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核苷酸(1)
- 格式:pps
- 大小:934.00 KB
- 文档页数:52
核酸章节复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因素是(氢键)和(碱基堆积力)。
杂合双链,这个过程称为(分子杂交)。
3.双链DNA热变性OD260值(增加);单链DNA热变性OD260值(不变)。
4.Waton-Crick提出的B-DNA双螺旋结构的螺距为(3.4nm),相邻两个核苷酸之间的夹角为(36度)。
5.核苷三磷酸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ATP)是能量和磷酸基团转移的重要物质,(UTP)参与单糖的转变和多糖的合成,(CTP)参与卵磷脂的合成,(GTP)供给肽链合成时所需要的能量。
6.给动物食用3H标记的(T),可使DNA带有放射性,而RNA不带放射性。
7.双链DNA中,若(G-C)含量多,则Tm值高。
8.如果来自物种A的DNA的Tm值比物种B的DNA的Tm值低,则前者的A-T含量比后者的(高)。
9.实验室常用(OD260nm某RNA溶液总体积某100/(0.02某L某RNA 称取量))方法测定DNA含量,用(OD260nm某RNA溶液总体积某100/(0.024某L 某RNA称取量))方法确定RNA含量。
10.用碱水解核酸,产物主要是(3′核苷酸)和(2′核苷酸)的混合物。
11.tRNA的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形结构,包含四个臂三个环,其中氨基酸臂的功能是(携带氨基酸),反密码子环的功能是(识别密码子)。
12.溶液中DNA分子最传统的构象为(B型双螺旋)。
13.各类核糖核酸中,稀有核苷酸含量百分比最高的是(tRNA)。
14.真核生物mRNA的5'末端有一个帽子结构是(7甲基鸟嘌呤)3'末端有一个尾巴是(polyA)15.应用紫外分析仪,测定DNA含量时,选用的波长是(260nm)。
二、判断题1.当DNA进行复制时,顺序为5′pTpApGpA3′的片段会产生下列哪一种互补结构?(A)A.5′pTpCpTpA3′B.5′pApTpCpT3′C.5′pUpCpUpA3′D.5′pGpCpGpA3′2.Waton-Crick的DNA双链螺旋结构模型表示(A)A.DNA的两条链走向相反;B.碱基A和G配对;C.碱基之间共价结合;D.磷酸-戊糖骨架位于DNA螺旋内侧3.下面哪一种说法对外显子是正确的?(C)A.存在于原核生物基因中B.也称居间顺序C.真核生物断裂基因中编码基因终产物的DNA片段D.一般比内含子长得多4.胰核糖核酸酶水解RNA,产物是(D)A.3′-嘧啶核苷酸;B.5′-嘧啶核苷酸C.3′-嘧啶核苷酸和以5′-嘧啶核苷酸结尾的寡聚核苷酸D.3′-嘧啶核苷酸和以3′-嘧啶核苷酸结尾的寡聚核苷酸5.dTMP的直接前体是(D)A.dAMP;B.dCMP;C.dGMP;D.dUMP6.下列哪种基因组在紫外照射下最容易发生突变?(B)A.双链DNA病毒;B.单链RNA病毒;C.细胞核基因组;D.线粒体基因组7.真核生物mRNA的帽子结构中,m7G与多核苷酸链通过三个磷酸基联接,联接方式是:(D)A.2′-5′;B.3′-5′;C.3′-3′;D.5′-5′8.下列突变中,哪一种致死性最大?(D)A.胞嘧啶取代腺嘌呤;B.腺嘌呤取代鸟嘌呤;C.插入三个核苷酸;D.插入一个核苷酸9.tRNA分子上3′端的功能为:(C)A.形成局部双键;B.供应能量;C.提供-OH基与氨基酸结合;D.辨认mRNA上的密码子10.RNA经NaOH 水解,其产物是哪一种?(D)A.3′-核苷酸;B.5′-核苷酸;C.2′-核苷酸;D.3′核苷酸和2′核苷酸的混合物11.一个RNA片段(GICmDUA)中含有稀有碱基:(C)A.五个;B.四个;C.三个;D.二个12.核酸分子中储存、传递遗传信息的关键部分是(C)A磷酸戊糖B核苷C碱基顺序D磷酸二酯键13.嘧啶与戊糖形成糖苷键,彼此连接的位置是(B)AN3—C1BN1—C1CN1—C5DC1—C114.核酸分子中单核苷酸的彼此连接是靠(A)A磷酸二酯键B 氢键C糖苷键D盐键15.多核苷酸链骨架的连接键是(D)A2’,3’-磷酸二酯键B2’,4’-磷酸二酯键C2’-5’-磷酸二酯键D3’-5’-磷酸二酯键16.关于Waton和Crick双螺旋模型特点描述错误的是(C)A两条链碱基之间形成氢键BDNA两条链相互平行,方向相反C磷酸和核糖在内侧,碱基在外侧DA-T和G-C配对17.维持DNA二级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是(C)A盐键B糖苷键C氢键D磷酸二酯键18.DNA分子中,A的含量为15%,则C的含量为(C)A15%B20%C35%D30%19.关于DNA变性后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D)A氢键断裂,双链分开B黏度下降C对紫外光的吸收增加D碱基相互聚合20.核酸紫外线吸收的特征来自(C)A5’-磷酸核糖B5’-磷酸脱氧核糖C嘌呤、嘧啶碱基D以上都错21.双链DNA的Tm值较高,是由于(B)含量高导致AA+GBC+GCC+TDA+C 22.RNA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C)A核糖相同,部分碱基不同B碱基相同,核糖不同C碱基不同,核糖不同D碱基不同,核糖相同23.核酸变性后,可发生哪种效应(C)A失去紫外吸收的能力B减色效应C增色效应D溶液黏度增加24.关于tRN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A三级结构为倒―L‖型B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C含有密码子环D 含有大量的稀有碱基25.单链DNA:5’-CGGTA-3’能与(A)RNA杂交A5’-UACCG-3’B5’–GCCAU-3’C5’-GCCAT-3’D5’-TACCG-3’26.