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 格式:docx
- 大小:28.79 KB
- 文档页数:16
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书学科分类课题名称申请人(课题负责人)(签 名)申请日期年月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填 报 须 知 1、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课题负责人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而且课题组中又无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科研人员参加实际研究工作的,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科研人员的推荐。
2、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项目研究中担负实质性的任务。
3、课题采取“双负责人制”,每个课题可以第一负责人和第二负责人的顺序填报两名课题负责人。
4、课题论证应尽量充分。
研究计划和阶段成果应尽量明确。
5、课题所需经费原则上由课题承担人所在单位负责解决,如确有困难可酌情给予适当资助。
6、申请书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上报。
7、申请书按一式三份报送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课程名称姓 名性别年龄行政职务专业职务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手机)课题负责人姓 名性别年龄行政职务专业职务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手机)课题组主要成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近期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成果名称著作者成果形式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发表出版时间何时何处获奖或交流论文(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课题论证(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四)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科研手段和经费保障等)课题论证课 题 组 分 工 情 况预期研究成果(包括论文、论著、研究报告、电脑软件等)序号研究阶段起止时间阶段成果名称成果形式承担人主要阶段性研究成果序号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名称成果形式承担人最终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意见单位盖章县区 审 核 意 见盖 章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意见。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
申请书
项目类别
课题名称
课题负责人
负责人所在单位
填表日期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20xx〕
填表说明
1、按照《安徽省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工程管理暂行方法》规定,课题负责人须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2、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该工程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工程研究中担负实质性的任务。
3、课题申报实行协同主持,须有2位课题主持人,并以课题第一主持人为主。
协同主持人应来自于不同单位,实现校校、校所、校政协同研究形式与方法。
封面上“课题负责人〞应填课题第一主持人。
4、课题论证应尽量充分。
研究方案和阶段成果应尽量明确。
5、本课题实行协同创新经费专项资助,课题申报时应要做好预算,按预算开支经费。
6、申请书须经课题第一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当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上报。
7、申请书按一式三份报送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数据表
二、工程立论依据
三、工程研究方案
四、研究工作根底和条件
五、申请工程经费预算
六、申请者所在单位及合作单位的审查与保证
七、课题审理部门审核意见
八、评审组评审意见。
课题撷英小学语文课本剧编演的有效策略■王文静本文系2019年度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本剧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为HJG19079)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学生课程接受者的角色,让学生主动探究,实现师生之间角色的互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语文课本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更直接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
本文就小学语文课本剧编排的有效策略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剧编演;有效策略前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主动探究知识、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课本剧的编演是将课本中现有的知识资料转化为活灵活现的小剧本,再进行演出。
这是一种为学生的发展和语文教学服务的新型剧种,当学生们参与时就能对阅读文本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懂得因课制宜,勿盲目追求语文课本剧的编排是深度解读文章内容,推敲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情感的编排过程,更是一种实现语文深度阅读理解的手段。
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教学辅助,只有科学运用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情节,体会人物特点。
因此,课本剧的编演必须因时、因地、因课、因人制宜,让课本剧真正成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服务的工具,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进行课本剧的编演,如《小英雄雨来》《黄继光》《海的女儿》《巨人的花园》《宝葫芦的秘密》等。
这类课文进行课本剧的编排,能够再现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故事情节的理解,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
除此之外,有些情节性、趣味性强的古诗也可以进行创编表演。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清平乐·村居》这篇古诗文虽然短小,但是通过对古诗文的现代文翻译以及扩展、联想,可以编排出生动有趣的“田园风”课本剧。
庐阳区4所学校成功申报省级立项课题日前,2014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评审结果揭晓,经专家严格评审,省教育厅审查批准,庐阳区共有五所学校的四项课题成功立项。
分别是合肥师范学院和四十二中申请的《初中汉字书写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G14154);永红路小学申请的《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自信心的实践与研究》(JG14197);合肥师范学院和杏林小学申请的《课堂师生冲突与教师应对策略研究》(JG14161);六安路小学、南门小学申请的《开展校园微戏剧活动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JG14191)。
