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对人身保险合同中的受益人的看法【摘要】人身保险是以死亡为保险事故的险种,保险金的给付虽然不能换回生命,却可以填补经济上的损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受害人及其亲属的精神损失。
然而被保险人死亡无法自行行使保险金给付请求权,因此就有受益人存在的必要。
【关键词】受益人;保险利益;受益人的资格一、受益人的定义在《保险法》第十八条中规定:“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
投保人、被保险人可以为受益人。
”且在《保险法》第三十九条:“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
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时须经被保险人同意。
投保人为与其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投保人身保险,不得指定被保险及其近亲属以外的人为受益人。
被保险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可以由其监护人指定受益人。
”人身保险合同中道德风险的控制与受益人的指定权密切相关。
尽管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都有指定受益人的权利,但由于二者在人身保险合同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此对受益人的指定权亦有别。
因此,我国《保险法》仅赋予其有限制的受益人指定权。
被保险人作为身体或生命受保险保障的人,会充分考虑受益人的道德风险,应当享有对保险受益人指定的独立决定权或最终决定权。
受益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存在着血缘、婚姻、友情等为基础的情感和经济上的联系。
这就决定了受益人在获得利益的时候也会遭受严重的伤害,包括精神上的和经济上的。
保险法中对受益人的定义中是否应该和投保人一样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这一说法没有规定。
但是在我看来,受益人应该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这是降低保险道德风险的最有效、最简便的手段。
二、受益人的指定受益人的资格,受益权制度具有的资金转移功能,若对受益人的范围不加限制,很可能造成违背善良社会风俗、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和恶意规避义务的后果。
我国《保险法》第60条对于受益人的指定,没有附加任何限制。
实践中,如果受益人是第三人,则多为与其有利害关系的自然人,如家属、亲戚或朋友。
人身保险论文(共10篇)人身保险论文(一): 人身保险是什么意思人身保险是指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当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限内发生死亡、伤残或疾病等事故,或生存至规定时点时保险人给付被保险或其受益人保险金的保险.普通的人身保险主要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受意外伤害、疾病或死亡等不幸事故时或年老退休时经济上的困难.随着保险经营的不断创新,一些具有投资功能的人身保险产品在解决被保险人经济困难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投资的需求.\x0d就人身保险的保险标的而言,当以人的寿命作为保险标的时,它以生存和死亡两种状态存在;当以人的身体作为保险标的时,它以人的健康、生理机能、劳动能力(即人赖以谋生的手段)等状态存在.人身保险论文(二): 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人身保险包括人寿保险、非人寿保险等业务.真题中的,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人身保险包括人寿保险、非人寿保险等业务. 引用自哪一条理由是这句话是错的!人身保险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而且,这句话不是来自,应该是!希望对你有帮助!人身保险论文(三): 如何理解:“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如何理解:“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这句活保险利益一般指血缘上的关系,或者是经济上的关系。
但人身保险里面,指血缘关系【人身保险论文】人身保险论文(四): 200分!中译英(1)人寿保险是以人的生命为保险标的,以生、死为保险事故的一种人身保险.当被保险人的生命发生了保险事故时,由保险人支付保险金.最初的人寿保险是为了保障由于不可预测的死亡所可能造成的经济负担,后来,人寿保险中引进了储蓄的成分,所以对在保险期满时仍然生存的人,保险公司也会给付约定的保险金.人寿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以人的生命身体为保险对象的保险业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死亡、年老、伤残、疾病等都是生活中的危险,我们叫做人身危险.百分之百手翻!Life insurance is a kind of personal insurance which purpose is to insure one’s life.When accidents happen to the policyholder,the insurer or his company pays a certain amount of insurance fee.The initial purpose of life insurance is only to subsidize the financial burden in case of unexpected death.However,as time passes by the concept of saving is introduced,thus when the warranty periodends,the policyholder will receive an amount of insurance money from the company.Life insurance is a service i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and aims to insure one’s health and life.Death,disability,and illness are considered as dangers anyone is facing,we call these personal dangers.人身保险论文(五): 人身保险的给付(定额保险)的一个案例张某由单位向A公司集体投保了人身意外伤害险,保额为4000元,附加补偿型医疗费用保险,保额为2023元。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当人身保险合同中没有指定受益人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当人身保险合同中没有指定受益人篇一:人身保险合同中关于受益人的问题关于人身保险合同中受益人的若干问题的材料受益人的产生依据一、受益人的含义人身保险合同中的受益人,乂称保险金受领人,是指保险事故发生时,被指定或者依法具有保险金领取资格的人。
