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基础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99.50 KB
- 文档页数:11
基础医学目录
基础医学是了解疾病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和预防技术的重要基础,它涉及一系列学科,包括生物化学、人体组织作用、感染与免疫、器官结构和功能、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医
学影像学等。
1、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生物成分和反应,是基础医学和
其他生命们科学的基础。
它涉及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生物机
理等内容。
3、人体组织学:人体组织学探讨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属于基础医学中重要的基
础理论。
它关注人体机体的功能与结构关系,强调各器官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为医学
实践奠定了基础。
4、感染与免疫学:感染与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中重要部分,主要研究人体对细菌、病
毒及其他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反应及其机理。
它涉及免疫系统的组成、形成、特异性对抗非
特异性反应等,它对抗病原体的机理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5、器官结构与功能学:器官结构与功能学从器官的结构、发育、功能和变化角度,
研究几种内科学科主要病理变化,重点研究人体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它为
内科、外科和其他许多临床专业提供了基础理论。
6、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是分子和遗传现象的研究,是基础医
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学科。
它研究基因的表达、调节和结构等方面,对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
及发展治疗技术有重要意义。
7、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使用影像技术对
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技术支持。
它采用特殊装置对人体内部
结构及疾病提供影像化记录,改变了传统的病理学检查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孔子在目录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以身作则的政治家,他创立的“儒家”思想,为世界上的思想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观念。
此外,孔子也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奠基者,他的著作《孟子》和《诗经》中蕴藏着深厚的目录学精髓,他也发掘了记录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语源,为中国古代目录学奠基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伟大奠基者和发达者,本文将讨论孔子在目录学方面的卓越贡献。
首先,孔子的著作《诗经》中所展现的目录学理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诗经》中,孔子把其历史研究的重点放在目录学上,他强调了目录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古代目录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目录研究。
在《孟子》中,孔子通过收集、编辑和变革中国古代典籍,为中国古代目录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发展方式。
其次,孔子把目录学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方法,并认为目录学技巧可以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化史的本质。
他把目录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基础,把目录学作为中国文化史深入了解的工具,使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和理解得以更深入的发展。
此外,他也发现了诸多存世文献和潜秘文献,成为中国古代历史记录和研究的重要语源,这些文献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基础。
最后,孔子还在自己的著作《孟子》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即“以书为家”,认为书籍可以塑造一个完美的社会,他认为书籍可以帮助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他把书籍作为人们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手段。
孔子的这种思想观念有助于提升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深度,也有助于催生和推动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发展。
总之,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伟大奠基者和发达者,他的著作《孟子》和《诗经》中蕴藏着深厚的目录学精髓,他也发掘了记录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语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奠基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还把目录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基础,把目录学作为中国文化史深入了解的工具,使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和理解得以更深入的发展。
《校雠广义·目录编》一、目录与目录学1、目录含义: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
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一书的篇名或群书的书名,录指叙录,即对一篇书或一部书的内容所作的提要。
