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渡——西津渡-许轩铭
- 格式:docx
- 大小:15.17 KB
- 文档页数:2
镇江西津渡景点介绍镇江西津渡,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处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
西津渡是长江上的一处重要渡口,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要冲,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陆交通要道。
西津渡景点包括西津古渡、西津古街、西津古码头等多个景点,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西津古渡位于长江南岸,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渡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渡口之一。
据史书记载,西津古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渡口之一。
在古代,西津古渡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
如今,游客可以在西津古渡乘坐游船,领略长江的壮丽景色,感受古代渡口的独特魅力。
西津古街是西津渡景点的另一大特色,古街上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建筑,是一处典型的江南水乡古街。
漫步在古街上,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建筑、传统的石板路和古老的街巷,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古街两旁的小吃店、手工艺品店、茶馆等也是一绝,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江南美食,购买到精美的手工艺品,感受到古老的江南文化。
此外,西津古码头也是西津渡景点的一大亮点。
古码头保存着大量的古代船只,包括木制船、铁船等,这些古代船只都是当年在西津渡上往来的交通工具,如今成为了景点的一部分。
游客可以在古码头上近距离观赏这些古代船只,了解古代航运的历史,感受古代船只的魅力。
除了以上几个景点外,西津渡还有其他一些值得一提的景点,如西津渡博物馆、西津渡文化广场等。
西津渡博物馆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博物馆,展示了西津渡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和艺术精髓。
西津渡文化广场则是一处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是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总的来说,镇江西津渡景点是一处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了解中国古代渡口文化、感受江南水乡风情的绝佳去处。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古代渡口的魅力,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在这里放松心情,享受自然风光的美丽。
希望更多的游客能够前来西津渡,感受这座历史名城的独特魅力。
西津渡,第一次读到这个名字,以为在日本,其实是一个听起来很像日本地名的古渡口和老码头。
位于江苏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
唐代镇江名金陵,故称金陵渡,到了宋代才更名为西津渡。
究竟,西津渡如何迷人,且随图文走览一趟吧~从古街的入口走到底,可以上山。
山不高,山顶有楼阁,爬上最高点,视野很好。
俯瞰整个西津渡古街,仿佛让时光穿越回当时热闹、喧嚣的时期。
西津渡是古代长江乘坐船的渡口,现在已变成陆地,可见沧海桑田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古时的渡口,现在已经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当时保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后来做旧、翻新的。
走在石板铺成的古街上,很有人文气息和历史气息。
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
由此可见,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
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
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待渡亭,是古人候船或小憩避雨的场所,传说乾隆皇帝也曾在此亭中逗留。
待渡亭内竖立着一块汉白玉石刻,上面有这样的题词:波浪盈盈,樯楫帆船;和风微煦,杨柳依依;人来人往,扶老携幼;念难惜别,恭奉胜迎。
石墙边倚着唐代才子张佑的塑像,以及他那首《题金陵渡》诗:“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于此左转即西津渡古街,若再往上走就是云台阁。
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俊秀,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人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从位于山腰的亭子俯望,整个西津渡尽收眼底。
屋宇栉比鳞次,纵横错综,向着四面八方铺展延伸,可不只是老街两侧而已。
黝黑的屋瓦,青灰的砖墙,映着夕阳斜照,光影迷人。
图为西端的券门“层峦耸翠”。
古街自西向东建有四道券门,石额上的题词分别是:层峦耸翠、飞阁流丹、共渡慈航、同登觉路。
石板路的中间坡面留下深深的凹痕,这是昔时的运货独轮车辗压所致,可以想见古渡、古街当年的风华繁盛。
发生在西津渡的历史典故在西津渡,这个地方可真是热闹非凡。
想当年,西津渡可是大江南北商贾云集的地儿,简直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这里的码头,不仅是货物进出的地方,也是各种故事的发源地。
哎,说到故事,西津渡可不缺少那些传奇的历史典故。
比如,谁能忘记那位叫“张三”的小伙子,听说他在这里凭一根竹竿就钓到了百年不遇的“大鱼”,结果一夜成名,大家都说他是“钓鱼高手”。
不过,这个典故不光让人开怀大笑,还让人感叹,有时候运气也就是实力的一部分。
再说这条河,真是风光无限。
水面上波光粼粼,远处山色朦胧,偶尔还有几只白鹭飞过,简直像画一样。
人们在河边散步,喝着茶,聊着天,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惬意。
听说,古时候这里有个老船夫,每天都划着小船,带着游客游览河上的美景。
他总是喜欢讲那些“古怪”的故事,像什么“河神”“精灵”的,听得大家哈哈大笑。
