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话音系结构分布及组合能力的计量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0.91 KB
- 文档页数:5
中原官话商阜片方言研究综述李笑笑【摘要】从片区划分、语音、词汇、语法4方面梳理商阜片方言研究成果,指出存在的不足.研究较少涉及由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变异现象;语音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是音系整理和语音特征分析;语法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是词汇系统(代词、副词、形容词等)词法研究和特殊句式研究;词汇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是词汇描写、词源研究等.缺少对方言特征词的研究;缺乏片区内外多个方言点之间的比较.【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17)004【总页数】8页(P30-37)【关键词】商阜片;语音;词汇;语法【作者】李笑笑【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1贺巍(2005)[1]136-137在《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年版,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语音特点,对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5省境内的中原官话的分片做了新的调整,分为8片,分别是郑开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兖菏片、徐淮片。
2008年版和2012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2]对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6省境内的中原官话进行划分,把中原官话A图范围内的中原官话分为9个片区,即把原[B3]图中为汾河片河南省西部的灵宝市、陕县、三门峡市,现改为关中片。
熊正辉、张振兴(2008)[3]97-108也进行了相关说明。
以此为基础,本文拟从片区划分、语音、词汇、语法4方面梳理商阜片方言研究成果,指出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商阜片界定商阜片是中原官话核心区的一个分支,包括23个县市。
这些县市主要分布于河南省东部、安徽省西北部,分别是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太康县、宁陵县、柘城县、虞城县、鹿邑县、夏邑县、永城市(原永城县)、郸城县、沈丘县;安徽省阜阳市、亳州市(原亳县)、濉溪县、宿州市(原宿县)、灵璧县、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界首市(原介首县)、太和县、临泉县、阜南县。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语法发展变化的研究现状及其思考梁永红【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语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词法方面主要集中于某类词的功能游移、程度范畴的多元表达、动词带宾现象的增加、新兴语气词和叹词的产生等;句法方面主要集中于原有语法格式的发展、新语法格式的产生以及句式的发展等.总体来说,现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仅覆盖面非常广,而且研究理论和方法多样化,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同时也更加重视新语法现象来源和语用价值的探讨.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为:共时与历时结合得还不够全面或来到位;缺乏动态的最踪考寨研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一些隐含的发展变化现象;对某一或某类现象的研究还较为零散,在系统性、系列化方面还有待提高;较高层次的宏观或中观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依然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41)002【总页数】11页(P140-150)【关键词】改革开放;现代汉语;语法;发展变化【作者】梁永红【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山西晋中0306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尤其是全球化的影响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汉语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语法是汉语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在当代的变化也比较大,正如邵敬敏、马喆所说“新的结构格式、新的表达方式,正在大踏步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1]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是很少有人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归纳。
鉴于此,本文拟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概括。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词法和句法的分类是相对而言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叙述的整齐与方便,实际的情况是语法现象错综复杂,词法和句法往往夹杂在一起。
一、有关词法发展变化的研究某一或某类词原有语法功能的使用范围扩大或有了新的功能,有的还增加了新的成员,这些便是词法发展变化的主要内容。
语音同一性鉴定中同声同韵异调音节的可比性定性研究杨俊杰【摘要】目的明确利用同声同韵异调音节进行语音同一性鉴定的可行性.方法利用VS-99语音工作站对普通话同声同韵异调音节的共振峰等特性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得出了阳平音节韵母共振峰与上声音节韵母非嘎裂声处共振峰的可比性强,阴平音节韵母与去声音节韵母在前半部分共振峰的可比性强等一些规律性认识.结论为利用同声同韵异调音节进行语音同一性鉴定提供了客观依据.【期刊名称】《中国司法鉴定》【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同声同韵异调音节;语音同一性;共振峰特性【作者】杨俊杰【作者单位】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太原0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793.2在语音同一性鉴定中,特征音段的语境是否相同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可用比对特征音段的质量与数量。