四项省级课题的成功立项是对区教体局、教研室课题研究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将督促全体庐阳教育人在课题研究工作中不断努力,力争将课题做细、做新、做实。
“有教无研则浅,有研无教则虚。
”近年来,区教体局、教研室非常重视区属各校、各园的课题研究工作。
庐阳区的课题研究也在教体局的全面指导下,实现了由重理论探索向重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的转变,由少数骨干教师参与研究向全体教师全员参与研究的转变。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育生产力、推进学校教育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课题的立项与深入研究必将进一步促进老师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潜心钻研,大胆实践,将高屋建瓴的理论与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有效深化课堂教学,有效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效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从而不断创新、巩固、深化“庐阳教育”的品牌,努力实现庐阳教育现代化。
此次庐阳区四项课题的成功立项,是对庐阳区全体教师教科研积极性和教科研水平的充分肯定,又为大家深入课题研究,努力推进课题进程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
庐阳区全体教师必将以此为契机,在区教体局、教研室的大力领导下,积极学习研究,不断锐意创新,以教科研为先导,积极推进各项课题研究工作,为庐阳教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课题名称 主持人 主持人单位包怀忠王平水新媒体时代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研究钱 洁 叶培结安徽财经大学 蚌埠医学院何永东任家树建构高职生职业自我概念的实践研究齐永芹 邓凡茂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倪梁方王培珍目标、机制与动力: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探索赵文清安徽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皖北地区为例韦子平 张春艳安徽工业大学 河海大学邰德水安徽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王 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尹广琴王玉明王 东方 明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市第五十中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市蜀山区教研室张宜民安徽农业大学胡作支合肥工业大学中学物理网络教学的研究梅小景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方其桂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鲁先法合肥市第一中学黄梅戏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创新研究张 云 孙来法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程瑶琴熊言林孙 影闫蒙钢刘延华张新明张四方江家发中学生英语短语动词使用现状及教改研究俞 钰 裴学梅安徽师范大学胡海燕王田田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类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安徽工业大学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研究基于IP多播的远程教育体系研究安徽财经大学拓展训练融入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安徽电气工程学校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评估与培训机制研究安徽农业大学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及其关爱机制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查建芳 孙小龙Protfolio视域下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效果研究陆厚祥 刘 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机器人教学内容研究与资源开发化学教学设计能力职前培养研究与实践安徽师范大学促进体育特长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张永龙 刘 兵高中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衔接研究高中生“化学平衡”的心智模型及概念发展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多功能网络中控智能一体化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安徽师范大学中小学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安徽师范大学小学儿童道德人格的结构、特点及其培养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拟立项课题名录(计442项)王振钰吴先伍社会转型期体育教师职业活动的“失范”现象与敬业精神的重塑研究袁海强 左新荣安徽师范大学柳丽娜安徽师范大学詹 洁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何元庆安徽师范大学邹 睿芜湖市第一中学夏益军安徽师范大学潘玉宝芜湖市南陵县教育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整合研究姚 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萃文中学程 洁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方双虎安徽师范大学李激扬顾学雷严景东唐 俊基于“数学教研共同体”的教师在岗发展研究马 林 章志学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何永保何礼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文化互动研究汪为春 候 涵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科学安排“阳光体育”活动内容的实践研究李良萍 汪叔康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师范大学附小偏远山区学校体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皖西南地区为例陈国元 蔡志坚安庆师范学院陈莲莲安庆市大观区教育局李 凤安庆市大观区高花亭小学王海燕石 琪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梁学东 洪志杰安庆市第二中学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的研究李 锋 邱国民安庆市第二中学石爱华何 凌苏政方安庆市第二中学张海马安庆市教育局教研室师生协商机制对提高学生作业效益的实证研究王代益 刘 兵安庆市第一中学中高职衔接体制与政策研究姚志刚 高 飞安庆市纺织技工学校 安庆市职业技术学院整合社会体育资源完善高中体育选项教学陈秀枝 黄德新安庆市广圩中学 安庆市教研室双语特色学校创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胡跃进 陈 