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与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6
25、《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要点讲解)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字词;了解神话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探究由浅入深“读”文言文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勇于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探究文言文读法(二)教学难点:理解神话中的想象与夸张三、预习作业项目书上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四、项目设置(一)读准,读出字音和停顿(二)读美,读出文意和情感(三)读透,读出疑问和精神五、导入新课2009年7月,亚欧大陆上空出现了一次罕见的日全食现象,为了更好的观测太阳,来自全球各地的天文学家和摄影爱好者们便踏上了一次逐日之旅,他们西起滇藏高原,途径长江流域,最终抵达东海,一路上追随着太阳的踪迹,记录下了千千万万个关于太阳的美丽瞬间,被称为“现代版的夸父”,时间回溯到亿万年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夸父逐日。
六、项目实施项目一:读出字音和停顿第一遍:读出字音(板书:字音)读文章不可“错字百出”,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基础。
请4号举手回答,注意站姿挺拔、大声朗读(3级音量)。
落实字音:夸父(kuā fù)、逐(zhú)走、渭(wèi)河、大泽(zé)学生记笔记。
第二遍:读出停顿(板书:停顿)读文章不可“一气呵成”,要有正确的停顿。
请读出停顿(句子之间、句子中间),同桌互读(2级音量),举手展示(3级音量),同桌点评。
落实停顿: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 不足,北饮/ 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句间停顿:两个句子之间用标点符号隔出的停顿;句中停顿:一个句子内部根据句义做出的语气停顿。
句间停顿的时间长于句中停顿。
)项目二:读出文意和语气第三遍:读出文意(板书:文意)读文章不可“不明就里”,需疏通文意小声读并翻译字词及句子,组内解决疑问,3号展示落实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夸父逐日》【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教学重点)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教学重点)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预习】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关于夸父: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足:够北:北方其:代词,他的,代夸父昔:从前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导学】一、整体感知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3.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品味探究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如何理解?【检测】一、积累·运用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⑶弃其杖,化为邓林二、阅读·感悟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答: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三、表达·交流(1—2题)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七年级下第25 课短文两篇教课设计设计(新课标 )夸父每日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讲得是上古期间,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
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细描绘:“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旁,因酷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
拐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杨公骥先生以为,夸父每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觉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如将水看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取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伍于时间”。
杨先生这一看法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遇到很多同志的赞成。
此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豪: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每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取光明与暖和。
夸父是“盗火英豪”,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很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每日当作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第1页/共6页而太阳代表“火”。
水神、火神相争,格格不入。
夸父每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怎样理解这个故事,已不只是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一样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两小儿辩日》第一课时教课目标:1.认识孔子的平生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课过程:一、揭露课题1.齐读课题2.自由读课文,思虑: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儿童)二、介绍资料,认识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 年,是儒家学派的首创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穷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许多“低贱”的杂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篇一:夸父逐日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把握句子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阅读和背诵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文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入、逐、走、北、道、泽”等文言词语;
2、了解神话及《山海经》,感受神话的神奇;
3、探究夸父“逐日”的原因,读懂文章的深意;
4、学习夸父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神话的神奇。
教学难点:探究夸父“逐日”的原因。
教学方法:猜读法、朗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入主题
二、读出停顿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猜句读;
3、明标点;
4、个人读,指名读,齐读。
三、读通文意
1、印证现象
用“印证法”解释下列字词(逐、走、北、道、泽)。
2、翻译全文
三、读出神奇
请同学们说说这里面的神奇之处。
小结:“神奇”和“想象”就是神话的特点,《夸父逐日》是一篇神话。
四、读个究竟
猜猜夸父为什么要逐日呢?