《保险法》第21条规定: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第三人,均可为受益人。
“受益人”须具有两个条件:1、受益人须是享有保险金请求权(受益权)的人。
受益人是保险合同的关系人,没有缴纳保险费的义务,却享有保险合同所赋与的基本权利之一:受益权。
受益权自保险合同订立时产生。
在保险事故发生前,受益权是一种期待权,受到法律保护。
受益人行使受益权的前提是有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一旦保险事故发生,受益权由期待权转为既得权。
人们往往认为,受益人就是被保险人死亡后有权领取保险金的人,这种认识有失偏颇。
根据保险事故的发生类型,受益人实际上应分为三种:一种是满期、生存及年金的受益人;一种是被保险人伤残、患病时的受益人,还有一种是被保险人身故时的受益人。
其中,第一、二种受益人多为被保险人本人(因此时的保险金既能满足被保险人的将来之需,乂能及时为被保险人解危济困,符合被保险人参加保险时的初衷,充分体现被保险人在人身保险合同中的主体地位),目前理论界及实践中研讨受益人多是指第三种,即被保险人身故时的受益人。
2、受益人须经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
受益人的法律地位源于保险合同中的约定或指定,受益人的给付请求权是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处受让而来,但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或蓄意杀害被保险人未遂的,丧失受益权。
解读新《保险法》下保险利益原则论文导读:新法对保险利益条款方面的明确规定,对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理赔而言是具体规范标准,规避了操作中可能存在争议的一些问题,对保险公司和投保人都是一种保护,这对于保险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保险实践中之所以要明确保险利益原则,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保险的补偿功能,防止保险成为一种赌博行为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下面把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区分考虑。
综合新《保险法》的三条新规定:第12条“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所以,财产保险应当要求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关键词:新《保险法》,保险利益,人身保险,财产保险,风险2009年10月1日,新修订后的保险法将正式施行。
新保险法增加了29条,改动100多处,在历次法律修改中可以算得上改动幅度较大的一次。
新法对保险利益条款方面的明确规定,对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理赔而言是具体规范标准,规避了操作中可能存在争议的一些问题,对保险公司和投保人都是一种保护,这对于保险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保险利益的含义保险利益,又称可保利益或可保权益, 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这种利益,实质上是一种与保险标的有密切联系的合法经济利害关系。
在保险中,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必须与保险标的具有一定的利害关系,才能同保险人订立有效的保险合同,当保险标的遭受承保范围内的损失时,才能获得保险人的赔偿;反之,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没有这种利害关系,其与保险人订立的保险合同是无效的合同,这是保险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保险利益原则。
在保险实践中之所以要明确保险利益原则,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保险的补偿功能,防止保险成为一种赌博行为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二、新《保险法》对保险利益的规定我国《保险法》体现了保险利益原则的要求。
在对保险利益原则的表述上,新修订的《保险法》与原《保险法》有很大的不同。
原《保险法》第12条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
浅析保险利益作者:徐祯禧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09期摘要保险利益是保险法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亦是保险合同中不可或缺的要件之一。
但是因为我国《保险法》中对保险利益的定义过于模糊概略,使得如此重要的概念却有着诸多并不相似的学说。
本文通过对保险利益的系列分析,试表达自己对保险利益本质的理解。
关键词保险利益投保人被保险人风险转移作者简介:徐祯禧,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D92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3-019-02一、保险利益的概述2009年2月28日通过的《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可见,保险利益是保险合同中的核心要件,可谓是无保险利益就无保险。
那什么是保险利益?虽然《保险法》第十二条似乎对保险利益下了定义: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但是这条定义非常的模糊,即什么是法律上承认的利益?新《保险法》并没有对此进行明确界定。
(一)一般性保险利益学说保险利益这个概念最早应该是18世纪英国提出的,英文是insurableinterest,其实从翻译上来说译为:可保险的利益,更为恰当。