虽然有些人不信,但那种轻松的气氛,让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
说白了,生活就是这么简单,开心就好嘛!而说到西津渡的美食,那可真是一绝。
走在街上,街边的小摊小贩热火朝天,煮的粽子、炸的春卷,香味扑鼻。
尤其是那家老字号的牛肉面,简直是“吃了忘不了”。
每当人们吃上一口,都会忍不住发出“哇,好好吃”的感叹,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那碗热腾腾的面。
哎,吃饭的时候总能听到周围人讨论这道菜的滋味,真是“众口难调”,不过大家的兴致高涨,感觉吃着面就是一种享受。
我会想,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故事。
河边的柳树、古老的石桥,甚至那些不起眼的小巷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有个小老头,天天在石桥上钓鱼,他总爱跟路过的人聊几句,嘴里叨叨着“你知道吗,这里以前可是有过大侠的”。
那些传说让人听了都觉得新鲜,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古代,身边都是传奇人物。
西津渡就是这么神奇,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探索”。
再说说这地方的节庆,真是热闹得不得了。
每到节日,街上挂满了红灯笼,大家穿上漂亮的衣服,欢欢喜喜地庆祝。
小孩子们拿着糖葫芦,嘴里喊着“好吃”,大人们则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
宣城西津野渡景点介绍
西津渡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西南,距县城35公里,是江南地区最大的水陆码头。
“西津渡”的名称,来自唐朝诗人杜牧
的《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西津渡有“小外滩”之称。
它既有江南水乡古镇的特色,又有“十里长街”的热闹和繁华。
西津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自古就有“人杰地灵”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唐代大诗人李白、宋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苏轼等。
西津渡是一个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古街道。
它自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西津渡上至船夫下至游客都是熟人,人们在这里买菜、卖菜、做生意、打麻将、聊天;老人们在这里下棋打牌;小孩子们在这里放风筝嬉戏。
西津渡的热闹场面令人难忘:每逢农历三、六、九日,“商贾云集”,码头上热闹非凡;每逢农历二、五、八日,“游人如蚁”,街道上人山人海。
西津渡还有一处历史景观——“吴山书院”。
—— 1 —1 —。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作者:田慧来源:《华人时刊》2011年第07期西津渡位于江苏省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北濒长江,南临云台山,西起玉山大码头,中心轴线1800 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整条街道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故有一眼看千年的美誉。
街巷,是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主要民居格局。
这里既有上海的里弄,又有北方的胡同;庭院既有南方天井民宅,又有北方四合院布局;单体建筑既有江南民居风貌,又有北方建筑的纯朴、厚实;整体风格既有东方神韵,又有西方特色。
当你站在云台山朝西北向下望去,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古朴壮观的景象:它是城市中背景一样的东西。
街道和房屋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
古街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房屋看上去挨挨挤挤,它们像大河一般有着许多支流,又像大树一样,枝枝杈杈。
解放前,镇江大部分居民就居住在这些街巷中,正是这些广大街巷居民的生生息息形成了镇江城市生活的节奏。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
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离长江江岸已有300 多米距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政府加大了对西津渡的保护,环境的改变使西津渡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渡口的功能,但是它活化石般的风貌却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现在,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吉瑞里西街· 1914 ”、“德安里”等题额。
据老人们回忆,从观音洞下行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这短短的几百米长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铺150 多家。
从行业种类上看,大致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当然,这里还有许多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
解放前这里还专门设了一个警察分局,这些林林总总的店铺加上救生会和救火会,简直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
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都在向我们展示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
西津古渡的述说作者:来源:《珠江水运》2013年第18期在江苏省镇江市云台山北麓的古官道上,有一条1000多米长的西津渡街。
在这条古街上,有江南惟一现存的喇嘛式过街塔——昭关塔,人们在塔下来往穿越,祈求一世平安。
离古渡口不到50米处,有一座观音洞,一座天妃庙,同样承载了来往渡口百姓的平安祈愿。
然而神佛的保佑毕竟太过虚妄,给予那些处于危难之中的人们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关怀的,却是数十米之外的救生会。
救生会是一幢不起眼的砖木建筑,门楣上镶嵌着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救生会。
