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_西方经济学_完整版
- 格式:ppt
- 大小:3.01 MB
- 文档页数:95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微观部分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
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2.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5.需求定律(需求函数):商品供给量随商品价格上升而减少,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故向右下方倾斜的特征6.供给定律(供给函数):商品供给量随商品价格上升而增加,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故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7.均衡: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务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参与者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各方面的经济行为者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均衡价格: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8.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9.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10.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1.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2.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20.点弹性:表示当自变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高鸿业第四版《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讲义第四版的主要修改和增删之处可分为微观、宏观和总论这三个部分加以说明:第一,微观部分的变动有六点:(1)对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以小注的形式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2)删去过多的或具有重复性的习题(3)对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添增课较多的说明(4)对产量的利润最大化和要素需求的利润最大化的关系做了补充(5)扩充了社会福利函数方面的内容,添加了“惯性和均衡的多样性”一小节,并完善了对目前为福利经济学所关注的“效率与公平”的表述,以便使教材更能反映这些微观经济学较新的发展。
(6)对第十章社会福利函数一节的内容做了比较详尽的补充,以便使学员较全面的理解该节内容的较新发展对宏观的变动,主要有以下五点:(1)对国民收入核算一章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改写,以避免阅读时可能存在的误解之处(2)在第十七章中,对总供给曲线添增了一些微观方面的解释(3)删去第二十章第六节“调整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政策”。
因为,各国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使得调整的政策越来越为复杂,其内容已超过一本普通教材的范围。
(4)对第二十二章中的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理论做了一些补充说明,以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该部分的内容(5)更新了宏观部分的一些数据第三,在总体方面,第四版的第二十三章中,添增了西方学者“忽视道德的必要性”一节,以便使读者一方面知悉西方经济学的一个缺点,另一方面又能看到西方经济学的一些较新的发展。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基本问题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
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1: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
3: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以及各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4),现在生产还是将来生产2: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既定的经济制度、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
3:需求弹性:即需求的价格弹性,它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4:均衡价格: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
5:边界替代率:是指为了保持同等的效用水平,消费者要增加1单位x物品就必须放弃一定数量的Y物品,这二者的比率,既x对y的边际替代率=y的减少量/x的增加量6:无差异曲线: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的曲线.7:等产量曲线:指其他条件不变时,为生产一定的产量所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
11: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8:规模报酬:当各种要素同时增加或减少一定比率时,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化情况。
1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2:最终产品: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是最终地使用的产品。
13:激励相容:委托人要设计和选择一种办法或者说制度,使代理人能选择一种也能使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14: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同收入的比率,这一比率常被用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度。
15: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或是对不同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相同的价格。
问答题:2:什么是需求规律?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这就是所谓的需求规律.3:试简析影响需求的因素。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2011第年五版引论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2,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3,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4,对此房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5,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6,本教材的特点02,需求、供给和价格均衡1,微观经济学的特点2,需求曲线3,供给曲线4,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5,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6,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7,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8,蛛网模型(动态模型的一个例子)9,结束语03,效用论1,效用论概述2,无差异曲线3,预算线4,消费者的均衡5,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6,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7,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8,不确定性和风险9,结束语04,生产论1,厂商2,生产函数3,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4,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5,等成本线6,最优生产要素组合7,规模报酬8,结束语05,成本论1,成本的概念2,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3,短期成本曲线4,长期成本曲线5,结束语06,完全竞争市场1,厂商和市场的类型2,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3,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4,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5,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6,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7,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8,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场其均衡9,结束语07,不完全竞争市场1,垄断2,垄断竞争3,寡头4,不同市场的比较、5,结束语08,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1,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2,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3,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4,从供给方面的概述5,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6,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7,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8,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9,结束语09,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1,一般均衡2,经济效率3,交换的帕累托最有条件4,生产的帕累托最有条件5,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有条件6,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7,社会福利函数8,效率与公平9,结束语10,博弈论初步1,博弈论和策略行为2,同时博弈:纯策略均衡3,同时博弈:混合策略均衡4,序贯博弈5,结束语11,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1,垄断2,外部影响3,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