核酸对紫外线的最大吸收在(B)A320nmB260nmC280nmD190nm27.真核生物mRNA结构特点是(C)A3’末端具有-CCAB3’末端有多聚鸟苷酸尾巴C有5’末端帽子和3’末端聚A尾D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型28.(C)由以3',5'-磷酸二脂键相连接的核苷酸组成的A.DNAB.RNAC.两者均可D.两者均不可29.有关DNA结构的正确说法是()A.双螺旋的两股链是相同的B.双螺旋两股链平行,也即走向同一方向C.双螺旋中的碱基平行于螺旋的轴D.双螺旋中的糖-磷酸基垂直于螺旋的轴E.每个糖成分上有一个自由的羟基三、是非题1.用3H胸腺嘧啶只能标记RNA,而不能标记DNA。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 肽键2. 结构域 3. 蛋白质的等电点4. 蛋白质的沉淀5. 蛋白质的凝固(三)问答题1. 何谓蛋白质变性?影响变性的因素有哪些?2. 蛋白质变性后,为什么水溶性会降低?3. 举例说明一级结构决定构象。
答案(一)1.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所形成的结合键,称为肽键。
2.构域:蛋白质在形成三级结构时,肽链中某些局部的二级结构汇集在一起,形成发挥生物学功能的特定区域称为结构域。
3.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分子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4.蛋白质的沉淀:蛋白质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沉淀。
5.蛋白质的凝固:蛋白质经强酸、强碱作用发生变性后,仍能溶解于强酸或强碱中,若将pH调至等电点,则蛋白质立即结成絮状的不溶解物,此絮状物仍可溶解于强酸或强碱中。
如再加热则絮状物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再溶于强酸或强(三)问答题1. 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分子内部的非共价键断裂,天然构象被破坏,从而引起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变性的实质是维系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的次级键断开,使其空间结构松解,但肽键并未断开。
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物理因素,如紫外线照射等,一是化学因素如强酸、强碱、重金属盐、有机溶剂等。
2. 三级结构以上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稳定主要靠疏水键和其它副键,当蛋白质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变性后,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稳定的疏水键、二硫键以及其它次级键断裂,空间结构松解,蛋白质分子变为伸展的长肽链,大量的疏水基团外露,导致蛋白质水溶性降低。
3. 牛胰核糖核酸酶溶液加入尿素和巯基乙醇后变性失活,其一级结构没有改变。
当用透析法去除尿素和巯基乙醇后,牛胰核糖核酸酶自发恢复原有的空间结构与功能,此例充分说明一级结构决定构象。
碱中,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凝固作用。
1、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复赛第一场的词语(2013-08-02)光绪:guāng xù皇帝名甲胄:jiǎzhòu 盔甲衣胄梧桐:wú tong 植物,一种树秋毫无犯:qiū háo wú fàn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间歇:jiàn xiē动作、变化等隔一定时间就停息一会儿;两段时间之间的间隔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 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
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陡峭:dǒu qiào 山势高而陡峻荷尔蒙:hé ěr méng激素的旧称。
雾凇:wù sōng天气现象颠茄:diān qié一种植物熨帖:yǜtiē舒服的猢狲:hú sūn猴子的别称图们江:tú mén jiāng我国一条江的名称恃才傲物:shìcái ào wù 恃:依靠、凭借;物:人,公众。
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腭裂:è liè 医学名词秃鹫:tū jiù大型猛禽名。
癞蛤蟆:lài há má 就是蟾蜍惴惴不安:zhuì zhuì bù ān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髋关节:kuān guān jié由股骨头与髋臼相对构成,属于杵臼关节。
繁文缛节:fán wén rù jié 文:规定、仪式;缛:繁多;节:礼节。
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
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咋舌:zé shé 咬舌,形容吃惊、害怕,说不出话或不敢说话裘皮:qiú pí羊、兔、狐、貂等动物的皮经过带毛鞣制而成的革。
