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大豆玉米生长的微妙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河南农业2015年第10期(上)NONG YE ZONG HENG农业纵横气候作为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这是因为农作物的生长中完全是或基本上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了气象因素的影响。
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主要自然因素之一,气候环境能够提供光、温、水、气等能量和物质资源,使得农作物能够正常的生长发育,因此,农作物的产量高低及品质优劣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
常言道:“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可见,气象条件对于农业生产的极其重要性。
一、气候因素变化情况(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陆地生物圈通过光合与呼吸作用与大气不断交换二氧化碳气体。
经过漫长的时间推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相对稳定的时期。
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森林破坏、人口与饲养家畜数量的急剧增加等人为因素的作用,引起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速度比过去任何时期都快。
(二)全球气温升高有报告指出,近100年来全球温度升高了0.74℃。
这是近1 000年来温度增加最大的一个世纪,尽管气候变暖问题仍然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但有90%的可能性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如果人类继续按照目前速度排放温室气体,那么二氧化碳有效倍增将在几十年内到来,届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1.4~5.8℃。
全球温度增高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影响大气环流的运行规律,各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时空分布也会改变;增温造成的海冰、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还会使海平面上升,将给地球水资源、能源、土地、森林、海洋以及人类健康、物种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冲击,造成许多目前仍无法估计的重要影响。
(三)区域间降雨的不均衡国家评估报告指出,近100年来,我国的年降水量有微弱的减少,虽然近50年来降水量呈现小幅度增加趋势,但区域间变化明显。
未来降水频率和分布将发生变化,旱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会增加,强度会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等产生很大影响。
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影响及预测分析一、气候变化概述气候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或局部气候状态的长期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包括温度、降水模式、风速和风向、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的变化。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尤其是对玉米这种广泛种植的作物有着深远的影响。
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到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
1.1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降水模式的改变以及季节性气候模式的不稳定。
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系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包括作物生长周期的改变、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以及土壤肥力和水资源的可用性。
1.2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温度的升高可能导致作物生长周期缩短,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其次,降水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干旱或洪水,影响作物的生长条件。
此外,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可能会破坏农田基础设施,增加农业生产的风险。
二、玉米产量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玉米是一种对环境条件非常敏感的作物,气候变化对其产量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研究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农业管理策略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1 温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温度是影响玉米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生长,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则可能抑制生长,甚至导致作物死亡。
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玉米的产量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尤其是在高温季节。
2.2 降水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降水是玉米生长所必需的水资源。
适量的降水可以保证土壤湿度,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然而,降水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对玉米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干旱会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影响玉米的生长;而过多的降水则可能导致洪水,破坏农田和作物。
2.3 极端天气事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干旱、热浪和冰雹等,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这些事件可能导致作物受损、生长周期中断,甚至完全破坏农田。
立秋与农业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一般出现在阳历8月7日或8日,标志着盛夏渐退,秋意渐浓。