五、读懂深意
品味“弃其杖,化为邓林”。
六、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是古代人民对光明和真理的追求,是渴望了解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的表现。
七、作业布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课文,尽量能当堂成诵。
(2)了解《山海经》有关知识及神话的含义。
2、能力目标:(1)复述故事,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2)学会分析夸父形象,提高概括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1)认识学习夸父精神,并将其用于学习、生活之中。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
2、教学难点:学习夸父精神,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三、教学过程一、导人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翻阅上古神话史册,光华熠熠,散发令人夺目的光辉。
关于上古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学生回答,教师展示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神话《夸父逐日》!这篇神话选自哪一部书?请看课文注解。
《山海经》是一部怎样的书?根据书名,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出示幻灯《山海经》二、初读课文,读懂课文(一)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读准字音2.播放朗读带,认真听读。
3.齐声读,读懂大致意思。
(二)释疑讨论:1.词语意思出示词语重点字解释:“弃”怎么翻译?(生:丢弃、舍弃)讨论:“弃”能不能翻译成“丢弃、舍弃”?为什么?(不能,因为“丢弃、舍弃”是主动的,而这时夸父的生命已耗尽,不仅没有主动“丢弃、舍弃”的力量,而且从心里不想“丢弃、舍弃”,不想倒下去,因为夸父心中的强烈的逐日梦想还没有实现。
因此,“弃”是不得已,是因夸父生命竭尽而遗弃,应翻译成“遗弃”。
)2.疏通句子三、诵读,把握神话情节:1、这则神话故事只有37个字,却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曲折有致。
全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是开端和发展,第二句是高潮,第三句是结局。
请同学们根据标点,读出层次: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全班读第三句。
2、教师进入情境,有感情地范读,要求学生用最少的字来归纳故事的情节:出示:“走”“入”(开端)——“渴”、“饮”(发展)——“死”(高潮)——“化”(结局)3、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神话的内容:夸父逐日入日,渴死,其杖化为邓林。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的教案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的教案设计夸父逐日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
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缺乏;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缺乏,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
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
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
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
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1.齐读课题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
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
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1 《夸父逐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课文,尽量能当堂成诵。 (2)了解《山海经》有关知识及神话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复述故事,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2)学会分析夸父形象,提高概括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1)认识学习夸父精神,并将其用于学习、生活之中。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 2、教学难点:学习夸父精神,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节课学习哪篇课文吗?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神话《夸父逐日》!请同学们打开书。哪个同学来翻译一下题目?(生译) 夸父追赶太阳!夸—父—逐—日?同学们有疑问没有?