最理想的特征音段是处在同一语段当中的音段,其次是孤立的词组或音节、句首音节[1]。
但在司法实践中,时常会遇到检材与样本有效音节有限或被鉴定人故意改变声调的调型进行伪装等情况。
尤其是当犯罪人实施犯罪时说方言或普通话,而在录样本时只说普通话或方言,需要在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进行语音同一性鉴定时,样本中很难找到最理想特征条件的足够音段来进行比对,而同声同韵异调音节则更容易找到。
作为声调语言,汉语的音节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
虽然同声同韵异调音节在汉语中具有不同的字义,是不同的字,但其声母与韵母相同,仅声调不同。
那么,利用同声同韵异调的音节作为比对音节进行语音同一性鉴定是否可行?本文进行了一些探讨。
1.1 仪器ATM33a电容式麦克风、VS-99计算机语音工作站。
1.2 声样为了充分考察同声同韵音节在不同声调下的可比性,根据汉语普通话的声韵母特点,本实验设计了汉语普通话常见单元音韵母、复韵母(包括二合、三合)、鼻韵母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进行考察。
太原二外初中小语种2023太原二外初中小语种2023是一所致力于培养学生多语种能力的学校。
小语种教育在这所学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国际交流机会。
本文将探讨太原二外初中小语种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成果展示。
一、太原二外初中小语种教育的特点太原二外初中小语种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多语种的能力,使其能够胜任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交流和学习。
在小语种教育中,太原二外初中注重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太原二外初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交际法、情景法、任务型教学等,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2. 定制化的课程设置:太原二外初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课程设置。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学习不同的小语种,丰富自己的语言能力。
3. 国际交流机会:太原二外初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如夏令营、交流访问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的语言环境,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太原二外初中小语种教学内容太原二外初中小语种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
以下是太原二外初中小语种教学内容的一些例子:1. 语音与发音:学生将学习掌握不同小语种的语音规律和发音技巧,培养准确地发音和模仿的能力。
2. 词汇与句型:学生将学习掌握常用词汇和句型,为日常生活和学习提供基础语言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语法与句法:学生将学习掌握不同小语种的基本语法和句法结构,培养语言的逻辑思维和语法正确性。
4. 口语与听力:学生将通过模仿、对话和听力训练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培养流利的口语交际能力。
5. 阅读与写作:学生将学习不同小语种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太原二外初中小语种教育的成果展示太原二外初中小语种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以下是太原二外初中小语种教育的成果展示的一些例子:1. 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经过系统的小语种教学,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总第499期Vol.499大学(社会科学)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1年2月Feb.2021时间名词“昨天”和“去年”的研究马小玉(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摘要:现代时间表达系统中存在一组不对称现象:“昨天、今天、明天”和“去年、今年、明年”。
不对称的原因在于:首先,从历时发展和共时分布来说,“昨天”“去年”分别是表达“今天的前一天”“今年的上一年”概念的主流词汇,被大范围、高频率使用。
其次,从语言内部语法功能来看,“昨”本意即与时间有关,比“去”在时间层面意义更加广泛,构词能力更强。
表示大的时间单位,“年”比“天”在搭配上具有更高的适配性。
最后,从语言认知方面分析,时间具有顺序性和流动性,时间跨度大,往往用“来”“去”表示。
关键词:“昨天”“去年”历时发展;共时分布;语法功能;语言认知中图分类号:TP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5-0023-02作者简介:马小玉(1992—),女,硕士在读,西安石油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对“今天的前一天”概念的表达,除了“昨天”,还有“昨日”“昨个”“夜来”“夜个(儿)”等,但是没有“去天”的说法。
且“昨天”一直是被通用的词语,其他词汇都属于方言现象。
对“今年的上一年”概念的表达,除了“去年”,也存在“昨年”和“旧年”的说法,但“去年”自古至今一直被高频使用,而“昨年”和“旧年”逐渐衰落,只存在于个别的方言点中。
一、“昨天”和“去年”的历时发展分析(一)“昨天”的历时发展上古汉语中,“昨日、今日、明日”系统占据主要地位。
中古汉语时期,“昨朝、今朝、明朝”系统从长江下游发源,之后在南方的部分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昨天、今天、明天”系统是最晚形成的,起源于江淮,而后向西南及淮河以北等地扩散。
专指白天的“天”在明代语料中已经出现。
“X 天”的组合方式沿用至1867年已用于北京官话口语。
