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印度尼西亚政府与政治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72
印度尼西亚古代王国的政治格局与经济发展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其古代王国政治格局的形成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在古代,印尼地区存在着一系列独特的王国,如斯里维贾亚亚 (Srivijaya)、马朱拉 (Majapahit)等。
这些王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对当时社会的运转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这些古代王国的政治格局具有一定的共同点。
它们通常是以王权为核心、世袭制度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王国。
国王作为最高统治者,集中了政治、军事、司法等权力,对国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王国的政治制度还包括各级贵族、官僚和宗教领袖。
贵族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国王的重要支持者和决策参与者。
官僚则负责管理国家事务,维护社会秩序。
宗教领袖则在信仰和道德引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这种政治格局的稳定性和组织性为古代王国的经济繁荣提供了基础。
其次,古代王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
早期的印度尼西亚王国,如斯里维贾亚亚,以贸易和海洋运输为主导。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东南亚地区的贸易枢纽,吸引了大量商人和船只。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为古代王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和物质财富,增强了王国的财政实力。
马朱拉王国则以农业和渔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拥有广阔的稻田和渔场,使粮食和渔产品成为主要的商品出口。
除了贸易和农业,手工业也是古代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陶、纺织和金属加工等手工业生产经营繁荣兴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王国政府也非常注重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通过建设灌溉系统、开采矿产资源等方式,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古代王国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权力斗争使得王国内部秩序不稳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另一方面,在经济方面,古代王国也面临外部压力和竞争的挑战。
特别是随着欧洲殖民势力的逐渐扩展,古代王国逐渐受到殖民主义的侵略,贸易和政治地位遭受损失。
总之,印度尼西亚古代王国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在当时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印度尼西亚大屠苏哈托政权下的暴行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的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然而,在1967年至1998年的苏哈托政权统治期间,印度尼西亚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人权侵犯事件,被称为大屠杀。
本文将探讨苏哈托政权下的暴行及其对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影响。
一、苏哈托政权的兴起苏哈托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位军事将领,于1967年在一场政变中掌权。
他以军队为后盾,镇压了政治反对派,并在1971年实施了一项所谓的"全国统一"政策,以维护国家稳定。
然而,这种政策与日益严重的人权侵犯紧密相关。
二、印度尼西亚大屠杀的背景印度尼西亚大屠杀发生在1965年至1966年期间,该时期印度尼西亚军方发动政变,声称政府遭到共产党支持的武装份子的威胁。
随后,苏哈托认定共产党是国家威胁,并下令逮捕和杀害成千上万的政治犯和平民。
这场大屠杀深深刺痛了印度尼西亚国家的良知,对其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三、大屠杀的规模和后果据不完全统计,印度尼西亚的大屠杀导致了50万到100万人丧生,虽然具体数字难以准确计算,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屠杀对印度尼西亚的各个阶层和民族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屠杀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破碎,人们失去了亲人,家庭被破坏,心灵受到了创伤,社会凝聚力遭受重大挫折。
四、苏哈托政权的稳固与压制为了保持政权的稳定,苏哈托政府采取了严密的警察国家控制手段,禁止政治活动和言论自由。
这不仅导致了人权的进一步侵犯,还严重限制了公民的自由权利。
苏哈托的统治控制了政治、经济和媒体,给予军方宽泛的权力,导致了国家的严重腐败和贫困问题。
五、大屠杀事件的后续处理直到1998年,苏哈托政权才被推翻,印度尼西亚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然而,由于害怕追究苏哈托政权下的暴行,长期以来,印尼政府未能彻底审查和追究大屠杀事件的真相和责任。
这使得受害者及其家属无法获得正义和赔偿,也使国家无法真正实现和解。
印度尼西亚政治政体实行总统内阁制度。
近年来政治上经历了很大变动,现处于民主改革过渡的时期。
宪法现行宪法为“1945年宪法”,规定建国五基(又称“潘查希拉”,即信仰神道、人道主义、民族主义、民主和社会公正)为立国基础,人民协商会议为最高权力机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从1999年10月至今,人协对宪法进行了三次修改,主要包括规定总统和副总统只能连选连任一次、每任五年,减少总统权力、强化议会职能等。