俊安庆市华中路第二小学安庆市教研室新时期青少年道德智慧养成的理论与策略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幼儿安全教育家园合作机制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高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堂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实践研究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方式研究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督导式”主体读写实验研究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及其培养路径研究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和评价研究安庆市第二中学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阅读教学落实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年段目标的实践研究兴趣主导下的小学语文“快乐故事课堂”实践研究安庆市大观区石化第二小学徐杨清纪继兰徐柏根安庆市怀宁县高河中学郑立国安庆市怀宁县教研室徐爱民安庆市潜山县黄铺中学朱太山安庆市潜山县牌楼初中田翠英安庆市潜山县教研室徐晓春安庆市潜山县第二中学农村初中英语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陈明月 李学红安庆市潜山县教育体育局安庆市潜山县潘铺初中安庆市潜山野寨中学安庆市潜山三妙初中小学数学新内容学习障碍析因及对策研究焦 波 管怀东安庆市石化第三小学辛向东王文川季正宏祝春保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司志龙 石善全安庆市宿松县城关初中安庆市宿松县教研室孙继华石润生江 艳安庆市宿松县教育局陈 玲安庆市宿松县松兹幼儿园“减负”背景下的高中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刘训教 陈发群安庆市太湖县第二中学 安庆市太湖县教研室陈克和安庆市太湖县教育局陈文东安庆市太湖县大石乡中心学校汪克胜张邦业余 涛丁大庆“仁志”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万仁彬 汪伟鸣安庆市桐城第五中学吴惠平梁海红高中英语到大学英语教学衔接研究左 贞 王咏莉安庆市桐城市第一中学许思明王冬生中职学校“导师制”模式构建与实施的研究郑晓钟 程明俊安庆市桐城望溪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寄宿制民办学校营造“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黄文莉 刘 兵安庆市外国语学校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中农村小班化教学策略研究吴祚稳 王春利安庆市宜秀区教育局 安庆市大桥中心学校班班通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微课应用研究吴佛宁 龙鹏飞安庆市宜秀区罗岭中心学校农村中学“自主·引导·高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中学化学教学中开放性问题设置与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指向语言运用的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安庆市怀宁县独秀小学高中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养成研究传承先贤办学精神与创新学校人文特色的实践研究方立平 徐 赟“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研究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基于幼教协作区创建的结对帮扶活动研究农村小学写字教学“家校结合”模式的研究生本理念下初中作文教学策略研究安庆市宿松县城关初中基于生本观的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安庆市宿松县复镇初中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导学案”的设计策略及有效性研究安庆市太湖县新城第二小学培智学校新生校园环境适应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安庆市特殊教育学校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研究安庆市桐城卅铺中心小学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培养策略的研究安庆市桐城市香铺中心小学“三环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江兴玲 江 冰安庆市迎江区教育局教研室农村中小学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汪晓华 王仲利安庆市岳西县古坊中心学校王唐根朱读君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教育研究与实践张 铮 许迪楼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本色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周翠芝蚌埠市第二实验小学地方物质文化与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整合王 军 刘媛媛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优化的实践研究胡玉延 吴徐汉蚌埠市第二中学 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李新义蚌埠市第二中学汪国华安徽财经大学凤画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沈 屹 李新猛蚌埠市第十二中学 蚌埠市第三中学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的研究李存如 常思逊蚌埠市第十二中学 蚌埠市第三中学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王德立 蒋群芳蚌埠市第一中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朱晓芳 赵秀云蚌埠市凤阳路第二小学李 军张立阳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理论知识教学的研究潘庐兵 王 晨蚌埠市高新教育集团实验中学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姚卫宁 盛文芳蚌埠市工艺美术学校县域小学教师网络化学习共同体建构的研究吴信真 郭德书蚌埠市固镇县教育局张启明徐其海高中英语语法CWSDW整体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王玉峰 滕 辉蚌埠市怀远第一中学蚌埠市怀远县包集中学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姚 峰李 远传统与乡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刘 亮 朱勇鸿蚌埠市怀远县荆涂学校罗时新马之先蒋皖洁彭金亮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化实施与评价吴岱峰 李云静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蚌埠市第一中学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化网络平台的构建盛庆超 朱 芹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蚌埠市朝阳路第三小学班主任工作创新研究安庆市岳西县汤池中学以课程建设创建特色高中的实践研究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思维方法研究蚌埠市凤阳县凤阳中学农村小学书法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蚌埠市固镇县连城镇中心学校制式作业与自选作业合理配置的探究宋在馥 宋延钧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及指导策略研究蚌埠市怀远县第一中学淮河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地方课程建设研究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的有效策略研究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发性策略研究宋 