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书法·管峻
- 格式:pdf
- 大小:535.91 KB
- 文档页数:2
评当代100位书法家1、天津孙伯翔先生乃当代碑书第一高手。
魏碑书自清末至今名家可数:康有为、赵之谦、张裕钊、李瑞清、曾熙、陶浚宣及徐生翁等。
成功者如:康、赵、徐,毁誉参半如张、李、曾,近于失败者如陶。
碑书不外方笔、圆笔、方圆结合、碑帖结合等几种路子,况大兴于清末,历史留下的开创空间足够大。
碑书大家问世时间间隔之短史上所无。
孙伯翔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于书坛靠一手纯而又纯的魏碑书,孙氏之成功在于用笔——方笔。
其方笔震撼人心的力度颇大。
在孙之前写碑书者“使笔如刀”能够自然切斩出见棱见角的碑质点线者无,多为做作或能力不及,故孙氏在魏碑风格史上是具开创之功的大家。
虽然孙氏仅于笔法之功即可立足于书坛千古,然称其大师则稍差一步耳:孙氏于结字、书风开创远不及笔法高标,主要得法《龙门二十品》中之《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或参赵之谦法,常合古人辙路,己意不多。
其书尝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有过一段激进的“变法”阶段,惜其未能继续开拓,因何?碑书开拓须有极高之学识、眼力与超常之胆气,开创之初不免有种种不足,遂批评声雀起,于是将孙氏开拓之念压住,乃大憾也。
后又皈依《始平公造像记》,结字之开合移位种种富于生气的意趣均让位于“复归平正”耳。
于欹侧变化未敢深入,其一生结字之种种变化仅在于一平面上之部首笔画左右上下之平移变化,而不敢将字倾侧——孙氏之字无论变形多大无一倾侧笔也。
细研孙氏近年作品,其结字取修长之唐楷意,少碑书之“宽扁”态,颇有疏古(汉隶、魏碑)亲今(唐楷)之意,其结字法冥冥之中唐法愈发占据主动,以较多唐法做入碑之基,取北碑方折之笔,合成书之清刚严整气貌,而古拙气渐亡矣,唐法入碑乃学碑大失、大忌也。
孙氏书法无处不在的理性占据了书之大半,深层的平行、等距等唐法意识在其内心深处打上了愈老愈深的烙印。
而奇拙之字则是在唐法规矩之内的种种变化,而非在上溯魏碑乃至汉隶秦篆这些朴逸造型气质基础上的变形。
因为变形站在唐法和站在汉魏基础上表面上看有时“差不多”,其实这对于将书家书风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字少倾侧之法故书多失于自然,多“做”味。
点击书法张俊东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08(000)012
【摘要】<正>点击理由张俊东的作品不想通过文字内容来说明什么,他所关注的是视觉效果,是具有流动般音乐的画面效果,这样的作品拒绝了习惯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视读方式,使观者不由自主地从章法全局的角度去关注点画结体的形状及其组合关系。
张俊东的书法不是通过文字内容,也不仅仅是通过字形结构,而是通过点画与结体的形状及其组合关系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的,从本质上说,他写的不是字而是心灵,他追求的不是字形的工稳和漂亮,而是对书法艺术和时代文化的理解。
【总页数】2页(P96-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2016春季·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青州站张俊焕书法作品展 [J],
2.张俊焕书法艺术作品 [J],
3.中国著名书法家张俊焕艺术简介 [J],
4.《常晴、张俊红书法作品欣赏》 [J], 常晴;张俊红
5.书法辉映人生——张俊焕书法作品欣赏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正大气象意思
正大气象是高于一般风格意义的至上格调,也是中国人文精神与书法艺术经历了千年的涵泳交融之后产生的一种崇高品位。
“正大气象”。
大壮:利贞。
彖曰:大者正也。
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古人谓天地既大且正,长养万物而不私偏。
故应保持刚大正直的气质,守正不阿,依正道而行。
气象:喻意气概、气魄、气势。
“厚德载物”。
见《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可以承载万物。
君子取法地,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应增厚美德,方可容载万物。
“正大气象,厚德载物”校训勉励全体师生员工保持刚大正直、蓬勃向上的气质和精神,培育承载万物的品格和品德,胸怀天下,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作贡献。
我非常荣幸能来参观“正大气象”展览。
所谓正大气象,是充分体现中国传统书法的正脉、正宗,还有它的人文精神和它的文化核心。
王友谊、王学岭、刘颜涛、张建会、张继、管峻这六位作者都是当今书坛的中坚力量,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他们都是在创作的第一线,都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当代书坛有着很大的影响。
今天看了他们的展览以后,我感觉这个展览很成功,很圆满,并且很有高度,每位作者都充分展示出了自己的强项,和对书法的理解。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获奖名单共34人一等奖(5人)行书:龙开胜(北京)草书:童孝镛(部队)篆刻:陈靖(山东)隶书:李守银(江苏)楷书:李国胜(河北)二等奖(9人)隶书:何来胜(浙江)邹家喜(湖北)篆刻:鞠稚儒(广东)楷书:李建明(江西)钱松君(黑龙江)篆书:刘颜涛(河南)行草:熊志凌(贵州)朱占华(辽宁)王乃勇(河南)三等奖(20人)篆书:赵永成(甘肃)汪洋舟(江苏)楷书:石锋(广西)史焕全(河南)林志明(福建)张灿森(山东)篆刻:仲伟迅(黑龙江)隶书:耿自礼(河南)顾宇驰(江苏)行草:钟成(北京)卜庆中(山东)王大公(辽宁)李洋(辽宁)林秋宏(广东)陆家衡(江苏)李吉东(辽宁)崔胜辉(北京)张军文(四川)颜奕端(广东)吕金光(山东)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获奖提名名单共68人篆刻获奖提名(6人)陈一兵翟卫民方斌唐存才孟德乡冯宝麟篆书获奖提名(8人)方芳张高山田九廷余国联李永成谢国启宿浩峰彭岳峰楷书获奖提名 (11人)马亚飞徐驰孙培严杨世全(广西)张明利李全会李静朱桥王厚孝韦斯琴刘伊明隶书获奖提名名单(12人)鞠闻天杜鹏飞李锐王付利徐健王增军张青山张英俊谷国伟方玉杰廖炳智毛国典行草获奖提名(31人)吴前琪陈士恒李明马健中傅泽宇刘聚森王福君王厚祥张振虎胡崇炜丁斌马德田陈师超万力刘恒章王义军谢少承宇文家林陈云海王佑贵梁世鲍张胜伟刘志军敖朝军赵俊生宋琰黄丹何明霖贺显亮陈延春王忠勇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入展名单篆书入展名单共81人安徽(2人)许云瑞张业建北京(1人)李小成福建(1人)黄景中甘肃(8人)马福来刘建国齐泽山陈志铭杨帆张永琦荆立新徐春光广东(9人)田炜邢宪铭陈凯林润深李杰李流平李耀权沈永泰张敏贵州(1人)李茂江河北(6人)刘琦刘斌刘晓霞迟夫魏兵然贾徽河南(26人)丁国朝丁保国马文涛张伯煊凤岐冯东志史俊领米刚刘奇张力贾光刘建斌刘畅之刘珠利孙国庆李元强李永根李现军李彦春李渭东张学敏程兵高昂秦东文常文艺郭永生黑龙江(6人)王林平汪占革温刚高国庆董洪涛焦宝成吉林(4人)刘成朱卫国祝洪新徐聪江苏(5人)孙新建杨晋杨百顺黄继革武宝民宁夏(1人)关宁国青海(1人)石力山东(2人)邢涛郑金锋陕西(1人)安明阳浙江(7人)孙香军陆水根伍燕飞朱明辉何俊成李砚李卫宁隶书入展名单共128人安徽(5人)刘恒昌汪国金张德林唐亮徐敬生北京(5人)冯印强刘卫华张广才胡学龙曹海波甘肃(4人)马喜禄卫玮朱鹏飞张勇广东(12人)江逍刘乃明彭小鹏陈熙荣何志斌吴荣东张利平杜为欧广勇林望徐良辉曾鉴河北(6人)王敬庞顺东王胜文关建洲郭阳汲朝军河南(34人)王子樵王志立王秋人王铁刚白莎白贵峰薛党军宁亚林申一勤田振亚黄越祖刘存铭乔延坤朱国