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药治石”对改善贫困现状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崇左市林下中药材种植发展现状和存在困难问题以及工作对策 1黄春迷 2潘晓荷发布时间:2021-07-19T18:02:06.05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2期作者: 1黄春迷 2潘晓荷[导读] 崇左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年日照时数1600小时,一月平均气温13.8℃,七月平均气温28.1℃,年平均气温20.8℃-22.4℃1崇左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532200 2崇左市森林资源利用站 532200崇左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年日照时数1600小时,一月平均气温13.8℃,七月平均气温28.1℃,年平均气温20.8℃-22.4℃,年无霜期长达340多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
全年光照充足,且光、水同季。
全年夏长冬短,作物一年三熟,林木四季可长。
崇左市现有林地1512.7万亩,其中石山灌木面积568万亩,石漠化面积193万亩,森林覆盖率55.39%,全市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约500万亩。
近年来,崇左市依托丰富的林业、气候、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扩大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规模,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林农增产增收,为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中笔者浅析崇左市林下中药材种植发展现状和存在困难问题,并对下一步林下中药材种植发展提出一些思考,以期对当地林下中药材种植发展有所帮助。
1.崇左市林下中药材种植发展现状1.1林下种植中草药。
全市林下中药材种植主要品种为砂仁、茯苓、草珊瑚、黄精、金银花、黑灵芝等品种,种植面积约10.1万亩,参与农户2496户,种植效益在每亩500元至8000元之间,主要种植模式以个体户种植为主,其中砂仁种植面积最大,达到6.8万亩,占调查种植总面积的67.2%,参与农户达到1887户。
1.2特色经济林。
全市涉及中药的特色经济林主要为八角,目前全市辖区内八角面积90.73万亩(含中区直国有单位),其中:林地中的八角面积89.57万亩,非林地中的八角面积1.16万亩,种植效益每亩2000元左右。
有关林下种植中草药材的问题研究作者:赵翔凤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23期随着我国的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养生保健方面的重视度也随之提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草药的市场越来越广泛,而林下种植这种模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广。
提升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技术,对于提升农户收入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林下种植技术的现状和优势进行阐述,并结合林下种植中草药目前的问题给出一些改善建议。
一、林下种植技术的现状林下种植中草药是林下经济的重要部分,除了中草药,我国还发展了菌类、蔬菜等一系列林下种植的模式。
通过进行林下种植,可以更好的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
在如今我国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情况下,更是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前景,而已由于林下种植属于复合经营的一种模式,所以对于提升生产效益也有着非常大的作用,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林下种植成为了一种优秀的经济创收模式。
二、林下种植中草药的优势(一)经济效益进行林下种植中草药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我国在近年来推行退耕还林,同时由于市场对于中草药的需求上涨,所以国家对于林下种植产业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强,相关的补贴可以很好的减少农户的前期投资,加大的农户的收益。
另一方面,在进行林下种植的过程中,落叶等产物可以起到一定的肥料作用,从而减少农户对于化肥的使用数量,从而更好的保证了收益的增加。
(二)生态效益在进行林下种植的过程中,会对林木进行合理的采伐,从而释放林下空间。
所以进行林下种植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改善当地的环境,同时中草药也可以对地下环境进行一定的改善,降低了一些生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而林下种植另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最大化土地资源的使用,从而提升我国可用耕地的面积,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空间。
(三)社会效益随着我国林下种植中草药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林下种植的产业化也为更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进行林下种植的初期直到收获,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进行,这给相关人员提供了充分的就业岗位。
林草调研报告林草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在我国,林草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林草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我国林草资源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为林草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
我们选择了我国某一省份的典型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参观当地的林草资源利用情况,了解资源的分布、面积、品种等情况。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当地居民和农民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林草资源的态度和看法。
此外,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包括经济报表、科研论文等,以增加我们的了解。
三、调研结果和问题分析根据我们的调研,我们发现了林草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资源分布不均衡,有些地区的林草资源丰富,而有些地区则稀缺。
这导致了资源利用的不平衡,有些地区过度开发,而其他地区则浪费了资源。
其次,林草资源的种类较为单一,主要以木材和牧草为主,对其他用途的开发利用较少,造成资源的单一化和利用率的降低。
此外,我们还发现,林草资源利用存在着浪费和滥伐的现象。
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利润,滥伐林木,造成了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一些农民在放牧时也存在过度放牧的现象,造成了草地退化和土地的沙化。
四、建议和解决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首先,应该加强对林草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要严禁滥伐林木和过度放牧的行为,增加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林草资源保护的意识。
其次,应该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科技创新和资金支持,鼓励开发其他林草资源的用途,如发展木材代用品、开发草地旅游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
此外,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激励,鼓励林草资源的流转和合作,加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益的提升。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我国林草资源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技术研究林下种植中草药是指在森林环境中种植中草药或采取其他方式利用森林资源进行中草药生产的种植技术。
