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系列课堂名师公开课精品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20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挪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的1.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状况。
2.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挪动规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形成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大气不断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三圈环流 ①形成条件⎩⎨⎧均匀的地球外表上下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受地转偏向力影响②类型⎩⎨⎧低纬环流圈:a 、d中纬环流圈:b 、e 高纬环流圈:c 、f(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①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A副热带高气压带:B 、E 副极地低气压带:C 、F 极地高气压带:D 、G②风带⎩⎨⎧信风带:H 、K西风带:I 、L 极地东风带:J 、M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挪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挪动。
(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思维点拨 (1)大气环流不仅包括三圈环流,还包括季风环流。
(2)南北半球风带名称一样,但风向不同。
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而与极地东风带风向一样。
【考虑】1.假假设地球不自转,地球海陆分布均匀,赤道与两极间的大气流动状况是怎样的? 提示 赤道与两极之间形成单圈环流。
2.气压带、风带为什么会季节挪动?提示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挪动导致的。
3.为什么纬度60°附近容易形成降水?与赤道地区的降水成因是否一样?提示 纬度60°附近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被冷气流抬升过程中温度下降而形成降水,属于锋面雨;赤道地区是因为空气膨胀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形成降水,属于对流雨。
[预 习 效 果 自 测]1.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全球共有3个高气压带B.全球共有3个低气压带C.低气压带处气温均很高D.全球共有3个风带解析 全球共7个气压带,其中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全球共有6个风带。
……………………………………………………………名校名师推荐………………………………………………… 1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课时1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及类型。2.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3.理解火山、褶皱山、块状山地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1 地质作用 阅读教材P53“地质作用”,填写下列知识。 1.定义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按能量来源分类 (1)内力作用:由地球内能引起的。 (2)外力作用:由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等引起的。 教材梳理2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阅读教材P53~P56“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填写下列知识。 1.岩浆活动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2-3-1岩浆活动示意,据图分析: (1)岩浆活动的方式有哪两种?所形成的岩石中常见的各是什么? (2)火山喷发也会带来好处,请加以说明。 提示 (1)岩浆活动分为侵入地层和喷出地表两种形式。侵入地层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常见的是花岗岩;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常见的是玄武岩。二者都属于岩浆岩。 (2)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土壤等资源,许多火山喷发地区也可成为旅……………………………………………………………名校名师推荐………………………………………………… 2 游胜地和疗养胜地。 2.地壳运动
(1)分类:按照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 (3)褶皱:如图中A、B处,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形成褶曲,一系列褶曲称为褶皱。岩层发生褶皱,就会出现高山和谷地等地貌形态。 (4)断层
如图中D处,断裂面两侧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地垒:如图中E处,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等地堑:如图中D处,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
(5)地震
主要成
因分类
构造地震:由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 运动引起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烈度:地表面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2-3-5断层形成示意和图2-3-6地垒、地堑形成示意,据图分析: (1)断层形成需具备什么条件? (2)地垒、地堑形成怎样的地貌? 提示 (1)①岩层断裂;②断裂两侧岩块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2)地垒形成块状山地,地堑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3.变质作用 (1)概念: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 (2)结果:形成变质岩。 ……………………………………………………………名校名师推荐………………………………………………… 3 [预习效果自测] 1.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图。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由图可知,①为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和淀积作用形成;②为内力作用下岩石发生变形、变位形成的地貌;③为风蚀蘑菇;④为火山喷发。 答案 D 读图,完成2~3题。
2.四幅地质构造图中,属于褶皱的是( ) A.①② .②③ C.③④ .①③ 3.四幅地质构造图中,有断层、向斜山景观的分别是( ) A.①② .②③ C.③④ .①④ 解析 第2题,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弯曲)为褶皱,图中①为褶皱,③为向斜山(或背斜谷)。第3题,岩层的变位(错动)为断层,图中②为相对下降的岩块,④为相对上升的岩块。由向斜形成的山为图③。 答案 2.D 3.B 4.读某大板块边界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相邻板块运动方向。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边界处可能形成( ) ……………………………………………………………名校名师推荐…………………………………………………
4 A.甲、乙之间——裂谷、海洋 B.甲、丙之间——海沟、海岭 C.甲、丁之间——海沟、岛弧 D.甲、戊之间——褶皱山脉、高原 解析 从图中板块的形状可知其为太平洋板块,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裂谷或海洋,在板块的消亡边界多形成海岭、海沟、岛弧等地貌。 答案 C
探究点一 内力作用 【案例探究】 长江三峡地跨重庆、湖北两省市,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也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另外还有白帝城、黄陵、南津关孙夫人庙等,它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的诗句犹然在耳。
结合材料探究: (1)长江三峡的形成包括哪些地质作用? (2)简要分析长江三峡的形成过程。 提示 (1)长江三峡的形成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名校名师推荐………………………………………………… 5 (2)先是地壳抬升形成山地,后是经过流水侵蚀形成峡谷。 【反思归纳】 1.地质作用的概念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注意 地质作用必须是自然力的作用。人类活动也能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但它不是自然力,也就不属于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 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 项目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趋向平坦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时间和一定
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从整个地壳的发展史看,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注意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外力同时反向起作用,它们作用的结果往往交织在一起。只不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而已。 3.内力作用及其对地形的影响 ……………………………………………………………名校名师推荐………………………………………………… 6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分类
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岩石永久变形 褶皱 背斜→背斜山――→侵蚀背斜谷向斜→向斜谷―――――――→周围被侵蚀向斜山断层 地垒→块状山地地堑→狭长的凹陷地带
(3)变质作用 【即时巩固】 关于地质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质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 B.地壳始终在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变化 C.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和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D.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内,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 解析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地壳自形成以来,一直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造成这种运动变化的原因是地质作用。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地壳不断发展变化。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内,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 A 探究点二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案例探究】 材料一 褶皱示意图。 ……………………………………………………………名校名师推荐………………………………………………… 7 材料二 断层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材料一中的图1中A、B分别属于褶皱的哪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别它们? (2)材料一中的图2中甲、乙从地貌形态上分别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 (3)材料二中的①②地质构造分别是什么?各自形成怎样的地貌类型? 提示 (1)A是背斜,B是向斜。一般情况下,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也可以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为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为向斜。 (2)甲为谷地,成因是背斜的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乙为山岭,成因是向斜的槽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形成山岭。 (3)①为地垒、②为地堑。地垒往往发育为山岭或高地;地堑形成谷地或低地。 【反思归纳】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