勇杜国库杜思吾陈晓宇陈培站潘清江何晓东李峰李想沈宗桂张澍张斌世张燕凌季平岳剑平郭亚琦曹峰曹红森曹向春谭振声崔冠军黑龙江(3人)于远民张凤娟郜玉成湖南(3人)伍剑李建人贺子文海南(1人)王立场吉林(2人)刘福生吕昕江苏(16人)邓贵元(邓桂元)毛群王润松尤婕孙冲许强储逸韩建明裴元庆翟立新常秦周雪耕洪林高卫平钱桂进徐成上江西(2人)江国兴徐伟平辽宁(2人)马海廷王宏宁夏(1人)戎亦彬青海(1人)王春生山东(8人)王杰昌王德仲刘磊张秀岭葛光蓬张建军钱栋廷张志鸿山西(5人)冯少鹏成果武文全姬江波韩少辉陕西(2人)张蕾张建康上海(1人)李小铮四川(6人)马林陈立新陈怀照何江流周杰峰郭彦飞天津(2人)郝金宝董士林新疆(2人)刘建新荆戈(荆山翁)浙江(5人)王连富刘志超吴文胜黄东光薛承峰楷书入展名单共134人安徽(4人)王锰刘兴贵孙勇李继祥北京(6人)刘俊京吴正前张维忠周剑初徐志存袁波重庆(2人)张亮蒲元辉福建(6人)艾青蓝杰聪卢克锋刘永顺许贻群林玉梅甘肃(5人)安文丽刘恩军李亚平张锋姬小平广东(14人)邓木水方创熙邝宁石志军刘胜刘学柱陈晓蔡劼璟陈立华张育渠张晓东胡焯渠常弘才郭勇明贵州(2人)吴贤谢安辉河北(10人)王静轩田原曹如振陈立欣郭亚林李一恒靳晓慧李玉江张成强胡惠丽河南(14人)王宝庆王振中靳富有宋波宋白娟张正杰张明学张国朝周玉敏贾伟陶鸿程志宏唐毅崔涛黑龙江(5人)赵文学曲庆伟郭建峰金泽珊罗惠义湖北(4人)刘卫东孙宇明汤普汉程隽湖南(2人)刘新平吴亿清(吴一清)吉林(11人)马有林王洪义刘今业刘彦明曲志刚杨庆华张伟城崔永权董庆林宋旭安彭景东江苏(11人)王岚朱洪林仲其玉李啸范永江赵远雷阚爱萍郭向东黄明高作林管峻江西(1人)马于强辽宁(3人)杨喜山张玉峰周继民宁夏(1人)辛学州山东(16人)马剑畅王桥王波王永静臧旺家王泽勇田文玲吕鸿印刘葆君曲修诚孙建军许晓斌李春峰李新君张国永张瑞民陕西(4人)田永昭吕伟涛张之傅如明(傅汝明)上海(1人)郭达(光裕)四川(2人)王伟罗佑红天津(4人)王智忠张来有郑顺和赵桂中云南(1人)叶城铭浙江(5人)张继民林光明林光进周可人徐江波行草入展名单共465人安徽(21人)丁子同方斌王涛史秀前叶武刘跟弟孙旭东闫安朱子敬李多虎李原野张学群张蕾(张觉元)单桂体梁启忠苗太林袁少厚周军郭峰秦万学钱守宽北京(14人)马云马军鸿冯立松耿峰程飞跃刘兴尧许金学陈天文陈继鸣程兴林李翔张强苗培红郑小成重庆(3人)胡永庆徐崇尧雷虎福建(12人)王冰王文吉叶韶霖刘顺华黄昭文吴伟义高歌袁文坤龚子猛黄须晃颜晓军黄志农甘肃(14人)马成吉牛忠王晖王青彦成友文刘长顺陈扶军谢荣生张建平张贵荣郑虎林赵志强高立栋康宝辉广东(42人)马乃淦熊曦赖智豪童志雄庞国钟王道国冯驹曾令飞曾翔陈荣亲刘名卫刘寿山刘宝光刘晓斌黄锋许业桐许沛波梁炳伦黄建文朱燕霓朱桂明莫颂军陈钦硕丘仕坤李在兵赵永金陈志平骆成鑫贺溪阳李安达陈慧勇贺向阳罗炳生庞罗养李志平罗永炜李德利李树秋李武耀李建讯李锐何豪广西(5人)甘文锋刘东干何泓延李忠连姚超然贵州(6人)王新华危锋岑岚吴勇吴昌军秦良静河北(21人)马永林仇必鳌王利刘京文潘海涛龙杰刘月卯霍威刘朝辉郑芃李杰李勇李琦贾一墨高建国李西存林伟郁民华周广胜胡文辉周博河南(41人)计怀友牛家湘(葛原) 戴建波樊子阳张志军王学峰董芮铭张宏伟唐秀领桂彬王胜利(王冷石)白立献冯征明高志民顾翔卢荻史林国叶文池现平胡晖刘文超刘灿辉刘绍典尚杰锋孟会祥孙立许飞飞闫永红(阎勇宏) 陈中武罗鸣何彩霞李炜李彬李贵阳李维敬李胜利(金键) 宋高峰张良张学汉张松波张鸿黑龙江(9人)吕向阳李月贵吴庆东蔡兴洲雷东升张永昌张彦峰张殿林栾金广湖北(9人)万双全王勇王涛向爱东李重阳樊利杰吴永斌黄少安覃修毅湖南(15人)石印文刘小平刘光远蒋冰陈勇武李铁青李鹤林杨正良张小平易俊郭晶郭宏忠夏碧波崔放龚晓秋海南(2人)陈洪张圆满吉林(4人)王毅张巩岩黄有为黄彦平江苏(64人)于建平王全王之义徐中林戴国东王卫军卢浩堂司东成德刚华续先纪松吕浦江军刘元堂许达朱友舟陈宇陈克年陈海良薛明泓李文李传伦李敬伟陆华霍正斌陆振永吴国平吴健华辛道领缪振宇肖公文杨德明张可张利张一冰张东明张生春张其凤张宜顺寇忠理张锡庚金艳平庞伟龙竺文斌周善超郑长安郑沁(郑心) 查理达胡新姜忠明姜海宽赵成建赵守义顾冬成黄志强耿敏霞秦健黄伟农钱玉清蔡宁唐志昂袁宇徐燕诸葛丽娜江西(7人)王建民王德敏张华武胡中良傅晓辉姚小平曹端阳辽宁(29人)马丽春邓云良崔长武王少伯耿军王伟王之洞王大军武威王云龙王军轩王登科叶国俊刘士业刘宏卫孙万军孙德胜阮群高清张宏伟伯绍刚李伟张洪祥冷恒宇来常新李琪李鹏苏德永李凯训内蒙古(4人)刘伟哈森高娃耿泽峰梁能伟宁夏(7人)刘志骋刘银安杜宗礼李洪义潘志骞张树森范彦奎青海(1人)李炳筑山东(50人)释惟正嵇小军方建光亓汉友王凯王飞虎王吉臣王同伟王奇蒿蒋乐志王学杰王道雨石壑田培彬刘波刘玉鼎孙云层孙希民许好成朱雷刚陈建陈希军陈玉青(清)李方振李永科鲁世杰张雷张洪波张家祥谭伟房东辉郝守波荆希森姚锋葛振国项继云高冉徐伟徐子钧刘慧龙崔传富隋守训贾明选孙绪山韩启超马先强魏泮玮张同君赵汝君乌峰山西(11人)王书民王雨生王建魁(克伟) 王敏学(道卿)赵社英刘小原许文林李寅生吕林健张明智张连生陕西(18人)王永坡白浪涛梁有林纪龙(纪隆) 任爱国杜正满陈龙吴川淮杨小琪魏江张铜峰郑存才贺立峰赵会科蔡佰虎贾占强唐永平符浩上海(7人)王曦彭烨峰李俊严亚军盛庆庆顾东风徐秋林四川(13人)王斌王堂兵徐博凯鲜元林唐卫东杜洋李国绪杨燕刚苟正明郭昤罗锐周敬赵安全新疆(1人)杨晓刚西藏(1人)李运熙云南(2人)成联方陈鸿翎浙江(32人)马国庆马登云(马丁云) 方波王坚李在阳王大禾王北苏华伟廖忠飞景华锋刘小华许坚朱贵东陈寿松周红吴加想吴志仲张永章夏明胡俊楷张泳金弋金碎有傅振羽梁文斌徐蔚郑光泽施华锋钟剑宝(钟声)夏军寅钱国卿三兵篆刻入展名单共73人安徽(1人)戴武北京(2人)王立华杨晓存重庆(2人)傅舟戴文福建(2人)张钧黄金通(黄经通)广东(6人)龙锦营宁树恒许子韩许贤炎吴智勇梁晓庄广西(1人)彭作飚河北(4人)艾树池吕铁元孙宏伟李国良河南(8人)丁东辉王晨王兆卿谷松章周斌顾建全逯国平曾广黑龙江(6人)刘银鹏汤忠辉葛冰华芦海娇周亮曹文武湖北(1人)程迟生湖南(4人)文佐王勇刘命清罗光磊江苏(6人)陈巧令李文灵吴自标周俊海赵明鹿守璋辽宁(4人)陈旭张鹏张信凯韩明山东(9人)马国栋王瑞王正阳刘佃坤倪和军宋春青杨秋平郑志群齐爱君陕西(6人)田天义刘树勋张英群董杨韩春涛蔺雲鹤上海(5人)杨永久杨祖柏张铭胡健康唐和臻四川(1人)杨波天津(1人)刘洪洋浙江(4人)王勋包根满尚天潇胡俊峰中国港澳台地区入展名单共15人香港 (15人)吴任温锦明吴大年禤绍灿王宏亮金洪达容浩然游尚泽招明岑寂秋方志勇张清展余芳陈更新曾焕胜海外入展名单共8人意大利 (1人)肖德权韩国 (1人)杨卫磊加拿大 (1人)何镜贤美国 (4人)张佑愚周密之汪后伟朱沁法国 (1人)王瑄玲九届“国展论坛”获奖论文张捷无声的评价——书法展厅观摩行为与作品评价的关系研究刘宗超书法创变的“现代性”鲁明军 1986和2006:当代书法话语转化的社会学反思杨清汀当代书法体式流变与艺术语言的重铸彭砺志小品形式在当代书法创作二十年来的变迁史研究论坛入选论文杨耀扬“国展”几乎看不到大楷?周斌从“格物致知”到“达于天下”王春云当代书法创作者参展心态解析孟会祥书法展览考察肖玉钦孙宏伟书法普及教育与人文教育初探孟庆星“现代性”视觉理性与当代书法批评的转型范叶斌冲出二维的牢笼薛帅杰书法创新视觉分类及其特征分析曾广书法艺术在新时期的选择张祖斌千古禅心鞠稚儒当代书法创作如何建立历史地位幸平对“四宁四毋”误读的反思梁照堂卜绍基论以书为道吕金光多元表现——当代书法的主题特征刘思凯突出重围蔡显良繁荣之后颜默唐楷在书法大赛中被冷落的原因分析及创书作途径王舒大道圆融徐葆初试论中国书法界的若干问题齐世峰正确处理十个关系,繁荣当代书法艺术王伟林个性化、多样化、学术化、精品化许义传统的迁徙王好君论当代帖学创作十届国展获奖名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上海展区)优秀作者公示名单(29人)王乃勇(河南)王国柱(山西)王厚祥(河北)孙立(河南)余继忠(陕西)张丰(上海)张新庆(山东)李在兵(四川)李建明(江西)杨贤淼(上海)陈伟(浙江)周军(安徽)周建军(河南)周建旭(陕西)周剑初(北京)林邦德(浙江)郑少渠(广东)郑庆伟(河南)金泽珊(黑龙江)赵理民(山东)徐右冰(北京)栾金广(黑龙江)钱玉清(江苏)曹端阳(江西)梁文斌(浙江)提俊丰(江苏)程度(北京)蔡礼礼(浙江)魏鸿(甘肃)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上海展区)优秀提名作者公示名单(30人)王增军(河北)刘剑波(广东)朱志刚(江苏)朱国勇(河南)朱茂刚(山东)何晓东(河南)吴英昌(河北)张弘扬(甘肃)张新峰(上海)张锡鸿(广东)李由(湖北)李志强(北京)李