请同学们就这篇神话的题目提问,每个同学至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各提一个问题。(生提问。)还能不能跨越时空提问?(生:夸父逐日对今天和未来有怎样的影响?夸父逐日这个中国的神话对世界文明产生怎样的影响?)同学们提了很多很好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经常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提问,能够跨越时空来提问,那么我们的思维品质一定会有大的飞跃。 这篇神话选自哪一部书?请看课文注解。《山海经》是一部怎样的书?根据书名,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 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通过课文学习,这些问题能不能迎刃而解。 二、自学,翻译课文: (一)自学,翻译课文。要求:字字落实,字从句顺,补充省略的成份,并找出倒装句。 (二)释疑讨论: 1、省略句:(1)未至(大泽)(2)北饮(于)大泽 (3)(其杖)化为邓林 2
2、倒装句:(1)饮于河、渭 (2)北饮大泽 3、重点字解释: “弃”怎么翻译?(生:丢弃、舍弃) 讨论:“弃”能不能翻译成“丢弃、舍弃”?为什么?(不能,因为“丢弃、舍弃”是主动的,而这时夸父的生命已耗尽,不仅没有主动“丢弃、舍弃”的力量,而且从心里不想“丢弃、舍弃”,不想倒下去,因为夸父心中的强烈的逐日梦想还没有实现。因此,“弃”是不得已,是因夸父生命竭尽而遗弃,应翻译成“遗弃”。) 三、诵读,把握神话情节: 1、这则神话故事只有37个字,却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曲折有致。全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是开端和发展,第二句是高潮,第三句是结局。请同学们根据标点,读出层次: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全班读第三句。 2、教师进入情境,有感情地范读,要求学生用最少的字来归纳故事的情节: “走”“入”(开端)——“渴”、“饮”(发展)——“死”(高潮)——“化”(结局) 3、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神话的内容: 夸父逐日入日,渴死,其杖化为邓林。 4、全班齐读:要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四、诵读,概括夸父形象和主旨: 1、走入概括的过程——分解、分析、归类、抽象、综合,概括“夸父逐日”的意义: (1)分解、归类、抽象: “日”归类为“未知的事物”、“带来光明、温暖的事物”、“时间、生命”、“大自然”。 “逐日”归类、抽象为“探索、征服大自然”(追求赶太阳,就是人类要探索太阳这个未知的事物;太阳你想走就走?我偏要追上你,让你一直留在大地上,使大地不再有黑夜和寒冷,即想要控制、征服太阳;追赶太阳,即追时间、追生命,表现了人类想要自己控制时间和生命。这些都是探索、征服太阳的愿望,也就是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为什么要探索、征服大自然呢?可进一步归类为“追求美好生活以及好奇心、求知欲、英雄气概的表现等”。 “夸父”归类为“古代劳动人民”,归类为“想要造福人类、表现英雄气概以及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的人”。 板书: 日——未知的事物——光明、温暖、时间、生命——大自然; 逐日——探索、征服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以及好奇心、求知欲、英雄气概的表现等。 3
夸父—古代劳动人民——想要造福人类、表现英雄气概以及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的人。 (2)综合:“夸父追日”表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宏大志向和气概。 2、进入情境想象,感同身受,逐句诵读并逐句概括夸父的形象: (1)读“夸父与日逐走”要唤起探索、征服大自然的豪气,读出敢于挑战的气概,怀揣着对光明、温暖的强烈渴望和追求。 概括夸父形象:具有探索自然、征服自然、造福人类的宏大志向和英雄气概以及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等。 (2)读“入日”时脑中展现夸父“一直不停地赛跑”,从日出到日落,读出坚持不懈、顽强不屈和“逐日”的强烈愿望。 概括夸父形象:坚持不懈、愿望强烈。 (3)读“渴,欲得饮”,调动起自己“渴”的感觉,看谁能把“渴”的感觉读得最传神。 “饮于河、渭”,读“饮”时要读出因渴而大口猛喝的情景,读出豪壮。读“河、渭”时心中要想象“黄河、渭水”的场景。 读“河、渭不足”时,要想象夸父倾刻间喝干黄河、渭水的情形。 读“北饮大泽”,“北”要读出“大泽”的远,读出夸父口渴难耐、不得已由向西逐日而改变方向向北。要读出“大泽”的清凉给人解渴的感觉,想象“饮”的畅快。 “道渴而死”,“道渴”要一字一顿,读出非常渴、难受的感觉,“而死”要读出悲壮和不甘。 探究:夸父与日逐走,还有其他情形可写吗?为什么这个神话里没写? 还可以写夸父逢山过山,逢水过水,路途的艰辛和遥远;可以描写夸父的肖像、神态、跑的动作;还可以写旁人对夸父的评价、劝说„„ 为什么不写?因为“渴、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最能体现逐日的艰苦卓绝,体现夸父逐日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足以表现夸父的巨大的力量与气概。 概括夸父形象:逐日的强烈愿望、顽强意志和雄伟气魄。 (4)读“弃其杖”时想象夸父超越生命的极限,最终倒下去的情形。读“化为邓林”时眼前展现桃林翠绿、桃花灼灼、桃子甜甜,想象到后人在桃林里得到荫蔽、享受果实。 质疑、讨论:为什么会“其杖化为邓林”,会“死而不已”?因为夸父没有追到太阳,心中很是不甘,因为夸父有强烈的逐日、造福人类的愿望和顽强意志。 概括夸父形象:死而不已,探索自然、征服自然、造福人类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板书见下表: 4
