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碱酯酶临床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18.97 KB
- 文档页数:2
胆碱酯酶测定试剂盒之阳早格格创做(连绝监测法)一、简介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是一类催化酰基胆碱火解的酶类,故又称为酰基胆碱火解酶.人体内存留二种胆碱酯酶,一种是乙酰胆碱酯酶,又称“实性胆碱酯酶”或者“特同性胆碱酯酶”,主要效率于乙酰胆碱,存留于黑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灰量中;另一种为血浑胆碱酯酶,除可效率于乙酰胆碱中,还能效率于其余胆碱酯类,故又称“假性胆碱酯酶”或者“非特同性胆碱酯酶”,此酶主要由肝净爆收.血浑胆碱酯酶是由肝净合成后释搁到血液中的非特同性脂酶,半衰期约为10d,较黑蛋黑半衰期21d短,果此,不妨敏感而止同性反应肝净合成代开功能,它的检测是评介肝细胞蛋黑合乐成能的敏捷指标.有教者认为肝净受益时肝细胞合乐成能下落,血浑胆碱酯酶的活性落矮.二、临床意思当肝细胞受益时,肝细胞变性坏死,间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构造战结缔构造删死,引导血浑黑蛋黑战胆碱酯酶合成缩小.战黑蛋黑相比较,胆碱酯酶半衰期短,且合成后坐时释搁进血,其活性落矮程度取肝细胞受益程度相普遍,肝病越宽沉,胆碱酯酶下落的幅度越大,以至胆碱酯酶比黑蛋黑正在反应肝净合乐成能圆里还要敏捷.肝软化患者正在输血或者血浆蛋黑治疗后,血浑黑蛋黑浓度出现姑且降下或者回复仄常,而胆碱酯酶则没有受效率,如果出现胆碱酯酶持绝下落,则预后没有良,胆碱酯酶正在反应肝软化程度上是一个敏捷、宁静的指标.胆碱酯酶是肝净病变后惟一下落的酶.由于血浑胆碱酯酶由肝净合成,故此酶活性落矮时常反映肝净受益.2.1 慢性病毒性乙肝:乙肝患者血浑胆碱酯酶落矮取病情宽沉程度有闭,取黄疸程度纷歧定仄止,若持绝落矮,常提示预后没有良.2.1 缓性乙肝:缓性迁延型乙肝患者此酶活力变更没有大,缓性活动性乙肝患者此酶活力取慢性乙肝患者相似.2.3 肝软化:若处于代偿期,血浑胆碱酯酶多为仄常,若处于得代偿期,则此酶活力明隐下落.2.4 亚慢性沉型乙肝:亚慢性沉型乙肝患者特地是肝昏迷患者,血浑胆碱酯酶明隐落矮,且多呈长期性落矮.2.5 肝中胆讲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浑胆碱酯酶仄常,若陪随胆汁性肝软化则此酶活力下落.2.6 慢缓性肝炎、肝软化、肝功能没有齐时胆碱酯酶明隐落矮,缓性胆讲徐患,肝癌合并肝软化时胆碱酯酶落矮.2.7 有机磷中毒、营养没有良、熏染及贫血也可使胆碱酯酶落矮.2.8 脂肪肝、肾净病变、肥肥则出现血浑胆碱酯酶删下.。
胆碱酯酶测定的一般临床意义一、简介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是一类催化酰基胆碱水解的酶类,故又称为酰基胆碱水解酶。
人体内存在两种胆碱酯酶,一种是乙酰胆碱酯酶,又称“真性胆碱酯酶”或“特异性胆碱酯酶”,主要作用于乙酰胆碱,存在于红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中;另一种为血清胆碱酯酶,除可作用于乙酰胆碱外,还能作用于其他胆碱酯类,故又称“假性胆碱酯酶”或“非特异性胆碱酯酶”,此酶主要由肝脏产生。
血清胆碱酯酶是由肝脏合成后释放到血液中的非特异性脂酶,半衰期约为10d,较白蛋白半衰期21d短,因此,其能够敏感反应肝脏合成代谢功能,它的检测是评价肝细胞蛋白合成功能的灵敏指标。
有学者认为肝脏受损时肝细胞合成功能下降,血清胆碱酯酶的活性降低。
二、临床意义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和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血清白蛋白和胆碱酯酶合成减少。
和白蛋白相比较,胆碱酯酶半衰期短,且合成后立即释放入血,其活性降低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程度相一致,肝病越严重,胆碱酯酶下降的幅度越大,甚至胆碱酯酶比白蛋白在反应肝脏合成功能方面还要灵敏。
肝硬化患者在输血或血浆蛋白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浓度出现暂时升高或恢复正常,而胆碱酯酶则不受影响,如果出现胆碱酯酶持续下降,则预后不良,胆碱酯酶在反应肝硬化程度上是一个灵敏、稳定的指标。
胆碱酯酶是肝脏病变后惟一下降的酶。
由于血清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故此酶活性降低常常反映肝脏受损。
胆碱酯酶活性降低的一般原因:1、急性病毒性乙肝:乙肝患者血清胆碱酯酶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黄疸程度不一定平行,若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
2、慢性乙肝:慢性迁延型乙肝患者此酶活力变化不大,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此酶活力与急性乙肝患者相似。
3、肝硬化:若处于代偿期,血清胆碱酯酶多为正常,若处于失代偿期,则此酶活力明显下降。
4、亚急性重型乙肝:亚急性重型乙肝患者特别是肝昏迷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明显降低,且多呈持久性降低。
呼吸衰竭患者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慢性呼吸衰竭多继发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起病徐缓,机体有一定的代偿能力,但一旦有呼吸道感染,加重呼吸功能负担,即可出现危重症状,发生呼吸衰竭。