茂江(江苏)李彬(河南)杨雯(山东)肖春生(海南)陆振勇(江苏)陈凯(安徽)周万里(北京)周建设(宁夏)孟浩(北京)林光进(浙江)胡永庆(重庆)赵桂中(天津)倪俊冬(吉林)原康生(陕西)徐杰(浙江)梁天义(陕西)黄彦平(吉林)嵇小军(山东)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上海展区)入展公示名单(共393人,含优秀、优秀提名作者,按省份排序)安徽(18人)张胜奇季永杨文浏薛晓东施桂红王春陈凯苏海东卢红星郭洪海张文潮闫安朱国好余峰张晓东周军史明洁朱进澳门(1人)杨刚北京(19人)徐胜永周万里徐右冰程度廖鸿业万胜华张机石英宝傅振余宋世杰宰令石李志强周剑初孟浩张振峰蒋乐志方放高宝丰胡中一重庆(4人)郭继明张卫武胡永庆李中华福建(13人)刘茂青何仁欢林传生张宝凤郭怀望龚子猛林玉梅林劲松肖朝晖林景辉姜绍根赵炳坤蔡宝国甘肃(9人)丁彦平张弘扬刘小龙魏鸿李平利田文德吴建明运建国卫玮广东(30人)李镇锐姚晓刚许勤邓木水邓文冲童汝嘉邵俊杰温雄辉郑少渠陈秉衡陈炎城万迪龙刘剑波左奇志冯文于延丰彭胜利沈桂林陈守斌卢少武谢扬科余树栋严文赋黄德能张芳炜李吾铭于瑞欢廖鸿根谢启彬张锡鸿广西(5人)石云端黄小明蒙壮科杨世全彭苏贵州(6人)吴昌军李聚精夏仕勇岑岚彭时军徐启刚海南(1人)肖春生河北(18人)庞顺东戴曦吴英昌胡文辉刘京文王厚祥刘德王增军王大铭王胜文李雨存刘国强郭立军李青飞王东李文阁周成智马振江河南(43人)郭月亭王乃勇赵广付李彬刘洪皎陶鸿申一勤王向东赵泉有岳建平马建中余宪金张双印韩晓传黄平郭延兴张延如何晓东潘淑亚赵丰杰郑庆伟朱国勇靳彦明闫金政唐春生胡琳辉田云峰袁海船陈红善王继涛李洪峰梁雷宋国松张永乐孙立侯和平任百森钟海涛徐文杰何岩周建军曹峰徐清志黑龙江(9人)吴庆东栾金广李卓霖于慧群金泽珊张立华沈品岩谢飞曲庆伟湖北(9人)杨勇吴永斌胡继川王涛夏长林王汉泉李由罗海东孙健湖南(11人)夏碧波尹昌平钟全昌李建人苏桂长马湘伟朱杰刘新平徐驰蒋冰谭必清吉林(7人)李鹏张涛徐文江崔宝国倪俊冬黄彦平李志远江苏(27人)季雪忠周宓芮新丰顾晓燕李德会李耀中浦建青钱兆林陈鹏储逸提俊丰薛宁张一冰钱玉清朱志刚孙冲常秦邵君毅陆振勇闫增李守银余中元徐正标袁立中周建明吴三珪李茂江江西(14人)刘云根曹端阳何超易书平刘小平熊玲琴李晓岚刘经健张伯石张华武唐绍禄黄训华陶家鸿李建明辽宁(18人)郭岩曹玲曲奎萍高鹏黄海林冷恒宇孙万民于滨孙学辉孙万军吴振宇钱德浩张实惠孙妤李洋刘宏卫刘长龙曾范波内蒙古(3人)郭华张英涛刘广新宁夏(1人)周建设青海(1人)李炳筑山东(28人)郭强孙福增杨雯殷增生曹立山张子健马剑畅常辉王邮圣张万旭王升峰刘鹏飞张长峰伊吉鹏孙西旭陈希军李永锋赵理民高兴泉张志鸿于旭升嵇小军于新澎许传良石绍臣张新庆朱茂刚孙伯杰山西(5人)李雁伟王国柱王琥郝兵兵孙存锦陕西(20人)王炳礼魏江韩向武周建旭余继忠原康生司正博周合江傅如明吕金斌吕全斌王江胡宝岐王亚林王劲吕雪峰杨智敏唐永平申春阳梁天义上海(19人)李俊马双喜潘金林王承雄晁玉奎卢新元杨贤淼张丰张建红张敏鹿张卫东张新峰赵冠军郑小云朱来真庄木弟姚强朱国振顾俊峰四川(14人)张秋霞邓长春钟显金孙培严凌灿印肖云李在兵汤文俊曾国武陈敦良唐典贵吕楠王堂兵蒲剑天津(6人)马俊达赵桂中吕延安王炳建董士林郝军西藏(2人)刘国军彭立新香港(1人)郑逸斌新疆(4人)魏世周荆戈孙涛宋延来云南(1人)杨信鸽浙江(26人)刘冬生王大禾杨宇力蔡礼礼张扬明高挺袁修广陈伟李志根陈信才林邦德胡中福蔡海啸徐杰梁文斌陈建军肖慧斯金亮钟艺叶里青李生祥林光进徐轰轰陈永君陈建邦胡炳华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广西展区)优秀作者公示名单(30人)王茁(广西)王兆会(山东)冯宝麟(河北)叶华洲(江苏)龙友(江西)刘银鹏(陕西)江寿男(海南)汤志平(江苏)何勇(江苏)余国联(福建)张钧(福建)李文宝(黑龙江)李建水(山东)杜占存(河北)陈国鸿(宁夏)周少剑(湖南)林峰(浙江)欧阳维忠(湖南)罗龙(浙江)罗邦国(浙江)胡宗江(山东)胡晖(河南)荆德杰(山东)徐明春(贵州)高昂(河南)鹿守璋(江苏)黄平(河南)黄济阁(江苏)彭双龙(广东)蔡兴洲(黑龙江)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广西展区)优秀提名作者公示名单(38人)马景泉(黑龙江)王波(山东)王方呈(浙江)王吉鸿(辽宁)刘建(江苏)刘再兵(重庆)刘自坤(四川)刘颜涛(河南)孙国庆(河南)孙振刚(陕西)孙朝军(北京)朱江(湖南)张勇(安徽)张海同(山东)李吉东(辽宁)杜思吾(河南)杨宇(辽宁)杨涛(河南)杨建忠(山西)汪凯(江苏)苏志敏(北京)谷松章(河南)陈鹏(辽宁)陈焕生(河北)庞现军(江苏)林双全(福建)林李阳(福建)姚小平(江西)倪和军(山东)凌丹(江苏)唐礼武(广西)顾春阳(北京)高虹(广西)高令福(山东)程二军(广东)鲁建飞(黑龙江)潘文志(广西)魏晓伟(湖北)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广西展区)入展公示名单(共400人,含优秀、优秀提名,按省份排序)安徽(15人)杨苏安李明陈士恒李多虎陈晓辉张勇丁锐王建涛王春昉秦建梁启忠徐明发李国生陈辉战斗北京(16人)郑鹤龄王汉光苏志敏殷广禄殷涛张颖昌顾春阳高风勇袁永齐游爱民傅东吴国保张艳军吴传义杨晓存孙朝军重庆(3人)邓波田维贵刘再兵福建(15人)曾锦溪艾青黄志农陈崇山张聪明王志安柯学刃余国联林志明陆远怀温建茂林李阳张钧郑建松林双全甘肃(16人)杨东亮贾占有殷瑞东李志强王峰成友文贾石璧王鹏伟贾伟伟车运隆赵彩秀王春生慕鹏军王金怀浦林王亚斌广东(26人)郑永兵彭双龙李锐黎兴华华同旭郑育辉柳恩铭何明霖刘文明李梅舞邵跃晰陈捷周上金贺显亮谭国坚许沛波陈道明刘月明李大来李大旺马中伟杨劲松赖智豪许贤炎吴智勇程二军广西(20人)邓立武梁春高虹潘文志朱鹏黄文勇陆远怀卢和华潘继坦唐果王茁廖炳智陈仲平谢光辉韦守德唐礼武韩伯平苏开科张向明屈则俭贵州(6人)吴光德韩宗祥吴泽良汪定强徐明春谢安辉海南(2人)冯伟江寿男河北(22人)马宾魏克敏刘晓明李西存杜占存王墉花建明孙鹏飞马永林李国胜赵立宾甄泽朋王伟杰贾徽陈焕生冯宝麟汪钧魏兵然姚海宽王鹏刘世涛房世良河南(38人)孙国庆靳富有闫明勇张志军郝国斌宋慧光袁景林桂彬胡晓文刘文超韩灿秋薛兴才王晓峰胡晖熊愚任光伟高昂吴建甫韩存利黄一凡杜思吾杨涛刘保旺李玲王军辉刘保君建国张建才黄平王兴学范玉星刘颜涛禹宗昌谷松章刘克庆王运桥冯琦王文恺(王文克)黑龙江(22人)魏绪明马景泉蔡兴洲张彦峰何利民刘景芳吕向阳李伟鲁建飞黄涛张志超张永昌张跃飞吕相阳纪敏程忠仲伟迅李侃王一品李文宝张日安李海湖北(7人)李文俊蔡克能罗群李重阳李传友樊利杰魏晓伟湖南(13人)曹辉冯学军周少剑欧阳维忠朱杰石绍卿姜新初唐荣钟建良文佐陈刚李云开朱江吉林(3人)孙绍卿盛国兴刘福生江苏(34人)汪能江汤志平姜忠明张哲峰张立张军许凤贺龙春雷吴炜栋何勇章晨朱国平卢浩堂曹洋纪松邹小新周宗云许达王润松蔡可魁黄济阁叶华洲高步明江孝龙李尚程吴自标刘建费加龙潘锋庞现军凌丹汪凯王渊鹿守璋江西(4人)龙友姚小平徐伟平袁少民辽宁(16人)陈洪普杨宇郑友皓张翅翩李吉东于学彪赵庆伟王吉鸿董丹唐瑞全董增发胡中波赵立新李书强陈一兵陈鹏内蒙古(1人)哈斯喜贵宁夏(3人)陈国鸿陈雪峰包根满青海(1人)李炳筑山东(41人)荆德杰邱全景钱守宽景彪陈祥生孙守合李方振卞涛李建水高令福方建光孙西旭莫金龙赵雪松姜玉松王凯薛永维胡宗江李兆亮王兆会戴永更倪和军王波何继红王志林张海同杨国栋王学杰宋涛齐拥军贾长庆吕建忠齐爱君马建钧马子和陈希龙娄华青张海珍徐可然于永平张奎伟山西(6人)王雨生王涛杨建忠苏晓琳柴力贾大军陕西(14人)马新芽孙振刚牛似宝张胜伟高掌平王文涛郑存才张晓明刘银鹏赵海军李骅杨勇李建国符浩上海(7人)朱银富吴友琳张炜羽矫健唐和臻唐存才朱纯洁四川(8人)何其状王湖益曹运军王茂杨仁鸣谢兴华刘自坤李骄天津(1人)刑纪庆云南(1人)张培志浙江(39人)陈拥军吕燮强林峰孙福泽周恒章夏明陈传敏张灵海周飞彪张建东蓝兴龙张利安陈显丰周黎明吴经国徐蔚金建根刘海波陈杨黄豪杰李永罗邦国项长春王方呈朱胜斌吕跃仙李益军周小平魏国浩洪朝阳夏佩云任永江苏文治陈一王勋卢心东陈巍蔡泓杰罗龙(罗宏胜)。
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聚焦李双阳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李双阳,1975年生,江苏淮安(楚州区)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培训中心“李双阳书法艺术工作室”导师.南京印社社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秘书长,吴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就职于吴江市书画院。
