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推荐】【名师必备】2019-2020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达标检测卷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44.31 K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满分:100分答题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13题,每题4分,共52分)1 .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的基础是()A.数字计算B.化学实验C.逻辑推理D.物体测量2 . 要准确量取95mL液体,选用的量筒规格最好是()A.10 mLB.50 mLC.100 mLD.200 mL3 . 2014年是我国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元年。
下列有关我国各个改革领域中,不属于化学科学所研究范畴的是()A.淘汰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B.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C.降低单位能源消耗强度D.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4 . 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木柴劈成块B.葡萄酿成酒C.残雪化成水D.西瓜榨成汁5 . 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A.内壁上的水成股流下B.内壁上有少量水珠C.透明D.内壁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6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压缩天然气作燃料B.金属铜用于制导线C.用食盐腌咸菜D.用氢气充灌探空气球7 .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三位美国化学家利用计算机载体,将传统的化学实验搬进虚拟的网络世界。
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取用颗粒状固体C.量取液体体积D.检查装置气密性8 . 厨房中有一瓶白色固体,小明提出它可能是食盐,小刚提出它可能是白糖,就两个人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的环节中的()A.拓展与迁移B.假设与预测C.实验与事实D.解释与结论9 . 2013年4月,上海某大学一名研究生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相关涉案人受到法律严惩。
二甲基亚硝基代胺是一种剧毒化学品,下列对该剧毒品认识中一定不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浅黄色油状液体,易溶于水B.有剧毒性C.遇明火可以燃烧D.受热分解易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10 . 某学生俯视量筒内液体读数为20ml,则实际液体体积为()A.大于20 mlB.小于20 mlC.等于20 mlD.无法判断能力11 . 科学探究活动中观察现象是指()A.随意观察B.观察变化后所存在的现象C.应从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三方面进行观察D.观察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12 . 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吸入的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B.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C.呼出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D.氧气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13 . 下列有关药品的取用说法错误的是()A.为了节约药品,实验室用剩的药品应放回原瓶B.取用药品时,要严格按照规定量取用,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1~2 mLC.取用药品时,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也不能尝任何药品味道D.用药匙或纸槽将粉末状药品送入试管底部二、填空题(共6题,共26分)下面是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a.酒精能挥发b.铁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铁锈c.水沸腾变水蒸气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14. (4分)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2019-2020年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解析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点燃一支蜡烛,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下图所示),过一会后,在冷碟子的底部会收集到新制的炭黑。
这个实验说明了( )A . 由于氧气不足蜡烛不完全燃烧而生成了炭黑B . 挥发的蜡烛遇冷后凝结而成炭黑C . 蜡烛的燃烧可以不需要氧气参与D . 蜡烛中含有炭黑2.下列有关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凡是发生颜色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B . 凡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 . 物质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D . 有光和热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3.以下生产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 石油化工B . 古井酿酒C . 有色冶金D . 水力发电 4.下列事例中,不是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A . 蓄电池放电B . 水力发电C . 内燃机做功冲程D . 火箭点火升空5.把碳酸钠粉末装入试管,正确的操作是( )A . 用镊子B . 用玻璃棒C . 用药匙或纸槽送入D . 直接倒入6.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B .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C .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形态上不同的物质D. “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7.人类生活需要的能量有些来自化学反应。
下列变化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是()A.利用电热器取暖B.发电厂利用水力发电C.在手电筒中使用干电池D.利用蜡烛照明8.走进化学实验室,你会看到摆放有序的各种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