而早期诊断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胆碱酯酶的水平可以对于呼吸衰竭的预后起到判断作用。
1 材料和方法1.1 患者来源所有108 例患者来自河北省高碑店市医院急诊和呼吸科急诊入院患者。
平均年龄54±19 岁。
两组均为同期住院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治疗史相似。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2.1.1 符合2007 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COPD诊治指南中关于COPD的定义,入院时符合COPD急性发作期的诊断标。
2.1.2 呼吸衰竭根据血气分析分为轻度60 mmHg<PaO2 ≥50 mmH,中度: 50 mmHg<PaO2 ≥40 mmH g,重度P aO 2< 40 mmHg2.1.3 病例排除标准心血管系统不稳定,收缩压<90 mmHg,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合并有上消化道出血、D IC和严重腹胀;气道有大量分泌物需气管插管吸引;面部损伤、畸形或上气道梗阻;近期面部、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手术;气胸或纵隔气肿;脑卒中、低血糖或药物引起的意识障碍;极度烦躁需要使用镇静剂。
1.3 分组按照患者病情的轻、中、重度分成三组,对照各组患者的胆碱酯酶情况。
将患者按照预后分成死亡组和好转组,对照其胆碱酯酶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1.0,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对照采用成组 t检验,三组对照采用F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不同病情患者的胆碱酯酶情况不同,三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
表1 不同病情患者的胆碱酯酶(U/L)分组例数胆碱酯酶轻度 54 4237±1021中度 36 3546±842重度 18 2558±457F值 ----- 67.97P值 ------ <0.052.2 胆碱酯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可见,患者的预后与胆碱酯酶的活性有关。
血清胆碱酯酶的检测和临床应用摘要】血清胆碱酯酶是临床生化检查中的一个常规项目,广泛应用于有机磷农药中毒、肝功能损害的诊断与预后观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清胆碱酯酶与许多临床疾病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如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感染、恶性肿瘤等。
本文就血清胆碱酯酶的变化与临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对血清胆碱酯酶的认识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胆碱酯酶;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098-02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是一类催化酰基胆碱水解的酶类。
对胆碱酯酶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有机磷农药中毒和肝脏疾病方面,近年来血清胆碱酯酶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感染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1.胆碱酯酶的生物学特性胆碱酯酶分为两种,一种为乙酰胆碱酯酶(AChE),主要分布于神经组织,小部分分布于红细胞和血清等非神经组织中。
另一种为丁酰胆碱酯酶(PchE),大多数分布于肝、脑白质和血清中,对乙酰胆碱(ACh)的特异性较低,PchE能与有机磷毒剂或杀虫剂结合,并能水解许多酯类、肽类等化合物,参与某些药物的代谢过程。
血清中的胆碱酯酶主要来源于PChE,AChE含量极少。
2.胆碱酯酶的检测方法胆碱酯酶的检测,早期有放射化学测定法,灵敏度高,但因其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不利于大范围推广;临床上也有用试纸法或干片法测定全血和血清中胆碱酯酶,但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受到限制;后续又研发有乙酰胆碱酯酶(AChE)ELISA测定试剂盒,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得到了提高,但因其操作繁琐且耗时较长,不利于大批量标本的检测及基层医院的开展。
目前胆碱酯酶的检测主要是采用羟戊酸铁比色法和改良的Ellman法,反应时间短,且可以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保证了检测的时效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3.胆碱酯酶的临床应用3.1 胆碱酯酶与有机磷农药中毒有机磷农药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农药,也引起了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农药中毒。
