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 格式:docx
- 大小:13.38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现象的反映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
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D.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3.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4.生产方式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 )A.决定作用 B.加速或延缓作用C.无足轻重的作用 D.重要作用5.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6.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人民群众 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 D.科技革命7.社会基本矛盾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矛盾8.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C.经济基础的发展 D.上层建筑的发展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根本动力 B.唯一动力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1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准是看它( )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生产,D.是否符合人类道德的要求二、多项选择题1.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因为( )。
A.人口因素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B.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没有影响D.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因为( )。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关系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3.下列说法中,正确表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是( )。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就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
3,社会基本结构: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1)经济结构:①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②狭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经济关系或者经济制度。
(2)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3)观念结构:是指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并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贯穿于社会结构的各个领域。
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主要表现在:(1)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①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②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2)其次,社会进步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①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它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关系就会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为生产力的桎梏,变革生产关系的任务就提出来了;而随着生产关系或者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也必然发生变化。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最终解决还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并以中外史实为例,谈伟大人物和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其内在动力推动的结果。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也进一步体现在经济分配上。
以辛亥革命为例,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清政府在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各地被帝国主义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和瓜分。
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多,各种旧税有一次次被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
各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至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第三、社会革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斗争的最高表现第四、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五、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及其辩证运动中实现的。
两对基本矛盾及其所联结的三个方面,是以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为中介相互作用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又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解决。
两对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其实际内容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这三个方面,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关系为中介,上层建筑为逻辑终点,表现出层层决定作用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
河南城建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1 )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石?(基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1)唯物史观——哲学基础: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2)剩余价值学说——经济学基础: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1.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2.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来源。
3.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2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
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3 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3)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 对“抓住重点”就是一点论,“二者兼顾”就是均衡论的理解?(1)抓住重点是指在考察复杂事物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同时承认非重点的存在,并非一点论。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分别表现在什么方面。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3、联系实际,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第一,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和基本关系,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第二,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之中,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决定着每一社会的性质,决定和支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本质的联系。
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并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引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必须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
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会引发调整和变革。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交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新的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因此与生产力是基本适合的,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便出现了与生产力发展的不相适应。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
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首先,它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杠杆建立起来的。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再次,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的,因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有矛盾。
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具体案例:案例:英国宪章运动19世纪30~5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见英国议会君主制)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进入议会的大门,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宪章运动的群众集会民群众仍处于无权地位。
他们决心进行独立的政治斗争,争取新的选举改革。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
次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普选权、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支薪、设立平等的选区和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等 6条要求,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
宪章拥护者在全国各地集会、游行,要求实现宪章。
1839年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于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怎样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在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它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实现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实践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五、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的含义、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推动事物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含义:同一性: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同一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绪论1.马克思主义(广义、狭义)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基本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基本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不同的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1)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2)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上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来源1.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批判的承吸收。
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2.社会历史背景: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律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6. 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A.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B.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C.强调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D.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指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有着高度的依赖性,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动态的过程。
唯物史观在揭示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决定性的同时,也充分重视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人自觉进行活动的场所,社会历史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
单个的历史主体总是把自己的追求汇合成一种合力,从而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去创造历史。
社会历史发展蕴涵着客观的规律并表现为一个决定的过程。
但这一规律实现的具体形式、途径和方法却是可以选择的。
认为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
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8. “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
”这一观点属于A.是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唯物史观B.是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历史辩证法的观点C.是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因素的经济决定论观点D.是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正确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决定论观点的辨析。
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从不同角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它的创造这、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名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第一章1什么叫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问题:○1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的认识存在的问题。
3,什么叫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又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5,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首先,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原理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社会存在的各种对立和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则是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压迫,导致与劳动者的矛盾不断加剧,进而推动社会变革。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指导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唯物论思维方式。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能够正确分析和把握社会矛盾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通过正确认识社会矛盾的根本性质,可以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应对社会变革的方向和目标。
最后,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推动力量。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
社会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尤其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从而产生了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推动力量,是促使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阶级斗争既将社会基本矛盾转化为政治斗争,也促进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和社会进步的实现。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中,还包括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主力军。
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和社会进步的实现。
人民群众通过自身的实践,不断积极地参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实现。
综上所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是指社会发展中由于社会存在的矛盾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
其原理包括发展的根本矛盾、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实现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只有正确把握和运用这些原理,才能够推动社会变革和实现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题库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⑵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⑶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⑷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⑴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⑵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⑶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1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而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基于以下原因: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衣食住行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产品,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
其次,物质生产和生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核心内容,它构成了社会精神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和实践等其他社会生活的基础,并推动着后者的运动和发展。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第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状况和变化,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虽然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不能超出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范围。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一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原理,由此引出了生产力标准问题。
掌握生产力标准的含义和意义。
这方面的内容在这两年的试题中不多,现在就要注意了。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2
正确!是在学习政治吗?具体如下,引自中科院党建学习园地::cas.ac.Dir/2001/08/10/0284.htm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程序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
人类社会各个
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阶向高阶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会引发调整和变革。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程序。
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作为科学物化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既是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分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形态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如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电动机,以及以资讯科学、生命科学和奈米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生产力,它们的发展演进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及相应社会形态由低向高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走向。
人们在利用属于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工具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
从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使人们理论思维和科学素质不断提高,使人们对巨集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
由此可见,先进生产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具有决定性作用。
放眼世界和未来,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资讯科学、生命科学和奈米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为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深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所谓先进生产力,应该是指那些现代科技和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的生产力。
谁能掌握先进生产力,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谁就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人类社会的历史航船胜利地驶向光辉的彼岸。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3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以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及其他各种需要。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
任何一个民族,一旦停止生产,既无法生存,也谈不上发展。
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是在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因此,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4
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是科技,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说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5
如果没记错的话,中学思想政治里面有的。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
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
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具体表现形式。
人类历史上从低阶到高阶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
产主义的5种生产关系。
作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低阶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关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它将逐渐成长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高阶阶段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依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它决定着思想的社会关系,即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中国理论界对生产关系包括的内容存在不同看法。
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型别:一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一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人们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决定的。
物质利益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
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直接就是为了物质利益;人们进行阶级斗争,最终也是为了物质利益。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6
不对。
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力是驱动力。
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5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也称为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首先,生产力的地位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即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关系的差异是由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条件决定的。
没有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就很难建立任何新的生产关系。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8
如果生产力低下,那么社会的发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只有提高了生产力,才会有更高层次的社会产生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9
因为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同时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