状,中度或者重度脂肪肝患者有临床显性症状,但实际表现也存在一定差异,唯一典型的即随病情发展,患者肝脏会逐渐重大,肝质地硬且无压痛。
如果脂肪肝患者肝韧带异常牵引亦或脂肪囊肿破裂、肝部炎性因子聚集,患者便可能出现肝部疼痛、黄疽、发烧、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胀、白细胞增高等现象。
尤其重度脂肪肝患者极易发展成肝硬化,此时其临床发病症状与肝硬化发病时大体相似,患者发生病危、病死的风险也会急剧增高。
2、中医治疗脂肪肝的总体思路从中医视角出发,脂肪肝属肋痛、瘕积、肝着等病症范畴,发病机理多与患者肝、脾、肾三脏受损,导致肝失条达、气郁血瘀有关;同时脾胃失健、湿痰内积,肾失气化、精血亏损亦会造成浊邪聚于肝处,从而引发脂肪肝。
中医治疗脂肪肝的总体思路即明确病因,对症施治,期间还要引导患者科学的调理饮食、减脂减重,以此达到有效治愈的目的。
辩证分析需贯穿始终,按照祛痰泄浊化瘀为施治目标,在尽可能减低患者肝脏损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阻隔脂肪肝向重度或者肝硬化趋势发展,保障患者病情可以得到稳定控制。
3、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方法要点3.1辩证施治(1)中医辩证治疗脂肪肝,需先对患者所患脂肪肝病因做全面诊斷分析,比如酗酒引发的脂肪肝,应在确诊后尽快戒酒;肥胖引发的脂肪肝,患者应在确诊后配合医生制定科学治疗方案,并切实增强每日运动量,减重同时不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糖尿病或者慢性肝病等疾病所引发脂肪肝,患者则必须积极配合医生,先治疗原发病,后续再治疗脂肪肝。
中国卫生产业流行性病学研究显示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同时患者年龄逐渐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这与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有着直接关系[1]。
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经成为无症状性转氨酶水平升高的首要原因,部分患者病情进展可成为终末期肝病,部分还与肝脏肿瘤有着直接关系[2]。
目前临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疗均无特效药,因此,临床常将中西药联合治疗作为主导方向。
为探讨中西医辨证治疗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该研究选取该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1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该院收治的11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其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38.95±12.0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6年5月制定的NAFLD 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符合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症状[3],其中肝郁气滞型42例、肝郁脾虚型40例、痰湿内阻型11例、湿热蕴结型9例、痰瘀互结型8例,根据平行对照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5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正在使用甲状腺素、肝素治疗药物及其他可影响血脂代谢药物患者;合并肝硬化、脂肪性肝纤维化及糖尿病患者;过敏体质及对该药过敏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合并脑、心、肾等脏器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及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4]。
1.3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456mg/次,3次/d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其中肝郁气滞型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柴胡、枳实、川芎、佩兰、生甘草各为10g ,茵陈、鸡内金、黄精、丹参各为20g ,荷叶、草决明、生山楂、白芍、香附各为15g ,茯苓30g );肝郁脾虚型患者采用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白术、茯苓、党参、白芍、山药各为15g ,川芎、香附、薏苡仁、枳壳、莲子各为9g ,柴胡10g ,扁豆12g ,炙甘草、桔梗、砂仁各为6g ),痰湿内阻型患者采用温胆汤加减(陈皮10g ,半夏10g ,茯苓20g ,甘草3g ,生姜10g ,竹茹10g ,枳实10g ,田基黄15g);湿热蕴结型给予清热健脾方(山栀子、郁金、虎杖、当归、柴胡、合欢皮各为15g ,大黄10g ,白芍、白术、茵陈、黄芪各为20g );痰瘀互结型患者给予活血降脂益肝汤(生地、赤芍、桃仁、鳖甲、郁金各15g ,红花5g ,虎杖、泽泻、生首乌、荷叶、生山楂各30g )。
•标准与指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9年5月31日发布本指南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定的规则和《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贝!1》(ZYYXH/T473-2015)起草,旨在帮助基层医生更加规范、合理地处理NAFLD相关临床问题。
指南的建议不是强制性的,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并与患者或其监护人协商而制订合适的医疗决策。
1范围本指南对非酒精性脂脂性肝病(NAFLD)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作了原则性的提示。
本指南适用对象为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基层执业医师。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一部;GB/T1565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675.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GB/T1675.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T21709. 20-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GB/T 21709.21-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1部分毫针针刺手法》;GB/T12346-2006:《腌穴名称与定位》;ZYYXH/T XXXX -2015:《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NAFLD 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肝细胞癌。