4,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5,结束语6,微观经济学结束语12,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国内生产总值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4,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6,名义GDP和实际GDP1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均衡产出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3,关于消费函数的其它理论4,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5,乘数论6,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7,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8,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9,结束语14,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投资的决定2,IS曲线3,利率的决定4,LM曲线5,IS-LM分析6,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7,结束语15,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2,财政政策效果3,货币政策效果4,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5,结束语16,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经济政策目标2,财政政策3,货币政策效果4,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5,结束语17,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总需求曲线2,总供给的一般说明3,长期和短期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特殊含义4,古典总供给曲线5,凯恩斯总供给曲线6,常规总供给曲线7,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8,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9,结束语18,失业与通货膨胀1,失业的描述2,失业的经济学解释3,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4,通货膨胀的描述5,通货膨胀的原因6,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7,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8,结束语19,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1,汇率和对外贸易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4,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5,结束语20,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1,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2,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3,增长预算4,新古典增长模型5,内生增长理论6,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7,经济增长周期的含义与特征8,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顾9,乘数—加速数模型10,实际经济周期的理论11,结束语21,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1,消费2,投资3,货币需求4,结束语22,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1,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4,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 模型5,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6,名义黏性7,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8,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9,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10,本章和宏观经济学的结束语23,西方经济学与中国1,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科学的吗?2,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有用之处3,在应用西方经济学时应加以考虑的我国国情的特殊性4,科学主义5,对意识形态问题的隐讳6,当前金融危机对现行西方经济理论的挑战。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12.1框架结构图12.2知识要点精讲一、第六版教材和第五版教材的差异1.对原教材第五版的第十二章中的内容做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
具体有:增加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的内容;补充说明了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共同点和区别;增加了“关于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一节;补充了国际、国内关于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更新的内容。
2.将原教材第五版第十三章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是将原来的“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整合到后面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章当中。
3.将原教材第五版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宏观经济政策实践”这两章内容合并、整合成“宏观经济政策”一章,并放到“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和“失业与通货膨胀”两章后面。
“宏观经济政策”这一章保留了原来这两章的主要内容,增加了泰勒规则的介绍,还增加了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和关于“供给方面的政策”的相关内容。
4.对原教材第五版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如增加了牺牲率和痛苦指数的概念,还增加了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等内容。
5.将原教材第五版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调整为现在的第十九章“经济增长”,使主题更加明确。
6.将原教材第五版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调整为现在的第二十一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使相关内容更加紧凑。
7.更新了宏观部分的一些数据。
二、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1.二者的联系(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互为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研究个体经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概念核算GDP 的方法储蓄—投资恒等式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名义GDP 和实际GDP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失业的衡量物价水平的衡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来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则是在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附带答案详解(完整版)引言《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是高鸿业教授编写的一本经济学教材,该教材旨在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微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本文档为该教材的课后习题的答案详解,共计1200字。
第一章供需和市场机制1.1 供给和需求1.1.1 习题1.解答: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
供给表示所有卖方愿意在一定价格下出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表示在一定价格下,所有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关系紧密,是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
备注:在这道习题中,要求解答供给和需求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简单明了地解释供给和需求的含义,以及它们在市场价格形成中的作用。
2.解答:需求曲线表示在一定价格下,市场上所有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曲线通常呈现负斜率,即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
这是因为随着价格的上升,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成本增加,一部分买方愿意放弃购买;价格下降时,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成本减少,买方的购买欲望增加。
备注:这道习题要求解答需求曲线的含义以及变化规律。
在解答中,可以提到需求曲线的负斜率,以及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
3.解答:供给曲线表示在一定价格下,市场上所有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曲线通常呈现正斜率,即价格上升时,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减少。
这是因为随着价格的上升,出售商品或劳务的利润增加,卖方愿意增加供给;价格下降时,利润减少,卖方愿意减少供给。
备注:这道习题要求解答供给曲线的含义以及变化规律。
在解答中,可以提到供给曲线的正斜率,以及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
1.1.2 答案1.答案: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
供给表示所有卖方愿意在一定价格下出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表示在一定价格下,所有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关系紧密,是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
