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和通用胜任力等级描述
- 格式:doc
- 大小:222.00 KB
- 文档页数:21
胜任力模型通常包含多个胜任力(competency),这些胜任力描述了一个人在某种特定工作环境中成功展现出来所需的行为和能力。
胜任力模型通常被用于招聘、评估和开发员工,并可以帮助组织确定员工所需的关键技能和培训领域。
根据不同的研究和实践,胜任力模型可能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胜任力模型,包含6类20项:
1. 核心胜任力:包括适应性、前瞻性思考、协作、沟通、执行力等与多个职位相关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2. 职位特定胜任力: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位特定的胜任力,如领导力、创新能力、专业知识等。
3. 领导胜任力:包括领导力、团队建设、战略规划等,适用于需要领导和管理他人的职位。
4. 个人价值观和行为:指个人的价值观、道德取向和行为准则等,对于塑造员工的行为和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5. 认知胜任力:包括分析式思考能力、概念式思考能力、技术、职业、管理专业知识等。
6. 个人效能胜任力:包括自我控制、自信、适应性、压力管理等。
这些胜任力可以根据具体的工作需求和行业特点进行调整
和扩展。
在实际应用中,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胜任力模型。
六大核心胜任力解读一、沟通能力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沟通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工作中,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与同事和上级更好地协作,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并在工作中积极地解决问题。
二、团队合作能力在现代职场中,团队合作能力已经成为很多招聘者所看重的一个能力。
因为在团队中,我们需要与多位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工作,而不是单打独斗。
一个有良好团队合作能力的员工可以更好地协调资源,快速解决问题,优化团队流程,使得整个团队的效率水平有所提升。
三、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
在现代职场中,每个人都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量和更高的职责,而这就要求每个人在理解自己的能力和工作量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从而达到高效完成工作的目标。
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在现代职场中也非常受欢迎。
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每个企业都需要拥有不同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发现问题,寻找突破口,提出更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在各种竞争中获得更好的胜利。
五、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一个人在职场中持续成长的基础能力。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我们不断地面对新的技术、新的概念和新的挑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就难以适应变化。
因此,有一个快速学习和更新知识的习惯是每个员工都应该拥有的能力之一。
六、领导能力尽管领导能力一般是在职业发展的较后期才被提及,但是它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领导能力可以让员工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保持适应性,更好地理解团队的工作流程,指令其他人完成任务并发掘团队成员的潜力。
教师岗位胜任力评价标准教师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重要角色。
为了确保教师在教学中具有高度的胜任力,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和客观的评价标准。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小节,来详细介绍教师岗位胜任力评价标准。
第一部分:教学能力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进行教学。
在评价一个教师的胜任力时,必须要考察其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技巧以及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等。
只有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的教师才能被认为具备了较高的教学能力。
第二部分:思想政治素养虽然本文不涉及政治,但是作为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仍然是评价标准之一。
思想政治素养包括道德伦理、法律法规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贡献力量。
第三部分: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评价教师胜任力时,需要考察教师是否具备职业道德,包括教师的诚实守信、责任心、师德楷模等。
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才能得到社会和学生的认可。
第四部分:学科知识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其胜任力的基础。
教师需要熟悉所教授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能够做到学科知识全面、系统、深入,并能在课堂上运用灵活。
评价教师的学科知识需要考察其学历背景、专业资质等。
第五部分: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教师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需要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善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六部分:教学反思与创新教师需要具备教学反思和创新的能力。
