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九上灯光与影子(2)
- 格式:ppt
- 大小:739.50 KB
- 文档页数:17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1《灯光与影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灯光与影子》这一节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4.3.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如点、线、面的基础上,引入灯光与影子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缺乏对几何图形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推理等方法,主动探索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灯光与影子的概念,掌握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能运用灯光与影子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掌握灯光与影子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推理等方法,探索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夜晚路灯下的影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2.探究新知: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几何图形,利用几何模型或者画图工具,观察并分析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然后各组汇报交流,总结出灯光与影子的一般规律。
3.巩固提高: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灯光与影子的知识解决。
如:在舞台上,如何摆放灯光和物体,使得物体的影子呈现出特定的形状。
强湾中学导学案教师活动(环节、措施)学生活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科:数学年级:九年级主备人:张晓霞辅备人:王花香审批:活动探究展示交流(2)下图是两棵小树在同一时刻的影子.请你在图中画出形成树影的光线.它们是太阳的光线下形成的还是灯光下形成的?画出同一时刻旗杆的影子,并与同伴交流这样做的理由.区分是太阳光线还是灯光光线:先找两对物体与影子的对应点,然后连接它们找交点,由两条光线可大致判断它们是否平行.若光线平行则为太阳光线,若光线相交即为灯光光线.【随堂练习】如图(1),中间是一盏路灯,周围有一圈栏杆,图(2)是其两幅俯视图(图中只画出了部分情形),其中一幅是白天阳光下的俯视图,另一幅是这盏路灯下的俯视图.你认为哪个是其白天的俯视图?哪个是其晚上的俯视图?课题4.3 灯光与影子(1)课时1课时课型导学+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中心投影的含义,体会灯光下物体的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灯光来辨别物体的影子,能区别平行投影与中心条件下物体的投影。
流程回顾思考---知识梳理---课堂检测---感悟收获---拓展延伸重难点重点:根据投影判断是平行投影还是中心投影.教学: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的区别.教师活动(环节、措施)学生活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预习新课奠定基础【回顾思考】1.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壁上留下它的影子,这就是。
2.太阳光线可以看成平行光线,像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知识梳理】读一读:皮影戏是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曲.表演时,用灯光把剪影照射在银幕上,艺人在幕后一边操纵剪影,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皮影戏的原理实际上就是用灯光把剪影照射在银幕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见有关灯光与影子的实例.比如,在灯光下,做不同的手势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手影.探照灯、手电筒、路灯和台灯的光线可以看成是从一个点发出的,概念学习:探照灯、手电筒、路灯和台灯的光线可以看成是从一个点发出的,像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灯光与影子》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灯光与影子》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4.3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影子的形成和变化,探究投影的性质,学会用数学的视角观察和理解现实世界。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知。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光线、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还缺乏直观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世界。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影子现象,知道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投影的性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影子现象,掌握投影的性质。
2.难点:对光线、影子的形成和变化有深刻的认识,能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影子现象。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形成和变化。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与影子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投影仪、幕布等教学设备。
3.准备一些手工操作材料,如卡片、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影子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些影子形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影子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不同角度、不同光线条件下影子的形成和变化。