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章节目录:第二版高鸿业编微观:第一章引论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第二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第三节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第四节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第五节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第六节本教材的特点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第二节需求曲线第三节供给曲线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第五节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第六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第七节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第八节?蛛网模型(动态模型的一个例子) 第九节结束语第三章效用论第一节效用论概述第二节无差异曲线第三节预算线第四节消费者的均衡第五节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第六节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第七节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第八节?不确定性和风险第九节结束语第四章生产论第一节厂商第二节生产函数第三节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第四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第五节等成本线第六节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第七节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第八节扩展线第九节规模报酬第十节结束语第五章成本论第一节成本的概念第二节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第三节短期成本曲线第四节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第五节长期总成本第六节长期平均成本与长期边际成本第七节结束语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第一节厂商和市场的类型第二节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第三节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第四节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第五节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第六节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第七节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第八节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第九节结束语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第一节垄断第二节垄断竞争第三节寡头第四节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第五节结束语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第一节分配论概述第二节引致需求第三节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第四节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第五节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第六节?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第七节?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第八节?买方垄断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第九节结束语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第一节对供给方面的概述第二节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第三节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第四节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第五节?欧拉定理第六节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第七节结束语第十章一般均衡论第一节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第二节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第三节?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和现状第四节结束语第十一章福利经济学第一节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第二节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第三节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第四节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第五节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第六节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第七节社会福利函数第八节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第九节结束语第十二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第一节垄断第二节外部影响第三节公共物品第四节不完全信息第五节结束语第六节微观经济学结束语宏观:第十三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第四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第六节名义GDP和实际GDP第七节结束语第十四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一节均衡产出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第三节?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第四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第五节?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第六节乘数论第七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及乘数第八节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第九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十节结束语第十五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一节投资的决定第二节IS?曲线第三节利率的决定第四节LM?曲线第五节IS-LM?分析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七节结束语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第一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第二节财政政策效果第三节货币政策的效果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五节结束语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第二节财政政策第三节货币政策第四节资本证券市场第五节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第六节结束语第十八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一节总需求曲线第二节总供给的一般说明第三节长期总供给曲线第四节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第五节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第六节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第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第八节结束语?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第二节国际贸易组织第三节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第四节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第五节结束语第二十章?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第一节汇率和对外贸易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平衡第三节IS-LM-BP?模型第四节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第五节?开放经济条件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第六节调整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政策第七节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第八节包括国际部门在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数学小结第九节结束语第二十一章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第二节哈罗德-多马模型第三节新古典增长理论第四节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第五节?最优经济增长途径简述第六节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第七节关于经济增长的争论第八节经济周期理论概论第九节结束语第二十二章通货膨胀理论第一节通货膨胀的描述和分类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原因第三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第四节价格调整曲线第五节通货膨胀与产量第六节政府针对通货膨胀的政策第七节恶性通货膨胀第八节?动态总需求和动态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第九节结束语第二十三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第一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第二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第三节新古典学派的观点第四节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第五节新古典模型第六节?第五节内容的数学说明第七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第八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财政政策的分析第九节新凯恩斯主义的特点第十节黏性工资和价格存在的理由第十一节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第十二节?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第十三节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第十四节本章和宏观经济学的结束语第二十四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第一节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科学吗第二节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有用之处第三节在应用西方经济学时应加考虑的我国国情的特殊性第四节科学主义第五节对意识形态问题的隐讳第六节广泛而庞杂的内容第七节貌似新颖的形象第八节全书结束语附录一主要参考文献附录二重要人名译名对照表附录三重要术语汉英对照检索表。