同时,随着气候的转变,农作物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本文将探讨立秋与农业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并为此提供一些建议。
一、温度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1. 旱稻和早稻立秋时,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开始进入旱稻收割季节,而北方地区则进入早稻成熟期。
立秋前后,气温逐渐降低,有助于稻谷积累充足的养分,提高稻谷品质。
然而,如果降温过快或过早,会导致早稻产量下降,甚至影响稻穗的结实。
2. 玉米玉米是一种夏季主要作物,在立秋后,气温的下降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一定影响。
温度过低会抑制玉米的生长,延缓其成熟,从而使玉米产量减少。
因此,适时采取保温措施、调整播种期以及选择耐寒性较强的玉米品种,都对玉米的出苗和产量有帮助。
3. 果树立秋是果树进入成熟季节的时期,此时气温的变化会导致果实的发育和成熟速度有所改变。
气温适宜的情况下,果实的糖分和香味会更好地积累,提高果实的品质。
因此,果农需要根据当地气候的变化,适时采取调节措施,如增加覆盖物来提供温暖等。
二、降水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1. 水稻降水对水稻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立秋后,降水量逐渐减少,有利于水稻成熟和收割。
然而,夏季雷雨频繁的地区,立秋前后可能出现强降雨,造成水稻受灾和减产。
因此,农民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采取相应的防雨措施,以保证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2. 玉米和大豆立秋后,气温下降的同时,降水量也逐渐减少。
对于玉米和大豆来说,水分不足可能会导致植株细弱、生长不良,并影响产量。
因此,在降水量减少的情况下,农民需要增加灌溉水量,保持土壤湿润,提高作物的适应能力。
三、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应对建议1. 种植适应气候变化的品种农民应根据当地气候的变化,选择适应性更强的作物品种。
种植具有抗旱、抗寒、耐热等特性的农作物品种,有助于提高作物的生长适应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玉米与大豆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1. 引言1.1 玉米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过程受到气象条件的直接影响。
在玉米的生育期中,气温、降水、光照等气象因素对玉米的生长发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播种阶段,玉米对气温的要求较高。
播种前后气温过低会导致玉米种子发芽困难,影响生长发育。
此时,气温要求在10-20摄氏度之间,且要保持稳定。
在幼苗期,玉米对日照光照的要求较高,光照充足有利于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适当的降水量也是玉米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玉米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在坐果填粒期,玉米对气温的要求逐渐增加,较高的气温有利于玉米籽粒的充实和干燥。
适当的湿度和气温也有助于玉米的花粉传播和受精。
玉米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合理的气象保障措施才能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丰收。
1.2 大豆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在大豆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大豆的播种期通常在春季,此时气温适宜、降水充足是大豆生长的基础条件。
播种后,大豆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来促进萌发和生长。
此时,气温的变化对大豆的生长影响较大,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导致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大豆的生育期需要适宜的降水量来保证植株生长。
缺水会导致大豆生长不良,影响产量。
过多的降水也可能导致水涝,影响根系的通气和养分吸收,从而影响大豆生长。
大豆生育期还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气象条件的变化往往会导致病虫害的大规模爆发,对大豆生长造成严重损害。
在大豆生育期,及时监测气象条件、防治病虫害是非常重要的。
大豆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对于保障大豆产量至关重要。
只有及时监测气候变化、科学调整管理措施,才能确保大豆生长良好,产量稳定。
2. 正文2.1 玉米的耕作要求与气象条件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过程需要特定的气象条件来保证产量和质量。
农作物种植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人类的农业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农作物的种植是农业生产的核心环节,而气候变化则影响着种植条件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本文将探讨农作物种植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就此展开讨论。
一.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气候因素,如温度、降雨、光照等,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例如,气温的升高会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缩短,而降雨量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冰雹等,进而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损失。
二. 农作物种植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生产方式也对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大规模的农作物种植会导致土地的破坏和水源的消耗。
这些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
此外,农作物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增加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
三. 减缓气候变化的农作物种植模式为了减少农作物种植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调整农业生产方式。
首先,推广可持续农业和有机农业模式,降低对土地的破坏和水资源的消耗。
其次,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并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利用农作物种植来增加碳汇,如种植树木和绿色植被,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
