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7项生物类成果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和科学时报社每年组织联合组织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至2011年已举办17次。
现将2010与2010年入选科技进展整理如下:201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1.人造生命迈出关键一步美国J〃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蕈状支原体的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并将其植入另一个内部被掏空的、名为山羊支原体的细菌体内。
最终他们使植入人造DNA的细菌重新获得生命,并开始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繁殖。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第一个人造细胞,它向人造生命形式迈出了关键一步。
专家评论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科技成果。
2.首次探测到暗物质粒子神秘的暗物质一直令科学家感到迷惑不解,这种看不见的物质占宇宙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科学家首次探测到暗物质粒子。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北部的索丹铁矿地下2000英尺(约合610米),动用了30台高灵敏度探测仪,并将温度降低至零下273.1摄氏度。
在这种实验环境下,当一种被称为“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撞击一个普通的原子时,这些探测仪将能够捕捉到撞击事件,从而确定Wimp粒子的存在。
3.发现“超级细菌”8月11日,来自英国、瑞典、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四国科学家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传染病》上联合发表文章称,他们发现了几种“超级细菌”,对几乎所有抗生素都有极高的耐药性,而这些细菌可能对全球的公共健康造成极大影响。
这些菌株有一个共同点:都携带着一种相同的基因突变,能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简称NDM-1。
有了NDM-1,细菌就等于有了非常坚固的护盾,因为这种酶能够水解大多数抗生素,使之失效。
上述文章发表后不久,“超级细菌”就在多个国家小规模爆发,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4.首次成功制造并捕获反物质原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利用磁场使其存在了“较长时间”。
7.2012年诺贝尔⽣理学奖获得者发现,利⽤逆转录病毒将Oct4等4个关键基因导⼊已分化的体细胞中并表达,可使这个细胞成为类似⼲细胞的诱导多能⼲细胞(iPS细胞).如图为该技术在⼈体细胞中的实验⽰意图.请回答:(1)iPS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具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由iPS细胞产⽣其他种类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利⽤患者的iPS细胞对其⾃⾝受损器官进⾏修复,与传统器官移植相⽐成功率更⾼的原因是其可避免免疫排斥(排异反应).(3)⽬前iPS细胞在实际应⽤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有研究发现iPS细胞的增殖难以控制,即iPS细胞具有癌细胞的特征.结合题⼲信息分析,产⽣这种变化的最可能的原因是逆转录病毒或导⼊的四个关键基因中含有致癌基因(或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整合进⼊体细胞中诱发细胞癌变.分析分析题图:图⽰表⽰将4个关键基因移植⼊已分化的体细胞中并表达,使这个细胞成为具有类似⼲细胞的诱导多能⼲细胞(iPS细胞).图中①②③表⽰细胞分化,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该技术得到的新⽣器官替换供体病变器官,属于⾃体移植,不发⽣免疫排斥反应,这可以⼤⼤提⾼器官移植成功率.解答解:(1)iPS细胞内具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因此具有全能性.由iPS细胞分化产⽣其他种类细胞,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iPS细胞诱导分化成需要的器官后进⾏⾃体移植,没有免疫排斥反应,故提⾼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3)iPS细胞的增殖难以控制,即iPS细胞具有癌细胞的特征.结合题⼲信息分析,产⽣这种变化的最可能的原因是逆转录病毒或导⼊的四个关键基因中含有致癌基因(或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整合进⼊体细胞中诱发细胞癌变.故答案为:(1)细胞内具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 细胞分化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免疫排斥(排异反应)(3)癌 逆转录病毒或导⼊的四个关键基因中含有致癌基因(或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整合进⼊体细胞中诱发细胞癌变(其他答案合理也可)点评本题结合题图,考查胚胎⼲细胞的研究和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的识图能⼒和识记能⼒,难度不⼤.。
十大科技文献源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以下是十大科技文献源,它们记录了人类在不同领域的探索和创新。
1.《自然》(Nature)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杂志之一,《自然》杂志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前沿的科技进展。
它既包括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关注应用科学的发展。
2.《科学》(Science)《科学》杂志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科学杂志之一,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它以其高质量的科学报道和严谨的学术评审而闻名,是科学界的权威之一。
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期刊聚焦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
它发布的论文对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是物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物理学突破性研究。
它以其简洁、精确和具有启发性的论文而受到广泛关注。
5.《细胞》(Cell)《细胞》杂志是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之一,报道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突破性发现。
它对于理解生命的基本机制和疾病的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6.《计算机视觉国际会议》(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计算机视觉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该会议是该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