出版有《李双阳行草书创作VCD》,《李双阳书法篆刻作品集》、《当代中青年书家行草书长卷·李双阳卷》等。
【总页数】1页(PI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聚焦管峻 [J],
2.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聚焦陈海良 [J],
3.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聚焦李啸 [J],
4.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聚焦刘灿铭 [J],
5.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聚焦张六弢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年《书法研究》书目第1辑(1979.05)共10种共112页1 人民群众与书法艺术(郭绍虞) 1--102 书法学习讲话(白蕉)11--323 欧阳结体三十六法摘录简释(祝嘉)33--424 "违"与"和"--读《书谱》札记(金学智) 43--495 关于笔的执使(黄绮)50--656 怀素的神力--《观怀素草书歌》试解(赵一新) 66--747 管城子小谈(老卉) 75--808 齐白石的治印艺术(黄养辉)81--849 漫谈刻章(丁吉甫) 85--9410 《辞海》书法词目选登95--112第2辑(1979.10)共11种共124页1 《唐拓十七帖》管窥(牛光甫)1--192 学书偶得(马国权)20--343 明两庐题跋劫余录(王遽常) 35--434 碑帖丛考二则(唐集王羲之书《金刚经》汉张角残石考)(翁闿运) 44--495 《鲁迅诗稿》的书法艺术初探(王新陵)50--536 马叙伦先生论书法(陈从周) 54--567 论墨法(-洪丕模) 57--598 端溪名砚(刘演良)60--729 论汉代印章的艺术性(庄新兴) 73--8210 中国书法的影响[日本](伊东参州著吴树文译) 83--11811 书法小辞典(范韧庵) 119--124第3辑(1980.03)共12种共124页1 行书十二题(范韧庵)1--172 略论古竹木简书的书法(范祥雍) 18--463 述篆书(罗君惕) 47--554 沈尹默先生跋张廉卿草稿(李天马)56--585 略谈运腕(朱守之) 59--636 漫话书法的形象性(王学仲)64--707 书法教学方法初探(尉天池)71--798 书说(叶百丰)80--969 沙村印话(选刊)(沙孟海) 97--10510 潘天寿的篆刻(林乾良) 106--10911 甘肃洮砚(黎泉) 110--11112 书法小辞典(论著部分) 112--124第4辑(1980.10)共15种共124页1 书法的欣赏(白蕉) 1--82 生活·形象·功力(傅晏风) 9--133 "力感"初探(张铁英) 14--204 谈题画(周尉祖) 21--345 主笔、余笔及其他(金学智) 35--466 从用笔方法分析"平铺纸上"(柳曾符)47--517 碑学与帖学(应成一) 52--738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与竹书(木)书(周世荣) 74--809 论马王堆一号墓遣册之书法(许庄叔) 81--9510 阅《黄州寒食诗》《伏波神祠诗》题记(李慎言) 96--9711 书家小史释疑(王义耀) 98--10012 指书、指画盛衰史议略(姜澄清) 101--10313 略谈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一)(单晓天、张用博)104--11414 读印小札(赵一新) 115--11815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纸)(范韧庵、李志贤) 119--124第5辑(1981.03)共14种共124页1 隶书概论(任政)1--162 章草典型概述(王薳遺作) 17--233 草书浅见(闵祥德)24--284 方笔与圆笔(潘岳)29--445 书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姜澄清) 45--556 从云南碑刻看书法艺术(顾峰) 56--737 翰香馆法帖议(张友椿) 74--768 崇善楼笔记(王壮弘) 77--879 谈永字八法(老卉)88--9210 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二)(单晓天、张用博) 93--10411 漫话"边款"(聿明) 105--10812 中日的书法与友谊(沈柔坚)109--11313 现代书法的流派[日](铃木史楼著吴树文译) 114--12014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砚)121--124第6辑(1981.07) 共17种共124页1 学书琐语(周慧珺) 1--102 浅谈邓散木的书法篆刻艺术(卢祖品)11--163 "八法"与学书(李丁陇) 17--244 试谈学习小楷(盛季萱) 25--295 茧纸不是蚕丝制造的(张文玲)30--346 论内擫外拓和方圆(张铁民) 35--447 书法艺术的共同美(姜澄清) 45--498 西汉书法(翁闿运) 50--589 从亳县曹墓自砖窥测东汉书法之一班(沈茹松、潘德熙) 59--7210 二千年前劳动人民的书法真迹(黄明兰) 73--7611 来稿摘编三篇腕力遒时字始工 "力说"我识也谈"全身力到说" 77--7912 从米芾特色看《多景楼诗》的真伪(大江) 80--8613 黄山谷书法及书论(日本中田勇次郎叶百丰译)87--9014 日本现代书法家简介(吴树文译) 91--9815 略谈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一)(单晓天、张用博) 99--10916 崇善楼笔记(王壮弘) 110--11917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笔)120--124第7辑(1982.03)共15种共124页1 加强理论研究壮大书学队伍--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笔谈(沙孟海等) 2--62 《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高二适) 7--113 《兰亭序》之管见(翁鼐)12--244 关于晋朝的书体问题(庾人俊) 25--385 晋代书体与《兰亭序帖》(马千里) 39--486 《十七帖》文义释(应成一) 49--587 介绍几种日本现存的《十七帖》(杨震方) 59--608 汉子的象形基础(洪丕谟)61--679 "虚"与"实"(金学智) 68--8610 漫话不律(智龛) 87--9111 碑帖正名琐谈(傅宴风) 92--9512 云南的六颗古印(顾峰) 96--10313 钱瘦铁的篆刻艺术(潘德熙)104--11214 崇善楼笔记(王壮弘)113--12015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墨)(范韧庵李志贤)121--124第8辑(1982年第2期1982.06)共17种共124页1 海岳名言注释(沙孟海) 1--172 书法是所谓"抽象的符号艺术"吗?