四. 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作物种植措施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农作物种植需要采取一些适应性措施来提高抗御气候变化的能力。
例如,引进耐旱、耐寒、耐热等适应性强的品种;调整种植结构,选择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作物;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的抗洪抗旱能力等等。
同时,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气候变化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作物种植措施。
总结起来,农作物种植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而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生产方式也对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豆生长的气候条件大豆(学名:Glycine max)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大豆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面将详细介绍大豆生长的气候条件。
大豆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大豆的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产量高。
当温度低于10℃或高于35℃时,大豆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会造成生长不良或死亡。
因此,大豆栽培的地区一般应具备温暖的气候条件。
大豆对光照的要求较高,喜欢充足的阳光照射。
光照不足会导致大豆的生长缓慢,叶片黄化,影响光合作用,从而降低产量。
因此,大豆的生长地区应具备光照充足的条件,避免阴暗、阴雨天气过多。
大豆对水分的需求较高,适宜的降水量为600-1200毫米。
在大豆的生长期间,特别是在开花和结果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
干旱会导致大豆的花芽萎蔫,果实干瘪,产量下降。
但过度的积水也会对大豆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易导致病害的发生。
因此,大豆的生长地区应具备适宜的降水量,并能够合理排水,以保证大豆的正常生长发育。
大豆对土壤的要求也较高,喜欢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
一般来说,大豆对酸性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对于碱性土壤的耐受性较差。
因此,在大豆的种植地区,应选择土壤pH值在6-7之间的土地进行种植,以保证大豆的正常生长。
大豆生长的气候条件不仅影响着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还直接关系到大豆的品质。
适宜的气候条件可以提高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和油脂含量,改善大豆的口感和风味,提高大豆的经济价值。
总结起来,大豆生长的气候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照射、适宜的降水量和合适的土壤条件。
只有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大豆才能正常生长,发挥其最大的潜力。
因此,在选择大豆的种植地区时,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以确保大豆的高产高质。
同时,科学的耕作管理也是确保大豆生长的关键,包括合理施肥、适时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才能使大豆生长状况良好,产量稳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粮食和油料资源。
天气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天气变化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对农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农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天气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 温度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气候变暖导致了温度的变化,这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直接影响。
高温会加速作物的生长周期,导致作物早熟,从而减少收获的产量。
此外,高温还会导致作物透过蒸腾作用流失大量水分,使得土壤干燥,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相反,低温则会延缓作物的生长,使其无法达到预期的产量和质量。
二. 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作物的破坏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暴风雨等,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严重的破坏。
干旱使得土壤失水严重,导致作物无法获得足够的水分和养分。
洪涝则会造成农田积水,引起作物根部缺氧,导致作物凋谢甚至死亡。
暴风雨则可能打断作物的结实周期,使得作物收获的产量减少。
三. 种植结构和作物选择的调整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农民们需要调整种植结构和作物选择。
适应气候变暖的策略包括引入适应性更强的作物品种,改善灌溉系统以减轻干旱的影响,以及推广节水农业技术。
面对极端天气事件,农民可以选择更具抗逆性的作物品种,改善排水系统以减轻洪涝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的破坏。
四. 农业保险的重要性气候变化给农民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在面对极端天气事件和作物损失时,农业保险可以提供经济保障和风险分担。
政府和保险公司应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推广力度,为农民提供全面的保险服务,以减轻天气变化对农业的冲击。
五. 国际合作与减缓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是解决天气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根本出路。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推动全球减排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全球气候变暖。
同时,各国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鼓励绿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