胆碱酯酶(CHE)测定操作规程一、用途本产品用于体外定量测定血清、血浆样品中胆碱脂酶(CHE)的活性。
二、临床意义(一)概述胆碱脂酶可以分为乙酰胆碱酯酶和假性胆碱酯酶,前类亦称真性胆碱酯酶,主要存在于胆碱神经末梢突触间隙。
乙酰胆碱酯酶可以在神经末梢、效应器接头或突触间隙等部位终止乙酰胆碱作用。
(二)临床意义1. 病理性升高: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脂肪肝,原发性家族性高CHE血症,血清CHE变异,原发性肝癌等。
2. 病理性降低:重症肝炎,慢性肝炎活动型,肝硬化,肝脓肿,各种癌,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贫血,感染,皮肌炎,急性心肌梗死),遗传性血清CHE异常症,有机磷中毒(轻度中毒降低30%,中度中毒降低50%,重度中毒降低70%),溃疡性结肠炎,肾功能不全,天疱疮,烧伤等。
(三)检验原理胆碱酯酶催化S-碘化丁酰基硫代胆碱水解,生成丁酸与硫代胆碱,硫代胆碱与黄色的铁氰化钾[Fe(CN)6]3-反应后形成无色的[Fe(CN)6]4-,在405nm吸光度下降的速率与标本中胆碱酯酶活性成正比。
四、样品血液样品原则上采集晨起空腹血(禁食12小时);患者处于平静、休息状态,减少患者由于运动、饮食带来的影响;静脉采血时患者应取坐位或卧位;止血带使用后1分钟内采血,回血后立即松开;正确使用抗凝剂;防止溶血;防止过失性采样。
样品运送过程中应防止过度振荡、防止样品容器的破损、防止样品被污染、防止样品及唯一性标志的丢失和混淆,防止样品对环境的污染、水分蒸发。
CHE测定样品为不溶血的血清、血浆(肝素抗凝)。
样品应在低温条件下运输并及时测定。
不能使用EDTA抗凝剂的标本。
五、试剂(一)试剂组成不同批号试剂中各组份不能互换。
(二)试剂准备R1和R2试剂为即用型液体试剂,开瓶装载即可使用,用后应及时冷藏保存。
(三)试剂的保存及稳定性1. 不能冰冻试剂。
2. 未开瓶的R1和R2试剂应在2~8℃密闭避光贮存,稳定期为瓶签标示的有效期。
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检测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酶速率法对216例肝病患者及44名正常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ChE 活力测定。
结果各类肝病组血清ChE活性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P<0.05);肝硬化组与另外3组肝病比较,差异有显著(P<0.05)。
血清ChE活性降低程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相平行。
结论血清ChE的活性降低程度与肝病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血清ChE活性的动态观察可作为判断肝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关键词】肝病;肝功能;血清ChE;临床意义肝脏受损时,肝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均可影响血清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合成,导致血清ChE活性下降[1]。
因此,血清ChE能反映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程度,是一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的肝功能检测指标。
为探讨血清ChE活性测定在肝炎、肝硬化等肝病中的临床意义,我院自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采用酶速率法对216例肝病患者进行了血清ChE活性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各型肝病患者共216例,男133例,女83例,年龄19~74岁,平均(36.1±12.6)岁;其中急性肝炎102例,慢性肝炎35例,重型肝炎22例,肝硬化57例。
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4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23~66岁,平均(32.5±13.0)岁。
无心、肝、肾等内脏疾病,肝肾功能、超声、心电图等检查均正常。
1.2 方法清晨空腹采集患者血清标本,按常规分离血清(标本为无溶血血清);采用日本产OLYMPUS-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按项目方法要求应用酶速率法分析;检测试剂均采用日本OLYMPUS产品,同时采用日本OLYMPUS质控血清做室内质控;所有标本在测定CHE的同时均用上述仪器检测其他肝功能指标。
拟胆碱酯酶测定SOP_PCHE临床意义_检验科生化项目SOP拟胆碱酯酶(Pseudocholinesterase,PCHE)是一种存在于血浆中的酶,主要由肝脏合成,并以酯酶形式存在。
拟胆碱酯酶测定SOP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是一份详细的检验科生化项目SOP,旨在规范和标准化拟胆碱酯酶测定的操作过程,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以下将对拟胆碱酯酶测定SOP的临床意义进行详细介绍。