这种种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提高中草药的质量和产量。
对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技术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林下种植中草药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
选择生长适应性强、对阴阳光照条件要求低、忍受寒冷和干旱的草药作为种植对象,可以有效增加中草药的产量和生存率。
要关注中草药的市场需求,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进行种植。
需要进行合理的土壤改良和施肥措施。
森林土壤酸碱度一般较高,所以在种植前需要进行土壤测试,根据结果进行土壤调理和改良,如添加有机肥料、石灰等。
根据不同草药的需求合理施肥,保证草药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要采取适当的耕作措施。
林下种植中草药一般采用无耕地种植或者浅耕地种植技术。
无耕地种植是指在森林底层的枯叶和枯枝上直接种植中草药种子或者幼苗。
浅耕地种植是指在地表浅层的土壤中进行种植,避免对地下生态系统的破坏。
这种种植方式可以保护土壤和水源,同时也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
林下种植中草药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对中草药的生长和发育造成负面影响。
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如定期巡视和清除病虫害,喷洒合适的农药等。
也要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避免使用对森林生态系统有害的农药。
要合理选择收获和加工时间。
中草药一般在种植后的特定时间才能收获和加工,这个时间一般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草药的功效来确定。
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天气条件进行收获和加工,以保证中草药的质量和功效。
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技术研究对于保护森林生态环境、提高中草药的产量和质量非常重要。
通过选择适宜的草药品种、进行合理的土壤改良和施肥、采取恰当的耕作措施、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以及合理选择收获和加工时间,可以有效提高林下中草药的种植效益。
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技术研究【摘要】林下种植中草药是一种在森林底层进行种植的新兴农业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研究在对林下种植中草药的适宜环境要求、生长发育规律、病虫害防治技术、肥水管理技术和收获加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实践经验。
通过对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技术研究,可以为提高中草药生产效益、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化对林下种植中草药技术的研究,探索更多创新技术和方法,以期为实现中草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林下种植、中草药、技术研究、适宜环境、生长发育规律、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收获加工、展望。
1. 引言1.1 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技术研究概述林下种植中草药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在林地下种植各种药用植物,既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又可以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草药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技术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技术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森林环境下种植药用植物,提高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这项研究涉及到种植环境、生长发育规律、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收获加工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林下种植中草药的规范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中草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林下种植中草药的适宜环境要求研究光照条件是影响林下种植中草药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种类的草药对光照的需求有所不同,有些草药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才能正常生长,而有些草药则更适合在半阴环境下种植。
在选择种植草药的地点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草药种类来合理安排光照条件。
温度和湿度也是影响林下种植中草药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不同草药对温湿度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大多数草药都需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才能生长茂盛。
在种植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草药种类来控制温湿度,以促进草药的生长发育。
土壤的性质和肥力也对林下种植中草药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技术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民在林地上种植农作物的也常常同时种植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这种种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优质的中草药资源。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技术水平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效益并不理想,亟需进一步的技术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对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优化种植技术和管理策略,提高林下种植中草药的产量和品质,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也为未来林下种植中草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1.2 研究目的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技术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利用林下空间进行中草药的种植,以提高中草药的产量和品质,促进中草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1. 研究林下种植对中草药生长环境的影响,探讨如何调控土壤、光照、温度等因素,以提高中草药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2. 探讨林下种植中草药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寻找更加环保和有效的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中草药质量的影响。
3. 研究林下种植中草药的养分管理技术,包括施肥、灌溉、修剪等,以保证中草药的生长健康和品质稳定。
4. 探讨林下种植对中草药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寻找最佳的种植方式和管理策略,以提高中草药的药效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这些研究目的的实施,我们将深入了解林下种植中草药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策略,为中草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 正文2.1 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意义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意义在于利用林地资源进行多样化种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林下种植可以有效利用林木的遮荫作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草药的生长和品质的提高。
