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条件下植物功能性状的表型可塑性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753.66 KB
- 文档页数:9
两个水稻黄绿叶基因的图位克隆开题报告摘要:黄绿叶是一种常见的水稻性状,其主要表现为叶片颜色呈现黄色或绿色。
本研究旨在克隆两个影响水稻黄绿叶性状的基因。
方法采用基因组DNA测序技术,对黄绿叶的基因座进行全基因组比对,发现两个候选基因座在黄绿叶品种和正常叶品种中存在差异。
通过PCR扩增、测序等技术对这两个基因座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其中一个基因编码一个关键的酶,参与叶绿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另一个基因则编码一个转录因子,参与包括叶绿素合成在内的多个代谢途径的调控。
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基因对水稻黄绿叶性状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水稻黄绿叶机理提供了有益的基础。
一、研究背景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中国更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同时,水稻是一种具有复杂基因组结构的植物,其性状表型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多样性。
这使得水稻成为了研究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和农业生产等领域的重要模式生物。
其中,水稻叶片颜色性状是人们长期以来关注的重要性状之一。
水稻黄绿叶性状是一种叶片颜色异常的性状,其表现为水稻叶片颜色呈现黄色或绿色,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寻找水稻黄绿叶的遗传基础对于我们充分发挥水稻的潜力,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全基因组比对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出两个影响水稻黄绿叶性状的基因。
三、研究方法1.材料:本研究选取20个黄绿叶品种和20个正常叶品种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它们的叶片进行基因组DNA测序。
2.全基因组比对:将黄绿叶品种和正常叶品种的基因组DNA序列进行比对,找出基因座间的差异。
3.PCR扩增:根据比对结果,设计基因座特异引物,对两个基因座进行PCR扩增。
4.克隆基因:将PCR扩增得到的产物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验证它们是否是与黄绿叶性状有关的基因。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可以克隆出两个影响水稻黄绿叶性状的基因,并进行基因功能分析、表达调控分析等,以期揭示水稻黄绿叶的分子遗传机制,对于解决水稻黄绿叶问题、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武夷山不同海拔毛竹细根功能性状黄爱梅;方毅;孙俊;李锦隆;胡丹丹;钟全林;程栋梁【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23(43)1【摘要】细根作为植物最重要的资源获取功能器官,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量化毛竹的细根功能性状对于理解其生理生态特征响应及生活史策略至关重要。
为揭示毛竹细根功能性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细根的适应策略,对武夷山不同海拔(840 m、1040 m、1240 m)毛竹细根的碳(C)、氮(N)、磷(P)含量和比根长(SRL)、比根面积(SRA)等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细根性状在海拔上的差异及其异速生长关系。
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毛竹细根养分性状存在显著差异。
毛竹细根C含量在海拔1040 m最大。
随海拔升高,细根N、P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细根C∶N、C∶P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2)细根的结构性状在海拔梯度上差异显著。
随海拔升高,细根平均根直径(AvgDiam)、SRL及SRA均呈下降趋势,而根组织密度(RTD)呈升高趋势。
(3)细根性状间存在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
细根N与P含量存在显著的等速生长关系,二者与C含量存在显著异速生长关系;SRL与SRA存在显著的等速生长关系,二者与RTD存在显著的负等速生长关系,与N含量存在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细根AvgDiam与RTD存在显著的负异速生长关系。
毛竹细根功能性状海拔梯度差异显著且细根性状之间呈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表明毛竹细根获取型性状(如SRL)与保守型性状(如RTD)存在权衡,在海拔840 m毛竹倾向于增加根长来获取养分和水分,随海拔升高则采取保守策略,如增加根组织密度。
因此,毛竹能够通过自身表型可塑性机制合理权衡细根性状之间的资源配置以适应环境变化。
【总页数】10页(P398-407)【作者】黄爱梅;方毅;孙俊;李锦隆;胡丹丹;钟全林;程栋梁【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植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相关文献】1.武夷山不同海拔黄山松细根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养分的适应2.武夷山不同海拔黄山松细根性状季节变化3.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细根生物量季节变化4.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细根比根长季节动态5.郭岩山不同海拔丝栗栲细根功能性状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农业科学 2022,54(5):159~164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 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2.05.023收稿日期:2021-11-09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GSF107079)作者简介:苏维娜(1975—),女,主管技师,主要从事抗盐基因的挖掘及应用研究。