两者合在一起,就是目录。
但它们在古代著作中有时分指,有时也通用和兼包。
凡是开列一书的篇名,并对此书中每篇各做一提要,或仅对此书全书做提要者,称之为一书之目录。
凡是开列许多书名,而以简单或复杂的形式编写出来的,则为群书之目录。
尽管后者是目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前者出现的更早,为后者所继承和发展。
一书的目录,有两种形态。
(1)开列篇名,每篇作提要。
这种多为古书原有,出自作者之手。
(2)开列篇名【目】,但仅为全书作一篇总的提要【录】。
这种一般为校编此书者所加,并非原书有机组成部分。
古书的目录本位于全书之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条件的进步,书册制度的变化,为了便于翻检,人们便将其由后移前,成为今天通行的样子。
群书的目录出现其后,它记载群书,并按一定的逻辑次序(主要是按学术分类)加以排列,它是一部书或一批书的内容和形式的集中反映。
主要有三种形态:(1)分类记录书名,大小各类有序,每书有提要,如《四库全书总目》。
(2)分类记录书名,大小各类有序,但每书无提要,如《汉书·艺文志》。
(3)仅分类记录书名,类序、提要均无。
2、目录学的含义:目录学成词于北宋,是研究目录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如何更好地解决不断增长着的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的一门学问。
它着重研究如何编制和利用各种书目。
其产生和发展受到一定的规律制约:(1)受到时代的局限和影响,为统治阶级服务;(2)受到文献发展情况的制约;(3)受到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的制约,体现实用性的原则。
《辞海》:研究图书目录工作规律的科学。
我国传统目录学始于西汉刘向,刘歆所撰的《别录》、《七略》,后来作者代不乏人。
清章学诚《校雠通义》,谓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中国目录学发展作者:史秦倩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第04期我国古典目录学源远流长,内容相当丰富。
自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定《别录》、《七略》,开创了群书目录之后,目录学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及至清代,特别是在乾嘉时期,因为考据学的兴盛,目录学由原来的学术史的旁门别支转而成为当时学制士人几乎人人都要演戏的必修之课,达到了目录学的璀璨鼎盛时期。
一、中国目录学的起源中国目录学的起源有几种观点,归纳起来如下(一)起源于殷商说唐代时,魏征在所撰的《隋书·经籍志》中写:“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
”这意味着他们认为在古代史官为纲纪典籍就产生了目录,现代学者中姚明达和王重民是支持这个观点的,王重民更是在《普通目录学》一书中说:“我国商朝的后期,便应该视为我国目录学的胚胎期。
”(二)起源于春秋孔子删诗书、定六艺说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中说:“目录之学,由来尚矣!《诗》、《书》之序,即其萌芽。
”吕绍虞先生也是持这一观点,并进一步肯定《书》、《诗》之序是“群书目录”,而且还是“专科目录”和“举要目录。
”(三)始于刘向、刘歆说容肇祖在《中国目录学引论》中说:“中国目录学,始于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
”这种始于刘向、刘歆的观点也是史学界最为普遍的观点。
二、中国古代目录学史分期(一)目录学的萌芽时期目录学的萌芽时期,是从远古到公元第一世纪末年《七略》完成:奴隶社会的殷商留下了灿烂的“甲骨文化”,为了方便收藏保管和随时查找卜辞,萌发了简单的登录、排列方法与查找方法,史官就是卜辞档案材料的记录抄写与管理者,我国的史官、卜官也可以称之为抄写式编目员,当然,只能称之为简单的、朴素的。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史官分官守书,“官守之分职,即群书之部次。
”“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一为纲纪”大概说的就是“六典之法。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更替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周易·系辞》:“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目录学[填空题]1套色本参考答案:指以不同颜色分几次印刷而成的刻本,有朱印、蓝印,一般是精品。
[填空题]2元刻本有何特点?参考答案:元刻本版式多黑口,字体多赵(孟頫)体,纸张多皮纸、竹纸,无避讳;写刻皆精,选用底本比较谨慎,尤其是元代各路儒学和书院的刻本,校勘精审、质量较高。
在宋本已经亡佚的情况下,元本即成为一书现存的最早的版本。
[填空题]3文献评价参考答案:对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介绍与评论的方法。
[填空题]4书目情报意识参考答案:人们对书目情报社会功能的认识程度和获取书目情报需求的敏感度,也成为人们对书目情报意识和信息的敏感、判断、吸收的自觉程度。
[填空题]5书目情报参考答案:关于文献的知识和效用信息的集合。
具有知识性、浓缩性、二次性。
区别于二次文献,是书目文献具体概念基础上的抽象概念。
[填空题]6内容索引参考答案:是以文献内容中所含的字、词、句、人名、地名、主题等具体内容为记录和检索单元,按照一定的编排法组织起来的供查找具体内容位置的检索工具。
又可以细分为语词索引、关键词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等等。
7篇目索引参考答案:又称“题录”或“论文索引”,主要是标引图书或报刊中的论文篇目,按照一定编排法则组织起来的供查找篇目位置的索引工具。
主要起着指示和指向的作用。
[填空题]8索引参考答案:就是记录和指引相关文献信息或知识单元,并按照一定的编排系统组织起来的检索工具。
按照反映被检索对象的事项和内容,可分为篇目索引和内容索引。
[填空题]9指示性文摘参考答案:借助某事项说明另一事项,称为指示。
此文摘只简单介绍文献内容的梗概,注重定性描述。
[填空题]10报导性文摘参考答案:是全面真实地反映文献内容的创造性部分,含有较大的情报量,可使部分读者免于查阅原文献的的一种摘要形式。
[填空题]11文摘参考答案: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摘述文献的主要内容和原始数据,想读者报导最新研究成果、传递文献的情报信息和查询文献线索的一种工具。
