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八下第4课工业化的进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格式:ppt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6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本课分析本课涉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我国政府组织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交通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
“一五”计划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建设并不了解,对于经济问题既不关注也不易理解,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教师最好能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同时尽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分析时空观念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一五”计划实施前,我国工业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不如印度。
史料实证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我国工业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历史理解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用的综合教学法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历史解释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和特点(难点)。
家国情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并进而让学生感知到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英明领导。
春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学设计: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关于中国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是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中国建国初期的工业化进程,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在工业化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建国初期,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包括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以及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建国初期,国家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提出,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过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理解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建国初期的工业化进程,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能够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教学难点是对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困难和挑战的理解,以及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同时,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六. 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材,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
同时,教师需要对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呈现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要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新中国之初,工业依然落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
3.时间:()— ()年。
4.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5.实施的中心:以()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
6.成就:(1)东北工业基地形成:① ()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 ()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③ ()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架喷气式()试制成功;④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2)交通运输成就:①宝成、鹰厦等30余条铁路建成;②川藏、青藏、新藏()相继通车;③ ()长江大桥建成。
7.结果: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完成。
8.意义:我国开始改变()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 ()年9月,第一届()大会在北京召开。
2.内容:(1)制定了《》。
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性质);是真正反映了()利益的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制度。
(2)选举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其他国家领导人也被选举产生。
3.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制度;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难点释疑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国家工业化的区别:“一五”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重工业项目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相应地,交通运输业、轻工业也有了发展。
“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是,要实现国家工业化,还任重道远。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953年至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标志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始。
在此期间,我国还召开了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我国新主义革命的胜利,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的具体内容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五计划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2.难点:一五计划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3.史料分析法:分析历史史料,引导学生从事实中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史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具体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史料分析一五计划的意义,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强调一五计划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导入新课: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年大阅兵时的盛况,这些坦克、导弹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
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能制造什么呢?我国又是怎么改变落后状态的呢?。
新课讲授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1、阅读教材正文及材料研读,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的经济形势分析归纳“一五计划”实施的原因、目的。
过渡: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决定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
那么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呢?由于“一五”计划符合当时经济发展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五”计划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你对当时取得的成就有何认识(意义)?成就可以概括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标志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并作读书标记。
1、简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意义。
2、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定的时间、机构、性质、内容。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有何作用?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作用: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1956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
五四宪法是新中国诞生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
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新国家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领袖和普通百姓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板书设计:。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一个五年计划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特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时间1953—1957年底成就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通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影响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续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形成标志一届人大时间1954年9月内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意义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法律依据五四宪法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意义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易误警示1.“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不是“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2.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巧学妙记我国“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可以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一桥”即武汉长江大桥;“二铁”即宝成、鹰厦铁路;“三公”即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厂”即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