(金学智) 18--273 也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白谦慎)28--404 线的意象艺术(沈一草) 41--435 书法艺术中的抽象美(许光)44--466 弘法大师与中日书法交流(徐松) 47--507 文徵明与《赤壁赋》((周道振) 51--538 高凤翰与"肃府砚"(蒋华) 54--599 记宋拓《天发神谶碑》(马子云)60--6310 古代书法派别及其代表作概说(闵祥德) 64--7011 崇善楼笔记(四)(王壮弘) 71--7512 笔势浅谈(刘小晴) 76--8413 草书技法(续《方笔与圆笔》)(潘岳) 85--10314 草书杂谈(兼与马国权先生商榷)(虞锡雄) 104--11315 探讨一本李贽所编书法篆刻书(王稼冬) 114--12016 鈢印的起源(庄新兴) 121--12217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墨)(范韧庵、李志贤) 123--124第9辑(1982年第3期1982.09)共20种共124页1 执笔论(翁闿运)1--202 论"笔力"(赵一新) 21--323 我在书法上的实践(祝嘉)33--374 笔法浅议(侯开嘉)38--445 《力感初探》补说(张铁英) 45--506 《力感初探》的商榷(袁奋芝) 51--557 对《书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一文的意见(刘纲纪) 56--618 撩开书法美的神秘面纱--读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文尚光) 62--659 书法艺术的形象思维(程国安) 66--6910 论书意--兼与韩玉涛先生商榷(周宗岱) 70--8011 笔意探微(欧阳龙)81--8512 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及其他(尹旭) 86--9013 远古陶文之一瞥(林懋生)91--9814 梁启超论书二题(李慎言)99--10215 《多影楼诗》并非伪作(味琴) 103--10416 《蔡襄论书》注释(包备五、甘金英) 105--10817 一部填补空白的印学宏著--读《明清篆刻流派印谱》(韩天衡)109--11418 印章的"残破"(王善杰)115--11719 徐峤与徐峤之补考(朱关田)118--12120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其他) 122--124第10辑(1982年第4期1982.12)共15种共124页1 汉印风格浅析(单晓天、张用博) 1--282 略论篆刻艺术的形式美(刘江) 29--363 余天遂的篆刻(钱基) 37--394 章太炎和他的书法(张念驰) 40--485 二王书法甄优管见(张弩)49--576 浅释傅山书论中的"四宁四毋"(牛光甫) 58--657 《苏轼论书》注释(包备五) 66--688 黄宾虹先生论书(王新陵)69--749 字体释名(杨春霖)75--8610 文徵明原名考证(周道振)87--9711 蔡襄书法名次考辨(林岑、林垚淼) 98--10612 《麓山寺碑》三种宋拓本的比较(熊任望)107--11213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名人墨迹《平复帖》(韩树青) 113--11414 篆刻刀的制作(何天恩) 115--11715 书法小辞典(上古至秦、汉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 118--124第11辑(1983年第1期1983.03)共16种共124页1 中国书法的抽象美(蒋彝) 1--182 邑人蒋彝八十冥寿画展志感(许德珩) 19--193 介绍蒋彝(叶君健)20--204 书法是"抽象的符号艺术"(陈振濂)21--345 书法是用毛笔写汉字的表现性艺术(陈训明) 35--496 书法是抽象的造型艺术(陈方既)50--557 略谈书法美的二重性(王邦虎、詹绪左)56--628 论书法艺术美感的起源与发展(姜澄清)63--779 对书法美学问题讨论的一点意见(康衡)78--7910 王羲之生卒年辨(六桥) 80--8211 王羲之生卒年难确(潘岳)83--8612 关于《临河叙》和《兰亭集序》(刘开扬) 87--9413 《爨龙颜碑》的书法艺术、书者及其影响(张国诠) 95--10614 书画钤印(谢三中) 107--11015 简谈"落款"(张思理) 111--11816 书法小辞典(三国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 119--124第12辑(1983年第2期1983.06)共17种共124页1 书法与中国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蒋彝) 1--112 "神谶"书体之探究(智龛) 12--163 石鼓与籀文(潘振允) 17--234 篆书琐谈(杨英侯)24--325 浅谈篆籀书法(郑珩) 33--376 隶书艺术及在书法演变中之作用(潘良桢) 38--477 对隶书的几点异见(张承锦) 48--538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诸因素(刘涛) 54--719 也谈书法艺术抽象性的有关问题(金学智) 72--8210 试谈郑板桥的书法艺术(杨士林)83--9011 侧锋初探(刘小晴)91--9812 从陆游的诗看他的书法(万文武)99--10113 汉印文字缪篆试探(庄新兴)102--11414 "印钮"漫话(吴聿明) 115--11615 写字·书道·书法(许兹惠译) 117--11816 字体·书体·书风(晓真译) 119--12017 书法小辞典(两晋书家部分·上)(范韧庵、李志贤编纂) 121--124第13辑(1983年第3期1983.09)共17种共124页1 谈秦印(沙孟海)1--52 五岳储心胸峥嵘出笔底(刘江) 6--163 印学话西泠(颐斋)17--364 "西泠"早期社员楼辛壶(艺乐)37--395 中国书法的审美心理根源(王一川) 40--456 书法的审美特征(陈梗桥)46--527 书法美探源(周宗岱) 53--628 试谈书法的表情美(欧阳龙) 63--679 书法艺术性质谈(周俊杰)68--7610 字体变迁管见(钱今凡) 77--8111 从甲骨文的书契谈其字体特色(孙杰) 82--8912 "八分"之我见(苍舒) 90--9113 试谈《黑女志》的书法(何本安)92--10314 思维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的作用(刘永佶)104--11015 鉴定·鉴赏(晓真译)111--11316 读者来信一束(十则)114--11817 书法小辞典(两晋书家部分·中)(范韧庵、李志贤编纂) 119--124第14辑(1983年第4期1983.12)共13种共124页1 试论书法家的知识修养(林雨、丕谟)1--132 张宗祥的书法及其他(张珏jue) 14--193 临池一得(张宗祥遗著) 20--254 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宗白华) 26--275 宗白华书法美学论述简介(赵一新辑) 28--336 要重视书画创作中的"意存笔后"(王天民)34--447 《兰亭》真赏(许庄叔) 45--618 读《论书法艺术美感的起源与发展》(华人德) 62--659 "润笔"趣闻(王稼冬) 66--6710 现代日本书坛概观(陈振濂) 68--9811 书法的艺术性【日】(西川著、吴亚平译) 99--11312 来稿摘编114--11713 书法小辞典(两晋书家部分·下)(范韧庵、李志贤编纂) 118--124第15辑(1984年第1期1984.03)共21种共124页1 说书法上的全身力到法(祝嘉)1--42 气质与书法(钟家骥) 5--123 浅论节奏(叶效原)13--194 书法艺术杂谈(一林) 20--225 谈谈现代几位文学家的篆刻(刘云鹏) 23--286 柳宗元与橘逸势(杨群) 29--33书法答问7 从何种字体入手为好?(任政、徐伯清、王弼刚) 34--388 从行书入手行否?(胡问遂) 39--419 书如佳酒不宜甜(赵冷月)42--4310 用笔千古不易的理解(翁闿运、王壮弘)43--4611 字体与书体的区别(苏渊雷) 46--4712 书法与美术字(金学智) 47--4913 有关书法艺术欣赏种种(周斌武)49--5314 篆刻四题(单晓天、张用博) 53--5515 书法史鉴(黄绮) 56--7216 朱有燉的兰亭图拓本(马道阔) 73--7717 龙门三十品拓谈(宫大中)78--8418 五百年印章边款艺术初探(韩天衡) 85--9819 汉印文字的源流和变化(王紫虹)99--10920 题款与农历时令的异称(谢三中) 110--11221 书法小辞典(南北朝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编纂) 113--124第16辑(1984年第2期1984.06)共17种共124页1 书法家王蘧常传略(赵一新) 1--202 读《试论书法家的知识修养》后感(葛鸿桢) 21--263 宋书尚意浅见(陈训明) 27--334 "宋四家"中的蔡,当指蔡襄(水赍佑)34--42书法答问5 鉴别法书的真赝(崇善) 43--446 谈谈读帖(徐利明)45--477 临摹碑帖做到形神兼备(马仁高)47--498 临摹、仿写算不算抄袭?