做实验时你是否留心观察过固体药品应保存在下列哪种仪器中()A.广口瓶B.细口瓶C.烧杯D.集气瓶9.加热某种固体时有气体产生,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是化学变化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C.是物理变化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10.下列变化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选项A B.选项B C.选项C D.选项D11.小明给试管里的水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了,你认为下列哪些原因会导致试管炸裂()①试管外壁有水①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①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中的水①试管中的水超过了试管容积的1/3①试管底部接触到了酒精灯的灯芯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12.下列实验项目所选择的仪器错误的是()A.少量试剂的反应——试管B.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C.较多量液体加热——烧杯D.取用粉末状固体——镊子13.下列物质的应用,由它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A.用蜡烛照明B.用米酿成酒C.蒸发海水可以得到食盐D.用天然气作民用燃料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B.物质通过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C.物质从液态变为该物质的气态一定是物理变化D.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15.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是()①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①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①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①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①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①没有进行预热A. ①①①①B. 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二、填空题(共3小题)16.为保证实验安全,取得预期实验效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单元达标练习题、选择题1. 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粮食酿酒B. 铁钉生锈C. 蜡烛燃烧D. 水的蒸发2.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3. 对化学仪器进行磨砂处理可提高仪器密封性,没有进行磨砂处理的仪器是C.D.(A.广口瓶a 锥形瓶c.滴瓶集气瓶4. 用量筒量取20mL盐酸,读数时俯视,则盐酸的实际体积是(A. 20mLB. 大于20mLC. 小于20mLD. 无法确定5. 取用氧化铜的仪器是()A. 燃烧匙B. 滴管C. 镊子D. 药匙6. 下列仪器可用于进行化学反应的是()A. 试管B. 量筒C. 蒸发皿D. 水槽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为了节约药品,用剩的试剂应当倒回原瓶B. 为了能看到标签,倾倒液体时,标签不能向着手心C. 为了安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D. 为了获得感性认识,可用手触摸药品或尝药品的味道8•实验时不小心使洒出的酒精着火,应立即()①用湿布盖灭;②用嘴吹灭;③用砂子撒盖;④用水泼灭.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③④9. 加热盛有固体的试管时,试管口应()A. 向上B. 向下C. 略向下倾D. 略向上倾10. 某学生使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错误地把食盐放在右盘称得食盐的质量为15.5g(1g以下用游码),如果按正确的方法,食盐的质量应为()A. 15.5gB. 14.0gC. 15.0gD. 14.5g11. 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这门学科研究范畴的是()A.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B.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C. 物质的运动状态D. 物质的用途与制取12. 近代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提出该理论的科学家是()A. 道尔顿B. 拉瓦锡C. 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D. 门捷列夫13.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中,某同学抽到“试题三:给液体加热”,考试结束时,老师发现他使用的试管破裂了,其原因可能是()A. 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2B. 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C. 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D. 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14. 下列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书写正确的是()扎钵i斗n:W钳15.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16.在取用液体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取用的最少量是()A. 0.5 m IB. 1 m I 〜2 m IC. 3 m I〜4 m ID. 5 m l 〜6 m l17. 小红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水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 提出假设B. 交流评价C. 设计实验D. 作出结论18. 下列化学仪器需垫加石棉网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A. 烧杯B. 试管C. 蒸发皿D. 燃烧匙19. 常温下,不宜用物理性质来区分的一组物质是()A. 石灰石和胆矶B. 氧气和空气C. 铁粉和木炭粉D. 酒精和白醋20. 实验室组装一套较复杂的仪器,一般的顺序是( )A、自上而下,从左到右B、自下而上,从左到右C、自下而上,从右到左D自上而下,从右到左二、填空题21. 填写正确答案序号: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1)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2)酒精受热变成了酒精蒸气_;(3)镁带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4)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_.22. 在横线_上填写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1)实验室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_;(2)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标签未向着手心(3)滴管吸取过试剂后平放或倒置 _;(4)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_.23. 选择仪器下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下列图示能体现化学改善人类生活的是()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神箭冲碧宇,天和傲苍穹”。
近期,神舟十七号飞行乘组已完成既定任务,成功返回地球。
下列研究不属于化学范畴的是()A.研制火箭的燃料B.返回舱外层耐高温涂料的制造C.空间站内氧气的制取D.计算返回舱落点3.化学是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下列能体现化学对材料科学的贡献的是()A.为缓解能源危机,加大化石燃料的开采B.为宇航员研制新型面料的宇航服C.为粮食增产,生产化肥、农药D.为保护环境,研发制取氢气的新技术4.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B.门捷列夫提出了原子论C.道尔顿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D.拉瓦锡编制了元素周期表5.“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
下列古代工艺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6.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落英缤纷B.愚公移山C.星火燎原D.飞沙走石7.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干冰易升华B.甲烷能燃烧C.氢气的密度小D.金刚石坚硬8.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石墨有导电性,常用于制铅笔芯B.铁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于制作炊具C.二氧化碳不助燃,常用来灭火D.煤燃烧能放出热量,常用作燃料9.下列可直接加热的一组仪器是()A.试管、蒸发皿、集气瓶B.量筒、蒸发皿、烧杯C.试管、燃烧匙、蒸发皿D.试管、量筒、蒸发皿10.进入化学实验室必须注意安全。