勇 尚 红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蚌埠市幕远学校陈 萍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吴 弘蚌埠市第六中学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中考中招制度改革研究王克成 张海峰蚌埠市教育招生考试院高 喜姚启规体育特色学校内涵发展的实践研究陈永利 方月胜蚌埠市铁路中学钱 勇王忠民张文禄周宗猛王文祥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姚本先芜湖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范 峰丁 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王 维 王 宁亳州市第三中学“文化数学”理念下高中数学学习单的实践研究史 嘉 李振球亳州市第一中学亳州市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王 娜亳州市第一中学王永军文金生五禽戏进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实践研究齐新华 王晓阳亳州市利辛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绿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何孟春 张超树亳州市利辛高级中学关于“合作写作与自我评析”英语写作模式的课堂探究杨玉乐 郭超亳州市利辛高级中学吴 尚尹安峰皖北农村初中寄宿制有效管理模式研究王海鹏 梁万明亳州市谯城区牛集中心中学崔子平王明明汝子报夏青松陈 慧李茂龙高中生英语“读”之行为研究胡晓英 阮银苟池州市第一中学骆朝晖唐德胜初中数学“五环一评”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胡龙胜 吴秉华池州市东至县教研室 池州市东至县第二中学陈相元池州市东至县教研室初中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研究小学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与辅导研究蚌埠市桃园小学中国梦视域下的小学德育模式改进研究——以皖北地区为例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整合的研究亳州市第九初级中学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合教育研究蚌埠市张台小学亳州市义务教育现状研究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于交互式白板技术的高中语文课堂“少教多学”策略和方法研究亳州市第一中学小学低年级学生快速识字的教学实践研究亳州市谯城区拂晓中心小学寄养经历对高中生心理影响的调查研究亳州市涡阳县第一中学基于电子商务的高职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亳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经管类专业管理学模块化教学的研究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池州市东至县第二中学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高良峰池州市东至县第二中学小学“班班通”教学环境下的高效课堂实践研究吴明富 王 丽池州市东至县实验小学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詹丽萍 杨 凌池州市东至县香隅镇中心学校反思性中学英语教师的行动研究何浩峰 胡月华池州市东至县昭谭中学 池州市教研室刘彩琴祝为华张 易查爱玉汪 卫池州市贵池区实验小学曹重生池州市贵池区教研室杨学红杨晓桃王栀香纪忠玲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育教育的实验研究许晓根 杨晓飞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池州市教研室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王 军 丁明贵滁州市滁州中学初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及教学衔接研究姜家余 贺进儒滁州市滁州中学小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汪 伟 李 莉滁州市第三小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研究薛世东 喻本云滁州市第一小学学生讲题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徐先彩 韩 敬滁州市定远县教研室 滁州市定远中学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的研究曹志俭 金太芝滁州市定远县实验小学陈传珍杨 文高中政治基于目标的问题探究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张作真 黄广秀滁州市教研室 滁州市滁州中学古典诗词歌曲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周晓妹 伏广莉滁州市解放小学吴书刚王世兵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情特异性及应对策略研究王长中 郑远成滁州市琅琊区城郊中学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研究赵开颜 陆同平滁州市明光市明光中学滁州市明光市教研室促进小学生计算与思维发展能力的教学研究陈长友 汤 朴滁州市明光市逸夫小学开展多元互动的小学科技活动的实践研究柴玉峰 李大红滁州市实验小学引入民间体育,拓展学校体育的研究夏保华 刘学保滁州市天长炳辉中学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池州市贵池区实验小学小学习作有效教学模式研究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小学语文随笔练笔研究池州市东至县至德小学小学中高年级主题式个性化网络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池州市青阳县蓉城镇第一小学幼儿园名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池州市市直机关幼儿园小学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有机结合的研究滁州市凤阳县府城中心小学农村小学实施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滁州市来安县新安镇中心学校数学活动课的开发与评价研究刘炳东 欧 云滁州市紫薇小学安徽省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的研究付明萍 王之春滁州学院贾会星张信群郑继兵余宏亮郝亚丽江 河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研究刘 睿 刘 玉阜阳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阜阳市清颍中学杨国栋阜阳师范学院王艳琳阜阳师范学院附属学校吴 磊阜阳师范学院马兰兰阜阳市实验中学对话式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段 静 贾振君阜阳师范学院附属学校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李白莉 焦迎春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阜阳市二职高吕振中岳勇志薄弱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研究许文良 李守云阜阳市大田中学提高皖北地区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张 平 王 燕阜阳市第十一中学吴 雷胡全利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优化研究李鹏程 韩 涛阜阳市第一中学阜阳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连 璞 周 鹏阜阳市电教馆 阜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谢 