它汇集了来自全球的顶尖研究人员,分享了最新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应用。
7.《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官方期刊,发表了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它是一本跨学科的期刊,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
8.《医学》(The Lancet)《医学》杂志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医学期刊之一,发表了许多重要的医学研究。
我国科技方面的成就我国科技方面的成就|科技常识:近年来中国十大科技成就 1.嫦娥三号登陆月球、神舟十号飞船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12月15日,“嫦娥三号”携带的“玉兔”月球车在月球开始工作,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成功。
这也是人类时隔37年再次在月球表面展开探测工作。
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探月任务成为中国科技工业综合实力的一次完美展现。
准时发射,精确入轨,稳定落月,创新探索,嫦娥三号的每一步都代表着中国航天新的进步。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许达哲说:“美国和前苏联达到这样一个目标,都经过了20次以上的任务,我们是用三次就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2013年夏天,执行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任务的“神舟十号”飞船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应用性飞行,实施了我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这标志着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技术已经成熟,我国将就此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
2、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2013年成功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杨振宁称为诺奖级的科研成果。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现既是理论物理领域的突破,又具有极高的商用价值。
量子霍尔效应是整个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应之一。
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会遇到计算机发热、能量损耗、速度变慢等问题。
这是因为常态下芯片中的电子运动没有特定的轨道、相互碰撞从而发生能量损耗。
而量子霍尔效应则可以对电子的运动制定一个规则,让它们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无前”地前进,“这就好比一辆高级跑车,常态下是在拥挤的农贸市场上前进,而在量子霍尔效应下,则可以在‘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的高速路上前进。
”量子霍尔效应的产生需要非常强的磁场,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美妙之处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场,在零磁场中就可以实现量子霍尔态,更容易应用到人们日常所需的电子器件中。
现代芯片处理器消耗约100瓦的功率,其中有约80%浪费在晶体管材料的能耗。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可以解决电子设备的问题发热,让元器件集成密度大大提高,“上千亿次的计算机能够集成浓缩成一部Pad掌上电脑,或者迷你Pad,走进寻常百姓家,这完全有可能。
2021年中国生物科学十大科学成果
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由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于1月10日公布,涵盖了8个知识创新类和2个技术创新类项目成果。
以下是其中的十大科学成果:
1. 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2.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演化的遗传创新机制。
3. 新型冠状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和抗病毒药物的机制。
4. 转录起始超级复合物组装机制。
5. 提高中晚期鼻咽癌疗效的高效低毒治疗新模式。
6. 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
7. 冠状病毒的跨种识别和分子机制。
8. 揭开鸟类长距离迁徙之谜。
9. 干涉单分子定位显微镜。
10. 全脑单神经元多样性研究及信息学大数据平台。
这些成果不仅具有原创性突出、社会意义重大的特点,而且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入选成果在原创性和社会意义方面更为显著。
此外,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自2015年起开展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工作,旨在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并充分展示和宣传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3年以来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3年以来)00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
2、中国科学家揭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和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所李家洋院士和中国水稻所钱前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
3、中国抗击“非典”科研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4、中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科院金属所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
5、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浮列车示范线并运行成功。
这是中德两国在高科技领域合作的重大成果。
6、三峡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
……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8、百万亿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研制成功。
中科院计算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发中心联合曙光公司共同推出曙光4000L。
9、可控热核聚变实验研究获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HT-7超导托卡马克实验。
10、中国发现长着四个翅膀的恐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周忠和博士及其同事。
2004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高性能计算机启用并跻身世界十强中科院计算所、曙光公司、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共同研制。
