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基础知识演练必修二第一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历史必修二——古今中外的经济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
经济问题是国家问题之根本。
必修Ⅱ教材基本线索和整体结构(1)纵向线索: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讲起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再到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即现代化的进程。
(2)横向线索:本册教材展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 从世界各地域、民族、国家间的互动联系角度揭示人类文明的演进,即全球史观。
总之,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学习方法点拨:如何学习经济史?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
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及影响四大块。
☐国内史学界一般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阶段。
☐所谓原始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耕生产。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
☐传统农业则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
整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
☐至于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国扩散。
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练习题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A.耕作方式的进步B.土地制度的变化C.手工业的进步D.赋税制度的变化3、我国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农业生产工具①耒耜仍是重要的生产工具②商周时期青铜工具广泛使用③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普遍推广④铁农具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正确的是()A. ①②③④B. ①③C. ②④D.①③④4、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
)1.支撑古代中国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是A.农业经济B.手工业经济C.商业经济D.重农抑商政策2.战国时期中国的农业经济形成了个体小农经营模式,对这一模式形成起重要的作用的是?铁农具的大量使用?牛耕的推广?各国变法从生产关系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农民起义的斗争结果A.B.C.D.3.左图牛耕方式出现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东汉时期D.隋唐时期4.古代历朝的农民起义,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这一口号针对的社会问题是A.沉重的力役B.泰半之赋C.土地兼并D.统治者的奢靡5.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6.古代中国政府对手工业的控制方式有?将煮盐、冶铁收归官营?实行工官制度?某些历史时期的"匠户"制度?禁止家族手工业A.B.C.D.7.在古代中国瓷器史上开始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的时期是A.东汉B.隋唐C.北宋D.明清8.从右图可以看出,扬州在唐朝后期城市发展方面形成"扬一益二"的原因之一是A.安史之乱后唐迁都于此B.靠近大海有渔盐之利C.地处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点D.与长安一起号称两都政治地位显著9.明清在商业发展方面的表现有?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与百姓生活密切?突破了政府限制重农抑商政策不再起作用?区域性的商帮形成并获得发展A.B.C.D.10.有材料称"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出身赤贫的皇帝,他想恢复一种"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简朴的农业社会。
[随堂基础巩固]1.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通畅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解析:抓住关键词“东汉”即可。
物流通畅的草市、夜市是唐后期出现的;而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明清时期出现。
答案:A2.下列城市中,因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而逐渐兴起与繁荣的是()A.长安B.大都C.扬州D.杭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扬州成为大城市。
A、B、D三项都曾作为都城,有政治因素。
答案:C3.泉州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口是在()A.南朝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泉州在元代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答案:C4.电视剧《大清徽商》以大篇幅、大视角、大容量、大手笔,全方位地展示了在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下,一代徽商的人生命运。
下列有关徽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B.徽商属于地域性的商人群体C.徽商是明清时期实力最强的商帮之一D.清乾隆年间徽商开始兴办票号解析:清乾隆年间开始兴办票号的是晋商,而不是徽商。
答案:D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归纳总结在高中答历史大题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是面对历史大题感觉无话可说;另一种是面对大题滔滔不绝,但是这两种情况的结局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不得分或是得分少。
那么历史大题要怎么答呢?下面小编整理了《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归纳总结》,供大家参考!历史大题答题模板1、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含义及区别历史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高中历史训练题必修二第一单元1,汉武帝时,“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
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钛(脚镣)大趾’之刑。
”这一经济措施()A.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 B.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C.与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 D.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2,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
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
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3,在明朝中后期通行的日用百科全书里收有雇工文约的一般格式:立雇约某都某人,今因生意无活,情愿托中雇到某都某名下,替身农工一年,议定工银若干,言约朝夕勤谨,照管田园,不敢懒惰,主家杂色器皿,不敢疏失,其银按季支取,不致欠少,如有疏失,照数扣算。
风水不虞,此系天命,存照。
对这一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①说明了雇佣关系的货币化②雇主和佣工有浓厚的人身依附关系③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④佣工在农业生产上已大量使用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C.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考虑了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D.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考虑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5,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其它类型的建筑遗址。
但是,时间愈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
关于此一变化,以下说明何者最为适当()A.原始社会解体 B.私有财产制萌芽C.族长权威萎缩 D.财产公有制强化6,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专题一单元检测一.:1.中国封建社会生的基本模式是()A .自自足的小B.地主C.封建国有制度下的D.封建庄园2.“ 夫早出暮入,耕稼⋯⋯ 人夙夜寐,⋯⋯”(《墨子》)民如此兢兢主要是① 租税的需要②商品交的需要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A .①②B .②③C.①③D.①②③3.中国古代耕作方式演的是()A.刀耕火种——石器耕——犁牛耕B.石器耕——刀耕火种——犁牛耕C.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耕D.石器耕——犁牛耕——刀耕火种4.春秋国期,我国社会生力著提高的志是()A.牛耕的推广 B .手工的展C.商和城市的展 D .器代的到来5.中国生工具演的是()A .石器——青器——器B .青器——石器——器C.器——石器——青器 D .石器——器——青器6.我国技史上用力的革命最早出在()A.商周期 B .国期 C .春秋末期 D .秦期7.我国古代下列生工具中,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A. B .翻 C .筒 D .提花机8.代治者采取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 .和民与地主的矛盾B.促生展C.地主的治D.减民担9.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国商鞅“ 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 .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的化C.土地所有制的化D.上建筑的化10.中国最精美的手工品大多来自()A .家庭手工B.民手工C.私手工D.官手工11.原始瓷器的出是在()A .新石器代B.夏朝C.商朝D.西周12.西期中国的外易逐展起来,从根本上得益于()A .封建的繁荣B .之路的开辟C.治者的开明政策 D .力雄厚大商人的出13.中国古代手工的主要形不包括()A .官手工B .民手工C.家庭手工 D .公私合手工14.“坊巷及蔽去,俱是席。