众所周知,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大不列颠,就是靠航运起家,海上运输异常发达,但是海上运输具有巨大的危险性,船只在海上遇险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出现了旨在弥补海上遇险后遭受的经济损失的海上保险,通过各方有需要的人,事前支付少量的保险费,汇聚形成一个资产池,用于弥补其中真正遇险者的损失。
但是最早的时候,英国并没有任何一部法律对此保险进行任何限制,任何人都可以为某一只船购买保险,并能够在所投保险的船只遇险后获得巨额的保险赔偿。
但是这种做法完全背离了保险的初衷,而演变成了一种赌博。
保险利益原则案例案例分析1:没有保险利益,合同岂能生效案情介绍:A(男)与B女为大学同学,在读期问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
毕业之后两人分配工作到了不同的地方,但仍然书信往来,不改初衷。
A的生日快要到了,为了给他一个惊喜,B悄悄为A投保了一份人寿保单,准备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
准知天有不测风云,当A从外地匆匆赶往B所在的城市时,却遭遇了翻车事故,A当场死亡。
B悲痛之余想到了自己为A投保的保单,于是向保险公司请求支付死亡保险金2万元。
保险公司在核保时,得知A这份人寿保单是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由B私自购买的。
于是,保险公司便以B没有保险利益为由,拒绝给付保险金。
B因此将保险公司告上法庭,判决结果:法院最终支持了保险公司的主张。
分析与结论:保险利益又称可保利益。
我国的《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
”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保险利益体现了投保人和保险标的之间的利害关系,投保人因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而受经济损失。
如果没有这种关系的存在,谁都能以毫无关系的人或财产去投保,并以自己作为受益人。
这会产生极大的道德风险。
为了规避这种风险对保险原则的背离,保险就必须建立在可保利益原则之上。
我国《保险法》第五十三条对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人范围作出了规定:“投保人对下列人员具有保险利益:①本人;②配偶、子女、父毋;③前项以外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扶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
除前款一规定外,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可见,B和A仅仅是恋爱关系,B对A并无当然法律上认可的保险利益;如果B在投保时征得A的同意,那么,这就符合第三款的规定,B对A的保险利益获得法律支持,保险公司就没有理由拒绝给付死亡保险金了。
本例思考:保险利益原则是保险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保险存在的基石。
在保险合同中坚持保险利益原则是保险长期发展的结果。
在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的载体是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的载体是什么?
在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的载体是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利益。
保险合同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在发生特定风险或损失时能够得到经济上的补偿。
因此,保险利益的载体就是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所拥有的财产、人身或其他利益。
在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的载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财产利益,包括房屋、车辆、财产损失等财产方面的利益。
2. 人身利益,包括人身安全、健康、生命等人身方面的利益。
3. 经济利益,包括收入、利润、投资等经济方面的利益。
4. 法律利益,包括法律权利、法律责任等法律方面的利益。
在合同范本中,需要清晰地规定保险利益的载体,并确保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同时,还需要明确保险金的给
付条件、范围和方式,以及保险公司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保证保险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作为合同范本专家,我将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具体情况,为其定制合适的保险合同范本,并提供相关的法律建议和指导,以确保保险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人身保险人身保险是指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当被保险人发生死亡、伤残、疾病、年老等事故或保险期满时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人身保险的保险标的为人的生命或身体。
当人的生命作为保险标的时,保险以生存和死亡两种状态存在.在定期保险中,如果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死亡,根据保险合同有关条款,保险人给付保险金;在生存保险中,如果被保险人生存至某一约定时点。
则保险人给付保险金。
当人的身体用为保险标的时,它是以人的健康和生理能力、劳动能力等状态存在。
在健康保险中,如果被保险人的身体遭受疾病或意外伤害而导致损失,根据保险合同,保险人给付保险金。
人身保险的保险责任包括生、老、病、死、伤、残等各个方面。
这些保险责任不仅包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遭受的意外伤害、疾病、衰老、死亡等各种不幸事故,而且包括与保险人约定的生存期满等事件。
人身保险的给付条件是,当被保险人遭受保险合同范围内的保险事件,并由此导致死亡、伤残、疾病、丧失工作能力或保险期满、年老退休时,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的有关条款,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给付保险金。
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保险金额的确定人身保险的保险标的是人的生命和身体,而人的生命或身体不是商品,不能用货币衡量其实际价值大小,因此保险金额确定不能用财产保险方法衡量,主要有“生命价值”确定方法和“人身保险设计”方法。