沟壑:gōu hè溪谷,山涧日臻完善:rì zhēn wán shàn指一天天逐步达到完美的境地。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一篇细胞生物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从分子、亚细胞和整体水平等不同层次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与其根本规律的科学称( )A.细胞遗传学B.细胞生物学C.细胞病理学D.细胞生理学E.细胞形态学2.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是( )A.R·HookB.Schleiden and SchwannC.R·BrownD.W·FlemmingE.C.Darwin3.最早发现细胞并将其命名为“cell〞的学者是( )A.R·HookB.A.LeeuwenhookC.R·BrownD.W·FlemmingE.C.Darwin4.最早观察到活细胞的学者是( ) A.R·HookB.A.LeeuwenhookC.R·BrownD.W·FlemmingE.C·Darwin 5.最早自制显微镜并用于观察细胞的学者是( )A.Schleidenand SchwannB.R·HookandA·LeeuwenhookC.VirchowD.R·BrownE.C.Darwin6.最早发现细胞的遗传物质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的学者是( )A.Schleiden and SchwannB.R·Hookand A·LeeuwenhookC.Watson and CrickD.R·BrownE.C·Darwin二.多项选择题1.现代的细胞生物学在哪些层次上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 )A.分子水平B.亚细胞水平C.细胞整体水平D.组织水平E.器官水平2.活细胞的根本生命活动有( ) A.生长发育B.分裂增殖C.遗传变异D.衰老E.死亡3.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包括( )A.进化论B.细胞学说C.能量守恒定律D.重演率E.别离律三.填空题1.细胞生物学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3个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科学。
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一)填空题1. 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 及 ,维持体液pH 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 依据布朗施泰德和劳莱的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 ,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 。
3. pH 值是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pH 值为7是中性,此时,溶液[H +]=[OH -];pH值<7为酸性,此时,溶液[H +] [OH -];pH 值 7为碱性,此时,[H +]<[OH -]。
4. 凡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 +含量的食物称为 ;能够增加体内HCO 3-含量的食物称为 。
5. 由 以及 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 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 。
6. NaHCO 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 ,简称 。
7. 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经过血液循环由排出体外的过程。
8. 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 -( + )。
9.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是指其管腔 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滤液的过程。
10. 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 释放减少,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排出稀释尿。
11. 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 值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但骨骼肌细胞内pH 值总是较血液低约0.4~0.6 pH 单位。
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 血液,而其 低于血液所致。
12. 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
13. 运动时,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存在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 和 ,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
而第二道防线则有赖于 的代偿作用。