(田原)50--519 侧锋偏锋立体感(翁闿运) 51--5210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为何布局井然?(秋泓) 52--5311 关于篆刻的三个问题(单晓天、张用博)53--5612 历代碑刻外流考(王壮弘)57--8013 秦汉瓦当书法(陶匋、郭超英、吴少林、陈焕庭) 81--9814 草书艺术的欣赏(赵子久)99--10215 字学忆参(洪丕谟标点) 103--10616 现代日本的书道(西川宁《书道》一书选择)(杨刚、肖红燕译) 107--12117 书法小辞典(隋代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编纂)122--124第17辑(1984年第3期1984.09)共24种共124页1 论楷书对笔法衍变的若干影响(邱振中) 1--262 魏碑书体源流浅探(傅期松) 27--373 张迁碑书法研究(程质清)38--474 卫夫人及其《笔阵图》(王慎行) 48--535 试谈陆柬之的《文赋》墨迹(沈锡泉) 54--606 米芾侧锋用笔浅说(吴柏森) 61--647 颜真卿《刘中使帖》书写年代小考(蔡慧苹) 65--67书法答问8 自学书法能否成功?(赵冷月) 68--709 咋样临帖?(柳曾符) 70--7310 有关"圆笔""方笔"之说(朱学达)73--7411 "石刻不可学"吗?(翁闿运、魏启后)75--7712 谈讨论书艺性质的作用(陈梗桥)77--7713 笪da重光《书筏》美学三题(金学智) 78--8914 书法创新的量质观(朱以撒) 90--9215 谈谈书法上的悟(沈季林)93--10016 印海遗珠(敖普安) 101--103来稿摘编17 浅谈《石鼓与籀文》(陈培盛) 104--10518 为古人"正名"(弓立) 105--10719 关于《海岳名言》第十九条的标点与语意(徐三见)107--10720 书法教学与美育(黄真)108--10821 潘天寿先生谈篆刻的信(张茂荣) 109--11122 钢笔字不能进入艺术的范畴吗?(姜学伟) 111--11223 给钢笔字书法以应有的地位(王启海)113--11324 书法小辞典(唐代书家部分上)(范韧庵、李志贤编纂)114--124第18辑(1984年第4期1984.12)共19种共124页1 初探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王世德) 1--72 书法与艺术(苏白) 8--123 关于"关于什么是'书法美'"(张学棣)13--184 谈书法艺术的形象性和抽象性(王乃栋)19--225 常与变(欧阳龙) 23--286 钟鼎千秋意风流百代开--金石考据学家容庚先生九十诞辰祭(戴小京) 29--387 回忆潘伯鹰先生(陈声聪)39--46书法答问8 字的"法度"与"好看"之间的关系(魏启后)47--489 关于"疾涩"问题(刘小晴) 49--5110 "字一半是看会的"吗?(任政)52--5211 再谈读帖(王壮弘)53--5512 书法学古人与学今人(魏启后) 56--5713 书法的落款(张森)58--6014 论绘画对于印章艺术发展的影响(黄惇)61--72[附录]五百年流派篆刻艺术开派篆刻家兼画家一览15 孙过庭《书谱》释文问题初探(赵云起) 73--8216 评《〈十七帖〉文义释》(刘同葆)83--8917 古为今用的瓦当文字(崇善) 90--9218 法书的复本与伪迹(傅申著章汝奭译) 93--11519 书法小辞典(唐代书家部分下)(范韧庵、李志贤编纂) 116--124第19辑(1985年第1期1985.03)共12种共94页1 渊雅闳正瑰丽超隽--赵叔孺先生书法艺术发展(叶潞渊) 1--92 书法品评管见(张森) 10--203 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顾鹤冲)21--254 读《中国书法》(吴惠霖) 26--295 《汉谿书法通解》校正序(沈培方) 30--33书法答问6 答问八分(王蘧常)34--357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刘小晴) 36--478 云峰诸山北魏刻石与郑道昭(翁闿运) 48--569 砖铭书法(殷荪) 57--7010 陆机《平复帖》商榷(曹宝麟) 71--7711 书法的现代性及意义(郑丽芸、曹瑞纯译)78--8312 书法小辞典(两宋、金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编纂) 84--94第20辑(1985年第2期1985.06)共10种共92页1 一艺之成源远流长--记柳诒徵先生书法(柳曾符) 1--162 黄牧甫事迹初探(茗屋) 17--223 书法艺术美感试说(韩天衡) 23--374 从黑白世界中看书法艺术美(郭不) 38--415 试论书法艺术的共同美(毛万宝)42--526 《郑羲下碑》及云峰诸山北朝石刻文字(王壮弘) 53--657 宋四家试析(刘主巨) 66--698 关于《草诀百韵歌》(廖蕴玉)70--729 《语石》点校后记(江辛眉) 73--7710 苏轼法书年表(段成桂) 78—92第20辑(1985年第2期1985.06)共10种共92页1一艺之成源远流长——记柳诒徵先生书法(柳曾符)1——162黄牧甫事迹初探(茗屋)17——223书法艺术美感试说(韩天衡)23——374从黑白世界中看书法艺术美(郭不)38——415试论书法艺术的共同美(毛万宝)42——526《郑羲下碑》及云峰诸山北朝石刻文字(王壮弘)53——657宋四家试析(刘主巨)66——698关于《草诀百韵歌》(廖蕴玉)70——729《语石》点校后记(江辛眉)73——7710苏轼法书年表(段成桂)78——92第21辑(1985年第3期1985.06)共9种共92页1略述沈尹默先生的书法艺术(戴自中、费声骞)1——152洛阳魏碑综述(宫大中)16——293济宁的汉碑(包备五、蒋开征)30——404古代女书法家掠影(洪丕谟)41——505运动与情感(邱振中)51——616力,力感(方尧明)62——707草书“动”“静”辨——试析草书中的重心线与形(钟家骥)71——798《题款与农历时令的异称》补(钱基)80——829崇善楼笔记(五)(王壮弘)83——92第22辑(1985年第4期1985.12)共12种共92页1凌云健笔意纵横——评孙龙父的书法篆刻艺术(张郁明)1——102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的书法(沙孟海)11——153《瘗鹤铭》非陶弘景作考辨(陈耀东)16——234《瘗鹤铭》、天监井栏与陶弘景书法(陈世华)24——305楷书我见(邢增庆)31——396隶书浅谈(刘夜峰)40——517读《画禅室随笔》(郭仲选)52——588喜读《书法美学谈》(王天民)59——629关于“魏碑”的镌刻问题(吴栋梁)63——6610从内擫外拓谈到书法欣赏(张铁民)67——7011“狂怪”和创新(党禺)71——7912崇善楼笔记(六)(王壮弘)80——92第23辑(1986年第1期1986.03)共12种共124页1先父乔大壮先生传略(乔无疆)1——122《海岳名言》反映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陈方既)13——203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陈训明)21——314米芾贬斥颜柳诸人管窥(尹旭)32——405古代的肖形印(庄新兴)41——466论欧阳询(殷荪)47——657试论怀素《自叙》真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熊任望)66——748新悄瘦硬清雄雅健——浅谈黄庭坚书学(水赍佑)75——879现代早期篆刻团体乐石社(林麦)88——9810释“始艮终乾”(华人德)99——10111题跋与法书(傅申著郑达译)102——11812崇善楼笔记(王壮弘)119——124第24辑(1986年第2期1986.06)共12种共124页1心血为炉熔铸古今——来楚生的书法篆刻艺术(童衍方)1——112论虞世南(殷荪)12——233关于近年来书法美学讨论的综述(梁扬)24——364模糊·虚无·无限——书法美之领悟(章祖安)37——485论篆刻艺术的线条美(余正)49——566卜辞书法的结体与布局初探(王慎行)57——707论“两爨”碑的书法艺术(季崇建)71——808对《陆机〈