一般情况下,保险金额由投保人和保险人共同约定,其确定取决于投保人的设计需要和交费能力。
(二)保险金的给付人身保险属于定额给付性保险(个别险种除外,如医疗保险,可以是补偿性保险),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既可以有经济上的损失,也可以没有经济上的损失,即使有经济上的损失,也不一定能用货币来衡量.因此,人身保险不适用补偿原则,也不存在财产保险中比例分摊和代位求偿原则的问题。
被保险人可同时持有若干份相同的有效保单,保险事故发生后,即可从若干保单同时获得保险金。
如果保险事故是由第三方造成,并依法应由第三方承担赔偿责任,那么被保险人可以同时获得保险人支付的保险金和第三方支付的赔偿金,保险人不能向第三方代位求偿。
关于人身保险市场相关问题的报告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近年来,在中国保监会的正确领导下,保险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全球保险业总体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保持了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发展理念不断更新,市场体系更加健全,保险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保险制度建设全面加强,保险监管不断完善,行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新变化。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保险业起步晚、基础差,保险业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根据《关于对人身险市场进行书面调研的通知》(寿险部函…2012‟191号)相关要求,结合XX人寿发展实际,我们对我国人身险市场近两年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及未来3-5年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具体情况报告如下:一、近两年我国人身险市场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近两年人身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销售误导、营销体制不完善和市场秩序不规范等3个方面。
(一)销售误导问题突出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人身险销售误导问题日益突出,不仅损害了客户利益,更重要的是给行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动摇了行业发展基础。
1、销售误导的主要表现一是夸大宣传。
保险公司通过产品说明会、客户联谊会、散发宣传资料、营销员面对面推销、电话营销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或特定个体宣传夸张性的保险产品信息;或者将自身产品与同业类似产品或其他金融产品比较时,夸大自己,自我抬高,令消费者形成错误认识,进而盲目投保。
二是片面介绍。
主要表现为对新型寿险产品不按监管规定作全面、完整、准确介绍。
例如,只按高档利率预测分红水平,不演示低档和中档红利收益;只按公司以往投资收益描述分红情况,不如实告知分红不确定性;只介绍产品的投资收益功能,而对有关费用扣除、退保损失、投资风险等情况不明确提示,使消费者无法全面真实掌握新型产品的风险特性。
三是概念混淆。
为吸引客户,增强说服力,将保险与其他金融产品概念相混淆。
如将保费缴费介绍为“存款”、保险期间介绍为“存款期”、返还的生存金介绍为“利息”等。
人身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问题研究
保险利益作为整个保险活动的核心要点之一,对保险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我国学者在人身保险利益的问题上分歧众多,至今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针对我国在保险利益认定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相关建议。
标签:
人身保险;同意主义;利益主义
D9
1人身保险中保险利益的含义及认定
保险利益是指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拥有的法律承认的经济利益,一旦发生
保险事故,被保险人会因此遭到损失。人身保险是以人的身体或寿命为保险标的
的一种保险。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存在的前提是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身体或生命
之间存在利益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经济关系上的,可以是血缘上的,也可以是
建立在婚姻基础上的。
在英美法系中,以利益主义来判断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是否具有保险利
益,只要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存在经济利益,就认为二者之间具有保险利益。
大陆法系在判断保险利益时以被保险人是否同意为标准。其中同意的内容包括对
投保人、保险金额、指定和变更受益人、其他保险内容以及转让保险合同等方面。
我国是以利益主义为主并辅之以同意主义。我国《保险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投
保人对下列人员具有保险利益:本人;配偶、子女、父母;前项以外与投保人有
抚养、赡养或者扶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与投保人有劳动关系的劳动
者。除前款规定外,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
人具有保险利益。”
2我国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认定的缺陷
2.1保险利益定义不明确
我国在《保险法》中明确规定的保险利益应当是合法的,但并不是所有合法
的利益都可以作为保险利益。法律承认的合法利益应分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利
益,物质上的利益比较容易用金钱进行衡量,自然可以作为保险利益;但精神上
的利益是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不能作为保险利益存在并进行投保。此外,我国还
将一些不违反社会公众道德和习俗、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但未明确被法律认定
成立的关系看做不具有保险利益,这些都是定义不明造成的。