推门而进,迎面是一座六角凉亭,左转便是一栋总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楼对面则是三开门面的平房,这里就是镇江西津古渡救生会——现代救助的发源地。
雏形据《镇江志》记载,镇江西津古渡北对瓜洲,江面开阔达四十余里,“每遇疾风卷水,黑浪如山,樯倾楫摧,呼号之声惊天动地。
”唐代诗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的诗句。
唐天宝十年(722年),一次就有数十艘渡船沉没;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一艘渡船离岸不久即遇上风浪波涛,连艄公在内的46名渡客无一生还。
明万历十年(1582年)的一阵狂风竟摧毁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
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军事地位,宋朝时,镇江沿岸渡口已星罗棋布,绵延数十里,加强安全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到了南宋乾道年间,渡船死人的事件还在延续,活生生的事实让时任镇江郡守的蔡恍寝食不安,他决意做一件好事。
这一年,蔡郡守建造了5艘抗风能力很强的大型摆渡船,各船分别竖立“利、涉、大、川、吉”作为标志,并限定载客人数,摆渡船“身兼两职”,既渡人又救人,这就是首次见诸史册的官渡和救生性质的渡船,也是后来救生会的雏形。
到了元代,战事纷乱,污吏横行,这时的西津渡口监渡官吏中有人滥用职权,敲诈勒索,致使渡江客取道私渡。
然而,私船主大多为无业游民,索财更是心切,手法毒辣无比,载客船常常驶抵江心,故意停航,威胁旅客交钱,一时间闹得过江者人人自危。
在著名的镇江西津古渡石塔右侧,有一幢普通的清代末期建筑,门楣上镶嵌着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救生会”,落款是:光绪乙末冬重修,令人肃然起敬。
走进大门,是一座六角凉亭,一转弯便是一栋总面积不足二百平方米的两层楼建筑,楼对面则是三开门面的平房。
整个大院没有曲径通幽的胜景,更没有雕梁画栋的豪华,倒像小富人家的寓所,这就是名扬四海的镇江西津古渡救生会旧址的全部所在。
古渡老街的故事镇江西津古渡仰慕已久。
初夏的一天,笔者有幸踏上了狭长的古渡老街,一睹古渡的庄严,去聆听历史老人深情的诉说。
老街上住着几十位知晓古渡历史的老人,如今已所剩无几,你要是找一个能说出“道道”的老人很难。
果然,当向导去敲袁姓老人家大门时,无人应声,原来,老人到城中的儿子家中小住去了。
老人是古街的“活地图”,前一些日子,他还被邀请到电视台作报告,有了名气。
向导是老街的常客,认识人很多,随即他又找到了另一位老人。
但见老人戴着老化镜正在读报,一副文化人的模样。
老人名叫张秀根,今年72岁,有点驼背,听说是了解古渡历史的,忙招呼着进屋细谈。
老人通晓长江历史,对古渡史料尤感兴趣,凡是有关镇江历史的书籍他都会收藏。
他告诉笔者,明清时,他现在的住屋就是“义渡码头”,那时的古渡是镇江最热闹的地方,沿街商店就有好几里路。
自从有了救生会,江北过来的客人络绎不绝,当时的救生会在老百姓心目中是“救护神”。
沿着老街行走,不久就到了古渡街52号,店主是一位中年人,名叫陈长生,正在往锅里下着面条。
这个小店铺是原汁原味的老店,房屋是130年前建造的,店柜装潢也是130年前的模样,就连现在出售的鸡蛋饼也是130年前祖传的。
谈及古渡救生会,陈老板文绉绉地说,早在三国时,这里就驻有东吴水师,民间相传周瑜和诸葛亮就是在西津古渡南面的蒜山谋定火攻赤壁之战的。
据《镇江志》记载,镇江西津古渡北对瓜洲,江面开阔达四十余里,“每遇疾风卷水,黑浪如山,樯倾楫摧,呼号之声惊天动地。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江面风浪大作,致使数十艘不及避让的渡江船倾覆于江中。
镇江西津渡古街的建筑艺术美
夏源
【期刊名称】《镇江高专学报》
【年(卷),期】2009(22)2
【摘要】镇江西津渡古街是在千年古渡基础上形成的历史街区,完好地保存着六朝时期以来的中外历代古建筑,这些风格、造型、特征完全不同的建筑融合在一条街上,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体现了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夏源
【作者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系,江苏,镇江,212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0
【相关文献】
1.以镇江西津渡与大港镇为例谈古建筑保护 [J], 杨嫣娱;杨立;林浈禛
2.镇江西津渡一条古街,“一眼千年” [J], 李清
3.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中西建筑之比较 [J], 张峥嵘;王敏松;李蓓
4.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以镇江西津渡为例 [J], 庞迅;王敏松;张峥嵘
5.西津渡古街忆旧 [J], 吕祥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津渡的景点历史
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
昔日濒临江口,傍山而筑,风景俊美。
西津渡古街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历史遗存,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
西津渡不仅被称为一部“活着的历史”,更是镇江的历史文化博览区,也是镇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
古时候,西津渡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
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
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
西津渡也于六朝时期创建起来,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均进行了建设,遗存如今的规模。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
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
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300 多米距离。
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
镇江西津古渡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初探
朱丹丹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8(036)015
【摘要】以镇江市西津古街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街区开发与保护的角度,运用SWOT方法对旅游发展进行定性评价,提出西津古渡应基于资源独特性推出津渡文化的主导产品,针对景区特色探讨具体的开发策略.