与传统的田间种植相比,林下种植更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可以减少对土壤、水资源的污染,降低农药残留的风险。
林下种植中草药还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科学地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的产业,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推动中药材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技术研究林下种植中草药是指在森林底层或林冠下种植中草药。
由于森林环境具有较高的湿度、阴暗度和丰富的有机质,适合中草药生长。
林下种植中草药可以有效利用森林资源,为中草药的种植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本文将对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技术进行研究,包括选址、土壤改良、栽培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一、选址林下种植中草药的选址应考虑以下因素:1. 光照条件:中草药对光照的要求较高,因此选址时应选择光照较好的地方,避免遭受遮阴。
3. 土壤条件:中草药对土壤的要求较为特殊,选址时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
二、土壤改良林下种植中草药的土壤改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施肥:中草药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高,因此可以适量施用有机肥或化肥来提供养分,但应注意不要过量施肥,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2. 调理酸碱度:中草药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较为苛刻,如果土壤过酸或过碱,会对中草药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可以通过施加石灰或硫酸等措施来调整土壤的酸碱度。
3. 改善排水条件:中草药对排水条件的要求较高,不耐湿润或积水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改善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或提高地面,以确保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正常生长。
三、栽培管理1. 除草:中草药生长期间,应及时清除杂草和竹笋等,以确保中草药的生长和发育。
2. 病虫害防治:中草药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扰,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来防治病虫害。
3. 维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中草药对湿度和温度的要求较高,应根据不同中草药的生长特点,合理调节湿度和温度,以促进中草药的生长和发育。
4. 定期修剪和摘取:中草药在生长期间要进行定期修剪和摘取,以促进新陈代谢和鲜花的生长。
生态林药发展调研报告一、发展林药间作的生态农业为了缓解粮药、菜药、饲药和林药争地矛盾,充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做到“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虫草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
”逐步实现中药生态农业。
北港市目前现有退耕林地259.56万亩,60﹪以上的面积是以生态林为主,20﹪的为牧草,20﹪不到的为经果林,林药间作10万亩仅占3.85﹪。
生态林杂草丛生,担负着涵养水分,恢复生态的作用,但经济效益不高,如果在这些退耕林地间作种植适宜生长繁育的多年生秦艽等中药材品种,实行人工种植半野生生长,这样既保持了道地中药材秦艽的种质资源,既节约了大量土地、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又节约了资金和人工费。
达到一年投资多年收益,这样保护了生态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达到双赢的目的。
全市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180.78万亩,其中生态修复117.26万亩,造林38万亩,闲置25.52万亩,土地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生态修复、特色经果林、药材种植、特色养殖等产业,可以设计多种种养复合立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扶持以家庭农场、休闲观光等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综合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二、推进林药间作的必要性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彻底解决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战略措施,但在其实施过程中新的矛盾不断出现。
退耕还林还草地至今真正发挥效益的甚少,多数将已退的地带荒废闲置多年。
形成养畜的无地种草,无畜者荒草满地,每年只等着领取国家的退耕补助款。
因此,如不因地制宜加快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可能待国家补助期满后会重新出现农民开荒种粮的被动局面。
按照“3+X”产业发展思路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充分利用林地和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趋利避害,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宜果则果的五宜原则,实行乔灌间作、乔草间作、乔花间作的三间作措施,实现既有生态保护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既有长远效益,又有近期效益,当年有效益,年年有效益的退耕林草地有更高效益的要求,技术是完全有可能的,做好技术以及市场的双向支撑,是我市实现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技术研究
林下种植中草药是指在森林、林地或树林下种植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农业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同时也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林下种植中草药可以充分利用森林的生态优势,提高中草药的生产效益和质量,同时也可以增加森林的经济价值。
1. 适应性种植:林下种植中草药需要根据不同的树种、地形条件和气候环境选择合适的中草药品种。
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和配置,可以提高中草药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增加产量和质量。
2. 合理配置:在林下种植中草药时,需要考虑不同品种植物的亲和性和竞争关系,合理配置种植密度和种植间隔,以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提高中草药的生产效益。
3. 土壤改良:林下种植中草药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和调理。
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矿物质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等手段,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增加中草药的产量和质量。
4. 病虫害防治:林下种植中草药需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减少病虫害对中草药的危害,提高中草药的生产能力。
5. 种植管理:林下种植中草药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包括合理的浇水、施肥、修剪和拔草等措施,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保证中草药的良好生长。
还需要加强田间观察和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保障中草药的生长质量。
