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新课标必修1精品教案(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五篇模版]第一篇:人教新课标必修1精品教案(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从容说课这是一篇生动有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要集中在“品人和品文”上,扣住演讲的特点来领略梁任公身上学识渊博、率真深情的品格魅力,通过揣摩作者简约深情风趣幽默的笔调来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挚情感。
本文采用探究式、朗读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拟定一课时。
教学设想:了解作者及文中人物的大略事迹,整体感知文章所写事件,把握梁任公演讲的独特风格,进而认识他的为人特点,品析文章写人记事的细腻生动、语言的简约风趣,感受作者蕴涵文中的真挚情感,学习借鉴作者写人记事的技巧。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具准备朗诵磁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备注:宽宏大量重友情等为人传颂,同时增大课容量,讲出语文课的文学性也是教改的一个趋势。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4.探究合作,搜索信息,把握文章内容。
5.品读体味,深入领略人物的品格魅力。
6.揣摩分析,借鉴协作技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他是谁呢?生梁启超。
这句话出自他的《少年中国说》。
师很好,知识面很广啊,你读过吗?生老师,我读过。
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一段简洁的文,一个简单的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及反思罗婕一、教学设想1.单元设置《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是写人记事散文单元的最后一篇选文。
单元学习要求是能透过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
我对这一要求的理解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体悟到写人叙事并不是对事情、人物单纯、平面的叙述描写上,应该是通过对事情、人物的叙述、描写,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或观点,换句话说也就是写人叙事在选材中时要紧紧围绕自己最想表达的那一核心情感上的。
另外,这一要求也恰恰是对高中学生写作文的一个提升方向。
2.学情分析写人记事散文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也不能说是熟悉。
不陌生是因为在初中阶段学生学过《背影》、《我的母亲》、《我的老师》、《枣核》等叙事散文,说不熟悉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写人记事散文”这一概念在初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更多的是看成记叙文来讲,学生对记叙、描写的方法应该是有所了解的。
因此,在高中阶段就应对散文这一文体特征要更强调,让学生明白叙事散文中叙事的意义。
3.文本分析郑桂华老师在《散文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与原则》一文提到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有“辨体”、“识人”、“断文”、“定点”四个步骤。
在这一理论的提示下,我对文章进行了分析思考。
“辩体”: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集中笔墨写了在一次演讲中所感受到的一个真实的梁启超;“识人”:梁实秋先生认为散文的美,美在恰当,不应有太多枝节,太繁冗的,有“割爱”的主张理论,他的散文风格简洁淡雅;“断文”:一次演讲,就让梁实秋终身念念不忘,让惜墨如金的他为此写过三篇文章,足以见得梁启超在他心中的地位。
梁实秋在文中两次提到这是一篇动人的演讲,他被梁启超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哪到底是怎样的魅力呢,这就值得探究。
另外,这篇不足千字短小而精彩的文章恰恰体现出梁实秋本人的散文主张。
“定点”:根据以上分析,联系自身的教学特点,我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品人之“简单”及文之“简洁”,设计的话题就为“一段简洁的文,一个简单的人”。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术1、指引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激发学生想象的感情,更好地领会人物演讲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收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叙述,以全面认识他的人品魅力。
3、培育学生的剖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研究合作,搜寻信息,掌握文章内容。
2、品读体会,深入领会人物的品行魅力。
3、推测剖析,借鉴协作技巧。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委婉的仰慕之情,理解任公先生伤时感事、关怀国事的精神质量和独到的人品魅力。
教课要点剖析领会作者是如何经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课难点学习记述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议论和感觉的写法。
教课方法朗诵法、研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诵磁带教课时间安排一个课时一、导语设计大家看过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吗?很多优异学者在节目中经过一次次出色的演讲,展现了深沉的学术涵养和儒雅的学者风采,有名全国。
现在天我们要认识的也是一位演讲能手。
就让我们随着梁实秋一同走进清华,去领会梁任公的风采。
二、文本解读(一)知识累积1、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1895 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8 年参加“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
1916 年策划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曾倡议文体改进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
从前所作的政论文流畅畅达,感情豪放。
暮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冰室合集》。
2、梁秋,中国散文家、文学家、翻家。
1915 年就于清大学, 1923 年留学美国。
作以散文小品著称,格朴隽永,有风趣感,以《雅舍小品》代表作。
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律》,著《莎士比全集》,主《英大辞典》。
3、学生到黑板上加点字注音叱咤莅迥异干练激亢箜篌酣.........北.(二)信息通全文,勾勒描绘梁启超演的句,思虑:梁启超的次演听众留下了怎的印象?从哪里能够看出来?明确: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听众。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高一语文教学教案知识目的1、引导先生学习细节描写及正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引导先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八段。
才干目的1、培育先生的剖析才干、言语表达才干、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才干。
2、学习在记叙中参与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学习演讲的一些技艺技巧。
德育目的培育先生热爱中国文学,增强先生学习语文的兴味。
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怎样经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参与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想象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先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笼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笼统和性情。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先生讲述,以片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练习给课文加旁注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理应停止的一项专门的基本训练。
本课在练习当中设了一道作旁注的题,是一种引导,以后每学一课都最好照此操持。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上课之前呢,先请同窗们拿出一支笔,一张纸。
明天上课之前呢,先让同窗们做个知识竞猜题。
请依据我的描画,猜猜他是谁?①他聪颖过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
16岁时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②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庞大的人。
③ 他是广东新会人。
④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同窗们都有答案了吗?是的,他就是明天我们要看法的主人公――梁启超。