2.2保险利益主体列举缺失
我国的保险法虽然对人身关系进行了举例,但是列举并不完善,只包括了本
人、配偶、子女、父母以及有赡养、抚养关系的亲属。这样的规定导致在实务中
对保险利益的确定缺乏正确认识,最终导致寿险公司在承保时思维保守,对于未
明确列举的人身关系不敢轻易承保,如祖孙关系的储蓄型保险;再如商务关系,
债权人与债务人、合伙人之间;又如用人单位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公司的
重要股东、经理等高级职员与公司之间:由于公司高级职员在公司中发挥重要作
用,掌握公司机密,具有相当大的决策权利,一旦这些员工发生意外,可能会影
响整个公司的决策运转,甚至造成股票贬值、经营中断等严重后果,因此他们与
公司间存在更明显的利益关系。
2.3保险人欠缺审查义务
目前,在保险利益的基础——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问题上,我国保险公
司的做法主要是要求投保人告知,这样的做法无疑存在一些漏洞。如果投保人在
投保时刻意有所隐瞒,没有如实说明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保险利益而使
合同无效,这个责任自然要由投保人承担。但如果投保人在投保时并不是故意隐
瞒,仅仅是因为不了解相关规定误认为自己可以为被保险人投保,而保险人又因
为没有严格审查而予以承保,那么一旦保险事故发生,保险人以投保人与被保险
人不具有保险利益为由拒绝赔付,对于投保人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2.4保险利益存在时点的规定不细致
我国的保险法只简单规定若被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没有保险利益,保险合同
无效,并未明确解释保险利益应当存在的时间点——是订立合同时还是保险事故
发生时。人身保险是有其特殊性的:首先,保险合同的存续时期较长,一份合同
时效达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是很正常的事,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如果投保人
与被保险人的关系发生变化,如离婚,即宣告保险合同无效的话,会使保险合同
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人生保险尤其是人寿保险的发展;第二,很多人
身保险都具有储蓄性质,在长时间的合同履行期中,投保人很可能缴纳了大量的
保费,如果因为保险利益的变动使投保人遭受巨大损失的话是很不公平的。
2.5被保险人不明确
在保险业务的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订立保险合同时未明确被保
险人。这种合同根据保险法的规定是无效的,因为在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保险合
同中,获得被保险人的同意才表明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存在保险利益,如果被
保险人尚未被明确,就更谈不上同意了,那么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赔偿的取得将
会很困难。
3完善我国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认定的建议
3.1完善人身保险利益的定义
解决人身保险利益定义不清晰的问题,就需要对人身保险利益的定义加以完
善。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哪些利益虽然合法却并不可保,将其剔除,以避免
在订立合同时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对于那些既没有被肯定也没有被否定的关系是
否具有保险利益,保险法也应该尽快明确,以法律的形式给予确立。
3.2补充人身保险利益的主体
由于我国并没有采取单一的同意主义或利益主义原则,而是同意主义与利益
主义相结合,这种情况下对关系的不完全列举容易造成保险人不敢承保,那么解
决的关键就是尽可能的详细列举各种确定存在保险利益的关系,扩大保险利益明
确的主体范围,无论是人身关系亦或是商务关系。
3.3规定保险人的审查义务
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该尽职尽责的审查投保人是否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
利益,在必要的时候要求投保人提供相关证明文件证明与被保险人的关系,对于
确定没有保险利益的合同不予承保,将防范道德风险的工作落实在最初,尽量避
免出现承保后拒付的情况。若在保险合同订立以后才发现没有保险利益,也应立
刻与投保人取得联系商量相关补救方法,比如让被保险人补办同意投保人为其投
保的证明或与投保人协商解除保险合同,避免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产生纠纷。曾经
发生过这样的案例:某敬老院员工在未征得敬老院老人同意的情况下为全院的
100多位老人投保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并未认真核实被
保险人是否同意投保人为其投保就与敬老院员工签订了保险合同。最终法院裁定
该保险合同无效,因为投保人未征得被保险人的同意违反了保险利益原则。在这
个案例中。作为专业机构的保险公司在十分清楚保险利益原则的情况下仍然未尽
职审核,草率的签订合同,最终被裁定无效的合同给保险公司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3.4细化人身保险利益存在时点的规定
要细化人身保险利益存在的时点规定,《保险纠纷》为法律的修订提供了很
好的借鉴:订立保险合同时如果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存在保险利益则保险合同无
效,但若是在合同订立后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保险利益丧失,一旦保险
事故发生,保险合同的法律效力并不受影响。
3.5严格按照保险法规定合法订立保险合同
在尚未确定被保险人的情况下,不能明确保险利益,应尽量避免订立保险合
同。如果一定要订立保险合同,应在被保险人确定后及时向被保险人介绍保险合
同相关条款,并尽快敦促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上签字表明同意以使保险合同生
效,防止保险事故发生时才发现保险合同因不具有保险利益而无效,损害投保人
和受益人的利益。并且应当明确合同的受益人使得一旦保险事故发生,受益人可
以得到补偿。
参考文献
[1]马栋.论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1).
[2]陈丽洁.论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主体范围的界定[J].柳州师专学报,201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