六. 结论天气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不可忽视,但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农民们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农作物的特性,调整种植结构和作物选择,提高适应性。
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及优化种植方案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农业领域尤其受到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生产也面临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一些优化的种植方案,以应对这些挑战。
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1.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导致了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这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了直接影响。
玉米喜欢温暖的气候,但过高的温度会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高温会导致玉米的生长速度过快,使得植株过早进入开花期,降低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干旱气候变化还导致了干旱的加剧,这是玉米生产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
玉米对水分的需求量很大,而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不足,会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干旱还会增加玉米受到病虫害的风险,进一步损害作物的健康和产量。
3.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化还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暴风等)的增多。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玉米生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洪水可以淹没农田,导致玉米大面积损失。
而强风和冰雹也会破坏玉米植株,降低产量和品质。
优化种植方案1.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选择适应性强的玉米品种是关键。
这些品种具有耐高温、耐旱和抗灾害的特点,可以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农业科学家应该加强研发工作,选育出更适应气候变化的玉米品种。
2.改善土壤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的保水能力对于抵御干旱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这样可以确保玉米在干旱条件下能够获取足够的水分,保证其正常生长和发育。
3.合理调整种植时间根据气候变化的情况,合理调整玉米的种植时间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在高温时期,可以选择早熟品种或者提前种植,以避免高温对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
在干旱季节,可以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并注意保证足够的灌溉。
4.加强病虫害防治气候变化增加了病虫害的风险,因此加强病虫害防治是必不可少的。
玉米的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需求及气象灾害知识程小桃(山西省孝义市农业委员会种子管理站,山西孝义 032300)[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77-01玉米的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发育阶段都要求不同的温度、水分、光照等环境条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份以及不同时间的气象条件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也有不同的影响,所以说玉米生长发育的好坏以及产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象条件,并且存在十分明显的年际变化及地域变化。
1 玉米生长各阶段所需温度、水分、光照玉米整个生育阶段划分为苗期、穗期和花粒期三个阶段。
下面就以这三个阶段对温度、水分、光照的要求来谈玉米气象。
1.1 玉米生长各阶段所需温度①苗期阶段(出苗—拔节):北方春播播种时一般要掌握土壤表层5-10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气温稳定在12℃以上。
地温在10~12℃时播种能正常发芽出苗。
播种偏早,在6~7℃时也能发芽,但极缓慢,很容易使种子感菌霉烂。
一般情况下玉米种子从播种到出苗的间隔时间与温度有较密切的关系,在10~12℃播种,一般需18~20天出苗;在15~18℃,一般需8~10天出苗;若大于20℃时5~6天即可出苗,在18℃以上幼苗生长较快,30~32℃时最快。
②穗期阶段(拔节—抽雄):正常情况下当日平均气温达到18℃以上时,植株开始拔节。
而拔节的最适温度为24℃—26℃。
抽穗开花期适宜温度为25~28℃,气温低于18℃或高于38℃一般不开花,当气温高于30℃,空气湿度小于60%时开花很少,气温高于32℃(有的品种在35℃以上)时花粉粒1~2小时就丧失生活力。
③花粒期阶段(抽雄—成熟):籽粒灌浆、成熟要求日平均温度保持在20~24℃,有利于有机物质合成和向籽粒运转。
籽粒成熟期日平均气温超过25℃或低于16℃都不利于养分积累和运转;当日平均气温在13℃左右时玉米仍在灌浆但很缓慢。
大豆的气候特征1、什么气候适合种棉花、大豆、玉米棉花需要丰富的光热条件,又需要一定的灌溉水源,在阴雨连绵的地区不适合,它的种植区域很广,在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都比较适合大豆是一种喜温作物,种植面积也很广,多种植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条件较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等地区当然咯有些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区也适合靠天然降水即可一般不需要引水灌溉玉米的种植范围也很广适合于热带草原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靠天然降水即可一般不需要引水灌溉2、气候变化对大豆主要病虫害有什么影响?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在一些大豆种植区域都会发生大豆病虫害。
大豆的病害主要有大豆根腐病、大豆菌核病、大豆胞囊线虫。
许多叶部病害在不同年份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大豆灰斑病曾进行过大面积防治。
大豆的虫害主要有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大豆蓟马、大豆红蜘蛛、二条叶甲、豆小卷叶蛾等。
大豆根腐病:土壤温度低、湿度大,有利于大豆根腐病发生。
大豆根腐病是大豆苗期根部真菌病害的统称。
大豆菌核病:较长的冷湿天气有利大豆菌核病发生,低洼地、密度过大发病重。