评价教师胜任力时,需要考察其是否有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识和行动,能够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并能够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第七部分:班级管理能力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是评价标准之一。
教师需要能够合理安排班级管理工作,包括组织协调班级活动、管理学生成绩、处理学生纠纷等。
只有具备良好班级管理能力的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各岗位胜任力标准在岗位胜任力系统中,每一胜任力特征均分为3-5个等级(本项目界定为4个等级),各等级的行为描述如下表所示,根据自身的分析及检讨,你认为自己目前的胜任力是否接近标准,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责任感:指个人对自己、他人、集体、国家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工作的完成情况以上班时间为界,对未完成的工作拖拉,找借口。
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尽量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
合理安排并规划自己的工作,对于未完成的任务勇于承担责任,并主动解决,落实。
对于计划或要求内的工作少有未完成现象。
以公司为家,事业心较重,对于自己、部门的工作,甚至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主动思考,并以此为己任,感到自己身负责任重大。
积极性:指个人对待工作或任务时表现出的一种意愿态度或程度。
工作等待领导安排,时常出现消极怠工的情绪化表现。
工作认真,态度中肯,较少将个人情绪带入工作中,对于份内之事按要求完成,对于其他事宜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对于工作充满激情,精力充沛,份内工作完成之余,主动承担其他任务,并尽职尽责、毫无怨言。
对于工作不惜投入较多的时间,善于发现和创造新的机会,提前预计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有计划地采取行动提高工作绩效。
自我克制:能够在工作环境中约束自己的言行,无需他人监督也能高标准,严格完成工作。
对于制定的计划,通常因为主观原因不能完成。
在工作场合中,能够遵守公司的规章秩序,但偶尔会出现情绪化表现。
对自己要求较高,并努力达到公司及个人设定的标准,注意个人的言行举止,尽力避免将情绪带入工作中。
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较强,在职场中通常能够冷静、理性的处理问题,无需他人监督也能高质量完成工作。
执行力:指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能力做事缓慢、不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处理紧急问题显得力不从心。
行动有条不紊,能够按制度、规定处理问题,但与预期成效尚存在差距。
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因素组成及等级区分1、知识知识包含两个大的因素,一是学历,即拥有获取相应知识的学习经历;二是专业知识,即执行岗位职责一定掌握的专业方面知识。
包含:化工知识、产品知识、战略知识、营销知识、财务知识、人力资源知识、生产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质量管理知识、采买知识、环保存理知识、法律知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知识、专业外语知识等。
学历级别定义:级别定义★中专及以下★★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专业知识级别定义:级别定义大体认识某专业知识,对某专业知识的基本看法、基本源理和操作方法有所认识;★基本上能够用其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一般问题;在谈判、交流或平时工作交流中能够用专业术语进行谈话。
掌握某专业知识,系统掌握某专业知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能够用其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比较负责的问题。
娴熟掌握某专业知识;★★★能够用其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精晓某专业知识,是某专业领域的技术专家或学科带头人。
2、工作技术与综合能力工作技术是指实质操作技术,如配方设计能力、销售能力、设施维修能力等。
综合能力是指工作技术之外的能力。
级别定义显现最基本的、有限的能力;★在充足的帮助下能够展开与此能力有关的事项;能够描绘基本的与该能力有关的看法。
能娴熟、独立进行工具操作或运用所掌握的各方面知识,达成一般复杂度的事项;★★能够认知在应用该方面能力时可能遇到的潜伏风险和时机;能够在作出决定的时候参照应用自己在该领域的过去经验。
能精晓某一方面的知识、流程或是工具的使用;★★★能够应用该方面能力办理富裕挑战性的和复杂的事项;能够指导小范围的团队显现该方面的能力。
能被征询建议,解决与该方面能力有关的复杂技术问题;★★★★能够对其所掌握的知识、流程或是工具提出战略性的建议或做出调整;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向及隐含的问题有足够的预示性和洞察力。
3、工作经验工作经验一方面指实质工作年限,另一方面指从事与本岗位职责要求邻近的工作经验。
六大核心胜任力解读摘要:一、引言二、核心胜任力概念介绍三、六大核心胜任力详解1.沟通能力2.团队协作能力3.解决问题能力4.自我管理能力5.领导能力6.专业技能四、核心胜任力在职场中的重要性五、提升核心胜任力的方法六、总结正文:【引言】在当今社会,职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员工的核心胜任力。
本文将对六大核心胜任力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胜任力概念介绍】核心胜任力,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能够区分优秀者和平庸者的关键能力。
它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六大核心胜任力详解】1.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指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他人的观点,以及通过倾听和反馈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优秀的沟通能力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解和冲突。