下列行为符合实验室安全规范的是() A.用扇闻法闻气味B.用手直接取用试剂C.随意将试剂带出实验室D.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11.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保证。
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1~10题每题2分,11~15题每题3分,共35分)1.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B.湿衣服晾干 C.铁钉生锈 D.葡萄酿酒2.绿色化学的核心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下列措施属于“绿色化学”范畴的是( )A.杜绝污染源B.治理污染点C.深埋有毒物D.处理废弃物3.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发现小块蜡烛并未减少,并浮在水面上,由此不能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 )A.受热易熔化B.密度比水小C.较软,硬度不大D.不溶于水4.下列符合化学实验安全要求的是( )A.易燃易爆药品放在火源附近 B.随意丢弃实验室剩余的药品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5.下列事实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普通玻璃属于易碎品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金刚石硬度大D.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振荡得到乳状浑浊液体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7.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①火焰温度最高处是外焰;②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③燃烧能发光、发热;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D.①②③④8.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木炭用作燃料C.金用于制作项链D.铝用于制作导线9.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CuSO4·5H2O,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CuSO4;在工业精炼铜、镀铜中都要应用胆矾。
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 )A.制法B.物理性质C.化学性质D.用途10.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酒精挥发酒精燃烧B.海水晒盐海水淡化C.钢铁生锈冶炼钢铁D.葡萄酿酒葡萄榨汁11.下列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9.56 g固体B.在托盘天平两端放大小相同的滤纸称氢氧化钠C.用10 mL量筒量取5 mL液体时仰视读数D.用10 mL量筒量取9.6 mL水12.下列叙述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化学性质的是( )A.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铁制品放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B.植物油可以燃烧;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最后不见了C.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汽油易燃烧D.食盐易溶于水;水结成冰13.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他将量筒摆放平稳,面对刻度线,首先俯视凹液面量取79 mL 液体,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70 mL,则该同学倒出的液体体积( )A.大于9 mL B.小于9 mL C.等于9 mL D.不能确定14.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下列变化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选项A B.选项B C.选项C D.选项D2.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且杯内壁变黑,由此可以得到启发:从失火的高层楼房逃生,应选择的正确方法是()A.用干毛巾捂住口鼻,往楼下冲B.尽量往楼顶跑C.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D.若得不到及时救援,可跳楼3.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错误的是()A.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C.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B.熄灭酒精灯,一般用嘴吹熄D.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4.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蒸馏B.升华C.爆炸D.燃烧5.进行科学探究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下列因素与科学探究有关的是()①提出合理假设或猜想②设计探究实验步骤③详实记录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④合作进行化学实验⑤形成总结性报告。
A.①③⑤B.①②③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6.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
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假设B.收集证据C.设计实验D.得出结论7.在探究“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的实验中,将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分别加入如图两个集气瓶中(集气瓶Ⅰ盛有空气,集气瓶Ⅱ盛有人体呼出的气体),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
关于这个实验说法正确的是()A.集气瓶Ⅰ盛放的是空气,因此集气瓶Ⅰ没有必要盖玻璃片B.现象是集气瓶Ⅰ中无明显变化,集气瓶Ⅱ中产生白色浑浊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先熄灭的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多,没必要做这个实验D.因为集气瓶Ⅰ中会无明显变化,所以集气瓶Ⅰ中应该稍微多加一些澄清石灰水8.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A.试管口B.中下部C.中上部D.正中间9.下列有关仪器连接的描述错误的是()A.橡皮塞旋进容器口B.玻璃导管口附近沾水后旋进乳胶管C.分液漏斗下端玻璃管压进橡皮塞孔中D.玻璃导管沾水后旋进橡皮塞孔中10.下列操作符合实验室取用固体药品的规则的是()A.块状固体药品可以用手取用B.用药匙取一些蔗糖,尝一尝是否有甜味C.将氢氧化钠固体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托盘上称量D.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可以用镊子夹取11.目前人类所使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化学反应。