7月中、下旬连续低温寡照,温度在18~22℃,有利于致病真菌的子囊盘萌发形成子囊孢子,成为初侵染源。
大豆菌核病在种植向日葵、油菜的大豆产区比较普遍。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发病较重,严重地块发病率达100%,减产60%以上。
大豆胞囊线虫病:靠土壤传播,此种线虫可在土壤中存活9年,旱年、大豆重迎茬年限越久为害越重,是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大豆灰斑病:结荚期到鼓粒期天气多雨,气温较高,利于此病发生;沿江河湖泊、地势低洼、小气候湿度大,利于大豆灰斑病发病。
大豆灰斑病在东北大豆区发生比较普遍,遇流行年可造成大面积、大幅度减产。
大豆霜霉病:发病适宜温暖高湿的环境。
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24℃,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期与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控制气候变化,但我们可以研究它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制定适应性策略。
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期与产量的影响。
首先,我们先从温度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期的影响开始。
温度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对绝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随着气候变暖,冬季的平均气温可能会上升,导致农作物休眠期时间缩短。
这将导致早春农作物提前进入生长季节,增加了农作物受到晚期霜冻的风险。
另一方面,气温升高也会缩短夏季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导致农作物的生长期限受到限制。
其次,降水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气候变化对降水分布和降水强度产生了影响,不仅影响着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供应,还影响了土壤中养分的迁移与释放。
降水不足会导致土壤中水分供应不足,进而限制农作物的生长。
而过多的降水可能造成土壤水logging,引发农作物根系氧气供应不足,导致农作物死亡。
因此,降水变化会增加农作物产量的不确定性。
此外,气候变化还对灾害频率和强度产生了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干旱、洪水和飓风等,都可能给农作物产量带来严重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全球海洋表面温度升高,进而增加了飓风的形成概率和强度。
飓风、暴雨和洪水会摧毁农作物,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完全丧失。
同样,长时间的高温和干旱也会导致农作物干旱和减产。
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期与产量的影响,农业界和研究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适应性措施。
例如,选择耐旱性较强的品种,改进灌溉设施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遗传改良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以应对气温升高和干旱的挑战。
使用精确的农业技术和农事管理措施,比如精确的施肥、耕作和病虫害防治,以最大限度地优化农作物生长环境。
总之,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期与产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温度变化、降水变化以及极端天气事件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农业生产中的气象因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气象因素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作物的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变化、降水、温度、光照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发育,进而对作物产量带来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日益显著。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气候变化不稳定性增加,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干旱、洪涝、高温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例如,长期干旱会导致土壤水分不足,作物生长受限,产量大幅下降。
而长期的高温天气则会加速水分蒸发、作物蒸腾,导致土壤干燥,植物生长发育受阻,产量减少。
此外,洪涝灾害会导致水稻等作物的直接淹水,造成生长环境恶劣,加重了病虫害的发生,对作物产量产生极大影响。
二、降水对作物产量的影响降水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降水对作物产量有着直接影响。
过少或过多的降水都会对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长期干旱或降水不足会导致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无法正常吸收和利用水分,生长减缓,产量显著降低。
相反,过多的降水会造成积水现象,导致土壤积水,使植株根系缺氧,根部腐烂,从而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产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温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温度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适宜的温度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显著影响。
不同作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最适温度等有所不同。
当气温偏高或偏低时,作物的生长发育都会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产量。
高温对许多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负面影响,会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叶片焦枯、花器官凋谢等。
这些现象会直接影响作物的含水率、根系发育和果实生长,从而导致产量的下降。
低温对作物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许多作物在低温下容易受冻、冻害,导致植物细胞破裂,影响光合作用正常进行,进而影响作物产量。
四、光照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光照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直接影响。
充足的光照有助于植物叶片光合作用进行,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增加。