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技术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考虑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总结,可以进一步提高林下种植中草药的生产效益和质量,推动中草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草、药治石”对改善贫困现状的研究
摘要:石漠化的危害,使得贵州省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压力增大,进一步加剧了贵州省的贫困情况,陷入贫困的农户扩大垦殖面积,毁坡、林开荒,造成了石漠化面积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使得贫困与石漠化形成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
毕节市“综合治理,以林、草、药治石”治理模式,因地制宜,通过种植适合当地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植物品种,使石漠化地区的林草植被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有利于控制或缓解土地石漠化。
在产生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增加石漠化地区收入,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石漠化;环境治理;生态建设;贫困改善;经济效益
石漠化是石质土地荒漠化的简称,是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对土地承载力过度透支的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2.61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2%,高居全国之首。
自然生态环境恶劣,人地矛盾相当严重,导致贵州省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
据2011年统计,贵州贫困人口1149万人,占贵州省乡村人口的50.93%,占全国贫困人口的8.98%。
控制与治理石漠化,是改善贵州石漠化地区生存环境,加快贵州生态环境建设,加速贵州省域经济发展,改善贵州贫困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本文从贫困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通过分析贵州省毕节市石漠化治理相关措施对农村贫困的改善情况,研究其是如何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石漠化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该地区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局面。
在石漠化地区的农户为了生活需要和增加收入,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如玉米,一些在其他地区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会对石漠化地区造成二次破坏,导致石漠化面积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又会加剧石漠化地区农户的贫困状况。
同样,传统的环境治理措施如种植生态林木封山育林,虽然能够起到改善生态的作用,但是经济效益甚微,缺乏对农户的贫困状况的改善作用。
农民种植和维护的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石漠化和贫困的恶性循环难以打破。
石漠化与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
石漠化的危害,使得贵州省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压力增大,加剧了贵州省的贫困情况,陷入贫困的农户扩大垦殖面积,毁坡、林开荒,造成了石漠化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和程度的加深,贫困与石漠化形成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
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相对封闭、区域市场发展不足的情况下,石漠化地区部分人口陷入“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境地。
因此,实施反贫困战略和持续发展战略都把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摆在突出位置。
控制与治理石漠化,是改善贵州石漠化地区生存环境,加快贵州生态环境建设,加速贵州省域经济发展,改善贵州贫困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本文从贫困农
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通过分析贵州省毕节市石漠化治理相关措施对农村贫困的改善情况,研究其是如何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近年来,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及其他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推进,实施了一系列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其中毕节市“综合治理,以林、草、药治石”治理模式,因地制宜,通过种植适合当地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植物品种,使石漠化地区的林草植被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有利于控制或缓解土地石漠化。
在产生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增加石漠化地区收入,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以林治石”即指经果林种植治理模式。
尤其以贵州特色经济林木——漆树为典型。
漆树系落叶乔木漆树属漆树科,耐贫瘠,发达根系能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的作用。
贵州是全国生漆主产省之一,在漆树种植上具有优势;并且漆器工艺在贵州是一项传统工艺,漆器技艺精湛、图案细腻纤巧、富有民族风格,以优异的品质蜚声国内外,漆产业具有广阔的销售前景和优良的口碑,非常适合选作推动贵州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
“以草治石”即指生态畜牧业治理模式。
毕节市赫章县兴发乡自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后,采取生态畜牧业治理模式,积极建立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草,以牧草地、黑山羊和现金等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对石漠化的土地起到了积极地改良作用,同时形成了以特色黑山羊养殖为主的“黔中屋脊”特色品牌,促进了当地人民增产增收。
种植优良牧草,进行人工种草、种草养畜、发展草地畜牧业等一系列草产业,不仅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的肉、蛋、奶等畜产品,改善人民的膳食,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而且可以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草产品加工业、饲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皮毛制品加工业以及包装运输业、服务业等与草相关的行业上来。
这样不仅拓宽了喀斯特地区农民的就业渠道,而且增加了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药治石”即指特色中草药种植治理模式。
选取适应干旱,主根特别发达,对土壤的要求不严,适宜喀斯特地区石山半石山恶劣自然环境的苗族特色药材,如茯苓、天麻、桔梗、半夏、南星、首乌、黄精、钩藤、杜仲等,采用“石疙瘩种植”“林下种植”等种植方式,起到恢复植被,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的作用。
同时通过种植特色中草药,农户高效利用石漠化土地,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大大提高。
毕节市大方县全县34个乡镇基本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
2012年全县共种植中药材16.82万亩,合计总产值9.42亿元,2013年发展林药种植面积4万亩,预计产值1.41亿元。
“以林、草、药治石”措施具有很强的当地特色和民族特色,漆木、苗药、黑山羊及其衍生产业将以其地方性特色的竞争力将在传统的相关产品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帮助当地脱贫致富较好的选择项。
参考文献:
[1] 但文红. 石漠化地区人地和谐发展研究[J]. 环境科学,2011.8
[2] 刘肇军. 贵州石漠化防治与经济转型研究[J].区域经济,2011.9
[3] 张俊佩. 贵州石漠化地区主要造林树种耐旱特性及适应性评价[S].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