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地构造学汇总题库
- 格式:doc
- 大小:78.54 KB
- 文档页数:17
构造地质学习题集地层接触关系和原生构造一、选择题1.地层产状符号“35°27°”中的35°代表( )A.地层的走向B.地层的倾向C.地层的倾角2.倾斜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为该岩层的( )A.走向B.倾向C.没有特定意义的几何线3.在垂直于地层走向的断面上测得的地层倾斜角度是地层的( )A.视倾角B.斜倾角C.真倾角4.地层的面向(facing)向下表明地层( )A.正常B.倒转C.直立5.当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地层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A.同向弯曲,地形等高线弯曲曲率较大B.同向弯曲,地形等高线弯曲曲率较小C.反向弯曲6.一套地层遭受构造变形和隆升剥蚀后再接受沉积,形成一套新的地层,这二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是( )A.整合B.平行不整合C.角度不整合7.交错层中斜层理与主层理相切的方向指示地层的( )A.顶面B.底面C.褶皱面8.递变层理由底部向顶部沉积物的粒度( )A.由细变粗B.由粗变细C.没有明显变化一、选择题1.作用在物体边界一定面积范围内的接触力称作;作用在物体内部的每一个质点上,与围绕质点邻域所取空间包含的物质质量有关的非接触力称作。
A.体力,面力B.面力,体力C.作用力,重力2.如下图中所示,其中σ、τ和p分别表示A.合应力、主应力、剪应力B.正应力、剪应力、合应力C.剪应力、合应力、主应力3.单元体三个正交截面上的剪应力分量都为零,即没有剪应力作用而只有正应力作用时,该应力称为;三个截面称为。
A.正应力,正应力面B.主应力,主应力面C.剪应力,剪应力面4.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物体占据的空间内组成的总体称为A.应力场B.应力组合C.应变场3.2 应变一、选择题1.构造地质学中所指的变形是指物体的。
A. 位移和旋转B. 旋转和体积变化C. 畸变2.应变的度量可以用来表示A. 线应变和剪应变B. 体积变化程度和旋转角度C. 均匀应变和非均匀应变一、选择题1.在围限压力下,当压力超出一定值时岩石就会以某种方式破裂,发生断裂变形,此时的压力值就称为岩石的A. 压力强度B. 抵抗强度C. 极限强度2.岩石变形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构造地质学试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构造应力场、盐丘、底裂构造、飞峰、构造窗、窗格构造、石香肠构造、劈理、流劈理、渐进变形、柱状节理、枕状构造、阿尔卑斯褶皱、侏罗纪褶皱、德国褶皱、相似褶皱、平行褶皱、剪应变、剪切角、共轭剪切角、,辫状构造、花状构造韧性剪切带、滑脱断层、剥蚀断层、构造反转、拉分盆地、复式构造、逆冲褶皱、逆冲断层、逆冲构造、地质构造(构造迹线)、构造层次、地球圈层构造、枢纽断层、盆脊构造阶梯断层、箕状断层、地堑、,地垒1、构造应力场: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
(4分)2.盐丘: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入围岩和上覆岩石的拱形隆起形成的结构。
(4分)3、底劈构造:由变形复杂的高塑性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类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的一种构造。
一般分为底劈核、核上构造、核下构造三个部分。
(4分)4.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和切割时,周围的外来岩体被剥离,一小块孤立的外来岩体残留在原岩块上,称为飞来峰。
(4分)5、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体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
(4分)6.窗格构造:由一排格构柱状的坚固岩层组成的半圆柱形大型线理构造。
(4分)7。
石香肠构造:当具有不同力学性质的岩系被垂直或近垂直岩层挤压时,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坚硬岩层不易因塑性变形而拉伸,从而破裂,在剖面上形成不同形状、平面上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岩块,即石香肠。
(4分)8、破劈理: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
间距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
(4分)9.流动劈理:它是变质岩和强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次生透水平面结构。
它由片状、片状或扁平的圆形矿物或平行排列的几何形状组成,具有将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特性。
(4分)10、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构造地质学基础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是地球的哪一部分?A. 大气层B. 水圈C. 岩石圈D. 生物圈答案:C2. 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是什么?A. 玄武岩B. 花岗岩C. 石灰岩D. 页岩答案:B3. 以下哪项不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A. 地球表面由若干刚性板块组成B. 板块之间存在相互作用C. 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D. 所有板块都以相同的速度移动答案:D4. 岩石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形成新的岩石,这个过程被称为什么?A. 变质作用B. 沉积作用C. 岩浆作用D. 风化作用答案:A5. 以下哪种力是构造地质学中最为重要的力?A. 重力B. 磁力C. 张力D. 摩擦力答案:C二、填空题6. 构造地质学中的三大类岩石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7.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地质体位置的改变被称为______。