工作研究44NEW FARMERS新农民NO.26 2019大豆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陈光辉,王大卫,曹 晖(开原市气象局,辽宁 开原 112300)摘 要:本文根据辽宁省开原市大豆的种植实际,首先分析开原市气候条件,得出开原市的气温、降水及光照条件对大豆生长发育较为有利。
然后探讨大豆生长发育期的主要气象灾害,最后给出几项大豆生长发育的管理措施,以及提升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大豆;生长发育;气象条件;气象灾害;管理措施0 引言大豆生长与温度高低、光照强弱、水分多少等条件息息相关,每一种因素都会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说,分析大豆生长发育与这些条件的关系以及造成大豆减产的原因,可以做到未雨绸缪,有效防治各种不利因素的产生,为大豆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
1 研究背景开原市位于辽宁省东北部,地处辽河平原中部,距海较远,又加纬度高,受季节风影响较大,故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夏季酷暑较短,冬季寒冷较长,四季温差较大。
位于东经124°03′、北纬42°32′,开原大豆,是辽宁省开原市特产。
开原市土壤肥沃、耕性良好,适宜大豆生长,所产大豆颗粒圆润饱满,皮薄色黄,含有丰富的油脂、蛋白质、氨基酸,质量上乘。
为研究大豆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我们搜集了辽宁省开原市从2010年一直到2018年的气象资料,对每年大豆生长期的温度变化、光照条件变化以及降水量的变化做了十分详细的比较分析,力求从庞杂的数据之间找到气象条件变化与大豆生长发育之间的必然关系,从而利用这些数据指导农民朋友科学合理的种植大豆,进而提高大豆的产量,提升大豆的品质。
2 开原市大豆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2.1 温度条件当春季日平均气温超过8.0℃以上(开原春季常年平均气温为8.9℃),地面以下 5 cm处的温度范围在 10.0~12.0 ℃时对于大豆种植较为有利;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6.0~7.0℃时,比较适宜种子萌芽,一旦日平均气温超过18.0~20.0℃时,大豆芽苗的生长速率开始加快。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挑战之一。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和食品供应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1. 引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而农作物则是农业的核心。
然而,由于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农作物的产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不仅涉及到粮食安全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气温的升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育特性。
对于一些作物而言,温度过高会导致花粉发育受阻,从而影响果实的结实。
其次,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暴风雪等,也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重大影响。
干旱导致土壤湿度降低,给作物的生长带来困难;洪涝则可能导致农田水稻的失收;暴风雪则可能对春季播种的农作物造成冻害。
3. 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尤为突出。
首先,温度升高会导致水稻的生长周期缩短,从而减少产量。
其次,气候变暖会增加病虫害的传播速度,进一步影响水稻的产量。
此外,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也会对水稻产量造成重大影响。
4. 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首先,温度升高会导致小麦品质下降。
高温和干旱会减少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使其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其次,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小麦种植的适宜区域,使得原本适合小麦种植的地区变得不再适宜。
5. 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气候变化对玉米的产量也产生了显著影响。
首先,较高的温度会导致玉米的生长周期缩短,从而减少产量。
其次,干旱对玉米的影响尤为明显。
干旱会导致土壤湿度降低,给玉米的生长带来困难,进而降低产量。
6. 气候变化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而气候变化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气候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气候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以瞬息万变的面貌,时而带来丰沛的降雨,时而又带来连绵的干旱。
这种无常的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气候对农作物的需水量有直接的影响。
干旱的天气会导致土壤的水分严重不足,农作物的生长受到限制。
不仅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也会导致植物无法吸收足够的水分和养分。
相反,降雨过多又会造成农作物受淹,根系缺氧,甚至导致倒伏和烂根。
因此,适宜的降雨量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气温对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发育阶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般而言,作物的生长期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
高温会加速植物的生长速度,但过高的温度也会导致农作物产量的下降,因为作物无法承受极端的高温而受到干旱和凋落的影响。
同时,低温也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延缓农作物的生长速度,甚至导致冻害。
另外,气候变化还会对农作物受病虫害的影响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容易滋生病菌和害虫,造成农作物大面积感染。
而干燥的气候条件则会削弱农作物的免疫力,使其更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因此,气候的变化使得农作物更加容易受到侵袭和损害,从而导致产量的降低。
此外,气候对农作物的花期和结果期也有影响。
高温会导致花粉失活,减少授粉成功率,降低农作物的成果质量和产量。
同时,降雨过多也可能导致农作物花朵脱落,造成减产。
气候的变化对农作物的生殖过程产生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对于粮食安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研究和应用种植适应气候变化的耐旱、抗冻、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
