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学前卫生学第七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 格式:pptx
- 大小:74.67 KB
- 文档页数:7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第一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一、什么是健康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
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1、生理健康:指人体在形态、结构、机能、体能和环境适应上的良好状态。
2、心理健康:指人在情绪、意志、平衡人际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
3、社会适应良好:指人自身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过程中处于良好状态,包括群体关系、社会环境、应变能力、处理角色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
4、道德健康:指人的信仰、品德、情操、人格等处于积极向上、高尚和完善的状态。
二、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经研究提示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有四大因素:(一)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包括危害健康行为与不良生活方式。
(二)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三)生物学因素:是指遗传和心理。
(四)卫生服务因素: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与质量。
生活方式占60% 、环境因素占17%、生物学基础占15%、保健设施占8%三、健康教育的含义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人们树立健康意识,自觉地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四、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含义是根据0—6、7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提高他们的健康认识,改善他们的健康态度,培养他们的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健康。
五、与健康有关的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1、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尚未完善、组织比较幼嫩,生长发育处于迅速,而各方面的能力较差,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
容易生病。
2、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发育不完善。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的重要环节。
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从小培养他们对健康的关注和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那么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应该具备哪些目标呢?
首先,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儿童的基本卫生习惯。
包括洗手、刷牙、小便后洗手等日常基本卫生习惯的养成。
这些卫生习惯对于预防儿童疾病和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中加以重视。
其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还包括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儿童时期是形成饮食习惯、口味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需要引导儿童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渐渐培养他们对吃水果、蔬菜的兴趣。
另外,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还包括培养儿童的运动习惯。
学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来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
因此,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需要引导儿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培养他们对运动的兴趣和坚持锻炼的意识。
最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还包括培养儿童的心理健康。
学前儿童需要通过亲子互动、游戏活动等方式来培养自信心、对人生充满希望的积极心态。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全方位的,旨在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健康教育的引导,学前儿童才能在养成健康习惯的基础上,健康成长。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学前儿童的健康教育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健康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为孩子们提供了健康的成长环境和优良的生活习惯,为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概述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饮食与营养健康饮食与营养健康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前阶段,孩子们的身体正处于急剧发育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摄入对他们的正常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应当向家长传达科学的饮食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指导他们合理搭配饮食。
其次,学校和家长应注意食品的安全性,避免给孩子食用过期或不洁净的食品,保障孩子们的食品安全。
此外,儿童应每天饮水足够,并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以确保他们获得必要的营养和生长发育的良好状态。
二、生活卫生与环境健康生活卫生与环境健康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小游戏、儿歌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等。
此外,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儿童不良行为的纠正,并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生活习惯。
同时,学校和家长要共同创建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持空气流通、水质清洁等,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三、运动与体育健康运动与体育健康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锻炼身体,可以促进孩子们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在学校和家庭中,教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们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游泳、跑步、跳绳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体育活动,增强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运动能力。
此外,学校和家庭要为孩子们提供安全的运动场所,并定期检查运动设施的安全性,确保孩子们的体育健康。
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们面临着许多情绪和心理问题。
为了帮助孩子们积极应对压力和情绪,教师和家长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亲子活动、情感交流等方式,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正确表达和管理情绪。
00385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学前卫生学自学考试大纲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制定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学前卫生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它是研究如何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
学前卫生学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理论课程。
该课程具有知识点较多,内容跨度较大,章节内容相对独立等特点。
二、课程目标开设本课程,旨在培养具有正确健康观与健康促进意识掌握一定学前儿童健康促进技能的学前教育专门人才。
要求考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达到以下目标要求:1.掌握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保健要点,熟知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主要因索及健康促进措施,了解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和各年龄儿童生长发育特点,能够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初步评价。
2.具备儿童疾病预防与管理的基本知识,知晓学前儿童常见病及传染病的预防和护理技术,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因索,初步掌握问题行为的预防及矫正干预方法。
3.熟悉营养学基本知识及食物的营养价值,清楚学前儿童的营养需求,进餐特点及膳食安排要求,了解幼儿园膳食搭配和班级进餐管理。
4.形成安全防护意识,了解学前儿童意外伤書发生特点和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知晓幼儿园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应急预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学前儿童安全防护与数助的基本方法,清楚班级安全防护措施和方法。
5.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及生活保育活动,知晓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卫生保健要求,熟悉学前儿童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养成方法,清楚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内容。
6.初步形成积极的健康观和健康促进意识,学会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实施班级卫生保健工作。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学前卫生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专业核心课程,与学前儿童发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与辅导等课程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
《学前卫生学》复习备考资料绪论(非重点)1、学前卫生学的研究意义:探讨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与儿童生活、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主要因素;阐明幼儿园保健工作的重点、要求及保育措施,指导幼儿教师和家长开展保健工作。
2、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学前卫生学以0-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为宗旨,重点围绕健康与健康促进、疾病与预防、膳食与营养、保护与照料等领域开展研究。
3、学前卫生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第一章学前儿童健康与促进(非重点)1、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良好状态,充分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健康观。
2、学前儿童健康特征: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具有易变性;具有多样性。
3、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前与发展指南》(试行)将学前儿童健康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分为二级。
一级目标包括3项内容,即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每一个一级目标下设3个二级目标,共9项。
4、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生物学因素(遗传、病原微生物、生长发育、衰老等)、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5、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措施:A、有规律地生活;B、合理安排膳食;C、保证睡眠充足;D、保证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E、提供适宜的游戏活动;F、疾病预防;G、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H、培养亲社会行为和交往能力;I、养成健康行为。
第二章学前儿童身体特点与保健(重点)1、脊柱、手骨、足弓:脊柱:新生儿刚出生时脊柱几乎没有弯曲,随着婴儿动作的发展,即抬头(3个月)、坐(6个月)、行走(1岁),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相继出现,但早期这些弯曲并未完全固定,故婴幼儿生活中的一些不良刺激,如站立姿势不正确、单肩负重、睡软床、佝偻病等均可导致脊柱出现侧弯、后突(驼背)或前突等畸形改变。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指针对3-6岁儿童进行的健康教育活动。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健康教育既能帮助他们了解健康知识,也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健康习惯,从而预防疾病,提高身体抵抗力。
1. 学前儿童健康知识的指导为了保障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向孩子们传授一些健康知识。
在传授健康知识的时候,需要注意言简意赅,生动易懂,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
①饮食健康学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营养供应很重要。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教会孩子们如何合理搭配食物,摄取足够的营养。
同时,应该告诉孩子们不要吃过多的油腻和垃圾食品,这些食物会影响身体健康。
②个人卫生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能帮助孩子们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孩子们学习洗手、刷牙、洗澡等基本卫生习惯。
③运动与锻炼适当的运动和锻炼能够帮助学前儿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推广一些适合3-6岁孩子进行的健身运动,如体操、瑜伽等。
④心理健康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样非常重要。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及教室氛围。
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合适的儿童读物,让孩子们了解情绪管理、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知识。
2. 健康习惯的培养在掌握了一定的健康知识后,孩子们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和培养。
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们需要严格按时饮食、休息,养成固定的作息时间表,这样可以保证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在学习和玩耍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的进行休息和调节,避免长时间的紧张活动。
②培养对身体的关注孩子们需要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如饥饿、口渴、疲劳等,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③摆脱不良生活习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孩子们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沉迷于电视、电脑游戏、吃零食等。
同时,也应该教育孩子们不要玩危险的游戏,如攀爬高楼、游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