2019-2020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解析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下列有关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凡是发生颜色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B.凡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物质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D.有光和热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B.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C.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形态上不同的物质D. “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3.下列实验项目所选择的仪器错误的是()A.少量试剂的反应——试管B.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C.较多量液体加热——烧杯D.取用粉末状固体——镊子4.设计实验: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再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对上述实验设计思路的描述有以下几点:①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利于燃烧产物的汇集;①用冷的烧杯可使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水迅速凝结;①将烧杯迅速倒置可避免产生的气体向空气中散逸;①振荡有利于产生的气体与石灰水充分接触。
对描述的认识正确的是()A. ①①正确①①错误B. ①①正确①①错误C. ①①①正确①错误D. ①①①①都正确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的名句。
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关于这一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A.蜡烛的燃烧是蜡烛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B.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C.蜡烛的燃烧是物理变化D.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6.复印机复印资料时,常能闻到—股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就是臭氧的气味。
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
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转化为臭氧的过程是物理变化B.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转化为臭氧的过程是化学变化C.臭氧的特殊的气味属于臭氧的物理性质D.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属于臭氧的化学性质7.人类生活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化学反应。
2019-2020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下列有关纸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 白色B . 难溶于水C . 可燃性D . 易撕碎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 闻气味B . 振荡试管C . 贮存氧气D . 倾倒液体3.下列关于实验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化学实验室不必备有灭火器等防火器材B . 浓硫酸沾到皮肤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C . 化学实验室空间较小,易燃易爆物跟其他物质可混存D . 一切能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均不要进行4.下列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 AB . BC . CD . D5.某同学用量筒量取5.0 mL 水时仰视刻度,则所量水的体积 ( )A . 等于5.0 mLB . 大于5.0 mLC . 小于5.0 mLD . 不能确定6.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A . AB . BC . CD . D7.分析人体从鼻孔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图,得出一些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 图中各气体的含量为气体的体积分数B . 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只有部分进入血液C . 人体能产生稀有气体D .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的比例比水汽大 8.对着窗户上的玻璃吹气,一会儿玻璃上就会出现水雾,由此说明了( )A . 在呼吸时,吸入了大量水蒸气B .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水蒸气比空气中的水蒸气多C . 人体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D . 空气中不含有水蒸气9.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 AB . BC . CD . D 10.下列行为中,没有违背实验室规则的是( )A . 进入实验室就可以随便做实验B . 把实验剩余的药品带出实验室C . 把反应后的药品倒入指定的废液缸D . 实验结束时,未整理仪器就离开实验室 11.区别瓶内是人体呼出的气体还是空气,最简便的方法是( )A .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B . 把点燃的木条放在瓶口C . 把点燃的木条伸入瓶中D . 观察颜色12.以下是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其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①把装置连接好①两手紧贴容器外壁①导管口有气泡冒出①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①如果装置不漏气,里面的空气受热会膨胀A. ①①①①①B. ①①①①①C. ①①①①①D. ①①①①①13.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蒸馏B.升华C.爆炸D.燃烧14.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15.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A.水B.二氧化碳C.水和二氧化碳D.灰烬二、填空题(共3小题)16.生活中,鸡蛋腐败变质时会产生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气体。
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1~10题每题2分,11~15题每题3分,共35分)1.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B.湿衣服晾干 C.铁钉生锈 D.葡萄酿酒2.绿色化学的核心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下列措施属于“绿色化学”范畴的是( )A.杜绝污染源B.治理污染点C.深埋有毒物D.处理废弃物3.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发现小块蜡烛并未减少,并浮在水面上,由此不能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 )A.受热易熔化B.密度比水小C.较软,硬度不大D.不溶于水4.下列符合化学实验安全要求的是( )A.易燃易爆药品放在火源附近 B.随意丢弃实验室剩余的药品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5.下列事实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普通玻璃属于易碎品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金刚石硬度大D.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振荡得到乳状浑浊液体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7.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①火焰温度最高处是外焰;②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③燃烧能发光、发热;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D.①②③④8.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木炭用作燃料C.金用于制作项链D.铝用于制作导线9.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CuSO4·5H2O,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C uSO4;在工业精炼铜、镀铜中都要应用胆矾。