国家一级学科目录1、基础科学(一)数学:基础数学、统计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概率论及数理统计;(二)物理学:基础物理学、理论物理学、应用物理学、量子力学;(三)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子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四)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与矿物学、构造能源地质学、地球化学、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科学、地震学;(五)天文学:天体物理学与宇宙物理学;(六)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神经生物学;(七)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医;(九)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哲学史、当代哲学、世界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2、工程技术科学(一)热能工程:热能工程br /> (二)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工程、材料加工与机床、机械电子工程br /> (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及车辆工程、电力工程、核能控制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及利用。
(四)电子信息工程:电子技术、电信工程、电子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广播技术。
(五)仪器仪表科学技术:仪器仪表设计与测试、仪器仪表理论与新技术、光学精密仪器仪表、自动检测技术及仪器、计量技术及仪表。
(六)自动化与计算机科学:自动化技术及应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硬件技术及应用、智能科学与技术。
(七)测控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实验测量技术与仪器、城市规划测量技术与仪器。
(八)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分析与检测技术、环境生态系统管理技术、环境变介质过程控制技术。
(九)地质资源科学:地质科学、资源环境与地球探测技术、采矿工程、勘探工程。
(十)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学、海洋技术工程、海洋工程设备与技术、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与海洋生物学。
(十一)交通运输工程:航空技术及工程、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轨道交通与控制系统工程、道路信息与控制工程。
(十二)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理论与应用、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管理与工程、运筹学、安全科学与工程。
郑樵目录学思想流衍论摘要郑樵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杰出的目录学家和目录学理论实践家,其目录学理论专著《通志·校雠略》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目录学理论专著,其目录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代著名目录学家章学诚直接秉承并发展其目录学思想,成为我国古典目录学集大成者,使郑樵目录学思想流衍向纵深。
关键词郑樵目录学思想章学诚《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曾作为范式垂范后世。
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杰出的目录学家郑樵”慨然有会于向、歆讨论之旨”,成就了《通志·校雠略》、《通志·艺文略》及《通志·图谱略》。
《校雠略》中郑樵集中系统地阐释了其目录学思想,首创我国古典目录学理论;《艺文略》、《图谱略》则是其目录学理论的实践。
郑樵目录学思想主要有:第一,整体论,亦即会通理论。
这是郑樵目录学的指导思想;第二是类例论,此为郑樵目录学的核心;第三,记录论。
郑樵规范了其记录图、书的范围,提倡记古今有无之图、书,这是郑樵整体论的体现;第四,揭示论。
郑樵在图书分类的技术操作层面,倡导繁简得当、泛释无义。
第五,辑佚理论。
这成为后世辑佚学理论依据,为后世辑佚工作开拓了实践途径,他的类书辑佚理论,更有开先河之功。
郑樵目录学理论对后世目录学理论的发展有着直接深远的影响。
一郑樵,字渔仲,号浃漈先生,又号西溪逸民,南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
他自幼好读书,勤于学问,却无意科举;青壮年时期广游名山大川,与田夫野老往来,搜奇访古,博览广采。
其学范围广泛,涉及经、史、天文、地理、音乐、艺术、金石等,但尤功于史学及校雠理论,其《通志》一书即是二者之大成。
《通志》是一部综合历代史料而成的纪传体通史,后人将其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三通”,为古代重要政书。
其中二十略尤为后人称道,《四库全书总目》评《通志》时说:“其平生精力,全帙菁华,惟在二十略而已。
”郑樵自己也在《通志·总序》中说:“臣今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
《学术界》(双月刊)总第119期,2006.4ACADEMICS IN CHINANo.4J ul.2006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张开选(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本文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目录学贡献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并指出了它存在的问题及它对当代目录学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目录学;中国古典目录学;源流;发展目录之学,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国家藏书,撰成《七略》,奠定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基础。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又相继出现多种撰著和著名的目录学家。
但随着西方目录学的引进,中国传统目录学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地位,而代之以书目情报服务、书目控制论或文献控制论〔1〕……。
如今人们在探讨现代文化环境下的中国古籍整理工作时,不得不再次将理性和思辨的目光转向中国古典目录学,因为中国古典目录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丰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研究体系的博大精深和期间涌现出的杰出目录学家们的惊人成就不得不让后来者折服,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