一、拟胆碱酯酶的生理功能与临床意义1.神经递质代谢:拟胆碱酯酶在体内主要参与乙酰胆碱的降解,从而调节乙酰胆碱的浓度。
乙酰胆碱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能够传递神经冲动,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抑制性。
如果拟胆碱酯酶活性不足,乙酰胆碱的降解受到抑制,会导致乙酰胆碱过量,进而引起神经传输紊乱,影响正常的神经功能。
2.麻醉药和肌松药代谢:麻醉药和肌松药常常用于手术操作中,能够使患者失去意识和完全松弛,降低手术过程中的不适感和疼痛。
而拟胆碱酯酶正是将这些药物降解代谢,从而使其失去作用。
如果拟胆碱酯酶活性不足,就会导致麻醉药和肌松药在体内残留时间过长,增加了相关药物的毒副作用和风险。
二、拟胆碱酯酶测定SOP的临床意义1.评估麻醉药耐受性:拟胆碱酯酶测定是评估患者对麻醉药物及肌肉松弛剂的耐受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测定拟胆碱酯酶活性,可以评估麻醉药物代谢和降解的能力,预测麻醉药物的清除速度和半衰期,从而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和药物剂量,减少手术风险和不良反应。
2.鉴别遗传性拟胆碱酯酶缺乏症:拟胆碱酯酶测定可用于鉴别遗传性拟胆碱酯酶缺乏症。
遗传性拟胆碱酯酶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缺乏或活性降低的拟胆碱酯酶严重影响了麻醉药物和肌松药物的代谢与降解,可能导致严重的肌麻痹和麻醉药物过敏反应。
通过拟胆碱酯酶测定,可以及早诊断和干预,减少患者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3.指导药物治疗和药物监测:一些药物(如琥珀胆碱酯)是拟胆碱酯酶的特异性底物,通过测定拟胆碱酯酶活性,可以监测这些药物的代谢和降解,指导药物治疗的剂量调整和疗效监测。
肝硬化患者胆碱酯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检测60例肝硬化患者与80例健康体检(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组的血清胆碱酯酶(CHE)呈显著下降(P<0.05)。
结论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是反映肝实质损害的一项灵敏指标,其活性的变化对患者的治疗、病情发展及预后判断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肝硬化;血清胆碱酯酶;肝病血清胆碱酯酶(CHE)是一种生物酶,存在降解胆碱酯,在自主神经系统以及肌肉运动系统中发挥神经传递的作用[1];人体组织中有两种胆碱酯酶,其中之一主要分布于人体红细胞以及神经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剩余主要分布于人体血浆和很多非神经组织中的假性胆碱酯酶,通常将其成为假性胆碱酯酶[2]。
血清胆碱酯酶主要在人体的血清、肾脏、肝脏、胰脏以及大脑中,其由肝脏生成后分泌入血的,所以它能反映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程度,因此,它是肝硬化患者的治疗、病情发展及预后判断的一项灵敏指标,笔者对我院6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试验,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肝硬化患者60例均为我院传染科2012年6月~2015年3月肝硬化住院患者,年龄18~72岁;对照组为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70例,年龄18~71岁。
1.2方法用真空采血法采静脉血于盛有分离胶的真空试管中,CHE检测应用连续检测法,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采用配套试剂,于2h内检测CHE。
1.3统计学处理各参数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3讨论肝硬化属于临床中十分多见的一类慢性进行性肝病,是由一种或是多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产生的弥漫性肝损害,我们国家大部分属于肝炎后肝硬化,少数患者属于酒精性肝硬化以及血吸虫性肝硬化。
病理组织学中存在广泛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纤维隔形成以及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引起肝小叶结构性破坏以及假小叶形成,导致肝脏逐渐变形变硬,从而发展为肝硬化。
血清前白蛋白及胆碱酯酶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同病期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和胆碱酯酶(CHE)的联合检测,探讨其组合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肝病患者124例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
用罗氏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样本血清PA值和CHE值。