璐刘 影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实践研究刘 林 倪鹏锐阜阳市工业学校阜阳市界首市砖集中心学校阜阳市界首市黄庄中心学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自主管理研究金 逊 曹丽芳阜阳市临泉第一中学农村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策略的研究王辛辛 王 鼎阜阳市龙山中学 阜阳市涡阳县教研室曾淑娟叶 玲初中综合实践课程与政治教学相整合的设计与实施刘艳菊 马杰敏阜阳市实验中学普通高中数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案例研究宫春雨 刘振中阜阳市太和县第一中学高职汽车维修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标准》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小学生英语语音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学语文生命化课堂特征与路径研究高师美术学专业培养模式转变与基础美术教育对接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途径研究张永华 赵 彪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欧苏文化”的实践研究阜阳市城郊中学“学案导学”推进普通中学课堂改革的研究阜阳市第十中学开发与利用童话教学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阜阳市清河路第一小学游戏在学前特殊儿童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阜阳市阜南县特殊教育学校农村初中理科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李林业 刘树雷阜阳市中小学女体育教师的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刘 军 李立新阜阳市太和县第一中学阜阳市颍上县教研室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顾海涛 段虚民阜阳市颍上县第二中学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研究王学平 何长剑阜阳市颍上县第一中学 阜阳市颍上县教研室楹联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姚道刚阜阳市颍上县第一中学王家良阜阳市颍上县教研室胡继军阜阳市颍县夏桥中心学校“班班通”资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与开发的研究黄 芳 姚 鲲阜阳市颍泉区教研室阜阳市泉颍中心校皖西北地区小学特级教师成长案例研究杨世武 卢大荣阜阳市颍泉区教育局 阜阳市颍泉区清河路小学开发徽剧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何晓萍 许艳艳合肥师范附小三小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的整合研究朱金苗 曹锦群合肥师范学院 中国科大附中中学物理学生作业设计研究董 萍 王庆邦合肥师范学院 池州市第八中学网络环境下中学化学实验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袁立丽 徐学发合肥师范学院 合肥包河大地中学中学数学教研论文的质量研究万家练 李德山合肥师范学院 合肥市蜀山区教研室合肥师范学院合肥市第二十一中学合肥师范学院合肥市教研室张道升合肥师范学院吴福雷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陈海燕合肥师范学院王 伟亳州市涡阳县第一中学郭红专合肥师范学院张启红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胡 昂合肥师范学院许祖祥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钱 雯合肥师范学院陈明杰合肥市教研室姚如富合肥师范学院陶汪来合肥市庐阳高级中学李 群合肥师范学院袁乃玉合肥市瑶海区教体局陈庆华合肥师范学院黄孝玉六安市裕安区教师进修学校徐 青合肥师范学院徐菊玲芜湖市聋哑职业学校何旺生合肥师范学院吴华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黄 海“爱的教育”主题式阅读走进农村初中课堂的实践研究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策略研究中小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安徽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与促进系统研究游永豪 吴永奇中学英语语感培养黄 波 毕 玲文学文本解读的理论模型及其在语文教育中的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研究中的应用的研究中学美术教学中“型的态度”研究基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改革模式“U-G-S”联合培养特教美术教师模式的研究文学批阅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小学教师压力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国培计划”中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黄梅戏融入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刘乐珍提升小学中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金 玲 陈金琼合肥市栢景湾小学丰富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王朝兵 谢忠云合肥市长丰县岗集中心学校孙 华胡 勇尹玲玲赵芳梅齐晓娴范彦冰巢湖市省市示范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王晓光 孟月强合肥市巢湖第一中学高中政治学科开展时评活动的研究程良巨 汤永胜合肥市巢湖市烔炀中学周六会昌献水常卫跃梁晓燕赵 林李 妮信息技术在理化作业分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李 慧 李 植合肥市第六十一中学普通高中“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班级管理模式研究马 剑 石银生合肥市第六中学优秀青年教师成长个案研究胡成方 余良海合肥市第六中学基于主题性理论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研究代 慧 程新桂合肥市第六中学 淮北师范大学高中政治课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苏银燕 鲍丽萍合肥市第十一中学依托传统项目学校培养排球后备人才的研究王良文 瞿福焕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合肥市教研室房 芳宋胜琦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策略研究孙秀芝 袁自前合肥市第五十中学南校运用SQ3R模式设计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活动的研究许家良 吴正宣合肥市第五十中学西校徐传义张向东高中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构建和拓展研究陈加敏 王 钢合肥市第一中学王 青戴灿灿孔 华吴保宏基于网络云平台的学校教科研体制建设研究方小培 汪义超合肥市第一中学徐 静黄梅戏融入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农村高中社团建设的实践研究合肥市长丰县下塘中学民间游戏在农村幼儿园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合肥市长丰县直属机关幼儿园3-6岁幼儿在园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农村初中团队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探究合肥市巢湖柘皋中心学校3-6岁幼儿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合肥市大西门幼儿园高中阶段学生生涯规划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合肥市第八中学构建“幸福课堂”的实践研究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南校基于科学史教育的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构建合肥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文化经验分享式教学”的叙事研究合肥市第一中学探究性教学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合肥市第一中学寄宿制高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合肥市第一中学。