第四章习题一、选择题1.生产要素(投入)和产量水平的关系叫 ( A )A. 生产函数B. 生产可能性曲线C. 平均成本曲线。
D. 总成本曲线2.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是 ( A )A. 产量的变化除以厂商所使用的生产要素量的变化B. 产量除以厂商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量C. 产量除以总生产成本D. 产量中能归功于这种生产要素的数量3.产量的增加量除以生产要素的增加量的值等于 ( C )A. 平均产量B. 边际成本C. 边际产量D. 平均成本4.生产函数的斜率是 ( D )A. 总产量B. 平均成本C. 平均产量D. 边际产量5.如果劳动是唯一的可变生产要素,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在生产过程中劳动的收益递减,这意味着( B )A. 随劳动的增加,产量减少B. 随劳动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减少C. 随劳动的减少,产量增加D. 随劳动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6、如果等成本曲线在坐标平面上与等产量曲线相交,那么要素生产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水平(C )。
A 应增加成本支出; B不能增加成本支出;C 应减少成本支出; D不能减少成本支出。
7、等成本曲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B)。
A 产量提高了;B 成本增加了;C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同比例提高了;D生产要素的价格按不同比例提高了。
8、等成本曲线围绕着它与纵轴的交点逆时针移动表明(C)。
A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B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C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D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9、若厂商增加使用一个单位的劳动,减少三个单位的资本,仍然能生产相同产出,则MRTSLK是(B )。
A、1/3;B、3;C、1;D 、610、假定生产某一产品的最小成本是200单位劳动和100单位资本,则可以知道( D )。
A每单位资本的价格一定是每单位劳动价格的2倍;B每单位劳动的价格一定是每单位资本价格的2倍;C 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2;D 上述说法均不正确11、当某厂商以最小成本提供既定产量时,那么他(D)。
书名: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编组:教育部高教司主编:高鸿业版次:1996.02第1版,2007.03第4版印次:2008.03第7次印刷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2.1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2.2 国内生产总值12.3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12.4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12.5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司12.6 名义GDP和实际GDP12.7 结束语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3.1 均衡产出13.2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3.3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13.4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及变动13.5 乘数论13.6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13.7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13.8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13.9 结束语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4.1 投资的决定14.2 IS曲线14.3 利率的决定14.5 LM曲线14.6 IS-LM分析14.7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14.8 结束语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5.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15.2 财政政策效果15.3 货币政策效果15.4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15.5 结束语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6.1 经济政策目标16.2 财政政策16.3 货币政策16.4 资本证券市场16.5 金融衍生品市场16.6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16.7 结束语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7.1 总需求模型17.2 总供给的一般说明17.3 长期和短期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特殊含义17.4 古典总供给曲线17.5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17.6 常规总供给曲线17.7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17.8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17.9 结束语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18.1 失业的描述18.2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18.3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18.4 通货膨胀的描述18.5 通货膨胀的原因18.6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18.7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18.8 结束语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19.1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9.2 国际贸易组织19.3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19.4 有关倾销的基本知识19.5 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19.6 结束语第二十章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20.1 汇率和对外贸易20.2 国际收支的平衡20.3 IS—LM—BP模型20.4 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20.5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20.6 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20.7 包括国际部门在内的宏观经济体系的数学小结20.8 结束语第二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21.1 国民经济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21.2 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21.3 增长核算21.4 新古典增长理论21.5 内生增长理论21.6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21.7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21.8 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顾21.9 乘数—加速模型21.10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21.11 结束语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22.1 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22.2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22.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22.4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型22.5 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22.6 名义粘贴22.7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22.8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22.9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22.10 本章和宏观经济学结束语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23.1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科学吗?23.2 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有用之处23.3 在应用西方经济学时应加考虑的我国国情的特殊性23.4 科学主义23.5 对意识形态的隐讳23.6 广泛而庞杂的内容23.7 貌似新颖的形象23.8 忽视道德的重要性23.9 全书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