其次,加强农田的水利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建立灌溉制度,以确保农作物的供水需求。
此外,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保持土壤的水分和养分,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最后,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示范推广,提供及时的气象服务,帮助农民掌握天气变化,及时调整农事活动。
玉米与大豆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玉米和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其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玉米和大豆的生育期作农业气象条件分析,以便农民朋友根据气象情况及时调整作业计划,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
玉米生育期一般可以分为发芽期、苗期、腰果期、抽雄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七个阶段。
下面将分别对这七个阶段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分析。
1.发芽期发芽期一般持续5-7天,农业气象条件主要是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
玉米生长最适宜的土壤温度为15-30℃,土壤湿度要保持在70-80%左右。
如果土壤温度过低或过高,会导致玉米发芽低下或死亡,土壤湿度过高则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
2.苗期苗期一般持续20-30天,农业气象条件主要是温度和光照。
玉米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0-30℃,当温度超过35℃时,会导致玉米生长缓慢或叶片烧伤。
此时应及时给玉米浇水,以降低地表温度,同时增加土壤湿度。
光照对玉米的生长影响比较大,光照充足时玉米生长加快,叶绿素含量增加,促进光合作用。
如果光照不足则会使玉米生长受到抑制。
3.腰果期4.抽雄期抽雄期一般持续5-7天,农业气象条件主要是温度和光照。
在抽雄期,玉米主要进行生殖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
温度过低则会导致玉米雌雄花畸形,影响授粉和成穗率,而光照不足则会使玉米生长迟缓。
5.开花期6.灌浆期灌浆期一般是玉米生育期的最长阶段,通常持续30-40天,农业气象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水分。
在灌浆期,玉米生长速度放缓,但玉米籽粒开始增大,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土壤湿度要保持在60-70%左右,避免水分过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温度一般为20-30℃为宜,温度过低则会影响籽粒的发育,温度过高则会影响玉米种子的质量。
7.成熟期成熟期是玉米生育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农业气象条件主要是温度和降雨。
温度一般为20-30℃为宜,避免过高或过低。
降雨不宜过多,在成熟期玉米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干旱,这有利于玉米籽粒的收获和贮存。
玉米生长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玉米是一种广泛种植的作物,其生长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包括气温、湿度、日照、土壤、二氧化碳浓度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阐述玉米生长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一、气温气温是影响玉米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玉米的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
如果气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对玉米生长产生影响。
在生长早期,低温会导致叶片变黄、生长缓慢;在生长中期,高温会促使植株生长加快,但同时也会影响果实质量和产量;在生长后期,高温和干旱会导致果实萎缩、叶片焦枯。
因此,为了确保玉米正常生长,应该选择适宜的种植时节和气候条件。
二、湿度除了气温之外,湿度也是影响玉米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生长的不同阶段,玉米对湿度的要求也不同。
在生长早期,玉米需要较高的湿度来促进发芽和生长,但同时也要保持适当的通风;在生长中期,玉米对湿度的要求较低,此时应控制土壤水分,并保持充足的日照和通风;在生长后期,玉米需要较高的湿度来保持果实水分和营养。
如果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三、日照日照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充足的日照可以促进光合作用,加速植株生长和果实成熟。
通常来说,玉米需要每天8个小时以上的光照。
如果缺乏日照,玉米生长会变慢,产量和品质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在种植玉米时,也应考虑日照的时间和强度,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和时间,以确保玉米充分利用光能,发挥最大的生长潜力。
四、土壤土壤是支撑植物生长和发展的基础,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在种植玉米时,应选择肥沃、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以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
同时,也需要注意土壤的PH值、盐分浓度等环境因素,以避免对玉米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应根据土壤类型和玉米生长需要,进行合理的施肥和管理,以保证玉米生长获得良好的土壤环境。
五、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是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原料,其浓度直接影响玉米生长的速度和产量。
通常来说,二氧化碳浓度在300ppm以上时,玉米生长速度会加快,发育周期将比常态缩短,同时产量和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天气与大豆玉米生长的微妙关系对于北半球来说,第三季度是农产品生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个时间段,不论是期货炒作还是现货行情,总会有明显波动,这正是炒作北半球天气和产量的结果,其实对天气的炒作从5月份便已经开始了。
由于大多数投资者对大豆、玉米由播种到收获对水分、气温、光照等条件的具体要求不了解,很多时间实际上是在“跟风炒作”经常出现“炒作虚高”,下面益农网仅从天气对大豆与玉米的实际影响出发,对大豆玉米对生长环境、天气条件的要求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播种期——作物对天气无明显要求
每年的4月末5月初都是播种大豆和玉米的时间,由于大豆和玉米本身特质的不同,大豆和玉米的播种时间及其播种时对天气的要求也略有区别。