E-mail:1150468406@qq.com独脚金内酯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苏维娜1,臧家富2(1.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014;2.莒南县农业农村局,山东莒南 276600) 摘要: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SL)是类胡萝卜素衍生的小信号分子,被鉴定为一种新型植物激素,在调控植物地上和地下部构型及环境适应性的多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SL如何发挥生物学功能以及如何与其它激素发挥协同或拮抗作用是植物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本文就SL的合成、信号转导和在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进一步对SL与其它植物激素间的交互关系及其机理进行阐述,最后对SL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独脚金内酯;植物激素;非生物胁迫;GR24中图分类号:S482.8:Q946.88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22)05-0159-06ResearchProgressonBiologicalFunctionsofStrigolactoneSuWeina1,ZangJiafu2(1.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250014,China;2.JunanBureauofAgricultureandRuralAffairs,Junan276600,China)Abstract Strigolactone(SL)isasmallsignalmoleculederivedfromcarotenoidsandhasbeenidentifiedasanovelplanthormone,whichplaysimportantrolesinregulatingmanyaspectsofabovegroundandunder groundplantarchitectureandenvironmentaladaptation.Inthefieldofplantresearch,itisimportanttounrav elthescientificquestionthathowSLperformsitsbiologicalfunctionsandinteractswithotherhormones.Inthispaper,thesynthesis,signaltransductionandrolesofSLinabioticstresseswerereviewed,andthemecha nismsunderlyingtheinteractionbetweenSLandotherplanthormoneswerefurtherdescribed.Whereafter,thepotentialapplicationvalueandfutureresearchdirectionofSLinagriculturalsustainabledevelopmentweresummarizedandprospected.Keywords Strigolactone;Planthormones;Abioticstress;GR24 独脚金内酯(SL)最早是从独脚金的非寄主植物棉花的根际分泌物中分离得到,到目前为止,已经从不同植物中发现大约25种天然的独脚金内酯。
猱艺科枚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23卷第2期2021年1月叶片SLA指标与植物适应策略研究现状王超53,卢杰1,2,3(1.西藏农牧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西藏林芝860000; 2.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藏林芝860000; 3.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藏林芝860000)摘要:指出了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是功能生态学中广泛使用的功能性状,结合最新已公开发表的植物叶片SLA指标与其环境适应策略方面的文献成果,总结了叶片SLA性状可塑性、变异性、LA估计模型与SLA值计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展望,以丰富植物功能生态学研究。
关键词:比叶面积;适应策略;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Q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1)02-0021-031引言生态学中的一个关键挑战是了解生物特性与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之间的关系。
植物功能性状的空间分化反映了植物适应气候变化的生存策略,主要体现在叶片、根系、种子等性状的差别上。
叶片具有显著的外部和内部结构的多样性,反映了它们发育、维持和功能等环境条件的多样性。
表型性状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表明,这些性状的变异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植物生态学中,比叶面积(SLA,叶的单面面积与其干重之比)是对植物生理生态进行多样化分析的基本指标之一,相当于每单位面积的叶质量(LMA,干质量与叶面积比,或1/SLA)。
SLA是一个与其他重要植物性状高度定量相关的特征,例如树高、种子质量、氮含量或茎密度等山。
这使其成为代表生态系统功能和相互作用及群落或物种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反应的关键特征口,現更具体地说,由于它与CO?同化作用有关,因此可用于预测未来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生产力⑷。
综合可见,叶片SLA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对其进行测量和收集能够有效地掌握大量数据,并可在随后的研究中广泛使用该特质。
生态学名词解释与习题练习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适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相对温度: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最大水汽压之差.饱和差:最大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蓄水量:生产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的水量.土壤质地:机械成分的组合不同百分比.基因型: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等位基因:决定一个性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组合.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或得数据编制得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rm.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领域性:生物具有领域行为的特性叫领域性.集群:动物聚集在一起叫集群.阿里规律: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剩和种群过低或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社会等级:一群同种的动物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有一定顺序性或序位,其基础是支配-从属关系,这种顺序性叫社会等级.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生态元:从基因到生物圈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均是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单元称为生态元.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对某一生态元存在和可占据的生态位.非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对某一生态元不存在和不可占据的生态位.