答案:构造运动8. 岩石圈板块之间的主要边界类型包括发散边界、______和______。
答案:收敛边界、走滑边界9. 地震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的______带。
答案:活动10. 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塑性流动的现象称为______。
答案:塑性变形三、简答题11. 简要说明什么是走滑断层,并给出一个实际的例子。
答案:走滑断层是一种断层类型,其中岩石沿着断层面平行移动,不涉及岩石的上抬或下降。
一个实际的例子是加州的圣安地列斯断层。
12. 解释岩石圈的分层结构,并说明每层的特点。
答案:岩石圈主要由两层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地幔)。
地壳由较轻的硅酸盐岩石组成,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上地幔顶部是岩石圈的一部分,由更重的镁铁质岩石组成,通常在板块构造中与地壳一起移动。
四、论述题13. 论述板块构造学说对现代地质学的影响,并举例说明其在实际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答案:板块构造学说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地球动力学的理解,它解释了地震、火山活动、山脉形成等现象的机制。
区域地质学试题参考答案(占试卷内容的85%左右)一、填空(略)二、名词解释:1.大地构造学:研究地球特别是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运动规律、演化历史、动力成因的科学。
2.蛇绿岩套:由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熔岩和海相含放射虫硅质岩组成的一套岩石系列。
3.克拉通:陆壳达到稳定状态,再无广泛构造-热事件发生的地区。
4.地盾:克拉通内大面积出露结晶基底的地区,长期上隆,缺失沉积盖层,仅局部边缘很薄。
5.地轴:位于地台边缘,呈狭长带状,是地台内部相对活动性较大的正向二级构造单元。
基底构造层出露较广,沉积盖层缺失或发育不全,断裂、岩浆活动较强烈。
6.绿岩带:具有明显的地层旋回,原岩主要由基性火山岩到中酸性火山岩与沉积岩组成。
7.表壳岩: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的统称。
原岩在地表条件下形成。
8.TTG岩套: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一般是以长英质片麻状为主的高级变质侵入岩。
主要分布在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区、麻粒岩—片麻岩区。
9.地台: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
下构造层是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结晶基底;上构造层是未变质的、产状平缓和厚度较小的沉积岩组成的沉积盖层。
10.构造旋回:地壳发展有规律地出现的周期性构造活动过程。
11.构造层:地壳在一个构造旋回或一定发展阶段中,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地质综合体。
12.转换断层:是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终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
13.威尔逊旋回:是指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整个过程,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和遗痕。
14.板块:岩石圈被构造活动带分割成的球面块体。
一般指块体较大的稳定构造单元,其底部是软流圈的低速高导层并存在岩石的部分熔融。
15.混杂堆积:在板块俯冲作用下,不同地点、不同成因、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岩石或沉积物,经过破碎作用和混杂作用所形成的复杂混合体。
16.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
大地构造课后题绪论〔1〕什么是大地构造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主要为岩石圈〕的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学科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主要为岩石圈〕的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学科〔黄邦强,1984〕。
(1)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哪些?大地构造学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地壳运动的方向,即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地壳运动踪迹的空间分布规律,即活动区和稳定区★地壳运动随时间的发展规律,即活动的周期性★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即驱动力的问题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大地构造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质学方面:主要通过各种地质手段研究深部作用的地质表现及其发展规律★地球物理方面:主要根据地震、重力、地磁和地热等资料研究地壳及上地幔的内部结构和发育过程★地球化学方面:主要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的成分,构造圈内的物质交换以及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的原因和机理(2)大地构造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大地构造学研究简史:★感知时期〔前17世纪〕★萌芽时期〔17世纪中-19世纪初〕★历史大地构造学时期〔19世纪-20世纪中〕★板块构造时期〔20世纪中-〕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简史:★ 1926年以前,以外国人为主。