(二) 判断题1.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习 题第一章1.什么是分子生物学?⑴广义的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及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都属于分子生物学的范畴,即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规律。
⑵狭义的分子生物学:偏重于核酸(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基因或DNA 的复制、转录、表达和调控等过程,当然也涉及与这些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2.列举分子生物学发展历程中的10个重大事件。
1944年,著名微生物学家Avery 等在对肺炎双球杆菌的转化实验中证实了DNA 是遗传物质。
1953年,Waston 和Crick 提出了DNA 双螺旋模型。
1954年,Gamnow 从理论上研究了遗传密码的编码规律,后来Nirenberg 等于1961年破译了第一批遗传密码。
Crick 在前人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心法则。
1956年,A. Kornberg 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了DNA 聚合酶I ,这是能在试管中合成DNA 的第一种核酸酶。
1961年,F. Jacob & J. Monod 提出调节基因表达的操纵子模型。
1967年,Gellert 发现了DNA 连接酶。
1970年,Smith 和Wilcox 等分离得到第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970年,Temin 和Baltimore 在RNA 肿瘤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
1972~1973年,H. Boyer 和P. Berg 等发展了重组DNA 技术,并完成了第一个细菌基因的克隆。
1975~1977年,Sanger 、Maxam 和Gilbert 发明了DNA 序列测序技术。
1977年第一个全长5387bp 的噬菌体 X174基因组测定完成。
1981年,Cech 等发现四膜虫26S rRNA 前体自剪接作用,发现了核酶(ribozyme )。
1982年,Prusiner 等在感染瘙痒病的仓鼠脑中发现了阮病毒(Prion )。
1985年,Saiki 等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1988年,McClintock 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因子(转座子)。
生物化学真题及答案03-082003年一、简要解释下列名词(每词5分,共30分)1、寡糖与多糖:寡糖是由2~2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糖类物质,有的结构非常复杂。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缩合脱水而形成的。
由于构成它的单糖的种类、数量以及连接方式的不同,多糖的结构极其复杂而且数量、种类庞大。
多糖是重要的能量贮存形式。
2、端粒酶:染色体端粒不是由染色体DNA复制时连接合成的,而是由端粒酶合成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的,体细胞内没有端粒酶的活性,端粒与细胞的寿命有关。
3、酮体:指脂肪酸在肝中分解氧化产生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丙酮3种。
(脂代谢)4、生糖氨基酸与生酮氨基酸:凡能形成丙酮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酸和草酰乙酸的氨基酸都称为生糖氨基酸;有些氨基酸如苯丙氨酸、酪氨酸、亮氨酸、色氨酸,在分解过程中转变为乙酰乙酸-CoA,而乙酰乙酸-CoA在动物的肝脏中可变为乙酰乙酸和β-羟基丁酸,因此这5种氨基酸称为生酮氨基酸。
有的氨基酸如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既可生成酮体又可生成糖,称为生酮和生糖氨基酸。
(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5、终止子和终止因子:转录的终止控制元件为终止子,是基因末端一段特殊的序列,它使RNA聚合酶在模板上的移动减慢,停止RNA合成。
终止子的辅助因子为终止因子。
大肠杆菌有两类终止子;依赖于rho因子的终止子和不依赖rho的终止子。
终止子还可用于控制下游基因的表达。
6、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是一个协助新合成的多肽链正确折叠和转运的蛋白质家族。
它们能够抑制新生肽链的不恰当的聚集,排除与其它蛋白质的不合理结合,协助多肽链的正确折叠和跨膜转运,协助寡聚蛋白的组装。
二、以下问答题任选7题回答(每题10分,共70分):1、简述关于生物膜运输的分子机制的几种主要假设以及他们间的相互关系。
移动性载体模型(mobile carrier model):运输体或其结合被运输物质的部位在运输过程中,由于通过膜的来回穿梭运动,或由于通过膜平面的旋转运动改变它在膜内的定向,可以使物质从膜的一侧运至另一侧。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一册章末检测试卷(第3章)章末检测试卷(第3章)(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下列真核细胞结构与主要成分,对应有误的是()A.细胞膜:脂质、蛋白质B.染色体:RNA、蛋白质C.核糖体:蛋白质、RNAD.细胞骨架:蛋白质纤维答案B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是一种膜蛋白。