那说起梁启超,想来同窗们对他并不感到生疏。
初中时分历史书上见过他的名字,我们学«再别康桥»的时分也知道,徐志摩的〝情敌〞梁思成是他的儿子。
那同窗们能不能通知我梁启超有哪些事迹啊?〔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首领,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同,倡议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励志格【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整体把握全文。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真挚的情感。
【导学】知识链接: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
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
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
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背景简介:1922年3月,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
本文即是梁实秋对这次演讲的记述。
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本文撷取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把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于叙述描写之中。
【导思】语言积累:1.请写出下列加横线字的正确读音。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整体把握全文。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真挚的情感。
【导学】知识链接: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
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
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
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背景简介:1922年3月,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
本文即是梁实秋对这次演讲的记述。
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本文撷取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把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于叙述描写之中。
【导思】语言积累:1.请写出下列加横线字的正确读音。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课堂类型】:导读讨论课【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2.白描手法及虚实结合手法在刻画人物中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学会用“略貌取神”的方法描写;(三)情感目标:以真“我”,以真义,慷慨为国;做有思想抱负、有家国情怀的人。
【学习重点】:白描、虚实结合、细节等手法的运用。
【难点预测】:《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文中的含义。
【学法指导】:导读、自读、讨论、交流、总结、拓展【教学过程】:一、【目标定位,自主学习】1.借助工具书,自主扫清字词障碍。
2.学以致用,这篇文章是如何写出了梁任公的演讲之“美”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在描写任公时用了哪些可以借鉴的手法?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一)品人物:1.梁任公演讲稿的特点说明了什么?2.肖像描写的形和神你如何品味?3.开场白一段中的“一扫”“一翻”“一点”表现了什么?4.从他手指敲头、掩面顿足、先哭后笑等动作中你看到了什么?(二)品演讲内容:1.《箜篌引》中的“公”的极其反常的行为怎么理解?2.《桃花扇》的故事梗概和主题(老师事先补充)以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梁任公的哭笑有什么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了什么?三、【分组讨论,交流展示】(一)品人物:1.预先写好,宣纸,整齐秀丽,浓墨→认真、严谨、字如其人,潇洒深挚。
2.不是“高富帅”,胜似“高富帅”,精短,秃头顶,宽下巴(因个性而美);不着西装,穿肥大的长袍(无拘无束,自由洒脱,布衣更显风采,气度非凡);步履稳健,左右顾盼(稳重当中有灵动,沉稳而睿智之美)。
3.“一扫”(犀利),“一翻”“一点”(谦逊而自负,幽默爽直)。
4.敲(博闻强记治学严谨而不失风趣,真实生动),掩、顿、笑,叹(深度投入,率真奔放,富有激情,至情至性,用心讲,用生命的经历讲,物我相融的境界。
)(二)品演讲内容:1.联系任公生平,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护国运动等。
投河之公与任公的精神何其相似。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1、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教学流程:一、导入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三、预习检测,字词积累四、整体感知1、标记文章段落。
2、听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
3、概括每段中心:五、研习课文六、释疑分析:此教学流程太按部就班,没有重点,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
改进版:(一)教学目标学习在记事中表现人物个性的方法(二)教学流程1、理解课文内容2、分析人物形象3、分析刻画人物方法4、联想与迁移:模仿文章写一篇作文,写一堂课,刻画一个人模板:教材分析1.本单元学习写人记事2.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些经典作家作品学情分析1)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对于现代文学阅读不够。
2)高一年的学生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较贫乏,很难领会大家的风范。
(3)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
人
授课时间课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真挚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
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重点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
难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真挚的情感。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活动设计1、哪一个字可见本文的文体?
明确:记,记人或记事的散文。
2、标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是一个动宾短语,缩一下就是“记演讲”,(板
书标题)那么这篇文章中心是不是就是写一次演讲呢?
明确:不是,本文似是记事,实为写人,是通过演讲这件事来写梁启超先生。
3、标题中对梁启超为何要以“任公先生”相称?
明确:以号相称,这是学生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那么可见,这篇文章里,作者流露的应该是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
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
以政治业绩为陪衬,
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
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
此处为下文具
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
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
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
行文至
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
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
写梁任公的形象。
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
他的开场白,足以见出梁氏富
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
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
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
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
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
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
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1、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即演讲者本人梁任公先生及其演讲有什么特点?
一、旧课反馈
二、个性化导入
三、感知题目
四、小组讨论,
整体把握文章
结构
六、内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