生态位宽度: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一个生态元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的幅度.生态位重叠:指不同生态元的生态位之间相重合的程度.竞争排斥原理: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种不同.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零增长线:一种生物利用某种必须营养元素时该种生物能存活和增殖的边界线.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宿主的危害,这种现象叫寄生.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渐变群: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形成一个具有变异梯度的群体.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这种类型称作k对策.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偶见种或罕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相对密度:某物种的个体数与全部物种个体数的比值.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总重量的百分比.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生态等值种:在不同地理位置但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地区由于趋同进化而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层间植物: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伴随种:不固定在某一定的植物群从内的植物种.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排序:根据一个或多个已知的环境梯度进行排序的方法.间接排序:根据群落本身的属性例如种的相关性,群落相似性等导出抽象轴或群落变化方向的排序.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生物量: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现存量: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产量:生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的生物量.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群落净生产力: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被消耗者消耗后,积累的有机物质的量.流通率: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移动量.生物学的放大作用: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同化效率: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表型可塑性:由于环境对基因型的影响,表型发生变化的能力叫做表型可塑性.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竞争:是指利用有限资源的个体间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生态演替:指在一个自然群落中,物种的组成连续的,单方向的,有顺序的变化过程.稳态: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许多物种种群的集合.有害生物:和人类竞争食物或遮蔽所,传播病原体,以人类为食,或用不同方法威胁人类健康,舒适或安宁的生物.适应: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内调节:生物细胞不可能在剧烈的变动环境中运行,因此,有机体要采取行动以限制其内环境的变异性,这一过程称为内调节.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生态系统:是指包括生物群落和与之关联的,描述物理环境的各种理化因子联成的复合体.适合度:是指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基础生态位:在没有竞争和捕食调节下,有机体的生态位空间叫做基础生态位.栖息地(生境):指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相对湿度:是指空气的水蒸气含量,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含量的比率来表示.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适应性反应.气候循环: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生理适应性反应.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地,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生物量:指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富养化: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养化.矿化: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中,无机的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的过程.异化: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进而成为矿物成分的过程.再循环:进入分解者亚系统的有机物质也通过营养级而传递,但未利用物质、排出物和一些次级产物,又可以成为营养级的输入再次被利用.自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来源中,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有机物质的输入量则属于自养生态系统.异养生态系统:现成有机物质的输入构成该系统能量的主流则是异养生态系统.四,问答题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窆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5,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6,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3)称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7,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dN/dt:rN(1-N/K)=rN(K-N/K)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 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a-rt"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8,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1)季节消长(2)不规则波动(3)周期性波动(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5)种群平衡(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7)生态入侵9,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空间,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的行为.