【总页数】2页(P6464-6465)
【作者】朱丹丹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3
【相关文献】
1.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初探 [J], 沈苏彦;沙润;魏向东
2.传统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策略——以镇江西津古渡为例 [J], 罗爱红
3.基于意象认知的历史街区街巷节点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以镇江大龙王巷历史街区为例 [J], 霍珺;李月;朱喆
4.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有机更新——以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为例 [J], 吴长燕
5.历史街区文化旅游开发初探——以长江路历史街区为例 [J], 孙利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津古渡的诗
西津古渡,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境内,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渡口。
这个地方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有很多诗人为之题咏。
西津古渡映秋红,水清澈碧又湛蓝。
舟行岸边斜日影,桨声泛起渡途间。
渔火点点映星光,江山依旧古风长。
茶馆客栈繁华尽,唯有浪迹诗人忙。
古渡风情动人心,历史绵延到如今。
岸边古树低头望,充满着岁月的痕。
相逢古渡君莫离,人间纷扰皆拋去。
想来许多诗人梦,都在西津尽情绽放。
这首诗以西津古渡为主题,通过描绘渡口的美景、渡船行驶的情景以及渔火和星光的照应,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赞美和喜爱。
诗中也提到了西津古渡的历史悠久和文人雅士常来的风情。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这个地方的眷恋和向往,希望能在这里与诗人相逢,远离尘世纷扰,沉浸在诗意的世界中。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西津古渡的美景和独特的魅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美好和宁静。
这样的诗作不仅赋予西津古渡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诗意世界的追求。
“一街看千年”镇江西津渡,此情此景,王安石赋诗一首,附路线图“西津古渡”在古时候曾经是个长江渡口,后来河道走偏了,这里泥沙堆积反而成了条路。
这可是条有千年历史的古街,路虽不长,建筑风格却是别具一格。
王安石当时在这里上船赶赴京城时,在途中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线路简介:西津渡古街不仅被称为一部“活着的历史”,更是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文脉”所在。
讲解点:超岸寺—蒜山—二翁亭—京江亭—待渡亭–一眼看千年—西津渡古街—鉴园—火油公司旧址—昭关塔—镇江博物馆—赛珍珠故居(共12点)1、超岸寺核心介绍:“超岸”二字,取佛家“超渡众生,共登彼岸”之意。
曾经是金山江天禅寺的下院,后又曾一度是“玉山佛学院”,当时国内外僧侣纷纷慕名前来攻习佛学。
游览时间:20分钟// 移动距离:460米;// 移动方式:步行;移动时间:7分钟;2、蒜山核心介绍:蒜山是一座智慧之山,相传1700多年前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和周瑜曾在山上的亭子里,商议盘算抗曹的策略,所以就叫“算山”,又因为当时山上长满了泽蒜,所以习惯上称蒜山。
游览时间:10分钟// 移动距离:25米;// 移动方式:步行;移动时间:1分钟;3、二翁亭核心介绍:二翁亭原来叫蒜山亭,因丹阳新旧太守林子中、杨杰首曾经来到这里而改名为“二翁亭”。
游览时间:15分钟// 移动距离:90米;// 移动方式:步行;移动时间:2分钟;4、京江亭核心介绍:京江亭旁池水里有一尊婀娜的美女塑像——唐代润州(镇江古称)的奇女子杜秋娘。
此女不仅美艳动人,而且精通曲艺,擅长诗词歌赋,一首《金缕衣》成为《唐诗三百首》的压卷之作。
游览时间:10分钟// 移动距离:140米;// 移动方式:步行;移动时间:2分钟;5、待渡亭核心介绍:待渡亭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钓鱼,所以待渡亭也被称为钓鱼台。
