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 第8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76.50 KB
- 文档页数:38
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1. 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解答: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表示成人均产量。
经济增长通常用经济增长率度量。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质”的概念。
2. 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解答: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
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
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 t=A t f(L t,K t)式中,Y t、L t和K t顺次为t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 t代表t时期的技术状况,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1,即G Y=G A+αG L+βG K式中,G Y为产出的增长率;G A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 L和G 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
α和β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
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
当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时,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资本也可以被归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3. 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它有什么含义?解答:离散形式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Δk=sy-(n+δ)k其中k为人均资本,y为人均产量,s为储蓄率,n为人口增长率,δ为折旧率。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2014年6月修订)------学院二○一四年六月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Macroeconomics)学院: 财经学院执笔人:专业负责人:制定(修订)时间: 2014年6月一、课程基本信息二、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绪论【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2.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4.宏观经济目标及其工具。
【基本要求】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掌握: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本章重点】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本章难点】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思考拓展】1.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2.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GDP的算法【教学内容】1.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2.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3.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4.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5.名义GDP和实际GDP【基本要求】了解: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理解: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掌握: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本章重点】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本章难点】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思考拓展】1.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2.名义GDP和实际GDP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教学内容】1.均衡产出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3.其他关于消费的理论4.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5.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基本要求】了解: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理解:其他关于消费的理论掌握: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本章重点】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本章难点】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思考拓展】1.其他关于消费的理论2.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第三章一般均衡【教学目标】IS曲线的推导、IS曲线的涵义【教学内容】1.投资如何决定2.IS曲线3.利率的决定4.LM曲线5.IS-LM分析6.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基本要求】了解:投资如何决定理解:IS-LM分析掌握: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本章重点】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本章难点】IS-LM分析【思考拓展】1.IS曲线的推导、IS曲线的涵义2.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涵义第四章宏观经济学政策分析1.财政对应的几种情况,其如何影响国民收入2.货币对应的几种情况,其如何影响国民收入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教学内容】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2.财政政策效果3.货币政策的效果4.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基本要求】了解:财政政策效果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掌握: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本章重点】财政政策效果【本章难点】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思考拓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第五章宏观经济学政策实践【教学目标】1.宏观经济政策的几个具体目标2.财政政策的具体模式3.货币政策及其工具【教学内容】1.经济政策目标2.财政政策3.货币政策4.资本证券市场5.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理解:经济政策目标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本章重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本章难点】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思考拓展】1.财政政策的具体模式2.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第六章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教学目标】1.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2.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3.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4.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各自效应【教学内容】1.