当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Ⅱ与该受体结合时,可激活细胞内的第二信使Ca2+等,进而调节细胞的代谢活动,例如,使血管壁平滑肌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这所体现的细胞膜的功能是()A.分隔细胞与环境B.信息交流C.控制物质的进出D.具有流动性答案B3.(2022·甘肃兰州高一检测)如图是细胞之间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甲分泌的化学物质一定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B.由图可知,细胞甲分泌的化学物质只运输到细胞乙C.精子与卵细胞的相互识别方式也符合该模型D.细胞甲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与细胞乙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答案D解析细胞甲分泌的化学物质不一定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如性激素,A错误;精子与卵细胞直接接触,相互识别方式不符合该模型,C错误。
4.(2022·江苏宿迁修远中学高一月考)细胞膜的特性和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B.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是疏水的,因此水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C.功能越复杂的细胞,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往往越多D.细胞膜的静态结构模型无法解释细胞的生长、变形等现象答案B5.(2023·湖南长沙高一阶段测试)如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与细胞识别、信息交流有关B.甲侧为细胞膜外侧C.细胞膜的结构是固定不变的D.②和③可以运动使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答案C6.如图所示是几种细胞器的结构模式图,其中被称为“动力车间”“养料制造车间”“交通枢纽,中转站”的分别是()A.①②④B.③①②C.①③②D.③①④答案C7.胸苷在细胞内可以转化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Mar.2024,40(2)依托咪酯调节AMPK/NLRP3信号通路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张化,王艳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河南郑州450000)摘要:目的探究依托咪酯调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
方法取SD大鼠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AMI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依托咪酯组、Dorsomorphin组、依托咪酯+Dorsomorphin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开胸后不结扎,分组处理后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及纤维化、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白细胞介素(IL)-1β、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丙二醛(MDA)水平、心肌组织IL-1β、IL-6、SOD与MDA水平、心肌组织AMPK/NLRP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呈严重病理损伤,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血清LDH、CPK、IL-1β及IL-6水平、心肌组织IL-1β、IL-6及MDA水平、心肌组织NLRP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左室射血分数(EF)、血清及心肌组织SOD水平、心肌组织p-AMPK/AMPK明显降低(P<0.05)。
与模型组相比,依托咪酯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减轻,LVDD、LVDS、心肌CVF、血清LDH、CPK、IL-1β及IL-6水平、心肌组织IL-1β、IL-6及MDA水平、心肌组织NLRP3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EF、血清及心肌组织SOD水平、心肌组织p-AMPK/AMPK升高(P<0.05);Dorsomorphin组大鼠各指标变化趋势与依托咪酯组相反,且Dorsomorphin可减弱依托咪酯对模型组大鼠各指标的作用。
DNA甲基化/去甲基化调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李亚楠,韩非原,王文,伍昊文综述,孙宏巍审校摘要:卒中是我国首位的致死致残原因,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约占全部卒中的80%,是一种具有遗传背景的复杂疾病。