雅加达的轻轨铁路人协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负责制定、修改与颁布国家宪法和大政方针,选举总统和副总统,并对总统实施监督。
如总统违宪,人协可弹劾罢免总统。
共有成员700名,其中包括国会议员500名,地方代表135名和各阶层代表65名。
任期5年。
地方代表由省级权力机构选举,各阶层代表由社会各界推荐。
分为12个派系,即斗争民主党派系、专业集团党派系、建设团结党派系、改革派系、民族觉醒党派系、新月星党派系、民族团结派系、信徒主权党派系、关爱民族民主党派系等政党或政党联盟派系,以及军警、各阶层代表及地方代表派系。
人协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必要时可召开特别会议。
国会全称人民代表会议。
国家立法机构,行使除起草和修改宪法、制定国家大政方针之外的一般立法权。
国会无权解除总统职务,总统也不能宣布解散国会;但如总统违反宪法或人协决议,国会有权建议人协追究总统责任。
共有议员500名,均兼任人协成员。
任期5年。
其中462名经选举产生,另38名为军警代表,由武装部队司令推荐,总统任命。
本届国会1999年10月1日成立,议长阿克巴尔·丹戎(AKBARTanjung)。
共十个派系,即斗争民主党派系、专业集团党派系、建设团结党派系、改革派系、民族觉醒党派系、新月星党派系、民族团结派系、信徒主权党派系、关爱民族民主党派系等九个政党或政党联盟派系,一个军警派系。
司法机构实行三权分立,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独立于立法和行政机构。
印度尼西亚独立后殖民时代的崛起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印度尼西亚曾是诸多外国殖民势力的统治对象。
然而,在20世纪中叶,随着印度尼西亚成功取得独立,这个东南亚国家自那时起开始了一段辉煌的崛起历程。
本文将探讨印度尼西亚独立后殖民时代的崛起,以及对该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大影响。
政治崛起印度尼西亚的独立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之一。
1945年8月17日,该国宣布从荷兰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建立起了自己的共和国。
这标志着印度尼西亚政治独立之路的开始。
然而,独立后的印度尼西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内部的政治纷争、外部的干预以及经济上的困难都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障碍。
不过,通过坚定的领导力和艰苦奋斗,印度尼西亚逐渐恢复了自己的政治稳定。
印度尼西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政治权力。
首先,他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改革,加强了民主制度和法治。
其次,他们注重地方政治的发展和自治,以促进国家各个地区的平衡发展。
最后,他们与其他国家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国际关系,扩大了对外贸易合作和外交交往。
经济崛起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崛起也是该国独立后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殖民时代,印度尼西亚的经济主要是被外国殖民者所掌握和开发。
然而,随着独立的到来,印度尼西亚决心实现经济的繁荣和自主发展。
印度尼西亚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以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和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他们鼓励外国投资,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进入国内市场。
此外,他们还加强了对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支持,推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和财富的分配。
印度尼西亚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们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其他国家签署了一系列的自由贸易协定。
同时,他们也积极吸引外国游客,发展了旅游业,为国家经济增加了新的增长点。
文化崛起印度尼西亚的独立还标志着该国文化的崛起。
在殖民时代,印度尼西亚的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然而,随着国家的独立,印度尼西亚开始重新发现和弘扬本土文化的价值。
印度尼西亚注重教育的发展,通过加强学校教育和文化传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对本土文化充满热爱和认同的人。
印度尼西亚的分裂和民主革命印度尼西亚,这个庞大的东南亚群岛国家,在历史长河中曾经历了许多波折。
从殖民时期的荷兰统治,到领袖苏加诺的独裁执政,再到21世纪初的民主革命和经济发展,这个国家一直在不断地寻求着自己的发展道路。
然而,印度尼西亚国内的分裂问题一直存在,这也成为了印度尼西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本文将从分裂问题、苏加诺时期的执政、民主革命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逐一探讨印度尼西亚的发展历程。
一、分裂问题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家,由许多个民族和地区组成,其中人口最多的是爪哇族。
这种多元的社会结构一直导致着这个国家的分裂问题。
在印度尼西亚的历史上,分裂问题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特别是20世纪初,印度尼西亚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占领时期的革命运动和1945年的独立战争。
这些运动导致了印度尼西亚国内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各种民族和宗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不断加剧。
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一直困扰着印度尼西亚的政治和社会发展。