总需求曲线2.总供给曲线的一般说明3.长期总供给曲线4.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5.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6.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效应7.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基本要求】了解:总需求曲线理解: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掌握: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效应【本章重点】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本章难点】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效应【思考拓展】1.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2.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失业与通胀间的长期和短期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1.失业经济学解释2.奥肯定率3.通胀原因4.菲利普斯曲线【基本要求】了解:失业经济学解释理解:通胀原因掌握:菲利普斯曲线【本章重点】菲利普斯曲线【本章难点】通胀原因【思考拓展】1.通胀原因2.菲利普斯曲线第八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教学内容】1.汇率和对外贸易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基本要求】了解:汇率和对外贸易理解: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掌握: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本章重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本章难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思考拓展】1.推导蒙代尔弗莱明模型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第九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新古典增长模型【教学内容】1.增长核算2.新古典增长模型3.经济周期理论【基本要求】了解:经济周期理论理解:增长核算掌握:新古典增长模型【本章重点】新古典增长模型【本章难点】新古典增长模型【思考拓展】1.推导新古典增长模型2.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四、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以学生关注的经济实际问题、思想中存在的疑惑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关注。
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1. 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解答: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表示成人均产量。
经济增长通常用经济增长率度量。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质”的概念。
2. 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解答: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
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
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 t=A t f(L t,K t)式中,Y t、L t和K t顺次为t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 t代表t时期的技术状况,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1,即G Y=G A+αG L+βG K式中,G Y为产出的增长率;G A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 L和G 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
α和β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
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
当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时,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资本也可以被归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3. 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它有什么含义?解答:离散形式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Δk=sy-(n+δ)k其中k为人均资本,y为人均产量,s为储蓄率,n为人口增长率,δ为折旧率。
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1. 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解答: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表示成人均产量。
经济增长通常用经济增长率度量。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质”的概念。
2. 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解答: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
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
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 t=A t f(L t,K t)式中,Y t、L t和K t顺次为t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 t代表t时期的技术状况,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1,即G Y=G A+αG L+βG K式中,G Y为产出的增长率;G A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 L和G 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
α和β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
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
当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时,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资本也可以被归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3. 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它有什么含义?解答:离散形式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Δk=sy-(n+δ)k其中k为人均资本,y为人均产量,s为储蓄率,n为人口增长率,δ为折旧率。
第一章导论一、基本概念:1.资源的稀缺性2.机会成本3.生产可能性边界4.经济制度5.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6.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二、选择题:1.经济学可以定义为( )。
A 政府对市场的调控B 企业赚取利润的活动C 研究对稀缺资源诸多用途的最合理配置D 个人的生财之道2.资源的“稀缺”是指( )。
A 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B 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C 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D 世界上资源最终将消耗光3.经济物品是指( )。
A 物美价廉的物品B 稀缺的物品C 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 有用且稀缺的物品4.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 )。
A 通货膨胀B 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C 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 一种生产品最适度水平5.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