★ 1927-1955,中国大地构造的开创奠基时期。
★ 1956-1976,大地构造学派百家争鸣时期。
★ 1976年以来,板块构造盛行并“一统天下”时期。
〔4〕区域地质构造的概念、研究方法?区域大地构造学:应用大地构造理论来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古生代以来的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构造分析法★将今论古法★构造类比法地壳和上地幔构造(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情况〔主要界面及各圈层特征〕康拉德面为地球内部的次级不连续面★★大陆地壳内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之间的界面★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大陆下平均为33 km,大洋下平均仅为7km★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 1914年由美籍德裔学者古登堡〔年由美籍德裔学者古登堡〔B. Gutenberg, 1889 –1960〕发现★★该界面位于地下2885 km处。
大地构造学若干常见问题答疑(1)胡经国一、大地构造学研究内容和方法1、变形研究变形研究,是指通过对构造运动所留下的形迹(如褶皱、断裂、面理、线理、变质构造、变质矿物)的研究,寻求地壳与岩石圈运动的力源问题。
2、地质体成因研究地质体成因研究,是指研究地层地质体、变质地质体、岩浆地质体、火山地质体等的形成、演化及构造就位过程。
3、壳幔构造和动力学研究关于壳幔构造和动力学研究,目前能够作为大地构造学理论立论基础的地球动力学理论主要是重力均衡和壳幔分异与对流。
4、地球演化史研究地球演化史研究,是指研究以前地球演化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推断地球演化将来的发展方向。
二、大地构造学主要任务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大陆动力学(Continental Dynamics)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已经获得的资料表明大陆与大洋岩石圈乃至上地幔的结构不同。
大陆岩石圈的生成、保存和消失过程,要比板块构造学说所阐明的大洋岩石圈的生长和消亡过程复杂得多。
因此,有必要针对大陆的独特情况和亟待解决的大陆基本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建立大陆动力学理论。
美国国家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科学目标有:大陆的成因与演化、大陆地幔、地震和板块边界的相互作用、岩浆和火山系统、大陆岩石圈的变形和活动性、气候和全球变化的地球系统的历史、沉积盆地、地壳与水圈的相互作用等。
一般认为,大陆动力学研究有两个支柱手段,即:野外实验室和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观测台网。
大陆动力学是地球动力学的构成部分。
地球动力学(Earth Dynamics)是地球构造演化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的统称。
它是在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名词,常常与某些代表特定地质过程的名词连用,例如,化学地球动力学、成矿作用地球动力学等等。
但是迄今为止,对地球动力学这一概念尚无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
根据不同学者引用这一名词的背景,似乎可以把地球动力学理解为地球上地质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的统称。
构造地质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均匀变形包括___拉伸__、____挤压____、_____剪切_____。
2共轭“X型”剪节理的锐角平分线与σ1 主应力方位平行,与σ3 主应力方位垂直,σ2 主应力与剪切交面垂直。
3、断层碎裂岩是____脆性____变形产物;断层糜棱岩是____塑性/韧性____变形产物。
4、两组节理的交切关系包括错开、互切、限制三种。
5、褶皱几何要素包括核、翼、枢纽、轴面(枢纽面)、拐点、槽脊等。
1、岩石的变形阶段包括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和破裂变形。
3、正断层组合形式有地垒、地堑和阶梯状断层。
5、侵入于褶皱核部虚脱处的侵入岩体称为____岩鞍____。
6、岩石剪裂角(θ)与岩石内摩擦角(φ)关系为:__θ=450-φ/2_____。
7、小型线理包括有擦痕线理和拉张线理等。
1、确定不整合的时代一般是以不整合面以下最新地层时代为其__下限_;以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层时代为其__上限_。
6、逆冲断层的组合型式主要包括单冲型、背冲型、对冲型。
7、构造地质学规定压应力为正。
逆冲推覆构造相关褶皱有断弯、断展和断滑。
二、选择题1、张节理面与 C 垂直。
A.σ1 B.σ2 C.σ3D.σ1-σ32、下列不是剪节理特征 D 。
A.切穿砾石 B.沿走向延伸较远C.共轭产出D.节理面粗糙不平3、岩层的真倾角 A 。
A. 大于视倾角 B.小于视倾角 C等于视倾角 D.不一定4、羽状张裂与断层面的锐夹角指向 A 。
A.本盘运动的方向 B.对盘运动方向C.本盘运动相反的方向 D.无法指示方向5、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垂直为A 。
A. 横断层B. 纵断层C.斜断层D.完全解理6、同一曲率中心不同曲率半径是下列 A 典型褶皱形态。
A.平行褶皱B.相似褶皱C.顶厚褶皱D.顶薄褶皱7、利用侵入岩的流线可以确定 B 。
A.侵入接触面方位 B.岩浆流动方向C.岩浆挤压方向 D.与流面垂直的方向8、隔挡式褶皱与隔槽式褶皱常发育的大地构造位置是 B 。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非火山外弧:是海沟内侧顶部隆起带,由俯冲作用产生的混杂岩增生楔堆积而成,相对于内侧火山弧而称外弧,岛弧带具有内、外弧的称双弧带。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