平复帖〉商榷》一文的商榷(徐邦达)81——839米芾试论(吴法乾)84——9410略谈儿童书法教学的一些特点(唐长日)95——10111九百年印谱史考略(韩天衡)102——11512崇善楼笔记(八)(王壮弘)116——124第25辑(1986年第3期1986.09)共12种共124页1散木先生二三事(张用博)1——102书法神采论研究(黄惇)11——253论艺术通感在书法艺术中的作用(毛万宝)26——364论蔡邕对中国书法理论的贡献(王岗肖云)37——475论褚遂良(殷荪)48——626中国现代书学理论研究述略(韦行)63——737浙派篆刻评议(夏伟军)74——778对“异类而求”的错误理解——评《书法美学谈》论书法与现实的关系的基本论点(辜颖明)78——819漫谈临池必先读书(彦和)82——8810“运腕运指”说(潘景年)89——9911杨凝式小考〔日〕(石田肇著刘艺)100——11112崇善楼笔记(九)(王壮弘)112——124第26辑(1986年第4期1986.12)共13种共124页1姚茫父及其书法艺术(陈训明)1——92六朝的书法美学思想(王岗肖云)10——213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几大民族特征(胡传海)22——294论薛稷(殷荪)30——425怀素《自叙》考(朱关田)43——576书法理论的附庸性及改观刍议(赵炳中)58——707汉印对篆刻艺术发展的影响(吴瓯)71——808书卷气杂识(王业霖)81——889《平复帖》再辨——答徐邦达先生(曹宝麟)89——9110朝气依稀寻旧迹——介绍《草书月刊》和《书学》(许志浩)92——9611儿童书法教学管见(王宜明)97——10312甲骨文的书法与美学思想(冼剑民)104——11113崇善楼笔记(十)(王壮弘)112——124第27辑(1987年第1期1987.03)共13种共124页1“黄钟大吕之音雄强高古之作”——杨仲子篆刻艺术管窥(胡舜庆)1——52历史重负与时代抉择(上篇)(卢辅圣、江宏)6——263孙过庭的意义——初唐书法美学巡礼(王岗、肖云)27——394论孙过庭(殷荪)40——555创新末议(陈梗桥)56——656泰山石峪《金刚经》书人的探讨(王仲武)66——697“心画见君子小人”辨(章祖安)70——818论草书艺术的现代表现力(王冬龄)82——909论“意在笔先”之“意”(路恒光)91——9710北魏《嵩高灵庙碑》初探(徐润芝)98——10411“对《陆机〈平复帖〉商榷》一文的商榷”读后(华人德)105——10612关于台湾篆刻艺术的考察与研究(陈振濂)107——11613崇善楼笔记(十一)(王壮弘)117——124第28辑(1987年第2期1987.06)共12种共124页1于省吾先生其人其书(段成桂)1——62书法和书法家问题的窥探(蒋北耿)7——113历史重负与时代抉择(下篇)(卢辅圣、江宏)12——324论李邕(上)(殷荪)33——465《书断》与张怀瓘——盛唐之音的书论(上)(王岗)47——606对当代中国书法的思考(沈培方)61——737读杨士修的《印母》(叶一苇)74——798王守仁《致谢源书》墨迹考(林剑丹)80——869米芾《评草书帖》评析(金鉴才)87——9110明代印论发展概述——元明清印论发展史第二章(黄惇)92——10811孩童如玉需雕琢——儿童书法教学随论(王恩科)109——11512崇善楼笔记(十二)(王壮弘)116——124第29辑(198/7年第3期1987.09)共13种共124页1萧退庵先生生年考略及其他(王伟林)1——52浪漫的强音——盛唐之音的书论(下)(王岗)6——173论李邕(下)(殷荪)18——354拙与巧——篆刻美学初探之一(刘江)36——485篆刻漫谈(张耕源)49——536“清人尚质”浅探——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读后(俞建华)54——607论赵壹《非草书》(章建明)61——688祝允明的书艺、书论及其美学思想(葛鸿桢)69——779论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韩书茂)78——8910书意三题(倪伟林)90——9711关于书法教育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兼论书法教学中课程设置的不同层次(陈振濂)98——11412略论少儿学书法的兴趣问题(陶昌琪)115——12013崇善楼笔记(十三)(王壮弘)121——124第30辑(1987年第4期1987.12)共12种共124页1格高思逸奇气郁盘——余任天先生书法篆刻艺术述评(章建明)1——11中唐尚实尚俗的书法思想(王岗)12——243论张旭(上)(殷荪)25——364窦臮《述书赋》注及所注唐人考(朱关田)37——445“书圣”王羲之质疑(潘岳)45——546魏《三体石经》书人略论(范邦瑾)55——637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并与文学艺术略作比较研究(章祖安)64——778清代篆书艺术试析(祝遂之)78——919款印综考(陈振濂)92——10310禅定与书法(汤其根)104——10911一部富有艺术哲理的书论专著——蒋彝《中国书法》译后记(张伟生)110——11712崇善楼笔记(十四)(王壮弘)118——124第30辑(1987年第4期1987.12)共12种共124页1格高思逸奇气郁盘——余任天先生书法篆刻艺术述评(章建明)1——112中唐尚实尚俗的书法思想(王岗)12——24论张旭(上)(殷荪)25——364窦臮《述书赋》注及所注唐人考(朱关田)37——445“书圣”王羲之质疑(潘岳)45——546魏《三体石经》书人略论(范邦瑾)55——637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并与文学艺术略作比较研究(章祖安)64——778清代篆书艺术试析(祝遂之)78——919款印综考(陈振濂)92——10310禅定与书法(汤其根)104——10911一部富有艺术哲理的书论专著——蒋彝《中国书法》译后记(张伟生)110——11712崇善楼笔记(十四)(王壮弘)118——124第31辑(1988年第1期1988.03)共9种共124页1陆维钊先生书法和书论(路恒光)1——102狂禅风中的变态美(王岗)11——253论张旭(下)(殷荪)26——444反思与抉择(上篇)——与《历史的重负与时代的抉择》商榷(吴添汗)45——545钟王书法真趣论(李崇建)55——706《书概》浅探(俞建华)71——817书法欣赏心理分析(王荣发)82——928备尽众体一代师表——谈蔡襄的书法艺术(水赍佑)93——1119崇善楼笔记(十五)(王壮弘)112——124第32辑(1988年第2期1988.06)共13种共124页1马一浮先生介绍(章建明)1——82书外功与书内功(李文采)9——183“宋四家”书法思想管窥(王岗)19——324论徐浩(上)(殷荪)33——485反思与抉择(下篇)——与《历史的重负与时代的抉择》商榷(吴添汗)49——576论书法对汉字汉文的依存——兼论所谓“现代书法”(章祖安)58——697论汉字的象形在书法艺术中的升华(姚淦gan铭)70——818试论书法欣赏的逆反心理(陈必武)82——879有关《孝文皇帝吊比干文》几个问题的探讨(杨克炎)88——9310隶变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沈一草)94——9911一块值得注意的楷书碑(王乃栋)100——10412试论书法艺术的两重特征(张伟生)105——10613崇善楼笔记(十六)(王壮弘)107——124第33辑(1988年第3期1988.09)共12种共124页1“黛色参天二千尺”——胡小石先生书艺发微(胡舜庆)1——92白石道人书说(王岗)10——213论徐浩(下)(殷荪)22——354云峰刻石的艺术成就及郑道昭在书史上的地位(王思礼、赖非)36——445新发现的张山子熹平残碑及其相关问题(李哲先、李锦山)45——596蒿山访碑及佚碑考(施安昌)60——717篆刻流派与篆刻发展(叶一苇)72——788对“用笔”与“结构”关系的再认识——兼及创作时的情态(鲍贤伦)79——849对蔡希综《法书论》一观点的看法(田文蕙)85——8710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拓之)88——9811“八分”为书写格式新解(张果诠)99——10412崇善楼笔记(十七)(王壮弘)105——124第34辑(1988年第4期1988.12)共13种共124页1陆俨少先生及其书法艺术(章建明)1——72《衍极并注》——理学化的书