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人教七下语文第二单元6最后一课(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祖国,爱人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部小说,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时期,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德国占领了阿尔萨斯,要求当地学校改教德语,法国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感人故事。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真谛,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爱国主义情感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理解爱国主义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理解爱国主义情感。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让他们在预习时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历史背景资料:为学生准备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然后简要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边听边跟读,注意生字的发音和词义。
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生字词,积累重点句段;感悟课文主题,提高思想觉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课文情节;培养朗读、默读、复述等阅读能力;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2.学习生字词,积累重点句段;3.感悟课文主题。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情节,理解课文主题;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2.自主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含义;(2)学生分析课文情节,把握人物形象;(3)学生讨论课文主题,理解课文内涵。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重点句段;(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究成果;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从课文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2)讨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这种情感对读者的启示;(3)讨论如何将课文主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段;(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爱国的短文;(3)预习下一课,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2.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课文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出较高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4.课后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生字词表;3.课文插图;4.相关背景资料。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3.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感悟;4.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6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4.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5.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重难点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语言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每个热爱着祖国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
二、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年),法国作家。
毕生从事创作,写过100多篇小说。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
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三、知识小窗1.题解。
“最后一课”这个标题点明了小说记叙的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2.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借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1870年7月19日爆发的普法战争,是他为了阻止南北德意志的统一,巩固、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和摆脱政治危机而发动的。
结果法军惨败,路易·波拿巴被俘,法军投降。
此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战争的性质由此发生了变化,普鲁士由被侵略者变成了侵略者。
但是法国新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五十亿法郎,还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普鲁士,这两个地区的法国人民从此沦为亡国奴。
6最后一课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不允许这两个地方的人民继续学习法语。
这篇小说反映的就是阿ó)~6第②、③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想转变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物的性格更加丰满,更令人信服。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小弗郎士在课堂上听到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想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了他说话断断续续,更能表现出他内心复杂的情绪,说明其悲愤的感情已经强烈到极点了。
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学校里的一堂法语课,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由于学生处于初一阶段,对于世界历史了解不多。
特别是对普法战争知之甚少,有必要增加相关历史知识的介绍。
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授课时要提炼出几个关键的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最后一课》是一篇经典作品。
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应该没有什么障碍,情节流畅,内容明了,情感炽烈。
只要了解小说背景并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相关体验,要理解它写了什么,要表达什么还是比较容易的。
关键就在于怎样让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
方法指导:概括小说的主要事件或故事情节[方法技巧]概括小说的主要事件或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小说的情节结构入手,看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2.从叙事的时空入手,依据故事发生、发展的前后顺序或故事发生地点的转换顺序加以概括。
3.从故事的线索入手,抓住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条线索进行概括,或者抓住人物的情感变化线索进行概括等。
素材积累:以爱国为主题的名人名言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理解并感悟到爱国主义的真谛。
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角,描述了在普法战争中被德国占领的法国小镇上,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小弗朗士的心情变化,展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失去母语的痛苦。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有所接触,但针对小说这种文体,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特点,如何阅读小说以及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对于《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学生可能对法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但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小说《最后一课》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分析小说所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最后一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难点:分析小说所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如何运用阅读和分析方法来理解小说。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3.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最后一课》。
2.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以及对于小说的解析和评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法国国旗和德国国旗,引导学生关注到法国被德国占领的历史背景。
6最后一课[教课目的 ]:知识与能力:1、朗读文本,掌握“郝、叟、哽、后悔、祷告”等字的读音及在文本中的含义。
2、仔细推测、领悟要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频频阅读课文,整体掌握文章内容 , 理清故事情节 , 努力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领悟本文所表达的激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理解并领会文中一些要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自主——协作——研究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自信心,培育崇敬的爱国主义精神。
[ 教课要点 ] :在剖析人物形象过程中领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感情。
[ 教课难点 ] : 1、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线索。
2、剖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 教法学法 ] :朗诵法、复述法、议论与点拨法[教课课时 ]: 2 课时[教课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介绍写作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夺取了法国革命成就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争经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权力,以挣脱内部危机,稳固王朝统治。
俾斯麦则打算经过战争,成立一个德意志帝国,妄图占据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0 年 7 月,法国第一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打劫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 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所向披摩,占据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关于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戮打劫,法国人民同仇家忾,抗击仇家。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以陷落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经过描绘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农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应了法国人民深沉的爱国感情。
二、作者简介都德,法国小说家。
1868 年第一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取巨大成功,以此确定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
“普法战争”时期,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为拥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深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2、学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的方法。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原因,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2、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深刻体会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2、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授课学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的故事很多很多,下面请同学讲述一个爱国主题的小故事。
在学生讲述完后顺利导入新课。
1、走进都德:一、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代表作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的故事集》等。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走进普法战争: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与普鲁士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3、介绍小说常识:A 、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 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 、小说要素: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二、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哽.住 赚.钱 捂.住 踱.步 惩.罚 祈祷.. 婉.转 诧.异 喧.闹 胳膊.. 皱.边 肃.静 懊.悔 钥匙.. 郝叟..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情节: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情节: 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上课前、上课中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四、合作探究,研读品味1、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完成课后练习一)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 个教室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 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 耳朵大声背书啦。
”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 静一点,静一点……’” 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我”迟到遭到先生的责骂。
今天,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2、分析对课堂气氛的描写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本文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形象?明确: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其中是小弗郎士小说的主人公分析小弗郎士(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一)、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a、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1)“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怕提问。
(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什么?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3)“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4)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b、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c、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d、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4、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的变化:A、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B、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C、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D、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第二课时一、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分析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并作一些批注。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2)指导朗读: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3)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4)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
"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
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
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
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二、默读质疑,合作探究:由学生质疑,教师参与讨论,适时指导。
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全班讨论,问题可能有:1、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
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3、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
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4、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
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5、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6、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
“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7、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8、“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
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