又称山前坳陷、前渊。
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优地槽:指含有强烈火山活动的地槽。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古地磁: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具有不同的剩磁特征,成为研究古磁场的“化石”。
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即蛇绿岩套,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
毕尼奥夫带: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之一是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带分为两大类型,即洋脊地震带和俯冲带地震带。
毕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地震带。
软流圈:在上地幔的顶部(盖层) 地震波速是稳定增加的,往下出现低速层, P 波速不再增长, S波衰减,可降至零,说明低速层为局部熔融层,岩石为塑性,又称为软流圈。
莫霍面:地震波速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明显增大,指P 波波速增大,突变界线约为7.7km/秒,地壳中纵波速小于7.7km/秒,进入地幔则大于7.7km/秒。
称为莫霍不连续面。
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是地球磁极方向改变所致,具有全球一致性变化,即地磁北极变为南极,南极则变为北极,因此岩石中古地磁的剩磁在某一时期为正向(与现代磁场同向),同时为正异常,在另一时期变为反向(与现代磁场反向),同时为负异常,正负异常的形成是因历史上正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会得到加强而变为正异常,而历史上反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则会抵消磁场强度而变为负异常。
海沟:是俯冲带在地表入口的形态,由俯冲的牵引作用形成,海沟外侧(洋侧)斜坡稍缓于内侧(陆侧)斜坡。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板块的离散运动有关,是在拉张应力体制下地壳减薄、大幅度沉陷的产物。
构造地质学集题集参考答案名词解释第一章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变位,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各种线理和面理构造等。
构造层次:因地下深处温压升高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导致变形变化造成的,分为表构造层次、浅构造层次、中构造层次、深构造层次。
构造尺度在对地质构造进行观察研究时,可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
构造叠加:已变形的构造又再次变形而产生的复合现象。
构造世代:指不同旋回或不同构造幕中形成的构造顺序。
第二章岩层的产状岩层的空间产出状态,常采用岩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的数值来表示。
水平岩层:未经变动的仍保持成岩后原始状态的沉积岩层。
“V”字形法则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分布形态较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呈交切关系,并有一定规律,即当其横过沟谷或山脊时,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向和坡度角不同,“V”字形形态也有所不同,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层序有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某些地层。
角度不整合上、下地层间既缺失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平行不整合上、下地层间既缺失地层,但产状基本相同。
第三、四、五章构造应力场指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
应力椭球体当主应力σ1>σ2>σ3,且符号相同时,就可根据一点的主应力矢量为半径作出一个椭球体,该椭球体代表该点的全应力状态, 称应力椭球体。
应变椭球体设想物体和岩石变形前内部某一点为一小圆球体,变形后这个圆球体就会变为椭球体,该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
变形当物体受力后,其内部各点之间相互位置的改变称变形。
它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或者同时发生改变。
变形的方式可分为:平移、转动、形变和体变。
均匀变形指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
非均均变形指岩石各点部分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不同的变形。
应变物体变形程度的量度。
线应变指物体内某一方向单位长度的改变量。
构造地质学习题集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以下哪种构造不是沉积岩中常见的构造?()A 层理B 节理C 波痕D 泥裂答案:B解析:节理通常是在岩石形成后由于内力作用产生的,不是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常见构造。
层理、波痕和泥裂都是沉积岩常见的沉积构造。
2、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时,上升盘称为()A 上盘B 下盘C 仰侧D 俯侧答案:C解析: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时,相对上升的一盘称为仰侧,相对下降的一盘称为俯侧。
3、在地壳中,剪节理通常具有以下特征()A 节理面较粗糙B 节理间距较大C 常呈共轭 X 型D 延伸不远答案:C解析:剪节理常呈共轭 X 型,节理面较平直光滑,节理间距较小,延伸较远。