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分,肥胖、血脂紊乱、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是其肯定的危险因素。
浅析中医中药对脂肪肝的治疗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相关。
中医认
为脂肪肝属于肝气不畅、湿热内盛的证候,因此针对这一证候中药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中药治疗脂肪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疏肝理气,舒肝解郁。
中药方剂如柴芍汤、逍遥散等,能够活血调气,缓解肝脏积滞,舒肝解郁。
这些方剂
大多由乌梅、柴胡、白芍、当归等中草药组成,适用于肝气郁结型和气滞血瘀型的肝病患者。
2. 清热解毒,消除湿热。
对于湿热内盛的脂肪肝患者,中药方如黄连阿胶汤、龙胆泻肝汤可以清热解毒,消除
湿热。
这些方剂中含有黄芩、黄连、泽泻、龙胆等清热解毒的中草药,能够有效降低脂肪
肝患者的肝内脂肪含量。
3. 调理脾胃,消化积滞。
对于存在消化积滞症状的脂肪肝患者,中药方剂如理中丸、健胃消食丸等可通过调理
脾胃,促进肠胃消化吸收,降低脂肪肝的发生与发展。
此外,中药治疗脂肪肝还可以配合针灸、艾灸、拔罐等中医疗法,加强治疗效果。
比如,可以采用仙麝汤、罗红艳方等针灸方剂进行针灸治疗,促进血液循环,调整体内环境。
同时,通过艾灸、拔罐等方法,促进体内湿气排出,减轻湿热内盛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脂肪肝时,中药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同时,治
疗期间需要注意饮食、运动和心理压力等方面的调节,配合中药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脂
肪肝的发展和转归。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进展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作为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中医药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探讨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重点对病因病机、辩证分型、中医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进展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以下简称 NAFLD)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
简单来说,是由于除酒精等损肝因素导致的一种以肝细胞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尽管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仿,但是患者并无长期过量饮酒史[1]。
前人针对NAFL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业内认为该病与遗传、环境、代谢、药物等因素息息相关[2-4]。
近年来,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习惯改变、长期缺乏锻炼、药物服用过多等因素的影响,NAFL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NAFLD后期会逐渐演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后果,极大的影响国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NAFLD的临床治疗方面,西医在治疗的过程中药物作用靶点单一,并且容易引发不良反应,治疗效果通常欠佳。
将中医药用于NAFLD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5-7]。
本文从病因病机、辩证分型、中医药治疗等几方面对NAFLD的治疗进展进行概述,详细如下。
一、病因病机认识在传统中医学中,对于NAFLD这一现代医学的病理学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命名。
传统中医从临床症状或者病因病机的角度将其纳入“肝癖”、“胁痛”、“肝胀”、“肝痞”、“积证”、“积聚”等范畴。
事实上,由于NAFLD临床表现症状不一,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命名是否合理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针对该问题不做过多的讨论[8-10]。
目前可以查询到的关于NAFLD最早的记录出现《难经》中,书中有“肝之积,名曰肥气”的记载。
脂肪肝的中医辩证疗法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变化,工作紧张,运动减少,以及检测手段的普及,脂肪肝的诊断率不断提高,且有明显年轻化的趋势。
什么是脂肪肝中医理论认为:脂肪肝是痰湿、水饮、湿浊、肝胆湿热的证候。
阳气虚衰,导致水饮留滞,壅滞日久,则生痰饮。
发病之初,大都是由于过食油腻肥甘、酒酪浆饮,大量油脂和高蛋白类物质来不及代谢,留积体内。
如果这时候加上七情内伤,则肝气郁滞,疏泄功能下降。
另一方面,机体正气虚弱,阴阳平衡失调,尤其是脾肾亏虚,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司,肾虚则气化不利,最终水湿蓄积为病。
如果还出现瘀血内停,肝经气机不畅,肥脂湿邪内蕴,与瘀血相搏,产生有形之物,滞于肝脏,因其病位在肝,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脂肪肝了。
所以说,脂肪肝的病因,本在脾肾阳虚,标在气郁、食滞、痰饮、瘀血、湿浊。
临床多呈本虚标实,虚实兼夹,寒热错杂之系列症状。
脂肪肝并非大病,发病初期若能及时通过中医诊治,一般都可速效。
但若迁延不治,积久则会变生大病,需引起足够重视。
脂肪肝的临床症状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肝区或左闷胀腹隐痛等症状。
此外,脂肪肝病人也常有舌炎、口角炎、皮肤瘀斑、四肢麻木、四肢感觉异常等末梢神经炎的症状。
脂肪肝的中医辩证疗法目前西医对于脂肪肝的治疗,主要为降脂药物和保肝去脂药物两大类,短期效果好,但停药后易反弹,且药物的副作用较为明显。
而中医的调理方法却能够起到多向调节作用,在改善肝功能、调降血脂、阻止肝细胞纤维化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
特别是中医营养学的调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能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同时,中医治病重视辨证论治,体质不同,一人一方,同病不同方,要同时考虑体质、舌脉、症状、体征、四时气候、五运六气等多个因素。
若想真正治好脂肪肝,选择中医调理方时非精确辨证不可,因此还是请明医面诊一下才好,。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以及病例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现代人因长期过量饮酒、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等原因,年纪轻轻就查出了脂肪肝。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病人多无自觉症状,而多数患者较胖,故更难发现轻微的自觉症状。