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 ) A.制法B.物理性质C.化学性质D.用途10.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酒精挥发酒精燃烧B.海水晒盐海水淡化C.钢铁生锈冶炼钢铁D.葡萄酿酒葡萄榨汁11.下列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9.56 g固体B.在托盘天平两端放大小相同的滤纸称氢氧化钠C.用10 mL量筒量取5 mL液体时仰视读数D.用10 mL量筒量取9.6 mL水12.下列叙述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化学性质的是( )A.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铁制品放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B.植物油可以燃烧;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最后不见了C.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汽油易燃烧D.食盐易溶于水;水结成冰13.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他将量筒摆放平稳,面对刻度线,首先俯视凹液面量取79 mL液体,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70 mL,则该同学倒出的液体体积( ) A.大于9 mL B.小于9 mL C.等于9 mL D.不能确定14.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那么小明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B.人体只呼出二氧化碳C.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不含有氧气D.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15.下列操作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②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的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③把鼻孔靠近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④将试管倾斜,用纸槽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后,然后直立试管⑤取用放在细口瓶中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向下⑥将烧瓶放在桌子上,用力塞进塞子⑦用坩埚钳夹取加热后的蒸发皿⑧将滴管垂直伸进试管内滴加液体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握住容器的外壁或用酒精灯微热A.①④⑦⑨B.①④⑤⑦⑨C.①④⑤⑦⑧⑨D.④⑤⑦⑧⑨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9分)16.(5分)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 _____的科学,它是一门以_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17.(4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1)量取8 mL稀硫酸,应选用________(填“10 mL”或“20 mL”)的量筒。
(2)熄灭燃着的酒精灯,应用________盖灭。
(3)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火焰的________。
(4)实验中取用药品未指明用量时,固体一般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7分)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1)正确选择仪器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如图1是实验室中常见的仪器,用作反应容器且能够直接加热的是________(填字母),常用于保存固体药品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给固体加热时,先____________,后集中火焰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3)观察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小颖同学利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做加热碳酸氢铵实验。
①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具体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加热一段时间后小颖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她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洗涤试管,洗干净的试管应________(填“正放”或“倒放”)在试管架上。
19.(8分)下面是某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
①“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环节;②“呼出的气体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环节;③“呼出的气体中可能含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环节;④“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节;⑤“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环节;⑥“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____”环节。
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上述序号)。
20.(5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请根据实验要求填空:(1)量取4.5 mL溶液,需要一种合适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2 mL的液体加热时所需要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酒精灯不小心被碰倒,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0分)21.(10分)看图回答问题:(第21题)(1)上面的实验操作图,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指出上图中两个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上面的错误示例,任举两例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并指出可能造成的后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上图错误示例除外)。
2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
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O3)的装置。
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1)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①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氧气转化为臭氧发生的是(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
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探究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6分)23.(10分)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和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知识回顾】化学变化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手摸烧杯壁有________感觉;蜡烛火焰逐渐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