” 一商象不可能出于()A .唐朝B .宋朝C.元朝D.明朝15.“ 造尚松江,染尚湖。
” 句反映了① 市展②区域分工加③重心南移④ 本主萌芽出()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①②D.③④16.关于明清本主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稀疏而微弱B.展非常慢C.代表中国社会展方向D.开始主中国社会17.秦国商鞅法的内容中体了“重抑商”政策的是()A .励功 B .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度C.除奴隶主的特 D .鼓励耕田帛,生多的,免除徭役18.明清行关政策的共同点比不正确的是()A .其主目的都是封建治B.都是自然的物C.都禁止一切外交往D.都不利于商品的展19.下列各不以“抑商” 初衷的是()A .“使不耕,女不,厚本抑末”(明太祖)B .“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C.“平日留心,使民知本”(清雍正帝)D .“ 天下本,而工皆末也”(清雍正帝)20.“重抑商”政策得以久行的根本原因是()A.适了自自足自然的需要B.中国一向具有重的良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是当之急D.有利于巩固制主中央集制度二.史料分析价:21.下列材料:材料一:《州俗考》了明代州情况是“郡城之,皆机,工匠各有能,匠有常主(机),日受。
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知识整合1第1单元知识整合11、简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简述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如何评价小农经济?(1)积极: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生活稳定,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局限: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扒者,统治者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1.简述井田制的实质和井田制的特点?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实质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的特点: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由得到份田的劳动者集体耕种, 收获物全部交纳给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是如何逐渐取代井田制的?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随着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在租佃制下地主和佃农是一种什么关系?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
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自耕农土地私有5.均田制的概况?原因:土地兼并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时间:北魏至唐初。
1•我国西汉时全国四大经济区各有什么特点?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
历史高考基础知识演练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 二、目标引导 目标一:复习“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掌握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演变的基本史实和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与成长环境,明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基本原理;掌握古代各个时期精耕细作技术提高的表现,形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的基本认识。 目标二:复习‘‘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掌握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以及各个时期冶铁业、纺织业、制瓷业的重要成就,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目标三:复习‘‘古代商业的发展”,掌握古代各个时期商业发展的基本表现,理解商业繁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商业的产生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发展的进步。 目标四:复习“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掌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与缓慢发展的主要情况,认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掌握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基本内涵,认识到二者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并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形成被动挨打地位的主要原因。 三、同步练习 单项选择题 1.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性农具是 A.石犁 B.铁铲 C.耒耜 D.铁锄 2.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耜耕 B.石器锄耕 C.火耕 D.铁犁牛耕 3·原始社会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作,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形成这些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 A.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 B.原始社会还没有产生私有制 C.生产力水平低下 D.自然环境恶劣 4.“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是 . A.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B.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C.三国时期的井田制 D.唐朝的均田制 5.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在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6.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铁犁牛耕 B.小农经济 C.封建土地私有制 D.精耕细作
7.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井田制的瓦解 B.铁犁牛耕的普及
C.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8.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私田的出现 B.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C.鲁国实行初税亩 D.生产力的发展
10.汉初、唐初、明清前期的统治者,都大力鼓励垦荒,扶植小农经济,其根本目的
A.着力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B.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
C.发展小农经济 D满足统治者的物质需要
11.以下耕作技术或农耕工具的出现,不在汉代的是
A.曲辕犁 B.赵过“代田法” c.耦犁法 D.适于旱作地区采用的“区田法”
12.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是在
A.中原地区 B.江南地区 C.江浙地区 D.成都平原
13.宋代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主要标志是
A.出现间作、套作复种技术 B.实行轮作和推广绿肥种植
c.出现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 D.出现可以调节犁耕深浅的曲辕犁
14.中国古代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是在
A.原始社会晚期 B.西周 C.春秋战国 D.秦汉时期
15.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是
①官营手工业 ②民营手工业 ③家庭手工业 ④王室手工业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下列关于中国的制瓷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制瓷业到西汉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C.商朝工匠就已经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D.清代发明了珐琅彩,效果如同油画
17.如果你是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你来到长安,能够进行的商贸活动有 ①可以到西
市与波斯、大食商人进行交易 ②为了财产安全,你将大部分金银储存在柜坊 ③你
通过设在长安的市舶使进行对外贸易 ④回家前,你通过有关机构办理手续,领取半
联票券,打算回老家再将钱取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8.唐朝出现了类似后世汇票的
A.纸币 B.飞钱 C.柜坊 D.票号
19.元朝时,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的是
A.泉州 B.南京 c.广州 D.上海
20.明清时期,有许多经商致富的群体,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晋商,他们最初暴
富主要是得益于经营
A.茶叶 B.食盐 C.木材 D.粮食
21.北宋时期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交子 B.飞钱 C.汇票 D.银票
22.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和打击工商业者 B.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C.维护自然经济 D.巩固封建统治
23.资本主义萌芽是指
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C.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D.资本的产生
24.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只允许一个城市对外通商,这个城市是
A.北京 B.广州 C.上海 D.福州
25.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最主要的危害是
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c.不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D.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