西津渡的景点介绍西津渡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主城西北部的云台山麓,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一条长约800多米的古街,街区总面积约6公顷,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被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据史料记载,西津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称为“蒜山渡”。
在六朝时期,西津渡的渡江航线已经固定,成为重要的渡口。
东晋时期,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在此控制渡口,切断南北联系。
而唐代以后,西津渡更是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
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在此驻兵抗御金兵……从三国时的“蒜山渡”,唐代的“金陵渡”,宋代以后的“西津渡”,这里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
这1000余年的风烟今天被浓缩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罩内——一眼看千年,玻璃罩内是一个考古坑,5 级台阶跨越了六朝、唐宋与明清。
自古以来,西津渡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服务于军事、商旅客货,也是皇家驿道,运送官差和皇粮国税。
而且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西津渡的人文古建遗迹甚多,一般小码头街是重点,也是一般游客必打卡点,自不必说。
作为外地游客,穿梭在一些小巷之中,是很容易迷失在人流之中,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了解西津渡,建议以小码头街为中心,兼顾南半部分和北半部分,尽可能地看到一些被忽略的西津渡景点。
南半部分,可以云台山上登高观景。
云台阁是现代的仿宋风格建筑。
气势磅礴,古韵悠悠,登上阁楼,可以极目远眺四周,看浩淼江河,看城市山林。
沿着山上栈道,无缝对接伯先公园,山上除了云台阁,有飞鸟亭,萧爽轩,澄萧亭,夕晖亭,还有算亭,藏书楼,进入伯先公园的地界,有伯先祠,五卅演讲厅,齐云亭,百狮园等。
伯先路上,有广肇公所旧址,镇江商会旧址,蒋怀仁诊所,屠宅,屠家骅公馆旧址,镇江博物馆等等。
而北半部分,则是提到的蒜山游园和玉山游园,虽然不大,但也非常值得赏玩。
来西津渡,只玩小码头街,不来玉山游园,看大码头遗址,怎能尽兴?来西津渡,只知云台山,不知小蒜山游园,岂非憾事?西津渡历史文化古街全长约1000米,南至大西路,北至长江路,沿街的各式古代楼阁,颇有唐宋时期的风韵。
西津渡古街介绍西津渡古街位于日本京都府市内,是一座城市古街,以清西入大观园市内的西津渡门为中心,从广知宫走到西津渡大橋,总长度约500米,一直延伸到二荒神社的南西角,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景观街区。
一、历史沿革西津渡街可追溯至汉代,被誉为京都古街巷中最古老的街道。
素有“千古街”之称,其长年以绘画、文学、服装、锻冶、用具等,形成与明治时期相若的文化,始终贯穿与京都人生活中。
二、街道景观西津渡街一路走下去,在街边清新的风车,绿叶搭建的栅栏,以及古典瓦屋顶巷谷中桃花片片,都能够感受日本传统文化的深层历史内涵,当地的老式建筑景观令人惊艳。
三、地处优势:位于西津渡古街南侧的京都站2号出口,只要自助者打开地图,就可以方便地抵达西津渡古街。
中心位置距离西本願寺只有短短一段距离就能够抵达,西津渡大橋也是游玩西津渡古街的必去之地。
四、游玩特色1、流光的步行街沿着街头的广院之路,有两条狭长的街道,相邻而行。
古街宽约两米,每面街墙上都有青瓦绿树的布局,端庄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历史拥有千秋犹在的气息。
2、名家堂内参观走在西津渡古街上,会看到许多古宅,这里也是一个令游客惊艳的大型古典宅邸,里面分别是舊王具舍,室町家具舍,等等,看得出这里曾经历过多少的历史文字,把时光穿越到了很久以前。
3、丝绸和雨消老歌西支渡古街也可以感受到未来,历史悠久的古街上,被女性演唱的丝绸,流荡在街上,令行人有一份安稳自在,而西支渡大橋上,也会有傳統的日本老歌,令人回望京都山水旧途。
4、京都遊顔色西津渡古街不但有古香古早的气息,还有老街周遭繁华,穿街深处可以看到繁花似锦的街角,可以感受到京都古街行走中的回旋拳风采,穿街而过的游客也在欣赏着京都的美景,精彩人文古迹一览无余。