第五课时课题§ 4.3.2 灯光与影子(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通过实例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并能体会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实例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锻炼学生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从熟知的现象进行研究,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使他们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教学重点通过具体情境,体会视点、视线和盲区的概念,并在生活中应用.教学难点体会视点、视线和盲区的含义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两张第一张:(记作§4.3.2 A)第二张:(记作§4. 3.2 B)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意思就是站得高,看到的范围比较大,那么,当你站在楼房的二层时,你能否把一层的景物尽收眼底呢?能.因为站得高,看到的范围就大.不能.因为人的眼睛好比灯光。
灯光还有照不到的地方呢,所以我觉得人也有看不到的地方.究竟谁说的正确呢?我们本节课将进行有关研究.Ⅱ.新课讲解1.想一想投影片:(§4.3.2 A)小明和小丽到剧场看演出.(1)坐在二层的小明能看到小丽吗?为什么?(2)小丽坐在什么位置时,小明才能看到她?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1)坐在二层的小明看不到小丽.因为二层的边缘挡住了小明的视线.(2)小丽坐在8排与13排之间,即图中的视线之内,小明才能看到她.他说的(2)不正确,应该是13排(包括13排)以前,小明就可以看到她.图上不是画出了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了吗?是的,眼睛能看到的范围是有限的,图上画出的是眼睛靠着二层的边缘看到的范围,但是眼睛还可以往前看,就可以看到前13排了.那么从上面的例题中看,眼睛的位置称为视点(visionspot),由视点发出的线称为视线(visionline),小明看不到的地方称为盲区(blind area).2.做一做投影片:(§4.3.2 B)如下图,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1)客车行驶到某一位置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2)客车行驶到上图的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1)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将逐步减少.(2)当客车行驶到上图的位置②时,司机看不到建筑物B.因为建筑物A挡住了司机的视线.如图所示.3.议一议当你乘车沿一条平坦的大道向前行驶时.你会发现,前方那些高一些的建筑物好像“沉”到了位于它们前面那些矮一些的建筑物后面去了.这是为什么?先想一想,再与同伴进行交流.借助于上图思考.从图中可知.客车继续向前行驶时,他所能看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将逐渐减少.是的,当客车继续向前行驶时,司机的视点与A的距离越来越近,所能看到的B的部分就越来越少,直到完全消失,这一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B逐渐“沉”到A后面去了.Ⅲ.课堂练习P120随堂练习解:小迪看到的范围更大一些.因为小迪的视线范围比小明的视线范围大.类似的例子还有:走上坡路时所能看到的范围比走平路时所能看到的范围小:从船上往前看,在船头所能看到的范围比在船中或船尾所能看到的范围大.Ⅳ.课时小结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学习了视点、视线和盲区的概念,进一步体会了视点、视线、盲区在生活中的应用.Ⅴ.课后作业习题4.5Ⅵ.活动与探究试一试1.图(1)表示一个正六棱柱形状的高大建筑物,图(2)是它的俯视图.(1)小明站在地面上观察该建筑物,当他在什么区域活动时,他只能看到其中一个侧面?请在图(2)中画出他的活动范围.(2)当他在什么区域活动时,他只能同时看到其小两个侧面?(3)当他在什么区域活动时,他只能同时看到其中三个侧面?(4)他能同时看到该建筑物的四个侧面吗?解:1.(1)如图所示,图中只画出了一个区域,仿此可画出另外5个区域;(2)如图所示,图中只画出了一个区域,仿此可画出另外5个区域;(3)如图所示,图中只画出了一个区域,仿此可画出另外5个区域;(4)不能.板书设计§ 4.3.2 灯光与影子(二)一、1.想一想(投影片§ 4.3.2 A)2.做一做(投影片§ 4.3.2 B)3.议一议(当你乘车沿一条平坦的大道向前行驶时,前方那些高一些的建筑物好像“沉”到了位于它们前面那些矮一些的建筑物的后面去了)二、课堂练习三、课时小结四、课后作业备课资料(略)。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2《灯光与影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灯光与影子》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光在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会形成影子,影子的大小与光源的远近有关。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影子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光源与影子大小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光在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会形成影子,影子的大小与光源的远近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光在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会形成影子,影子的大小与光源的远近有关。
2.难点:对影子形成原理和光源与影子大小的关系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来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光源(如手电筒)、不透明物体(如玩具、书籍)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光源和一个不透明物体,以便进行观察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如日落时的树木影子、夜晚的路灯下的影子等,引导学生关注影子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光在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会形成影子,影子的大小与光源的远近有关。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用准备好的光源和不透明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影子的大小变化,探讨影子大小与光源远近的关系。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影子形成原理和光源与影子大小的关系的掌握程度。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影中的特效、摄影中的构图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初中-数学-
打印版
初中-数学-打印版 视点,视线与视角
1.由于人的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不同角度,我们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小孩想看到放在柜子上的书,但她身高不够,因此怎样都看不到.
于是她搬来一个椅子,站在椅子上,她便可以轻松地看到柜子上的书了.
2.一位魔术师表演魔术,他要当众将一座大楼消失,观众们对他精湛的表演啧啧称奇,其实这个魔术的原理很简单.
假设大楼高30米,观众坐在距大楼500米处,魔术师只需做一个屏障,屏障上的图画和没有大楼后周围景物一样,将屏障立在大楼前100米处,这样,观众看去好像大楼突然消失了.
那么,若要完全挡住大楼,你能找一个方法计算出屏障至少要多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