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甲基化/去甲基化是表观遗传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研究发现其在IS的发病和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预示着DNA甲基化/去甲基化分子有望成为IS新的诊断标志物和药物治疗靶点。
现将DNA甲基化/去甲基化在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DNA去甲基化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advances in DNA methylation/demethylation in regulating ischemic stroke LI Yanan,HAN Feiyuan,WANG Wen, et al.(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China)Abstract:Stroke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in China. Ischemic stroke (IS) is the dominantsubtype of stroke with a proportion more than 80%. Certainly, IS is a complex disease with a ge⁃neticpredisposition. DNA methylation/demethylation is a crucial epigenetic mechanism, which has been foun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recurrence of IS in recent years, indicating that DNA methylation/demethylation may be potential diagnostic biomarker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IS. The latest advances of DNA methylation/demethylation in IS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Key words:Ischemic stroke;Epigenetics;DNA methylation;DNA demethylation卒中是导致残疾和认知缺陷的主要原因,占全球所有疾病死亡率的5.2%[1],即使是卒中幸存者,大部分也需要依赖他人才能完成行走及其他日常活动。
目录第八章核苷酸代谢Metabolism of Nucleotides 目录
核酸的消化与吸收概述食物核蛋白蛋白质核酸(RNA及DNA)胃酸
核苷酸胰核酸酶
核苷磷酸胰、肠核苷酸酶碱基戊糖核苷酶目录
•核苷酸的生物功用作为核酸合成的原料体内能量的利用形式参与代谢和生理调节组成辅酶活化中间代谢物目录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AMP目录第一节
嘌呤核苷酸的代谢Metabolism of Purine Nucleotides目录
嘌呤核苷酸的结构
GMPAMP目录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从头合成途径(de novo synthesis pathway)
补救合成途径(salvage synthesis pathway)目录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是指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二氧化碳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途径。
肝是体内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器官,其次是小肠和胸腺,而脑、骨髓则无法进行此合成途径。
(一)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定义
•合成部位目录•嘌呤碱合成的元素来源
CO2
天冬氨酸甲酰基(一碳单位)
甘氨酸甲酰基(一碳单位)
谷氨酰胺(酰胺基)目录
•过程1. IMP的合成
2. AMP和GMP的生成目录
R-5-P(5-磷酸核糖)
ATPAMP
PRPP合成酶PP-1-R-5-P
(磷酸核糖焦磷酸)
在谷氨酰胺、甘氨酸、一碳单位、二氧化碳及天冬氨酸的逐步参与下
IMPAMP
GMP
H2N-1-R-5´-P(5´-磷酸核糖胺)
谷氨酰胺谷氨酸酰胺转移酶目录
1. IMP的合成过程
①磷酸核糖酰胺转移酶②GAR合成酶③转甲酰基酶④FGAM合成酶⑤AIR合成酶目录IMP生成总反应过程
目录①腺苷酸代琥珀酸合成酶③IMP脱氢酶②腺苷酸代琥珀酸裂解酶④GMP合成酶
2、AMP和GMP的生成目录目录AMPADPATPADPATP激酶ADPATP
激酶
GMPGDP
GTP
ADPATP激酶ADPATP
激酶目录
• 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上逐步合成的。• IMP的合成需5个ATP,6个高能磷酸键。AMP或GMP的合成又需1个ATP。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特点•从头合成的调节R-5-PATPPRPP合成酶PRPP酰胺转移酶PRAIMP腺苷酸代琥珀酸AMPADPATPXMPGMPGDPGTP