1989年,有人将中国目录学传统概括为强调学术价值、重视教育作用、注意理论研究、忽略情报职能4个方面,但这更像是在概括古典目录学的特点,而不是在表述一般意义上的目录学传统。
对中国目录学传统的语焉不详或详而不类,使我们认为对它有进行重新探讨的必要〔2〕。
一、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目录学的历史相当悠久,汉魏六朝时期关于目录的编撰和目录的研究就形作者简介:张开选(1954—),山东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和情报学。
学术界2006.4・学者专论成了一门学问,当时称之为“流略”之学。
唐宋时期,随着书目工作实践的发展,《古今书录序》和《通志校开始了比较系统的目录学理论研究,《隋书.经籍志序》、雠略》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目录学理论著作,反映了唐宋目录学的理论水平。
“目录之学”一词在北宋文献中的出现,说明这门学科已为当时的学者们所重视,并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
重庆图情通讯 2002年第2期(总第3卷第8期) 论《()录亏苍点 刘国华 (湖北经济学院,武汉,430079) 摘 要 本文对目录学基点问题作了一次专门的讨论,认为目录学的基点不能随意更改,目录擘基点 与目录学研究对象应是同一个概念,目录学的基点、逻辑起点、元初概念与研究对象就是目录。参考文献 13。 关键词 目录学 基点 研究对象 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Base of the Theory of Bibliography Abstract This paper tells US the base of the theo ̄of bibliography is the same to the study objective of bibliograpy.Catalogue is the base,logical starting point,original concept and study objective of bibliography.13 Refs. Key Words Bibliography;Base;Study objective Class Number G257
1 基点与学科基点的几个基本问题 1.1 汉语中“基点”的基本含义 (国语・晋语九》中有:“在于其身”之句,韦昭 注:“基,始也”…。 在现代汉语中,以“基”为词头构成的名词继续 保留了其“始”、开头之类的含义,如: “基点起头的、根本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基 础、中心、重点” 】。 “基础 泛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_3]。 “基准 是指某些自然量的基本标准或机械制 造的‘基准面’、‘基面’,并以它作为基础来确定其 它点、线、面的相对位置或尺寸”…。也有人称之为 “标准”。 1.2学科基点的基本范畴 将基点这一概念用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之中 后,便有了学科基点这一概念。那么、学科基点即 学科建设发展的根本、基础、中心、重点或基准、逻 辑起点等。一般来说,学科基点包括以下一些基本 范畴。 1.2.1 学科基点即某一种自然或社会现象,亦即 某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在当今科学之林中,绝大多数的学科均为某一 种自然或社会现象作为自己研究的基准、起点,以 区别于其它学科并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领域 与理论体系,这一基准、起点其实就是一门学科的 研究对象。简言之,学科基点也就是一门学科的研 究对象。如语言学以语言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史 学以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法学以法作为自己的 研究对象。那么,语言、史、法等即可分别成为语言 学、史学、法学的学科基点,离开了这些基点,便不 可能有这些学科的存在与发展。学科基点与研究 对象很自然地融为一体——二者是同一个概念,只 是人们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1.2 2学科基点的表现形式是语词与概念 学科基点是某一种自然与社会现象这一特征 49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意义第二章:中医内科学基础知识2.1 中医内科学概述2.1.1 定义与特点2.1.2 发展历程2.2 中医内科学理论2.2.1 中医基本理论2.2.2 内科学理论2.3 中医内科学分类2.3.1 按疾病分类2.3.2 按脏腑分类2.3.3 按病因病机分类第三章:中医内科疾病及诊疗方法3.1 呼吸系统疾病3.1.1 慢性支气管炎 3.1.2 肺结核3.1.3 哮喘3.1.4 肺癌3.2 心血管系统疾病 3.2.1 冠心病3.2.2 高血压3.2.3 心力衰竭3.2.4 心律失常3.3 消化系统疾病3.3.1 胃炎3.3.2 胃溃疡3.3.3 脂肪肝3.3.4 胆囊炎3.4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3.4.1 尿路感染3.4.2 肾结石3.4.3 前列腺炎3.5 免疫系统疾病3.5.1 系统性红斑狼疮3.5.2 风湿性关节炎3.5.3 白血病3.5.4 HIV感染第四章: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方法 4.1 中药治疗方法4.1.1 中草药治疗4.1.2 中药配方治疗4.2 针灸治疗方法4.2.1 针刺疗法4.2.2 艾灸疗法4.3 推拿按摩治疗方法4.4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4.4.1 八纲辨证4.4.2 气血津液辨证4.4.3 脏腑辨证4.4.4 经络辨证第五章:中医内科学的应用与发展5.1 中医内科临床实践5.1.1 临床诊疗流程5.1.2 病例分析与诊断5.2 中医内科学的研究进展5.2.1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5.2.2 中医内科学新技术与新方法5.3 中医内科学的争议与前景5.3.1 中西医结合的争议5.3.2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前景结论参考文献请注意,以上仅为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的笼统示例,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与研究要求进行编写。
对于每个小节,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相关子主题,以确保整体内容的精确准确且完整连贯。
同时,在撰写全文时请注意语言表达的清晰准确,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以提高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