y物品A 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B 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C 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D 经济能力增长惟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6.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A 股价持续上升B 通货膨胀C 技术进步或有用资源被开发D 消费品供给增加,资本物品供给减少7.社会在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意一点所回答的问题不是( )A 如何生产B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C 为谁生产D 何时何地生产8.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
A 怎样生产B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C 为谁生产D 以上都包括9.政府征税和给家庭转移支付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
A 生产什么B 如何生产C 生产多少D 为谁生产10.下列命中哪一个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 )A政府把贴现率降到6.6%B今年国家失业率不超过10%C 男女应该同工同酬D 个人所得税是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11.某大学毕业生辞去年薪5万元的工作,取出10万元积蓄,自主创业,已知定期存款年利率为3%。
不考虑商业风险则该生按年计算的机会成本为( )。
宏观经济学复习知识点(高鸿业第五版)一、GDP1、定义2、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区别与联系3、GNP的定义,与GDP异同(要会计算)4、GDP的特征,(比如,什么项目该不该计入GDP)5、核算GDP的四种方法(不要混淆)6、支出法的构成内容,及具体每一项的解释7、总投资、净投资及折旧的关系。
8、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异同9、收入法的构成内容及理解10、对“总收入=总支出=总产出=价值增值=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理解11、GDP、NDP、NNP、NI、PI、DPI的构成及联系12、会用具体的例子核算GDP二、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不同部门总需求(支出的角度)和总供给(收入的角度)的构成2、不同部门的恒等式及理解三、名义GDP和实际GDP1、定义2、GDP平减指数,如何衡量物价上的幅度3、计算四、对课后习题要领的掌握一、均衡产出1、定义,由谁决定2、最简单经济关系的假设3、凯恩斯定律4、实际产出、计划产出与非意愿存货投资之间的关系;实际产出与计划产出不等时,如何调整。
(不均衡时的情况)5、此时的“投资-储蓄恒等式:i=s”与GDP核算的“投资-储蓄恒等式:I=S”的区别二、消费理论1、凯恩斯的消费规律2、消费(储蓄)函数的构成,及每部分的含义3、边际消费(储蓄)倾向、平均消费(储蓄)倾向的定义、计算及关系4、消费曲线的形状与储蓄曲线及收入的关系5、两个边际的关系,两个平均的关系6、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的关系7、凯恩斯消费函数、相对收入消费函数、生命周期消费函数、永久收入消费函数的主要观点及异同8、影响消费的因素三、国民收入决定1、两部门的国民收入决定的方法,推导,计算2、投资乘数的定义、公式、计算、作用3、三部门不同情况的下(定量税/比例税,是否有转移支付)国民收入决定的方法,公式,推导,计算4、三部门乘数(平衡预算乘数)的类型、定义、公式、计算、作用及相互的关系(注意:定量税和比例税情况下的不同)5、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的方法,6、四部门乘数四、对课后习题要领的掌握第14章一、投资的决定1、投资需求函数的构成及意义,投资需求曲线的形状2、资本边际效率的定义,曲线的形状3、影响投资的因素4、托宾“q”说的主要内容二、IS曲线1、定义、表达式、推导(函数和图形P416 14-5两个方面)(两部门和三部门都要掌握)、计算2、IS曲线的斜率,影响因素,如何影响3、IS曲线的移动的影响因素,如何移动三、LM曲线1、利率的决定2、货币需求的定义,及三种动机3、流动偏好陷阱的描述4、货币需求函数的构成,曲线的推导及形状5、货币供给的定义,划分,规定6、货币供给曲线的形状,均衡利率的决定7、LM曲线定义、表达式、推导(函数和图形P426 14-13)、计算8、LM曲线一般形状,及分区2、LM曲线的斜率,影响因素,如何影响3、LM曲线的移动的影响因素,如何移动四、IS-LM分析1、均衡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决定过程、计算2、IS-LM划分四个区域的不均衡的情况(P431 表14-1)3、IS和LM曲线的移动对均衡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影响五、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1、有效需求的基本内容2、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3、数学模型的描述(P433)六、对课后习题要领的掌握第15章(和IS、LM联系到一起)1、财政、货币政策的定义2、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会和“挤出效应”联系起来)3、挤出效应的定义及影响因素4、凯恩斯主义极端的分析5、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6、古典主义极端的分析7、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的表现8、两种政策不同的搭配使用的情况、效果及对利率和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9、货币幻觉的概念10、对课后习题要领的掌握第16章一、财政政策1、财政的构成2、自动稳定器的定义,发挥作用机制及分析3、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4、什么是功能财政,与周期平衡预算政策的异同5、如何判断财政政策方向?6、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如何实施?目的是什么?二、货币政策1、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职能及关系2、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率、超额准备金的定义,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构成3、基础货币的定义4、不同情况下货币创造乘数的构成5、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定义,特点6、扩张性或紧缩性货币政策如何实施?目的是什么?三、对课后习题要领的掌握第17章一、AD1、总需求的定义,构成及影响因素2、总需求函数反映的内容,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反向变化的原因,四个效应的概念和推导,计算3、总需求曲线的形状、推导4、总需求曲线的变动(1)沿着既定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2)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如何移动(3)总需求曲线转动的影响因素二、AS1、长短期划分的标准2、短期宏观生产函数的描述3、对从劳动市场推导总供给曲线的理解4、不同类型的总供给曲线:古典、凯恩斯、常规(1)前提条件(2)形状(3)政策含义三、AD-AS模型1、短期宏观目标的实现2、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影响3、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特别是左移:供给冲击,会不会在短期内右移))4、数学模型的描述第18章一、失业1、定义2、分类(给出具体事例,会判断属于哪一类失业)3、充分就业的理解,允许失业的类型,自然失业率的表达、定义4、失业的影响5、奥肯定律的内容二、通货膨胀1、定义2、分类(给出具体事例,会判断属于哪一类通胀)3、原因的分析4、通胀的效应三、菲利普斯曲线1、短期PC:定义,反映的内容,形状,政策含义,失业和通胀的取舍2、长期PC的形状,政策含义第20章一、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率的描述2、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方程,直接和基本原因,丹尼森的结论;3、新古典增长理论:(1)不具有技术进步:基本假设、基本方程、稳态的理解和分析、储蓄率和人口增长对稳态的影响(比较静态分析)、结论(2)具有技术进步的结论(P562 表20-5)4、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二、经济周期1、定义、阶段的划分2、特征3、类型4、新理论的概述(成因)5、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想,用以对我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