五、参考文献1、酒井久子(2000)。
《西津渡古街——京都的步行街》。
京都:京都画廊。
2、奥村愛子(2012)。
《从这里看世界——西津渡古街游记》。
福冈:迷津出版社。
3、田村千江(2013)。
我心中的好去处——西津渡
纪安妮西津渡,创建于六朝时期,曾是京口瓜州来往的渡口,“控吴楚要津”。
来到西津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条长约百米街道,它荟萃了元代到清朝的古迹。
有唐代的石砖,元代的石砖,清朝的石砖……这些古迹有的被保护起来了,有的就被我们踩在脚底下。
我们来到五十三坡,首先吸引我注意的,是一条自然形成的车轨。
从前,车是独轮车,要运载货物,就得经过五十三坡。
于是,年复一年,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五十三坡中间就形成了一道车轨。
西津渡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沧桑之后,归于了平静。
继续往上走,一座高大的石塔矗立在我的面前,它就是有名的“韶关”石塔。
它由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和塔顶组合而成。
石塔如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在它的身旁,有一座中国人敬仰的神兽——龙。
再朝前走,我们看到了红砖绿瓦的英国领事处。
以前,英国人占领了我们镇江,在英国领事处门口,有着这样一个牌子:华人和狗,不得进入。
中国人知道后,非常气愤,于是放火烧了英国领事处,英国人吓得四处逃窜。
后来,清政府为了赔偿,就重新建造了中国领事处。
西津渡还有许多著名景点:观音洞、待渡亭……
这样的西津渡,这样的建筑,这样的风情,这样的文化,让我想到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曾赞叹过:“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散步。
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
”期待着你也来到这天然的历史博物馆走一遭。
历史古渡——西津渡
许轩铭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唐代诗人祜的这首《题金陵渡》里的金陵渡,便是镇江有名的西津渡。
一到西津渡,我便看到了救生红船,这条船早已在唐朝时就在江面实施救援了,它救过无数的生命,今天横卧在西津渡的唐宋石砖上。
这条船让我想起了救生会,从前从西津渡过江是“无风三尺浪”,十分危险,所以人们每逢过江时,都要来到临江的云台山,去救生会报到,以保全自己的平安。
提到救生会,又不得不提起观音洞,传说有一天,观世音菩萨经过长江时,看到了船毁人亡的惨祸,于是伸出援手,将在水中苦苦挣扎的人们一一救上了岸,人们为了感激观世音菩萨的大恩大德,便依山而凿了观音洞,每逢出江前,人们都要去洞内烧香祭拜,以求平安。
三国时,西津渡原名“蒜山渡”,唐朝时又改名“金陵渡”,至宋代时方才更名为“西津渡”。
西津渡也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徐敬若、骆宾王等人曾在扬州发动了武装暴动,兵败后便逃到了蒜山脚下躲避官兵;这里也曾是抗金前线,韩世忠等人曾带领水兵在这儿英勇抗击金兵。
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战事也已有数百次,真可谓“急鼓西津渡,残云北固楼”啊!西津渡还是一座控吴楚要津,它是南来北往的船只的驿站和中轴点,当年因北方战乱,许多人逃难来到西津渡,西津渡一度成为人们的庇护所。
接着来到五十三坡,传说观音菩萨的左侍善财童子曾在镇江拜访了五十三位高知者,因而此坡取名为“五十三坡”。
沿着石梯爬上云台山,“昭和石塔”出现在眼前,它建于元代,当人们在重新大规模修缮它时,在塔里发现了两颗曼陀罗,曼陀罗上刻着观世音菩萨的九尊铜像。
穿过石塔往前,我们来到了曾经的应该领事馆,尽管今天这里成了镇江博物馆,变得像花园一样,但那段耻辱是我们镇江人永远不能忘记的。
最后,我不得不提一提钓鱼台,当年乾隆皇帝在上船前曾在这里钓鱼,每杆都能调到一条大鱼,上船以后,乾隆皇帝方才知道原来是手下人早已把鱼放好在里面。
西津渡的古街也颇有名气,古街的装饰古典雅致,历经了唐、宋、元、明、请五个朝代,而今的面貌依稀如旧,古朴典雅。
英籍女作家韩素英称赞西津渡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天然博物馆。
“瓜洲正对西津渡,金山樵山江水中。
过客放船忌险阻,何人击楫问英雄。
”古老的西津渡如今焕然一新,一派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