决定领域面积的几条规律:(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2)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周期性变化,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中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10,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1)绝对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增加的数目.(2)专有出生率是指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3)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的出生率.(4)实际出生率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的出生率,亦称生态出生率.死亡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表示;也可以用死亡的个体数与开始时种群个体数之比来表示.死亡率亦可区分为以下几种:(1)最低死亡率是指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测得的死亡率,种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活到了生理寿命才死亡的.(2)实际死亡率是在某特定条件下的死亡率,它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亦称生态死亡率.11,生物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1)偏利(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5)竞争(6)偏害(7)寄生(8)捕食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13,自然选择的类型有哪些以选择结果分三类:(1)稳定选择(2)定向选择(3)分裂选择以生物学单位分四类: (1)配子选择(2)亲属选择(3)群体选择(4)性选择14,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同源四倍体草莓的鉴定和表型分析摘要:通过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Ruegen’愈伤组织获得其同源四倍体植株,利用流式细胞仪和染色体压片法进行鉴定,之后对同源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的形态学、气孔、光合特性和生理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初步评价其特性。
结果表明:流式细胞仪和染色体压片法均表明获得了二倍体‘Ruegen’草莓的同源四倍体植株;四倍体植株整体更加矮壮,叶片更厚、叶色更深、叶缘锯齿更深;四倍体植株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较高;四倍体植株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明显高于二倍体,具有较好的光合特性;四倍体植株的气孔保卫细胞长度和宽度都有明显上升,气孔密度明显下降;四倍体植株叶片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优于二倍体。
关键词:草莓;同源四倍体;鉴定;表型分析;[1]多倍体植物广泛存在于被子植物中,几乎所有的被子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了一次或多次的多倍化事件,多倍体化也是新物种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1]。
染色体加倍后的植物常具有新的表型,如生长旺盛、营养器官增大、产量增加以及抗逆性强等明显特征,这使多倍体植物具有更强的遗传可塑性和更好的生理适应性[2-3]。
自然环境中多倍体的诱导发生概率极低,一般采用人工诱变育种诱发植物遗传物质变异来获得植物多倍体。
化学诱变因其成本低、突变率高且便于控制等优点深受育种家的青睐,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秋水仙素诱导[4-5]。
通过秋水仙素诱导,获得了很多的多倍体植物,包括苹果、草莓、葡萄、梨等,且多倍体植株表现出明显的多倍化表型[6-9]。
草莓因其营养丰富且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常见的栽培草莓为八倍体种(2n=8x=56)植物。
中国的野生草莓资源分布范围很广,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的山脉高原都是天然的野生草莓种质资源库[10]。
野生草莓由于长期处在野外自然环境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优良基因,其在抗病、抗虫、抗旱和耐高温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且栽培草莓的很多优良特性都源自野生草莓[11]。
科技名刊精选Famous Journals Abstra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泡泡铸造软体机器人技术《自然》封面:人造肌肉和夹具。
《自然》杂志第7884期封面文章报道了泡泡铸造软体机器人新技术。
软体机器人能执行多种复杂任务,包括抓握、爬行或游泳等,近年来泡泡铸造软体机器人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但是,制造此类软体致动器一直较为烦琐。
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基于泡泡的方法,能用来制造各种基于弹性聚合物的致动器。
他们先将液态弹性体注入模具,随后注入空气,从而得到一个拉长的泡泡。
这个泡泡会在重力作用下上升,并形成致动器的内部腔室,通过改变模板和流动过程,就能得到各种各样的复杂结构。
心咽部结构拆解与原始被囊动物的固着生活方式《自然》封面:“住屋”是一类生物特有的一种胶质滤食结构。
《自然》杂志第7885期封面文章报道了被囊动物的演化研究。
被囊动物(如海鞘)与脊椎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
这类海洋生物大部分在幼体时能自由游动,但在变成定栖的成体后会固着、无法移动。
然而,尾海鞘纲的被囊动物不会发生这种转变,终生都能自由游动。
研究团队聚焦尾海鞘纲的心脏发育,发现它们的心咽部基因调控网络因大规模基因丢失而“拆解”。
这种拆解导致其失去了原始被囊动物特征性的固着生活方式。
这或许与“住屋”这类帮助尾海鞘纲从固着生活方式演化适应有关。
山岳地形对北美季风的机械强迫作用《自然》封面:一场季风暴雨穿过亚利桑那州东南部时的一道闪电。
《自然》杂志第7886期封面文章报道了北美季风的差异。
在夏季,一个强降雨带沿墨西哥西海岸延伸至美国西南部、长达一千多公里,构成了北美季风。
一般认为季风是太阳对海洋和陆地加热不均所致。
这会导致气压变化,最终形成的风会拖动凉爽潮湿的海洋空气在陆地上产生降雨。
研究表明,墨西哥的马德雷山脉令急流转向,抬升了暖湿空气,形成对流型降雨。
虽然地面加热也会发生,但其影响不足,北美季风应该是在机械强迫作用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