由于大豆种子富含脂肪、蛋白质,在大豆种子吸水量达到50%时才能萌芽,种子发芽后需吸收比本身重l~1.5倍的水分,才能使蛋白质、脂肪分解成可溶性养分供胚芽生长,可以说水分是大豆种子萌发生长的必要条件。
播种时土壤水分必须充分,田间持水量不能低于60%,而以75~90%时最适于萌芽出苗。
而相对于玉米而言,脂肪含量少,且玉米种子本身的水分含量要大于大豆所含的水分(玉米水分含量一般在15-18%,大豆一般在12%以内),因此在较为干燥的天气里播种玉米也是可以的。
在实际播种
中,玉米应适时早播,这样可以延长生长时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避免秋霜冷害,这样对玉米增产十分重要。
此外,在华北平原地区,夏玉米尽早播种除可提高产量外,还可避免因晚播遇雨季而发生芽涝。
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若在降水较多的环境下,过早播种了玉米则易导致玉米种子霉烂。
播种大豆玉米时,除上述水分要求外,对气温等要求也略有不同。
由于大豆发芽时是子叶带着幼芽露出地表,因此土层不宜过厚,而由于种子脂肪含量高只要温度在6~7℃种子便可以萌发,温度在12℃以上时萌发正常,25~30℃时萌芽快且健壮。
在播种玉米的地区,土壤表层一般在5~10厘米,且地温稳定在10~12℃时即可播种,相比之下,玉米播种期间对温度和土壤厚度要求并不如大豆严格。
二、幼苗生长期——天气对作物影响不大
这里所说的幼苗生长期并不是农学上的植物生长期,而是指大豆及玉米在出芽后到开花前的一段时间,这包括了大豆的幼苗生长期,同时也是玉米的拔节孕穗期,时间上大约在5、6月份,但往往由于天气因素也会被延至7月初。
实际上,这段时间里的天气等状况对大豆玉米的最终产量影响不是很大,而更多的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阶段,也是给农民进行合理田间管理的一个准备阶段,因为这段时间不用过多劳作,这正是农民准备农药和肥料的又一个最佳时期。
大豆发芽后,子叶出土后即展开,经阳光照射由黄转绿,开始光合作用,显然这段时间对于光照要求略高。
随着胚芽生长,单叶展开,幼苗也具有了两个节和一个节间,在大豆的生长中第一个节间的长短是一个重要的形态指标。
若它过长,茎秆便会很细,苗弱而发育不良,这往往与植株过密和土壤湿度过大有关。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早间苗、破土散墒。
节间出现后,大豆第一、第二片复叶随即出现,当第二复叶展平时,大豆已开始进入花芽分化期。
此时的幼苗最为脆弱,易受病虫害,也容易受到杂草威胁,所以在大豆第一对单叶出现到第二复叶展平这段时间里,必须抓紧时间及时间苗、定苗,促进苗全、苗壮、根系发达,防治病虫害,为大豆丰产、提高质量打好基础。
同样,玉米生长过程中也是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只是在拔节孕穗期间需要较多的营养成分来维持生长,相对而言对水分要求不明显,而在雌、雄穗分化时则需较多的水分,若在抽穗前出现干旱,会使雌、雄穗抽出的时间相隔过长,影响授粉结实。
在这一段时间大豆和玉米对土壤持水量的要求虽然在70~80%,但由于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恰逢雨季,所以降水往往都是足够的。
而且这段时间还有间苗、补苗等措施来达到丰收的目的,因此此时的期货炒作多是盲目的。
如果产区真的受到严重受灾(干旱或洪涝),农民们也有机会改种白菜等作物弥补损失。
在这段时间里,农民关心的是降水过多(或过少)可能会使以后大量需要水的生长阶段没有降水(或降水过多),那时造成的损失将不再有办法弥补了。
三、开花期——对水分要求明显增加
进入7月份我国已经是夏季,而这段时间各种农作物均处于旺盛生长时期,玉米拔节至抽雄、大豆开花至结荚,都需要温度高、降水多、光照足的气象条件。
大豆自出苗后25~35天进入花芽分化期,复叶出现2~3片之后,主茎基部的第一、二节有了枝芽的分化,如果条件适宜就会形成分枝和花芽。
在花芽分化期,植株生长快,叶片数迅速增加,生长越来越旺盛。
一般大豆品种从花芽开始分化到开花还需要25~30天。
由于品种、地域积温及气候条件的不同,大豆开花时间从18天到40天不等,有的可能会达到70多天。
大豆从开始开花到豆荚,于物质积累达到高峰的重要时期,有机养分在供茎叶生长的同时,又要供给花荚需要。
因此只有土壤水分充足、光照条件好,才能保证养分的正常运输,促进花芽分化多,花多,成荚多,减少花荚脱落,这是大豆高产中的最重要因素。
虽然大豆7、8月份需要雨水比较多,但是由于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如果接连多天出现降雨会使空气湿度加大,这会影响到大豆开花,因此只要保证土壤湿度在田间待水量的70%~80%,开花便会正常,这也是部分地区在干旱时节人工喷灌的标准。
除了水分之外,温度对大豆开花也有很大影响,大豆开花的适宜温度在25~28℃之间,29℃以上温度过高不利于大豆开花。
对于玉米,7月份中下旬,玉米处于抽雄开花期,此时需水份最多,田间持水量以80%左右为宜,如遇到干旱高温天气,不育花粉会增加,花粉和花丝的寿命也将大大缩短,便容易造成缺粒秃顶现象。
根据以往年份的情况分析,夏季的温度和水分条件对玉米成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基本上能够满足玉米生长需要的。
四、成熟期——天气直接影响作物产量
在大豆开花之后,紧随而至的是最为重要的鼓粒成熟期,这段时间,豆荚中的豆粒重量平均每天可增加6~7毫克,其中粗脂肪、蛋白质及糖类等营养成分随种子增重不断增加。
鼓粒开始时,豆粒中的水分可达90%,随着干物质不断增加,水分很快下降。
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值以后,其中的水分将降到20%以下,豆粒接近成熟,粒型也逐渐变圆。
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大豆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大豆发育状况将直接影响荚粒数量、百粒重以及化学成分的含量。
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生长条件是植株本身贮藏物质的程度及充足的光照,因为它是叶片光合产物供给的必须营养,另外就是靠充足的水分供给了。
越是接近成熟,对水分需求则越来越少,只要温度保持在26℃左右,昼夜有5~10℃的温差,便可以形成优质的大豆产品,然而,从最近两年的天气来看,往往进入9月中下旬,低温情况便会时常出现,甚至出现轻度冻霜,导致温度过低或是昼夜温差过大,脂肪与蛋白质不达标,我国东北产区北部、东部大豆质量都不是很好,就是因为当地年积温较低的。
同样,一进入8月中旬,玉米便迎来了对水分需求比较多的灌浆期,这一时期同大豆的鼓粒期一样,是玉米产量形成的主要阶段,田间持水量要保持在75%左右。
但是这个季节往往出现伏旱,连续近一个月总雨量小于50毫米,有时甚至低于30毫米,其中还会连续一周之间出现高温,这对玉米生长极为不利。
同时,还要说明一点,就是玉米并不耐涝,当田间持水量超过80%时,应及时排水。
往往在9月份玉米产区偶尔会出现雷阵雨或者大雨、暴雨,此时对玉米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如再同时遇上寒流降温,玉米不但水分会很大,也会直接影响到产量。
综上所述,大豆和玉米在不同生长时期对天气条件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了天气状况,才有利于正确预测大豆和玉米的产量,这对于现货交易、期货投资也是至关重要的。
从多年的天气资料来看,我国东北、华北地区进入6月份以后,总会有近20多天的大雨天气,在很多人眼里会变的恐慌,担心水分会对农作物产生不利,这尤其表现在期货市场上。
其实,所有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都相差不多,只是大豆比玉米对水分的需求更多一些,对玉米来说,水分多一点少一点影响不大,只不过温度条件、热量条件和霜期早晚对玉米影响比较大,同时土壤瘠薄、肥料补给、植株密度等也会对玉米产量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