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主持人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专家、领导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指正。
一、研究背景及理论来源(一)研究背景1、当前校本教研存在问题的分析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把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教师在发展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为主要目的研究活动。
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是通过学校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解决,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发展、教师教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保证。
当前,各个学校都普遍重视校本教研,但在具体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教研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教研无计划、无方案,活动无主题;出课的教师不知道为什么上节课;听课的教师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研讨,蜻蜓点水,零打碎敲,火力分散;教研活动普遍存在随意性、盲目性,缺少针对性、实效性,难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活动无结果,教师无收获。
低效、无效的教研活动,不能调动教师参与的热情,不能点燃教师研究的激情,教师对活动感到茫然和厌倦。
2、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分析近五年,从农村调入我校的教师达23人,大多数都是35岁以下青年教师,由于来源面广、点多,难免素质参差不齐。
特别是受当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一部分青年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他们缺乏自我发展的目标与动力,工作处于简单应付、机械重复,不愿思考与创新。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存在一定困难,甚至还曾一度出现滑坡。
于是,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理论来源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校本教研中,人人都希望成为首席。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成熟的驱动力。
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
自我实现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源动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可以使自己胜任本职工作,更主要是获得事业的进步、价值的实现、他人的赞许和尊重,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实现超越自我。
有了自我实现的内驱力,使教师有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激情,产生不断学习的激情,为成为校本教研中的首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多元智能理论校本教研中,人人都可以成为首席。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
大多数人都可以使每一项智能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
在同一教研组中,不同教师的智力潜能都各有所长,有的教师言语能力较强,善于沟通与交流;有的教师自知自省能力好,善于反思失败教训,总结成功经验,他们就是平等中的首席。
充分利用教师的群体智慧,开展同伴互助,推出平等中的首席就可以取长补短,发挥团队的优势,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学习型组织理论校本教研中,能促进人人成为首席。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圣洁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组织和个人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五项基本修炼来构建的,是组织及其成员获取、加工、整理、创新和利用知识,来指导和改善自身的行为和思想,从而达到增强适应环境也影响环境能力的组织。
简言之,就是一种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创造未来的组织。
而校本教研通常是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等为研究单位的学习型组织,教研活动是学习型组织的一种活动,活动中通过同伴的影响和帮助,促进团队中个体的成长与超越。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校本教研中真正把教师作为研究主体,实现教师的主体价值,是有效校本教研的核心。
首席制校本教研是基于充分尊重教师在研究中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根据教师个体差异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在研究过程中,促进个体或团队成为研究中的骨干力量,成为研究中的首席,凸显教研的的主导性、目的性、方向性,增强校本研究的凝聚力、向心力,构建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促进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教师要想成为“首席”,就必须苦其心志、勤奋学习、敢于思考、善于吸纳、学有所长,尽快成为理论的“知识分子”;必须躬身实践、树标立模、辐射劳动,努力成为校本研究舞台上的“领舞者”;必须融入共同体,担负起组织策划、抛砖引玉、合理驱动的功能,成为校本研究活动时的“主持人”。
本课题直接围绕学校自身、教师自身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开展实践研究,遵从以校为本、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切近实行、务求实效、小处入手、目标高远,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困惑中学习,在迷茫时合作,实现在教师自我纠正、自我超越、个性解放中培育教学特色。