这也是印度尼西亚在经济发展上比其他东南亚国家稍显逊色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苏哈托政府执政期间,通过镇压等手段使得印度尼西亚的地缘政治格局更加稳定。
但不幸的是,苏哈托的独裁统治也导致了更加深刻的社会分裂和民众不满情绪的积累。
二、苏加诺时期的执政苏加诺是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领袖之一。
他的执政周期从1945年到1966年,这期间也是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苏加诺政府在这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国有化和土地改革等措施,同时也开展了广泛的反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运动。
然而在苏加诺政府执政期间,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他通过强制性国有化等措施导致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不断下降。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诸如贪污腐败、统治不力等问题。
最终,苏加诺的独裁统治也导致了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
1965年,苏加诺政府被推翻,苏哈托政权取而代之。
这一事件也为印度尼西亚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印度尼西亚的殖民统治与独立运动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的一个国家,曾受到长时间的殖民统治。
在这段历史中,印度尼西亚人民展开了艰苦卓越的独立运动,最终成功摆脱了殖民的束缚。
本文将探讨印度尼西亚殖民统治的历史背景,独立运动的起因和过程,以及印度尼西亚独立后的建设与发展。
一、殖民统治的历史背景在17世纪初,荷兰人开始逐渐对印度尼西亚展开殖民统治。
他们希望通过掌控印度尼西亚的贸易资源来巩固自己的经济地位。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为了主要的殖民统治者,他们在印尼建立了行政机构,对当地进行全面的控制。
荷兰人通过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强制印尼人种植商品作物,剥削了大量的劳动力。
二、独立运动的起因和过程殖民统治的残酷剥削和丧失民族尊严的种种压迫日益加重,激起了印度尼西亚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20世纪初,印度尼西亚的知识分子开始组织反殖民斗争,他们呼吁印尼人民团结起来,争取独立。
其中,苏加诺、哈塔等领导人成为了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的旗手。
1928年,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和伊斯兰教领导的民族主义团体在雅加达召开了历史性的会议,提出了“独立、民主、民族团结、社会正义”的原则。
此后,独立运动逐渐发展壮大。
1930年代,印度尼西亚各地爆发了多起反抗荷兰殖民统治的起义。
虽然这些起义往往遭到残酷镇压,但他们无疑为印尼人民争取独立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独立运动达到高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42年,日本占领了印度尼西亚,结束了荷兰的殖民统治。
虽然日本的占领同样带来了苦难,但印尼人民看到了推翻殖民统治的希望。
在此背景下,苏加诺等领导人于1945年宣布印度尼西亚的独立。
然而,荷兰在战后试图恢复对印度尼西亚的统治。
这引发了一场艰苦的解放战争,印尼人民奋起抵抗。
在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下,印度尼西亚于1949年正式获得独立地位。
三、独立后的建设与发展印度尼西亚在获得独立后面临着庞大的建设任务。
新生的国家需要建立起独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
苏加诺成为了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任总统,他领导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印度尼西亚的历史和政治制度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坐落于亚洲东南部的国家。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印度尼西亚被不同的种族和文化所占领过。
这个国家也经历过无数的战争和统治。
在今天,印度尼西亚已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国家,它的政治制度也越来越稳定。
早期历史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4世纪期间,印度尼西亚的领土被占据了许多不同的民族。
其中最著名的是马来人和印度教和佛教信徒。
马来人自称为马来西亚人,他们是最早在印度尼西亚定居的族群之一。
印度教信仰同时也流入了印度尼西亚,并造成深远的影响。
公元9世纪之后,印度尼西亚逐渐转向佛教,并从印度和斯里兰卡引进了大量的佛教教义。
从公元8世纪到16世纪,印度尼西亚出现了若干个强盛的王朝和王国,比如雪兰莪和马来亚。
这些王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围绕这些王朝,也产生了许多文化和艺术作品,如雕塑、绘画、音乐、戏剧等。
这些作品在当地和亚洲其他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荷属东印度公司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进入印度尼西亚,并在此建立了殖民地。
他们把整个印度尼西亚的许多岛屿都纳入了自己的统治范围。
荷兰人在这里建造了许多城市和港口,促进了贸易和经济发展。
但同时也残酷地剥夺了当地人的权利和自由。
20世纪初,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开始兴起。
那时的印度尼西亚政治领袖辛迪克·哈达里和索卡诺牵头发起了独立运动,并建立了印度尼西亚国家党。
荷兰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对这些独立运动加以镇压。
直到1942年,日本入侵印度尼西亚,将荷兰人赶出了该地区。