神话内容 夸父 逐日 入日 渴,饮,死 化为邓林 意义 古代劳动人民 探索、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的生活
夸父形象 具有探索自然、征服自然、造福人类的宏大志向和英雄气概以及好奇心、求知欲等。 坚持不懈、愿望强烈 逐日的强烈愿望、艰苦卓绝、顽强意志和雄伟气魄 死而不已,探索自然、征服自然、造福人类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综合、概括夸父的形象和神话主旨: (1)上表中“夸父形象”一行去掉重复的词语并保主舍次得出“夸父的形象”:有探索自然、征服自然、造福人类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有巨大的力量与气概。 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 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与气概。 (2)根据上表,综合、概括主旨: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诵读全文。 五、探究神话的特点和影响: 1、“古代人民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在本文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生:通过想象夸父逐日这个神话故事表现出来的。) 2、神话故事有什么特点?神话出生在人类文明的最初期,是先人们关于世界的想象。马克思说过“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寄托了人类的梦想,给人以精神力量。神话有时竟是科学的预言,或幻想的科学。同学们知道哪些神话是有关人类梦想的?哪些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 3、逐日这个宏大的志向实现了吗?夸父逐日的神话对后代有怎样的影响?对现代科技有怎样的影响?(生讨论。) 4、古人通过想象,运用神话来表现对自然的探索,表达征服自然的宏大愿望;现代人用科学来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有了科学就不需要神话了吗?现代人还需要神话吗?(生讨论) 五、结语: 我们要敢于实践、敢于想象,不仅以科学精神来探索、征服自然,使人类生活越来越美好,而且还要用想象来构筑我们的梦想。夸父逐日是人类童年期的梦想,人类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着,那么处在儿童少年期的我们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努力奋斗。让我们顽强拼搏并努力创造梦想、为未来创造神话! 六、作业设计: 5
写作:《我有一个梦想》或写一篇短小的科幻小说,看谁的梦想最异想天开,看谁创作的科幻小说最神奇!
教学反思 教学《夸父逐日》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出问题阶段教给提问的思路让学生自能提问: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到拓展时空提问,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探讨到事物与事物(神话与科学)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的思维不仅具有了深度、广度而且向一定的难度突破。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阶段带领学生走入感知、想象和概括的思维过程,以科学的概括的方法提升思维的品质。 如何准确、全面、深入地认识“夸父逐日”这个神话?按诠释学的观点就是要通过整体理解部分、通过部分理解整体。之所以难以准确、全面、深入地认识,因为很多人没有掌握科学的概括的方法:要么跟着感觉走,主观臆断;要么囫囵吞枣,不能进入部分分析;要么抽空感觉,抹杀想象,也就架空了理性思维的基础;要么瞎子摸象„„如果在充分的感觉、想象的基础上走入 “概括思维过程:分析(分解)、归类、抽象、综合、比较”(覃永恒,《概括的力量》110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进行科学的概括,一定能把理解引入准确、深广。 对“夸父逐日”的理解,就要把“夸父逐日”分解成“日”、“逐日”、“夸父”几个部分逐个部分进行分析、归类、抽象,然后把分析、归类抽象的结果综合起来,获得“夸父逐日”的意义。夸父为什么要逐日?对“夸父逐日”的认识的准确、深度和广度取决于逐个对“日”、“逐日”、“夸父”几个部分的分析、归类、抽象的准确、深度和广度。如果对“日”的归类、抽象不准确,那么对“夸父逐日”的理解就不可能准确。如果对“日”只能归类为“给人带来温暖、光明的事物”,那么对“逐日”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追求温暖、光明”方面,对夸父为什么要逐日这个问题的认识就会缺少广度。如果不能把“追求温暖、光明”进一步归类、抽象为“希望生活美好、造福人类的行为”,认识就不够深入;如果对“夸父逐日”的过程以及“夸父如何达到追求温暖、光明的目的”缺少想象,不能想象到夸父要追上太阳、让太阳留在大地上,使大地不再有黑夜和寒冷,就不可能归类、抽象出“控制太阳、征服太阳”、并进一步归类、抽象出“征服大自然”,对夸父为什么要逐日这个问题的认识就会缺少深度。 认识的准确、深度和广度不是你想准确就能准确,想深入就能深入,想有广度就有广度的,一定要遵循科学的思维方法,走入概括的思维过程。对整体的认识的准确、深度和广度有赖于对部分的认识的准确、深度和广度;不能走入概括的思维过程,没有对部分的准确、深入、全面的认识,就很容易发生理解错误、流于肤浅。而对部分认识的准确、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