+
+___
__
IMP腺苷酸代琥珀酸XMPAMPADPATPGMPGDPGTPATPGTP_
_++
调节方式:反馈调节和交叉调节
目录目录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称为补救合成(或重新利用)途径。
(二)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定义目录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de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A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HGPRT)腺苷激酶(adenosine kinase)
•参与补救合成的酶目录
腺嘌呤+PRPPAMP + PPi
APRT
次黄嘌呤+ PRPPIMP + PPi
HGPRT
鸟嘌呤+PRPPHGPRTGMP + PPi
•合成过程
腺嘌呤核苷腺苷激酶ATPADPAMP目录
•补救合成的生理意义补救合成节省从头合成时的能量和一些氨基酸的消耗。
体内某些组织器官,如脑、骨髓等只能进行补救合成。目录
Lesch-Nyhan综合征或称自毁容貌征由于基因缺陷导致HGPRT活性严重不足或完全缺乏,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病。患儿在二三岁时即开始出现症状,如尿酸过量生成,生长发育迟缓,强迫性痉挛、舞蹈样手足徐动、自咬嘴唇、手足致残、智力迟钝,这种患儿很少活到成年。现在科学家正研究将由功能的HGPRT基因,借助基因工程的方法转移至患者的细胞中,以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目录
自毁容貌征目录
(三)嘌呤核苷酸的相互转变IMPAMP
腺苷酸代琥珀酸XMP
GMPNH3目录
(四)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
在核苷二磷酸水平上进行(N代表A、G、U、C等碱基)目录dNDP+ATP激酶dNTP+ ADP
二磷酸脱氧核苷NDPdNDP二磷酸核糖核苷NADP+NADPH + H+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g2+
还原型硫氧化还原蛋白-(SH)2
氧化型硫氧
化还原蛋白S
S
硫氧化还原蛋白还原酶(FAD)
脱氧核苷酸的生成目录
(五)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是一些嘌呤、氨基酸或叶酸等的类似物。
嘌呤类似物氨基酸类似物叶酸类似物6-巯基嘌呤6-巯基鸟嘌呤8-氮杂鸟嘌呤等氮杂丝氨酸等氨蝶呤氨甲蝶呤等目录次黄嘌呤(H)6-巯基嘌呤
(6-MP)
•6-巯基嘌呤的结构甲酰甘氨酰胺核苷酸(FGAR)PRPP谷氨酰胺(Gln)=PRA甘氨酰胺核苷酸(GAR)==甲酰甘氨脒核苷酸(FGAM)
5-氨基异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AICAR)=5-甲酰胺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FAICAR)IMP次黄嘌呤(H)PRPPPPi=
AMPPRPPPPi=
腺嘌呤(A)GMP=
PRPPPPi鸟嘌呤(G)
6-MP6-MP6-MP
6-MP
6-MP6-MP
氮杂丝氨酸氮杂丝氨酸氮杂丝氨酸MTX
MTX
目录目录
二、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核苷酸核苷
核苷酸酶
Pi核苷磷酸化酶
碱基1-磷酸核糖目录嘌呤碱的最终代谢产物
AMPGMPH(次黄嘌呤)GX(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
黄嘌呤氧化酶目录
痛风症(gout)它是遗传性和(或)获得性引起的尿酸排泄减少和(或)嘌呤代谢障碍,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
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呈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红肿热痛为其典型症状,拇趾跖趾关节为痛风中最常见部位,其它也可发生在踝、跟、膝、腕、指等关节,可反复发作。饮酒、高蛋白饮食及脚扭伤是重要诱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的患病率逐渐上升。平时在饮食中应尽量少吃动物内脏、肉类、豆制品、鱼虾等,控制蛋白质的摄入,少吃糖果,多饮开水。目录
痛风症的治疗机制鸟嘌呤次黄嘌呤黄嘌呤尿酸
黄嘌呤氧化酶
别嘌呤醇目录
•嘌呤碱合成的元素来源CO2
天冬氨酸甲酰基(一碳单位)
甘氨酸甲酰基(一碳单位)
谷氨酰胺(酰胺基)目录
第二节嘧啶核苷酸的代谢Metabolism of Pyrimidine Nucleotides目录
嘧啶核苷酸的结构目录从头合成途径
补救合成途径
一、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目录
(一)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主要是肝细胞胞液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是指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二氧化碳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嘧啶核苷酸的途径。
•定义
•合成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