2.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在团队中与他人共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
具备这一能力的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尊重和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实现团队目标。
3.解决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指在面对挑战或困难时,能够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能力。
这一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至关重要。
4.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指能够自律、计划、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以实现目标的能力。
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更容易实现事业成功。
5.领导能力:领导能力是指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引导团队方向、协调资源和指导团队成员实现目标的能力。
优秀的领导能力有助于提升团队整体绩效。
6.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职场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核心胜任力在职场中的重要性】六大核心胜任力在职场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企业青睐具备多方面核心胜任力的员工,因为这样的人更容易融入团队、提高工作效率、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
具备核心胜任力的人更容易获得晋升和发展的机会。
岗位胜任力评估岗位胜任力核心能力要素包括创新能力、研究发展、绩效导向、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培养他人、进取心、组织认同、沟通协调、表达能力和信心。
这些要素是在工作中展现出优秀表现的关键。
专业能力要素包括市场要素、技术要素和管理要素。
市场要素包括市场分析、市场导向、计划制定、以客户为中心、信息分析、沟通协调和策略性推销技能。
技术要素包括技术应用能力、专业化、业务操作技能、分析判断、前沿追踪和关注细节。
管理要素包括全局观念、计划制定、排除疑难、授权、激励、指导与监控、沟通协调和制度优化。
岗位胜任力模型等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专家。
初级能力素质等级是在他人帮助下可以展开与此能力相关的业务;中级能力素质等级是能熟练、独立进行工具操作或运用掌握知识完成一般复杂任务,能认识到在应用该能力时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机会,并在做出决定时参考自己在该领域以往的经验;高级能力素质等级是能应用该能力处理富有挑战性和复杂的任务,能指导小范围的团队应用该能力;专家能力素质等级是能被征询意见、解决与该能力相关的复杂技术问题,能够对所掌握的知识、流程或工具提出战略性的建议或作出调整,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及潜在问题有足够的预见性和洞察力。
岗位胜任力模型包括客户导向、团队协作、勤奋踏实、稳健创新、互联网相关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专业能力、战略管理知识、战略定制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分析决策、管理能力和推动执行。
每个素质维度都有对应的能力素质和等级。
总经理助理的素质维度包括沟通能力、成就导向、自我驱动、研究能力、计划组织能力、督导能力、专业素质、影响力、风险防范能力和企业文化建设能力。
其中,沟通能力和成就导向等级为★★★,自我驱动、研究能力、督导能力和影响力等级为★★★,计划组织能力等级为★★,专业素质等级为XXX★,风险防范能力等级为XXX★,企业文化建设能力等级为XXX★。
行政管理知识和劳动经济管理知识是总经理助理必备的专业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分析决策、管理能力和推动执行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素质。
胜任力分级标准
1、学习级:通过按指令做事而做出贡献,特点是:(1)学习本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具有初步的,较为基本的技术和胜任力;
(3)积极学习相关的专业经验和知识。
2、应用级:通过自己能独立工作而做出贡献,特点是:(1)具有独立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开始发展相关领域的知识。
3、拓展级:通过自己技术专长而做出贡献,特点是:(1)具有独立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能够为他人提供一些专业支持;
(3)跟踪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娴熟掌握相关知识。
4、指导级:通过他人而做出贡献,特点是:
(1)具有深度与广度相结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具有创新思想和方法;
(3)作为资源为他人提供有效的指导;
(4)为他人提供业务增长的机会。
5、领导创新级:通过战略远见而做出贡献,特点是:(1)可根据专业判断制订战略;
(2)推动专业水平的发展;
(3)专业水准为同行认可。
胜任能力分级描述
1、团队合作
定义:
团队合作指与他人通力合作,成为团队中的一部分一起工作,而不是分开工作或相互竞争。
团队成员的身份不需要正式定义,只要是来自不同层级和部门的人员彼此相互沟通,以便解决问题或完成计划,就是以团队形态运作。
团队合作也被称为:群体管理、群体促进、化解冲突、管理部门的气氛、激励他人。
团队合作的级别定义
2、责任心
定义:
为了完成设定的目标,主动、负责地独立开展工作,而不是由于来自监督和上级主管的压力;当发生失误或问题时能主动报告,毫不隐藏、隐瞒和推诿并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
3、诚信
一个人所行的与他所说的一致,即他或她“言行一致”,公开、直接地沟通自己的意图、观点和感觉。