结果实验组各组血清PA值和CHE值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各实验组患者随肝病病情程度的越重,血清PA和CHE水平越低,降低率越高。
结论作为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损害程度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血清PA值和CHE值对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等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肝脏疾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肝脏合成功能肝脏是机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器官,是机体重要的合成蛋白质的器官,血清前白蛋白和胆碱酯酶均在肝脏中合成。
以往评价肝脏功能时,均以检测肝脏细胞破坏后释放入血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等指标为主,但ALT、AST、ALB在肝脏疾病中并不敏感,且易受某些因素的影响。
本文检测了124例处于不同肝脏疾病阶段患者的血清PA和CHE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住院患者124人,男性88人,女性36人,其中急慢性肝炎患者42例,年龄25~83岁,平均年龄(53.40±13.93)岁,肝硬化患者38例,年龄37~82岁,平均年龄(57.84±11.67)岁,原发性肝癌患者44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8.52±10.15)岁,另外选取我院无肝病病史的健康体检者40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4.55±12.67)岁。
1.2方法清晨抽取空腹血(5ml),应用罗氏生化分析仪及配套原装试剂,并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正常参考值范围:CHE 5320~12920U/L,PA 0.2~0.4mg/L。
胆碱酯酶测定试剂盒
(连续监测法)
一、简介
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是一类催化酰基胆碱水解的酶类,故又称为酰基胆碱水解酶。
人体内存在两种胆碱酯酶,一种是乙酰胆碱酯酶,又称“真性胆碱酯酶”或“特异性胆碱酯酶”,主要作用于乙酰胆碱,存在于红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中;另一种为血清胆碱酯酶,除可作用于乙酰胆碱外,还能作用于其他胆碱酯类,故又称“假性胆碱酯酶”或“非特异性胆碱酯酶”,此酶主要由肝脏产生。
血清胆碱酯酶是由肝脏合成后释放到血液中的非特异性脂酶,半衰期约为10d,较白蛋白半衰期21d短,因此,能够敏感而行异性反应肝脏合成代谢功能,它的检测是评价肝细胞蛋白合成功能的灵敏指标。
有学者认为肝脏受损时肝细胞合成功能下降,血清胆碱酯酶的活性降低。
二、临床意义
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和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血清白蛋白和胆碱酯酶合成减少。
和白蛋白相比较,胆碱酯酶半衰期短,且合成后立即释放入血,其活性降低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程度相一致,肝病越严重,胆碱酯酶下降的幅度越大,甚至胆碱酯酶比白蛋白在反应肝脏合成功能方面还要灵敏。
肝硬化患者在输血或血浆蛋白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浓度出现暂时升高或恢复正常,而胆碱酯酶则不受影响,如果出现胆碱酯酶持续下降,则预后不良,胆碱酯酶在反应肝硬化程度上是一个灵敏、稳定的指标。
胆碱酯酶是肝脏病变后惟一下降的酶。
由于血清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故此酶活性降低常常反映肝脏受损。
2.1 急性病毒性乙肝:乙肝患者血清胆碱酯酶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黄疸程度不一定平行,若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
2.1 慢性乙肝:慢性迁延型乙肝患者此酶活力变化不大,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此酶活力与急性乙肝患者相似。
2.3 肝硬化:若处于代偿期,血清胆碱酯酶多为正常,若处于失代偿期,则此酶活力明显下降。
2.4 亚急性重型乙肝:亚急性重型乙肝患者特别是肝昏迷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明显降低,且多呈持久性降低。
2.5 肝外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正常,若伴有胆汁性肝硬化则此酶活力下降。
2.6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不全时胆碱酯酶明显降低,慢性胆道疾患,肝癌合并肝硬化时胆碱酯酶降低。
2.7 有机磷中毒、营养不良、感染及贫血也可使胆碱酯酶降低。
2.8 脂肪肝、肾脏病变、肥胖则出现血清胆碱酯酶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