轻度脂肪肝有的仅有疲乏感,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肝区或右上腹胀满隐痛等感觉。
临床检查,75%的患者肝脏轻度肿大,少数病人可出现脾肿大、蜘蛛痣和肝掌。
脂肪肝属“积聚”、“痞证”范畴。
外因多为进食膏粱厚味或者嗜酒无度。
生湿酿痰;内因则由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肾失气化,水湿不能化为精微,聚而为湿为痰,瘀阻肝络,滞留于肝而形成本病。
脂肪肝中医辨证调理护肝养肝1、肝胃不和、肝气郁结、痰瘀阻络型(1)临床表现:肝区胀痛、胸闷不舒、倦怠乏力、善叹息、恶心纳呆,并随着情志变化而增减,肝脏肿大或不肿,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玄细。
(2)治疗原则:当以疏肝理气、化痰祛瘀2、脾虚湿盛、痰湿内阻、肝郁血瘀型(1)临床表现:右肋胀满、嗳气恶心、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厚白腻、脉濡缓。
(2)治疗原则:以疏肝健脾、祛湿化痰3、痰瘀痹阻、肝肾亏虚、脾失健运型。
(1)临床表现:体型稍胖、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偶有头痛、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2)治疗原则:滋肾养肝、活血化淤、清热化痰。
4、痰瘀互结、气滞血瘀、瘀浊内滞型(1)临床表现:原有消渴病、素体阴虚火旺、慢性迁延性肝炎、肋下肿大、质中拒按、纳减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3)治疗原则:益气活血、化痰祛瘀、消肿散结温馨提示: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只要能控制病因,病情就会改善和康复。
当然长期持续发展下去,也会导致肝硬化。
因此发现疾病,要及早治疗,以防病情迁延。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年2月第9卷第2期Journal of Chinese Integrative Medicine,February 201】,Vo1.9,No.2 温阳化气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柳涛 。,唐志鹏 ,季光 1.上海中医药大学脾胃病研究所,上海200032 2.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200032
摘要:脂肪肝是肝细胞内大量脂质异常蓄积所致。脂质属于中医学精微物质的范畴,由水谷精 微所化生。精微物质的布散是脾阳的功能。脾阳受损,脾主散精功能失调,使水谷精微(脂质) 不能正常布散,停聚成痰,留于肝脏,是脂肪肝形成的中医病机。因此,对于脂肪肝的治疗,当 以温阳化气为主,恢复脾散精的功能,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精微得以输布,痰浊得以消散。 关键词:脂肪肝;脾主散精;脾阳虚;温阳化气
脂肪肝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 肝细胞内脂质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 ,或肝组织切 片光学显微镜下每单位面积见30 以上肝细胞存 在脂滴。临床有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 性肝病之分u]。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外酒精 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 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2]。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导致 肝细胞内脂肪的堆积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 (1)游离脂肪酸输入肝脏增多,主要来自高脂肪饮 食、高脂血症以及外周脂肪动员增加;(2)线粒体功 能障碍导致肝细胞游离脂肪酸氧化磷酸化和B氧化 减少;(3)肝细胞合成三酰甘油能力增强,碳水化合 物转化为三酰甘油增多,或肝细胞从肝窦乳糜微粒 残核内直接摄取三酰甘油增多;(4)极低密度脂蛋白 合成及分泌减少导致三酰甘油转出肝脏障碍等。 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脂肪肝病名的记载。 据其症状可归属于肝癖、积聚、胁痛等范畴。然而, 良性的脂肪变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通常是无症 状的[2],这给主要依赖临床症状进行辨证的中医辨 证论治带来了困难。2O世纪8O年代以来,中医药 治疗脂肪肝都从脾虚、痰湿和瘀血论治,取得了一定 的疗效,成为脂肪肝综合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依然没有突破“疗效提高”的瓶颈问题。因而创
柴胡疏肝散辨证加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究柴胡疏肝散辨证加减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6例患者,治疗组37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东宝肝泰片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的有效人数有3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6.8%,对照组的有效人数有2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7.6%,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效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了酒精和其他明确因素之外导致的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初期属于单纯性的脂肪肝,后期会演变为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
近些年来随着临床肥胖患者和糖尿病患者数量的不断提升,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几率也逐渐提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到生命健康。
为了探究柴胡疏肝散辨证加减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临床疗效,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东宝肝泰片和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情况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6例患者,治疗组37例患者。
对照组中男20例,女16例,患者年龄在35-68岁,平均年龄(44.2±5.6)岁。
治疗组中男21例,女16例,患者年龄在34-69岁,平均年龄(42.8±10.9)岁。
两组患者在常规性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