实现全体教师资源共享、携手并肩、结伴而行,从而展现校本教研的灵动、深邃、大气、锐利的魅力,有效地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一)研究的主要内容1、首席制教研的概念界定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共同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只有整合这三种基本力量,才能有效地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课题中的“首席”有两个概念,一是真正意义上的“首席”,相对于教师集体来说,“首席教师”就是专业研究人员,他们懂得课改理论,知晓课改政策,是教师集体中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学科教学改革中起着“领头雁”和“排头兵”的作用;二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实践在教改第一线的普通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的不同阶段,这些教师在理论学习、课堂实践、教学问题、同伴互助、主题研讨、自我反思、总结生成等过程中,有了观点和思想,他们脱颖而出,担任“首席”的角色,便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首席制教研”既可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引领的教研活动,也可是普通教师凭一点优势下的“首席担当”,还可是融团队集体智慧的一次“首席代言”。
他们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的作用即可是先进教学理论的“新闻主播”,也可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领衔主演”,还可是教师合作互助的“金牌主持”。
2、研究内容基于上述我们对“首席制教研”的理解与认识,我们将重点研究如何以主题教研为形式,借组研讨课、论坛、报告会等活动契机,让“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凭借专业实力,最大限度地示范、引领;让“平等中的首席”通过一个“闪光点”,激情燃烧、发扬光大;让最普通一员,借助团队的智慧,在一次“首席代言”中,启迪思想。
以此为基础,激发全体教师参与校本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创造性,真正实现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教科研研能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首席制校本教研中,首席教师和首席团队的确定;首席教师和首席团队的业绩评价;首席制教研工作机制的确立。
三、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一)人员机构、研究能力1、第一负责人是业务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合肥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安徽省优秀教师、参加了安徽省骨干教师培训、市课题成果鉴定专家、市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市小学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参加或主持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2、第二负责人是小学高级教师、校长办公室主任、教育硕士、合肥市小学英语骨干教师、长丰县学科带头人,多次在市、县级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奖,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参于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具有比较丰富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
3、课题组的其他项目负责人主要为学校教科室、教导处负责人及市骨干教师,均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的教科研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二)研究基础1、本校近两年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有效教师”的研究,多人次外出参加各类培训,多次开展了理论学习、主题论坛、教学观摩等研究活动,积累了一定的资源素材,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校自2008年以来,就经常尝试在校本教研活动时采用“首席制”,虽然没有进行系统研究与整理,但对现在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第二负责人在攻读教育硕士期间,就对“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作了初步的研究,并得到了安徽师范大学的多位教授的指导,这无疑也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方法和呈现形式1、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信息资源进行查询,搜集国内外校本教研的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先进的手段、理论及设计原理、方法等,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行动研究法:全员参与,以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有组织、有计划开展自主研修、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科学评价等科研活动,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修改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3)调查法:在实验的开始、进行和结题时,将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单项或综合的抽样调查,调查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观点、态度的基本状况,以不断调整研究的行为和方式。
(4)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进行首席制教研的质量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和改进首席制教研模式。
(5)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
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
(6)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校本教研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撰写实证性实验报告和论文。
2、呈现方式本课题拟采取“计划——行动——考察——总结评价”的研究思路。
第一阶段以实践分析方法进行,大量收集第一手资料,分析现状,注重个案的积累分析;第二阶段对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建立概念体系、基本理论,提炼基本模式,建立资源管理网络;第三阶段对课题的各个要素进行分别研究,尤其更加深入、具体地研究活动过程中各个要素及其影响,形成理论方案,以调查和成果汇编等形式呈现。
(四)保障条件1、本校一贯重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的培养,有着优良的学习和研究传统,教改科研一直走在全县的前列,教育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茅。
2009年获得县“教研先进学校”称号,2010年获得县“教科研基地”称号。
近三年来,全校教师共有100多篇论文发表、获奖,20多名教师在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奖。
另外,本课题组还特聘县教体局相关专家做顾问,为课题的完成保驾护航。
2、学校有多个计算机房,农远教室,全校电脑连入了互联网,设有电子备课教室。
这些为课题的完成提供了很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开发的保证。
3、学校高度重视该课题的申报工作,在课题申报前已提交校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
第一负责人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能够协调全校的力量和资源为课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