2、首座国产化商用核电站建成投产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2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1、2号机组全面建成投产。
3、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商业运营2004年12月30日,全长约4000公里的西气东输工程实现全线商业运营。
前后有8家专业设计院、30多家科研院所,展开7000余项科技攻关。
4、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开通2004年12月25日,8个国家部委共同推进的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CERNET2正式开通,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
下一代互联网传输速度比现在的网络提高1000倍以上。
中国近代十大科技成就
1.航空航天技术:中国研制的飞船、卫星、火箭等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实现了中国梦中的“天眼”梦想。
2. 信息技术: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和电子商务市场,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如5G网络、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着世界领先的技术。
3. 高铁技术:中国的高速铁路技术发展迅速,建成的高铁网覆盖了全国,创造了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网络。
4. 能源技术: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和风力发电站。
5. 生物技术: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技术研究和发展中心之一。
6. 材料科学:中国在钢铁、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已经成为全球领先,如超高层建筑和跨海大桥的建设等。
7. 能源开发: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国,同时也在积极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稳步增加能源供应。
8. 化学技术:中国在化学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如新材料、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
9. 生态环境保护: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如清洁能源、节能降耗、环境污染治理等,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0. 民用航空技术:中国在航空领域的科技研发,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如大型客机C919、ARJ21等,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民用航空市场之一。
www.aabaijiale.com www.aabaijiale.com 2012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7项生物类成果 入选的七大生物科技进展项目介绍如下: 一、全基因组外显子分析发现汗孔角化症、掌跖角化症和遗传性少毛症致病基因 主持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主持人:张学军 汗孔角化症以皮肤角化异常为特征,无特异治疗手段,约10%患者易癌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亟须揭示其发病机理。由张学军教授领衔的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南大学等,通过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分析,在既往定位的连锁区域,揭示甲羟戊酸激酶(MVK)基因是汗孔角化症常见亚型播散性浅表性光线型(DSAP)特异性致病基因,通过功能研究发现MVK通过影响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增殖、钙离子诱导的分化、紫外线诱导的凋亡而参与DSAP发病,阐明了DSAP的发病机理,为DSAP的基因诊断、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特异性分子标志,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2012年第9期上。 此外,该实验室利用全基因组外显子分析开展系列研究,发现COL14A1为点状掌跖角化症致病基因、EPS8L3为Marie Unna遗传性少毛症致病基因。研究明确了这两种疾病的病因,为疾病机制研究指明了方向。成果先后刊登在《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2012年第9期和第12期上。 全基因组外显子分析方法将大大加快人类发现其他疾病基因的步伐,为发现病因、揭示发病机制,为疾病的产前诊断、早期预警、基因诊断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牦牛基因组及对高海拔的生命适应 主持单位:兰州大学 主持人:刘建全 牦牛是生长在青藏高原的特殊牛类家畜物种,对高海拔地区严寒、低氧、缺草等恶劣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为藏族和其他民族的当地牧民提供了生产生活必需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地位。兰州大学刘建全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过去长达10年的研究中,系统调查了家养和野生牦牛的群体遗传结构式样,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为牦牛遗传资源利用、品种改良以及理解牦牛驯化后的遗传效应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此基础上,和合作单位一起,完成了牦牛的基因组测序,进而系统阐述了牦牛适应高原的遗传学机制,如鉴定了牦牛基因组中通过基因家族扩张等方式产生的、与能量代谢和低氧应答密切相关的新基因,鉴定了这些通路上发生特异位点变异的关键基因。该研究不仅能加速牦牛农艺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还能帮助人类理解和治疗高原反应和低氧导致的有关疾病。 该成果发表在2012年8月的《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并被选为该期的封面标题论文;《Science》杂志新闻部也以“What gets yaks high”为题进行了在线评论,《The Scientist》等上百家网站和杂志也对该研究进行了报道。 三、脑起搏器研究 www.aabaijiale.com www.aabaijiale.com 主持单位:清华大学 主持人:李路明 脑深部刺激是通过埋植在胸前的刺激器向植入在大脑特定靶点的电极发送电脉冲来治疗大脑疾病的新方法,是帕金森病、癫痫、抑郁等疾病的首选外科疗法,对于药物成瘾等治疗有潜在的临床价值。植入人体的脑深部刺激器(俗称“脑起搏器”)是其核心装备,被美国垄断。国内相关患者超过6000万人,临床价值重大。 清华大学李路明教授领导的团队从2000年开始脑起搏器研究,经过不懈努力,攻克集成制造、测试、可靠性等技术难关,建立了由26项发明专利组成的知识产权网络,研制成功脑起搏器;进而突破了对植入体内的脑起搏器进行无线充电的技术,研制成功可充电脑起搏器。迄今,已经完成40例脑起搏器临床试验,术后最长超过3年,已经完成53例可充电脑起搏器临床试验,均取得了显著疗效。 脑起搏器的临床试验是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的团队负责,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郭毅博士、王任直教授的团队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张世忠教授的团队参与完成的。 