学系统(王岗)8——203论李阳冰(上)(殷荪)21——394浅议作书的心理压力(闵长山羿良忠)40——435论缪篆名实并及字体的考察标准(丛文俊)44——566旧题李北海四言古诗考辨(朱关田)57——627孙过庭生卒年考辨(张弩)63——718“官奴”辨(任平)72——769砚边杂识(张志攀)77——8310悬针竖和垂竖在楷书中的应用规律(张索)84——8611儿童书法教学管见(何磊)87——9912老年书法教学初探(孙钊)100——10813崇善楼笔记(十八)(王壮弘)109——124第35辑(1989年第1期1989.03)共12种共124页1十年磨剑心血为魂——《书法研究》十周年记言(本刊编辑部)1——62明前期书论概观(王岗)7——163论李阳冰(下)(殷荪)17——304印象式批评与傅山书论之领悟(章祖安)31——415“笔法千古不变”之我见(俞建华)42——476书法与文字的美学相关性(梁扬)48——597清代碑学兴起时期的隶书创作及其美学意义(王南溟)60——718书法风格的特征及其形成(茆帆)72——809若从变处搜灵庙应识昆仑在震迁——书法艺术创作之我见(吴文水)81——8810文字类容在书法审美中的作用(曾明)89——9111崇善楼笔记(十九)(王壮弘)92——10812《书法研究》总目录(一九七九——九八八)(水赉佑整理)109——124第36辑(1989年第2期1989.06)共11种共124页1风雨潇潇惊笔落精神跃跃看花开——林散之先生书艺管窥(胡舜庆)1——112书法的创新与进步(李文采)12——243论中国书法意象的高纯与雅俗问题(黄绮)25——334董其昌书法美学论(王岗)34——485书法发展的大趋势(陈振濂)49——626逆反心理·创造性思维·书法创新(包中庆)63——717书法意境及其载体研究(桑火尧)72——758汉代通俗隶属类型(赖非王思礼)76——879北魏《嵩高林庙碑》书人试探(范邦瑾)88——9710吾丘子行及其生平考辨(梅谷民)98——10511崇善楼笔记(二十)(王壮弘)106——124第37辑(1989年第3期1989.09)共12种共124页1论颜真卿(殷荪)1——162刘熙载书法体系引论——中国书法大系初探(张郁明)17——323简论“象形书法观”(章建明)33——414袁昂《古今书评》解析——书法艺术传统批评方法研究之二(丛文俊)42——605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书法创作心理研究系列之一(沈季林)61——716从魏晋士大夫审美心理看“二王”书法(陆宇宙)72——817“近取诸身”今论(严中扬)82——928试论郭沫若的书法艺术(张伟生)93——979汉隶《尹宙碑》考略(徐润芝)98——10310金石家谈刻印——评马衡《谈刻印》一文(叶一苇)104——11011篆刻艺术生命意味的表现形式(白砥)111——12312。
从扎实进在虚灵出--书法家王卫军及其作品评析吴国平王卫军是一位在江苏乃至在全国看都是有着相当实力和影响的青年书法才俊,近些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入展国内重要展事并屡获大奖,在当今书坛显露头角,以其突出的才华和美德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和称赞。
初识卫军其人其书,是在七年前他与管峻等在省美术馆举办的“橄榄风”武警五人书法展览。
展览非常成功,卫军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年过去了,经过禅悟和历练,卫军的书法实现了破蛹化蝶般的质的飞跃,进入了一个新的空灵的境界。
卫军是个比较执著努力和认真严谨的人,从寒窗苦读,到军旅磨砺,每一个角色和岗位都很出色,深受老师、领导以及同学和战友的喜爱和钦佩。
由于家学的缘由,他从小坐过童子功,受过正统熏陶。
正因如此,像他这样的人写得“野”一点,或者说,写得放旷一些、潇洒一些,是很不容易的。
可一旦突破,又会比一般的人拥有更多的优势,发挥得更加完美。
在卫军近期的作品里,我们除了看到传统书写方式的精彩再现之外,更多的看到的是在劲健和精熟中透着虚静和空灵,看到的是温润平和、典雅优美的精神气质,看到的是一种对精粹古典的敬畏、迷恋和难能可贵的文化坚守,看到的是一种古典精神的现代阐述和具有包容力、感召力的人格自信。
卫军的书法走的是“二王”一路。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正道。
自魏晋以来,“二王”书风作为主流,长期处于统领地位,影响和造就了国人的基本审美定势。
虽明清以下碑学兴起,对“二王”一路帖学一度出现贬抑的情态,但其地位始终无法彻底的颠覆和撼动。
当代书法,出现了帖学复兴的热潮,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复古,恰恰是现代审美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说,它的绘画和抒情性特征、它对毛笔笔性的张扬、它姿态的妍美,以及更多的可能性等,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的视觉要求。
但在这种热的背后,也出现了将“二王”书风媚俗化、庸俗化的倾向,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忽略或放弃了“二王”书风的生命意识、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
令人欣喜的是,卫军对此却保持了应有的警惕。
88多维空间视角下品牌乡村书店的设计创新——以先锋书店陈家铺平民书局店为例文/徐雪松 余毅乡村书店是品牌书店由城市迈向乡村的空间实践。
近年来,由品牌独立书店发起建立、服务于当地村民和外地游客的乡村书店成为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以及体现公共精神和社会归属意识的文化场所。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实体书店的功能构成已从单一的书籍售卖转型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多元化的复合功能,乡村书店也由单一空间延伸为多维空间,其功能设定不仅要注重物质体验,还要强调情感体验。
基于此,本文以“中国最美乡村书店”先锋书店陈家铺平民书局店(以下简称为陈家铺平民书局)为个案,分析其在多维空间设计上的创新实践,进而探究体验经济时代乡村书店在空间设计方面需要关注的重点。
一、我国实体书店的空间设计理念演进阶段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具有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
从静态结构上,城市空间是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情感空间的统一[1]。
每一维度空间的意义都各不相同,后一维度是前一维度的升级与叠加[2]。
列斐伏尔所构筑的集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于一体的多维空间观对书店的空间设计具有重要启发。
20多年来,随着我国实体书店业的兴衰发展,书店空间设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一维空间阶段21世纪初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实体书店发展迎来了黄金期,新华书店等销售卖场成为图书零售的主要场所。
在此期间,实体书店的空间设计主要突出图书的展示销售,店内矗立着高大实用的书架,摆满各类畅销书的中央展台,张贴醒目的新书宣传海报,书架之间过道狭窄,几乎不放置供读者阅读休憩的设施[3]。
在单一的图书销售逻辑下,这个阶段的实体书店力求通过展示图书的丰富性、价格优势、选购便利性等来优化顾客的购物体验。
2.二维空间阶段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发展,网络书店和电子阅读的兴起冲击着传统图书销售市场,实体书店业发展曾一度进入“寒冬期”,2012年和2013年图书销售连续负增长[4],加之店铺租金等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实体书店的经营模式从单一转向复合成为必然。