4、褶皱要素中,同一褶皱面上弯曲最大点的连线称为()A 枢纽B 轴面C 脊线D 槽线答案:C解析:脊线是同一褶皱面上弯曲最大点的连线,槽线则是弯曲最低点的连线。
5、以下哪种褶皱的两翼岩层倾向相同()A 直立褶皱B 斜歪褶皱C 倒转褶皱D 平卧褶皱答案:D解析:平卧褶皱的两翼岩层倾向相同,且一翼岩层倒转。
二、填空题1、地质构造按其规模大小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
答案:大型构造、中型构造、小型构造2、断层按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
答案: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3、褶皱的基本类型有_____和_____。
答案:背斜、向斜4、根据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褶皱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答案: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5、节理按力学性质可分为_____和_____。
答案:张节理、剪节理三、判断题1、褶皱的枢纽一定是褶皱轴。
()答案:错误解析:枢纽是指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而褶皱轴是指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的轴迹。
2、正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答案:错误解析: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3、不整合接触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 区域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资源2班 一 名词解释 1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区域地质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3 构造旋回:地槽从开始活动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 4 构造序列:是指按各次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或相对的先后关系排列而成的构造演化顺序 5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具有较强的刚性。 6低速高导层: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7地槽:是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 8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9复理石建造: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呈韵律性交互出现。 10磨拉石建造:建造物质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 11构造回返: 地槽从前期下陷活动转变为后期强烈褶皱上升的构造状况变化 12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一套综合地质体。 13板块三联点: 如果有三个板块相交,分割三个板块的边界交会于一点。 14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 15活动大陆边缘: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或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 16蛇绿岩套:是一套基性—超基性岩和深海含放射虫的硅质岩的共生组合体,代表了洋壳的典型剖面。 17双变质带:两个板块相撞,在俯冲一侧的上面和仰冲一侧的下面,由于海沟热流温度较低,带着冷岩石俯冲,再加上下冲的压力很大,常常形成以蓝闪石片岩为代表的蓝片岩带(其中杂有大量玄武岩和蛇纹质岩石),称为高压低温变质带。在仰冲板块的一侧(相当岛弧或大陆边缘的火山岩带),其下俯冲带因摩擦熔化消失,导致岩浆的形成、侵入或喷出,并常在侵入岩的接触带上形成低压高温变质带。 18克拉通:是指在地质历史的很长时期内下沉的区域性的坳地,是地壳上已经稳定的和很少遭受变形的部分。 ,. 19热点:是地幔中位置相对固定和热物质长期活动的中心,它们向活火山提供岩浆 20热地幔柱:是在深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一股上升的热塑性物质流从核-幔交界处或上、下地幔边界处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21冷地幔柱:是由滞留在上、下地幔界面附近的板片构成的下降地幔柱,是以巨石状下落的物质移动。 22 造山带:在构造事件中因褶皱和其他变形作用形成的线状延伸地带,包含上层山脉的形成、逆掩、褶皱、断裂等过程,以及深部的塑性变形、变质与岩浆作用等,其形成过程属于构造活动带范畴,后期多数呈现为山脉隆起带。 23 构造事件: 在构造阶段中所产生的汇聚事件,一般以不整合面为标志。 24沉积盆地:首先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才能称为沉积盆地;其次,沉积盆地是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状态的地区,或者说未经过造山隆起的沉降地区。 25深断裂:是规模巨大向地下深切而且发育时期很长的区域性大断裂,其切割深度可达下地壳,甚至切穿地壳伸入地幔,具有切割深度大、空间延伸远、发育长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 二填空题 1 宇宙的年龄为137亿年、太阳系约形成于前100亿年、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 ,. 2 万天丰(2004)地球非对称性动力学解释:非对称的经向三环地幔对流模式 3洋壳的结构:未固结的沉积物、固结的沉积物、厚度不到5公里的辉长岩层或玄武岩。 4地球脉动说=槽台说,地幔对流-传送带模式=板块学说,热点-地幔柱动力说=地幔柱学说 5可将地台划分为地盾、地轴、台坳、台隆和台褶带等二级的构造单元。 