脑起搏器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有能力研发、生产脑起搏器的国家,对我国自主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产业化具有极重要的示范意义。 四、基于生物质大分子的新材料和生化品 主持单位:武汉大学 主持人:张俐娜 纤维素和甲壳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生物质大分子,也是未来主要化工原料,但由于结构复杂,难以溶解和熔融而一直未被充分应用。武汉大学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课题组在张俐娜院士带领下,突破有机溶剂加热溶解高分子的传统方法,开创了纤维素、甲壳素、聚苯胺等难溶大分子在水溶剂体系低温溶解的崭新技术并提出低温溶解新机理。他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据提出了大分子和溶剂小分子自组装形成低温下较稳定的水溶性氢键配体从而引起大分子溶解的新机理。该溶解过程清洁无污染,成本低廉,是真正的“绿色”工艺,被国际上评价为纤维素加工技术上的一大里程碑。基于该低温溶解体系,他们开发了一系列如纤维素、甲壳素和聚苯胺丝、膜、水凝胶和气凝胶以及具有光、电、磁和生物及分离功能的新型环保材料,并建立了材料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此外,他们还系统研究了80多种多糖(如香菇多糖、茯苓多糖、黑木耳多糖等)分子链构象及其构效关系。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而且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Macromolecules等刊物上。2012年张俐娜院士获得国际纤维素和再生资源材料领域最高奖——美国化学会Anselme Payen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人,也是第一位女性科学家。 五、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杆菌)的研制 主持单位:厦门大学 主持人:夏宁邵 www.aabaijiale.com www.aabaijiale.com 戊型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厦门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经过14年的原始创新研究和产学研合作,率先发现了戊肝病毒的主要保护性抗原表位,从病毒学、免疫学和结构生物学角度系统阐明了该表位在机体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发展出独特的原核表达技术,研制出高质量的诊断试剂以及安全、有效的基因工程疫苗,并完成了12万人大规模临床试验,在《柳叶刀》、《美国科学院院刊》、《肝脏病学》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陆续发表了29篇论文,取得3项7个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成为国际公认的戊肝研究领域的前沿团队之一。 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制的戊肝诊断试剂盒已成为国内外戊肝诊断的标准试剂盒之一,被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大量应用于临床诊断,2010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2年10月,课题组研制的戊型肝炎疫苗正式上市销售,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戊型肝炎疫苗在我国问世。这是继乙肝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成功的基因工程病毒疫苗,以及第一个采用原核表达系统研制成功的病毒疫苗。 戊肝疫苗的成功证实利用大肠杆菌进行类病毒颗粒疫苗的研制是可行的,为疫苗的研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赞誉和关注。2012年该研究获得中国专利金奖。 六、古—中生代之交海水温度变化与生物演化 主持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主持人:赖旭龙 发生于2.52亿年前的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比恐龙灭绝还严重的一次最大灭绝事件,造成了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物种的消失,对于这一灭绝事件的原因众说纷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小组与英国利兹大学、德国爱尔兰根大学等单位合作,通过对华南地区大量的海相微体化石牙形石的氧同位素分析,首次定量地构建了该时期赤道低纬度地区高精度的古海水温度的变化曲线,揭示了古—中生代之交是一个从冰室气候到温室气候转变、距今2.52亿年至2.47亿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了近500万年极端高温的过程。 该研究表明古—中生代之交海水温度急剧升高,并与该时期生物大灭绝相吻合;早三叠世是地质历史时期最热的时期之一,赤道低纬度地区海平面温度最高时超过了40℃。极端的高温抑制了赤道低纬度地区大灭绝之后生态系的复苏,当时的海洋几近无法栖息,只有一些个体呈现小型化的贝类生物,大多数的鱼类及海生爬行动物被驱赶至更高的纬度地区。极端高温也造成了早三叠世煤沉积的缺乏。 本研究揭示了在极端温室条件下环境变化与生物演化的关系,证实了气候极度暖化可以是物种灭绝的一个直接的原因,并抑制生态系的发展。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于2012年分别发表于国际著名刊物《科学》(Science)和《地质学》(Geology)上。 七、鼻咽癌放化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基础的研究 主持单位:中山大学 主持人:马骏 www.aabaijiale.com www.aabaijiale.com 每年全球鼻咽癌新发病例的40%在中国。鼻咽癌病变部位隐蔽,来医院就诊的病人70%都是中晚期患者,转移及复发率高。国际指南推荐的中晚期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模式是不仅要在放射治疗的同时采用化疗,还要在放疗后再给予3个疗程的强化化疗。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团队会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7家中心,完成了世界最大宗508例中晚期鼻咽癌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现在同时期化疗和放射治疗基础上,标准的强化化疗方案(3个疗程的“顺铂+氟尿嘧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且,病人的毒副反应大,治疗周期延长3个月,患者难以承受。在此基础上,马骏教授团队会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通过microRNA芯片检测465例鼻咽癌组织标本,发现一组由5个microRNA构成的分子标签能较好预测治疗效果。 以上研究内容先后在国际权威期刊英国的《柳叶刀肿瘤学》上进行快速报道(Lancet Oncol 2012,13:163-71及2012,13:633-41)。该研究被Nature China网站以亮点文章予以推荐。国际知名评估生物医学顶级文献的专业网站Faculty of 1000确认:该项研究为医学文献中2%的顶级文献。 其意义在于:在临床上可使患者避免过度治疗,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为鼻咽癌的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对未来相关靶向药物的研发开辟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