对把问题谈开、诚实持欢迎态度,即便是在与外方艰难地谈判之时。
4、主动性
定义:
主动性是指个人在工作中不惜投入较多的精力,善于发现和创造新的机会,提前预计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有计划地采取行动提高工作绩效、避免问题的发生、或创造新的机会。
具有这种品质也被称为决断力、行动、策略性的未来导向、把握机会和前瞻性等。
5、人际理解力
定义:
人际理解力表示一种想去理解他人的愿望,能够帮助一个人体会他人的感受,通过对他人的语言、动作等理解分享他人的观点,把握他人没有表达的疑惑和情感,并采用适当的语言帮助自己和他人表达情感。
人际理解与沟通也被称为:同理心、倾听、对他人的敏感度、洞悉他人的感觉、诊断式的了解。
6、学习能力
定义:
学习能力就是在工作过程中积极地获取与工作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从而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
学习能力强的人往
往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希望对事物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善于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获取对工作有帮助的信息。
对于自己专业方向上的最新发展和动向比较了解,并能够意识到这些最新的方法或技术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产品开发或整个产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7、进取心(成就导向)
定义:
成就导向就是希望更好地完成工作或达到一个优秀的绩效标准。
这个绩效标准可能是个人自己过去的表现(积极的改进);可能是一种客观的衡量标准(结果导向);可能是比他人做的更好的业绩(竞争力);可能是自己设定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甚至是任何人从未做过的事(创新)。
成就导向又可以被称为:结果导向、效率导向、关注标准、专注改善、资源的充分利用。
8、客户服务导向
定义:
客户服务导向指具有帮助或服务他人、满足他人需求的愿望,将努力的焦点放在发掘和满足客户的需要上。
客户服务导向也被称为:协助与服务导向、以客户需求为焦点、称为客户的伙伴、末端使用者的焦点诉求、重视满意度。
9、自信
定义:
自信是一个人面对挑战或各种挫折时,对完成一项任务或采取某种手段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信念。
自信是大多数杰出表现者模型的一项要素。
自信也被称为:果断力、自尊、独立、强烈的自我概念strongself-concept、愿意承担责任。
10、影响力
定义:
影响力表明了一种试图支配和统率他人的倾向,这种倾向使一个人采取各种劝诱、说服甚至是强迫的行动来影响他人的思想、情感或行为。
影响力也被称为:战略影响力、印象管理、表演能力、目标说服、合作影响。
11、 团
队领导
定义:
团队领导指担任团队或其他群体的领导者角色的意图,含有想要领导他人的意思。
团队领导通常与团队合作相结合,尤其是最高主管和较高层级的经理人更是这样。
领导也被称为:指挥、负责管理、远见、群体管理和激励、建立群体目标、真心关心下属。
12、战略性思考
定义:
能根据多方面搜集的信息,确定问题解决的重点、难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13、自我控制
定义:
自我控制指人在遭受诱惑、阻力、敌意、压力时,保持冷静、抑制负面情绪和行动的能力。
自我控制也可以说是:耐力、抗压性、保持冷静的能力、不容易被激怒。
14、问题解决/决策
定义:
运用有条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能克服障碍和阻力,运用合理的判断来形成决策
15、信息寻求
定义:
由于强烈的好奇心及渴望,而主动进行信息的搜集,以某些事、人或问题有更多的了解。
通过努力去获取更多的信息,而不是仅仅接受眼前现成的内容。
信息搜集也被称为:问题定义、诊断焦点、客户/市场敏感度、探究真相。
16、客观公正
17、培养他人
定义:
培养他人表明了一种帮助他人成功的倾向与意图,每一个培养他人的正面含义,都有促成他人学习或发展的真实意图。
培养他人的关键在于培养他人的意愿和影响力,而不仅仅在于是否承担了培训者的身份或角色。
因此在衡量结果时,关注的是培养他人的结果,而不仅仅是采取了什么样的形式。
培养他人也被称为:教导与训练、确保下属能够成长和发展、指导他人、提供支援。
18、组织承诺
定义:
组织承诺指一个人有能力并愿意,将个人的行为调整到与组织的需求重要、决定和目标相一致,并在行动上协助达成组织目标或符合组织需求。
组织承诺也可以被称为:企业思维、使命导向、愿景、对上级使命的承诺。
19、组织理解力
定义:
组织理解力是指个人了解在自己的组织或其他组织中权力关系的能力,以及在更高的层次上,该组织在更大范围当中的地位。
这里包括辩明谁是真正的决策者,以及哪些人能够影响他们;预测新的信息或情况将如何影响该组织中的个人与群体。
组织理解力也被称为:参与组织、带领他人、对客户组织的认知、政治敏感度。
20、适应力(灵活性、应变能力)
定义:
适应力指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与不同的人或群体工作时所表现出的适应性。
适应力可以让人了解、珍惜不同或对立的观点,在情况有所变化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做事的方式,并在组织或工作要求上有所改变或轻易接受改变。
适应力也被称为:改变的能力、知觉的客观性、保持客观、耐力。
21、重视次序、品质与精确
定义:
重视次序反应出降低环境不确定性的潜在动机。
该特征说明维持及增进环境次序的行动结构,从空间的次序到设定一个机制,维持资料的品质和次序。
其他重视次序品质和精确的名称有:监控、重视明确、降低不确定性、持续追踪。
22、概念式思考(归纳思维)
定义:
概念式思考指通过组合片断和着眼大局来了解一个状况或问题,包括找出复杂情况中的关键或根本问题,为关系并不明显的情况理出头绪等。
概念式思考也被称为:概念的使用、辨别模式、洞察力、批判式思考、定义问题、形成理论的能力。
23
、 分析式思考演绎
定义:
分析式思考指通过将一个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或通过层层因果关系描述其内在联系的方式来理解该事物。
通常表现为系统地组织与拆分事物的各个部分,然后通过系统的比较,确定相互间的因果关系与时间顺序等内容。
分析式思考也被称为:分析问题、推理、计划能力。
24、关系的建立
定义:
关系建立指与有助于完成工作相关的人建立或维持友善、良好的关系或联系网络。
关系的建立也被称为:建立网络、资源利用、开发人脉、对客户关系的关切、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
25、创造性思维
定义:
在面对各种情景和问题时,挑战传统的思维模式,运用和形成新的观点、方法、设计和技术。
26、语言表达
27、书面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