6 复理石建造褶皱回返前奏、磨拉石建造的出现地槽封闭 7 我国的地台有:华北地台、 塔里木地台、扬子地台等 地槽有:天山兴蒙地槽系、秦祁昆地槽系、滇藏地槽系、华南地槽系 8 据构成板块的岩石圈类型,板块可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 9 板三个超级地幔柱:南太平洋和非洲超地幔热柱,亚洲超地幔冷柱。 10 沉积盆地按成因机制可分为重力、热力和应力趋动三种模式 11 造山带的类型:俯冲、碰撞、板内 12 俯冲造山带包括弧前体系、弧后体系和被动陆缘体系三部分 13 碰撞造山带一般由高原、逆冲带、前陆挠褶带和后陆变形带四部分组成 14 碰撞造山带,可归并为挤出型、上驮型、穹隆型与底辟型四类。 15 变质核杂岩的四个组成部分:变质杂岩核、糜棱岩带、剥离断层、正断层系 ,. 16 现代板块构造大阶段在我国分为新构造阶段、喜山构造阶段、燕山构造阶段 17 扬子(华北)古板块构造大阶段中太古代末、新太古代末和古元古代末; 18 华北(扬子)始板块构造大阶段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末和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末 19 中国陆区的断裂划分的四大断裂系统: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太平洋以及贺兰-康滇四个大的断裂系统。 20 中国的四大造山系:天山-兴蒙造山系、大-秦-祁-阿-昆造山系、青藏—滇西造山系和华夏—西太平洋造山系四大体系 21 我国沉积盆地的主要类型(并举出实例):裂陷构造环境的盆地、 聚敛构造环境的盆地、 走滑断裂构造环境的盆地、 克拉通构造环境的盆地。 22 按板块构造的观点,盆地划分为伸展盆地、挤压盆地、走滑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四大类型 23 碰撞构造环境下盆地包括:弧前盆地、弧间盆地、弧后盆地 24 裂陷构造环境盆地包括:陆间裂谷盆地、陆内裂谷盆地、被动陆缘盆地、坳拉谷盆地 25板块俯冲的三种类型::包括A型俯冲、B型俯冲和C型俯冲三种类型 三 简述题 1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研究内容: ⑴变形研究:基本构造形迹—造山带、盆地—岩石圈变形—地壳动力学研究 ⑵地质体成因研究: ⑶壳幔结构和动力学研究 ⑷地球演化史研究 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主要包括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以及地球物理资料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 (二)力学分析法 从研究各种构造(包括显微构造)的力学性质、组构方位、组合特征、生成次序以及模拟构造成因机制等入手,推导或重塑形成各种构造的应力场及其演化规律。 (三)地球物理方法 主要根据地壳与上地幔物质组成、结构上的不均一性,在各种物理场上的反映来研究地壳和上地幔构造特征。 在查明深部构造和隐伏构造时,该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2区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⑴ 阐述区域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特征⑵ 进行区域构造发展阶段的分析 ,. ⑶ 对比分析,进行区域差异性分析⑷ 总结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 研究方法: (1)历史-构造分析法 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地壳、地幔和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又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2)将今论古方法 用现代地壳上所见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与地史上保存下来的地质构造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并确定这些构造类型演变的规律。又叫历史比较法。 (3)构造类比法 通过性质相同的构造单位之间和性质不同的构造单位之间的对比,找出本质的差别和非本质的差,以找到划分构造单位的合理方案,并从中探索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例如,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地台与地槽 3布伦的地球分层方案(7层) 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分布,将固体地球分为7层:
地 层 深度范围/km VP和VS特征 K.E.Bullen,1975 F.Press et
al.,1982 A 地壳 0~33 0~33 复杂 B 上地幔 33~410 33~400 梯度正常 C 410~1000 400~670 梯度较大 ,. D′ 下地幔 1000~2700 67~2885 梯度正常 D″ 2700~2900 约2885 梯度近于零 E 外核 2900~4980 2885~4640 VP梯度正常,VS
为零
F 过渡区 4980~5120 4640~5155 不详
G 内核 5120~6370 5155~6371 梯度很小
4地球起源的非均匀吸积模型 ⑴ 由直径大于3000 km的巨 星子堆积形成相当于现今地球质量70%~90%大小的原始地球,巨星子由金属铁组成的M群星子和类似于月球组成的L群星子构成。在吸积、增生的同时,地球物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向中心聚集,体积缩小,压力增大,放出热量,使地球内部相对均匀的富含镁铁质的硅酸盐发生全部熔融,从而导致物质按照密度的不同,沿地球半径方向发生分异和迁移。约在44.6亿年前,原始地球基本形成(地核、下地幔、原始地壳),以后则一直比较稳定,大致保持其重力均衡和圈层结构的特征。 ⑵ 由平均直径约为400km的、较小的晚期星子堆积到地球外层,构成镶饰层。晚期镶嵌堆积的星子主要是C群星子,可能也有一定数量的L群星子。它们堆积在冷却中的原始地球表面之后,也产生了分异作用。根据现今全球上地幔和地壳横向不均匀的特征推断,镶饰层仅发生过部分熔融,没有发生全部熔融。上地幔补给层以部分熔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