在日本统治时期,印度尼西亚的独立运动进一步壮大,成为独立的契机。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成立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由于印度尼西亚仍然受到日本和荷兰的影响,它的独立并未得到普遍承认。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尼西亚走向了一条艰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印度尼西亚政府开始采取社会主义的措施。
印度尼西亚桑加王朝的政治与文化特点印度尼西亚,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遗产。
桑加王朝(Sanjaya Dynasty)是印度尼西亚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王朝之一,它在政治与文化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政治特点桑加王朝的政治体制以君主制为核心,君主是王朝权力的象征和中心。
王朝的君主通过家族世袭方式继承权力,这种方式为稳定的政权传承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形成了王族的强大影响力。
除了君主,桑加王朝的政治体制中还存在一种被称为“莺歌队”的特殊职位,他们是君主的参谋和忠实助手。
这些莺歌队成员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拥有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权谋手腕,对于王朝的政策决策和治国理政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桑加王朝的政治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官职制度,即“君主使者”。
君主使者负责代表君主进行外交活动和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交涉,他们的任务是维护王朝的利益和国家安全,展现了王朝对外交事务的重视。
二、文化特点桑加王朝的文化特点在印度尼西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朝的文化传统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印度佛教与印度教的传播。
在桑加王朝时期,佛教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王朝的统治者亲自提倡佛教的传播,大力支持佛教寺庙的建设与修复。
佛教在王朝内获得了广泛的信仰,王朝的统治者对佛教的研究与禅修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与此同时,印度教的影响也逐渐渗透到王朝的文化生活中。
许多宫殿和神庙都以印度教为主题建设,象征着王朝统治者与神灵的联系。
印度教的神话故事和艺术形式也在王朝的文化表达中得到了广泛发展。
除了宗教文化的影响,桑加王朝还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与艺术形式。
王朝的宫殿、庙宇和雕塑都充满了精美的细节和艺术性。
石雕、木雕和金工在王朝的艺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展现了王朝统治者的雄心壮志与文化品味。
总结:桑加王朝作为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的重要王朝,其政治与文化特点都对印度尼西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方面,以君主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稳定了王朝的统治,君主使者和莺歌队则为政治决策和外交交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印度尼西亚一、双边贸易投资概况2006 年东盟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 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为1608.4 亿美元。
其中,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双边贸易总额为190.6亿美元,同比增长13.5%。
其中,中国对印尼出口94.5 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自印尼进口96.1 亿美元,同比增长13.9%。
中方逆差1.6亿美元。
中国对印尼出口的主要产品为除原油外的从石油或沥青中提取的油类及其制品,钢铁,机器、机械、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件,车辆及其零部件,化工产品,棉布、纤维等纺织原料,葱类蔬菜,苹果、梨等,自印尼进口的主要产品为从石油或沥青中提取的原油、油类及其制品,煤及其他矿产品,电子设备及组件,电机、电器设备及零部件,有机化工品,橡胶,木及木制品,纸及纸板,棕榈油及其分离品等。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6 年底,中国公司在印尼累计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20.6 亿美元;累计完成劳务合作合同金额2.5 亿美元。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6 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备案,中国对印尼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3588 万美元。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6年印尼对中国投资项目115 个;合同金额4.7 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1.0 亿美元。
二、贸易投资管理体制概述印尼与贸易投资有关的法律主要包括《1934 年贸易法》、《海关法》、《建立世界贸易组织法》、《产业法》。
与贸易相关的其他法律还涉及《国库法》、《禁止垄断行为和不正当贸易竞争法》、《外国投资法》和《国内投资法》等。
(一)贸易管理制度及其发展1. 关税制度印尼对大部分进口产品征收从价税,但对大米和糖类等产品征收从量税。
印尼进口产品的关税分为一般税率和优惠税率两种。
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2007 年起对自中国进口的产品关税将降至8%。
2009年起自最惠国进口产品的税率由5%降为0。
2010 年前中国与印尼将逐步削减关税,将对绝大多数产品实行零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