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八年第十一卷第一期︵总第五十七期︶“也许”和“兴许”的共时比较和历时演变颜刚摘要:“也许”和“兴许”常常被用来表示对事件的结果或发展进行推测和估测,本文试从共时历时的角度探索二者的差别。
从共时角度看,“也许”的句法位置最为灵活,“兴许”一般不出现在句末;“也许”经常连用共现,而“兴许”却很少;两者常常和语气词“吧”共现。
从历时的角度看,“也许”词汇化主要由于结构的重新分析以及双音化趋势的影响,“兴许”的形成则主要是对方言的吸收,没有一个明显的词汇化过程。
关键词:也许;兴许;共时;历时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18)01-0086-04DOI:10.3969/j.issn.1674-5078.2018.01.025收稿日期:2017-11-07作者简介:颜刚(1992-),男,江苏宿迁人,在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一、引言现如今,对“也许”和“兴许”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对“也许”和其它相近副词的对比研究,如盛丽春从功能分析角度对“大概”“也许”“恐怕”3个词进行研究,薄路萍从共时角度对“说不定”和“也许”进行分析。
根据所查文献,目前有刘华林涉及“也许”和“兴许”的相关研究,主要从3个平面角度对“也许”类副词进行考察。
“也许”和“兴许”是一组近义词,在现代汉语中,常常可以互换而不影响句义。
但是二者还是存在差异,仍然存在研究的空间,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进一步发掘二者的差别。
二、“也许”和“兴许”的共时比较(一)句法分布张谊生认为,评注性副词(语气副词)在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特征:述谓性和灵活性。
“也许”和“兴许”作为一种评注性副词,其句法位置相对灵活。
根据我们所查到的语料来看,“也许”和“兴许”都可以位于句首和句中。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也许”可以单独使用,即可以在句末,而“兴许”却不可以,可能是与语料的来源有关,我们只找到“兴许吧”位于句末的情况。
2022年太原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填空题1、从汉字所记录的对象来看,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______。
2、“yonɡ”这个音节中的声母是______,韵腹是______。
3、语言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叫略语,分别为简称和______两大类。
4、“学者”原指求学的人,现指学术有一定成就的人。
这种词义的变化属于词义的______。
5、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包括:汉语、英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______。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是2000年10月制定的《______》。
7、汉字形体演变主要是朝着______的方向发展。
8、在汉字标准化工作中,“四定”指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从表达功能来看,“冷、热、自由、浪漫”是______形容词,“雪白、漆黑、碧绿、飞快”是______形容词。
10、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与词组合的能力和______的能力。
二、判断题11、2“猩猩”是单纯词,“哥哥”是合成词。
()12、“怪可怜的”和“别怪他”,前后两个“怪”是多义词。
()13、“雨”和“瓜”都是象形字,“甘”和“明”是会意字。
( )14、独体字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
()15、定语是体词性成分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词性成分前面的修饰语。
()16、“爷爷吩咐我每周回家一次”是主谓短语作宾语。
()17、蒙古语属于印欧语系()18、“写这种稿子用不了多少心血,只是蚊子多,用了不少身血”运用了借代修辞格。
( )19、音位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20、某些儿化韵母发音时主要元音带有鼻化色彩。
()三、选择题21、古汉语的上声全浊声母字在现代汉语里是()。
A.阴平和阳平B.上声C.去声D.四声的都有22、下列各组字中韵腹相同的是()。
A.问、军、肯、坤B.料、到、当、雅C.依、市、吉、迎D.桂、非、文、言2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从沙河话的“圪”类词看汉语一种形态成分的形成范晓蕾【摘要】很多北方方言,尤其是晋语有一批以“圪/骨/黑/卜”等起首的“圪”类词,其中一部分是两个音节表达一个意义,如“圪料”、“黑浪”、“卜来”等,孙景涛(2008)提出“裂变重叠”的假设可解释这一现象.但也有大量“圪”类词不符合裂变重叠的一般规则.文章以沙河话“圪”类词为主要考察对象,从语音、语义、语法三方面比较了裂变重叠式和非裂变重叠式的“圪”类词,认为后者是以前者为构词框架在“一音一义”模式的推动下发展来的,裂变重叠式的无义音节“圪”发展为了有语法意义的构形成分.跨方言的材料也佐证了这一结论.最后,文章尝试从语音学角度就不同形式的“圪”类成分组合能力的差异做解释.【期刊名称】《语言科学》【年(卷),期】2012(011)002【总页数】16页(P157-172)【关键词】圪”构形成分;裂变重叠;语义具体化;一音一义【作者】范晓蕾【作者单位】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香港九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1 引言汉语是以一音一义为基本模式的,即一个音节表达一个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例外现象。
我们考察了地处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的沙河话(邯新片的晋语),发现很多两个音节表达一个意义的口语词,以“圪/骨/黑/卜/得”等形式起头,每个音节自身不表义,两音节相连才有意义。
例如:圪楞kəɁ2 ləŋ44→埂kəŋ45,为名词,指“高出地面的小路”,如“土圪楞/山圪楞”。
圪料kəɁ4 liɔu214→翘tɕhiɔu53,为动词,指“质地较软东西一角翘起来、弯曲”,如“你嘞衣裳角圪料起来了,得熨熨”;为形容词,指“人性格古怪”,如“这个人是个圪料家伙,跟谁都合不住合不来”。
骨联kuəɁ2 lian 214→卷tɕyan45为动词,指“(本该是平整的)头发或质地柔软的线状物卷起”,如“毛羽骨联了”。
黑浪xəɁ4 lɔŋ214→晃xuɔŋ211 为动词,指“尺寸不合适的物体因松垮而摇晃”,如“衣服太大,在身上黑浪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